“立德树人”背景下高校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初探
2024-10-23苏慧敏高磊孔德扬
摘 要:高校教育发展进入新时代,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及社会使命感,应充分认识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文章以交通运输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切入点,阐述其课程思政实施现状,从科学的方法论与教学设计原则、合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融合三方面分析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并从交通扶贫、振兴乡村、承担国际责任等方面列举了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的教学案例。
关键词:立德树人 交通运输 课程思政 实践路径 教学案例
0 引言
教育的初心和使命是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古人云:“德者,本也。”“德”的本义是“道德”或“品行”,德育的目标是品德润身、公德善心、大德铸魂。新时代新征程奋斗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当代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高校作为孕育青年大学生的摇篮,其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为此,近年党中央大力强调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注重挖掘和运用各学科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020年,我国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进一步对高校课程思政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尤其在立德树人理念下,高校专业课程在推进课程ebad71a9ab91231681e2ff8820fc474c思政建设的过程中,更应该以思想理念的培养为主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在建设交通强国、构建现代化高质量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的新形势下,交通运输创新驱动与智慧发展日益受到重视。交通运输专业是我校一流特色专业,我校积极响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交通强国建设纲要》等文件精神,不断加强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力度,发扬“自身硬,扎得稳,靠得住”为内涵的“道钉精神”,培养学生的工程伦理知识、工匠精神和科技报国的情怀。
1 交通运输专业类课程思政实施现状
交通运输专业作为工程技术领域类学科,其专业课程涵盖大量自然科学理论知识和推理计算,在思政元素的提炼方面,难度较之文史专业更高,因而在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教学中,课程思政仍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专业课程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的困境尚未有效破解。此外,专业课教师受限于传统教学模式和自身的学术背景,对课程目标的制定更多局限在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两个层面,而忽略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专业文化背景的融入,难以形成以交通文化为浸润、意识形态为支撑的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体系。部分教师虽然具有课程思政的主观意识,但在教学实践中尚未真正掌握“专业教学”和“价值引导”的逻辑辩证关系,加之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其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处于茫无头绪的状态,思政元素的融入缺乏针对性与趣味性,导致部分学生对思政教育显露疲态,未能有效地从专业课程中学习工程伦理知识、建立个人的行业自信和价值,无法夯实综合职业素养。
2 交通运输专业类课程思政实践路径
2.1 遵循科学的方法论与教学设计原则
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是整门课程教学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应相互融合而不能独自割裂,应将课程思政元素与教学内容合理的规划,不能将其零星地、教条地植入课堂。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也应遵循“为什么学、学什么、怎么学、效果如何”的基本逻辑,根据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特点,挖掘有潜在价值的思政元素,开展具体、高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设计中,应遵循“四合”原则,即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学习目标要契合、课程思政的内容与专业学习的内容要融合、思政活动与专业学习活动的结合、课程思政的评价和专业学习的评价结合。
2.2 科学合理地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政元素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包含专业理论课程与专业实践课程两大类,专业理论课程又包含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及专业方向课程等。对于专业理论课程,教师应结合课程特色及该课程的人才培养方案定位,深入挖掘各教学模块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价值理念,例如,中国铁路波澜起伏的发展历程,从1909年我国自主建成的首条铁路——京张铁路到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的六次大提速再到今天中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崛起,其中凝聚着无数前辈的汗水与努力,见证了中华民族一个多世纪的伟大复兴,体现了“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战略方针;再如人性化的铁路旅客车站设计规范、以人为本的铁路旅客车站安全管理措施、多样化且高质量的铁路旅客运输产品、穿梭于贫困山区票价低廉且逢站必停的普速旅客列车,无不呈现国铁集团对旅客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同时,关注时事热点,以数字交通和智慧交通、绿色低碳交通、水弹性城市等行业前沿为主题,讲授科学研究与发展对传统交通运输行业所带来的创新。聚焦行业代表人物、科学研究成果、企业核心价值观、可持续发展观、工程伦理知识等,结合专业理论知识多维度提升专业课程的深度和广度。
2.3 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教学手段相融合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高校的教学手段也日益多样化,交通运输专业课教师应积极尝试数字化教学手段以丰富课堂表现形式、满足当代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将课程思政与信息化教学有机融合。如借助腾讯课堂、学习通平台、SPOC教学、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手段重构教学资源、加强师生互动,营造有别于传统课堂的思政教学模式。需强调的是信息化教学是一种辅助手段,是服务于课堂教学的工具,例如,在专业课部分章节知识点较多的情况下,受制于教学进度,思政元素将无法较好地融入专业教学,此时可利用学习通线上平台上传课程思政案例与视频,供学生课前了解学习,从而拓宽课程思政的传播形式和辐射影响力,深化和固化价值引导,使得专业课程思政做活、做实。
3 交通运输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3.1 教学案例1——以《铁路客运组织为例》
《铁路客运组织》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在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至关重要,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该课程作为我校一流精品课程,教师团队积极探索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大国工匠精神、科学研究意识和交通报国的情怀。课程主要学习内容涉及铁路客流计划、铁路客运量预测、铁路旅客列车开行方案、铁路旅客运营工作指标及铁路旅客运输商务管理,以铁路旅客运输商务管理中铁路旅客票价的计算这一学习任务为例,择其典型案例挖掘思政元素。
案例背景:我国是有着14多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来,每年至少有上千万人口脱贫奔向小康,但仍有些地区交通不便、群众生活困难,铁路部门深入地方了解民生民情,在全国贫困地区持续开行81对公益慢火车,助力当地脱贫致富。在冀晋等革命老区,6423次列车开行40年来,途经22个车站,辐射沿线近两百万群众,成为太行山革命老区人民便捷出行的“公交车”、脱贫致富的“加速车”、走亲访友的“亲情车”、红色旅游的“观光车”、异地求学的“文化车”,更是人民心中的暖心车,沿线百姓出行都依靠于这趟公益慢火车,人民对它有着深深的依恋。
学习任务:计算邯郸—阳邑6423次(非空调)列车的现行客票票价。
思政元素:体现出国铁集团交通强国、振兴乡村的举措,我们可以通过慢悠悠的速度感受到一种温度,我们有复兴号的快捷高速,也有小慢车的逢战必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中,不落下任何一个地方、任何一个人,车速虽慢,反而能跑出发展的“加速度”,也体现出了铁路部门“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理念,不断改善民生、服务群众,切实满足老百姓的实际需要。具体思政元素融入点如表1所示。
3.2 教学案例2——以《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为例
《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是交通运输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学生能够基于相关工程背景知识展开合理分析,并能够评价交通运输工程领域复杂工程问题解决方案和工程实践对社会、健康、安全、法律以及文化的影响,并理解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授课内容包括集装箱运输与国际贸易、集装箱货流及基本组织形式、集装箱使用及货物的装载、集装箱货运站及码头、集装箱多式联运、水路、公路、铁路、航空集装箱运输组织等,以集装箱运输与国际贸易章节中欧班列开行数量的预测为例,分析案例及思政融入点。
案例背景:借力中欧班列能够极大促进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中欧班列是在国铁集团的组织下,按照既定的运行线路、车次和时刻往返运行于我国与法国、俄罗斯、德国、英国、哈萨克斯坦、捷克斯洛伐克等欧洲24个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的铁路国际集装箱联运班列,自2011年3月19日中欧班列于重庆首次开行以来已呈现飞速发展,开行对数持续增加,集结中心不断扩展。5月18日至19日,陕西省西安市举行了中国-中亚峰会,极大促进了中方与中亚五国的贸易合作往来,货物品类从最初的轻工业产品拓展至医药及医疗设备、电子机械产品等。“通过中欧班列回程列车运输货物,货物少、成本低、效率高同时还能享受一定政策补贴。西域美农进口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农特产品在国内销量不错。”西域美农国际贸易负责人苏博说,相比海运,中欧班列能帮助企业更高效地与原产地对接。
学习任务:截至2023年9月28日,西安国际港累计开行班列数突破20000列,约占全国中欧班列开行总量的四分之一,以西安中欧班列开行数量预测作为实证案例,选取 2013—2023年国家商务数据中心数据、班列运营生产数据、联合国统计署数据等作为样本,选取定量预测方法预测2024—2026年班列开行数量。
思政元素:提升国际影响力。中欧班列线路扩容,进一步推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交融,截至2022年底,中国与中亚五国贸易额超过700亿美元,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6.5万列,运输货物超600万标箱,货值达3000亿美元。中欧班列的稳定开行使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得以保障,弥补了欧洲各国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发展短板,呈现中国可持续发展、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互信共荣的国际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具体思政元素融入点如表2所示。
4 教学效果评价
在学期末授课结束后,为了解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落实情况,对120名学生展开了线上问卷调研,结果显示90%的学生对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持认可态度,表明在专业课学习中通过思政案例的融入,备受激励,树立了专业自信、敬业精神、民族荣辱观等。10%的学生主要针对课程思政的表现形式提出相应意见,比如可以通过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环节锻炼个人的意志品格,增强行业认知。对此教师将对课程思政的教学实践持续改善,多维度推进专业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力度。
5 结语
在立德树人背景下,对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展开探索与实践,应遵循科学的教学设计方法、在教学内容中准确寻找课程思政的切入点、不断拓展教学手段与方法并完善课程考核机制,夯实课程思政的实施力度。通过教学实践结果可以看出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对于提升该专业学生的综合素养具有显著效果,我们应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并提高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标准,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深度和广度,培养高素质的专业栋梁之才。
基金项目:中国交通教育研究会2022-2024年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OBE理念下轨道交通运输专业应用型本科课群模块化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JT2022ZD039)。
参考文献:
[1]张嘉敏.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J].大学教育,2022(11):156-157.
[2]饶婉琳.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重庆:重庆交通大学,2022.
[3]方建斌.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M].西安: 西北大学出版社,2021.
[4]吴吉贤,郝圣旺,曹海莹,等.“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探索与实践——以地形图测绘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 2022(46):81-84.
[5]凌晨.两条陆海大通道在西安交汇中欧班列拉动古都外向型经济再上层楼[J].城市经济地理,2023(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