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24-10-23宫涛郝孟军罗美琴梅容芳
摘 要: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智能汽车的崛起,以及汽车服务市场的日益成熟,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文章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现状,认为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在专业设置上已逐步适应市场需求,但在师资力量、实践条件、内容设置、就业面向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应不断探索和创新发展策略,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培养出更多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中国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汽车 专业设置 高素质人才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汽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不仅直接贡献了大量的产值和就业机会,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零部件制造、汽车销售与维修、金融服务等。因此,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汽车类专业人才,对于推动汽车产业的持续发展、提升国家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汽车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汽车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不仅改变了汽车的性能和功能,也对汽车类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根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人才缺口预计可达103万人,其中新能源汽车售后服务人才缺口占80%[1],由此可见,汽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还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的开设也是随着汽车技术的更新在不断地调整中,最早开设的有汽车运用与维修技术、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制造与装配技术等专业,随着新能源的普及又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而随着人工智能的普及,又开设了智能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据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高职院校共1545所[2],其中有435所院校开设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开设新能源汽车技术专业的院校达到716所,有139所院校开设了汽车智能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这也是开设最为广泛的三个专业。
这地方就存在一个定义界限的问题,如新能源汽车维修属不属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智能网联汽车又用的什么作为能源呢,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维修是不是就完全区别于传统汽车维修呢?基于此,结合我院汽车类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和调研了解情况,探讨如下。
2 汽车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专业间培养目标相似度高
专业间培养目标相似度高,意味着不同专业在设定其教育目标时,存在较大的重叠或一致性。汽车运用与维修、新能源汽车技术、汽车智能技术等汽车类专业,侧重于培养学生的汽车故障诊断排除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都要求学生掌握汽车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基本技能,使得专业间的区分度不够明显。新兴的汽车类专业,如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等专业,虽然注重培养学生的新技术应用能力,但在汽车基础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要求与传统专业仍有较多共通之处。
虽然专业间培养目标相似度高有其积极的一面,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跨专业能力,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例如,可能导致专业特色不明显,学生难以区分不同专业的差异和优势;也可能使得教育资源分配不够精准,无法满足不同专业的独特需求。
2.2 专业师资严重不足
汽车类专业,特别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专业,面临着师资严重不足的困境。首先,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作为汽车领域的新兴方向,其知识体系和技术要求与传统汽车技术有着显著的区别。然而,目前许多职业院校在这些新兴领域的师资力量上明显不足。这主要是由于这些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现有教师难以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同时,具备相关专业背景和实际经验的教师资源也相对匮乏。
其次,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专业的教学需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缺乏相关的实践经验,难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践指导和案例分析。这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影响了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此外,随着汽车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智能化发展,对汽车类专业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现有的教师队伍在知识结构、技能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
2.3 实训条件跟不上
实训设备的缺乏和落后是制约实训条件改善的关键因素。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作为新兴领域,其所需的实训设备往往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和成本。然而,许多职业院校由于资金短缺或投入不足,难以购置先进的实训设备,导致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无法接触到最新的技术和设备,影响了实训效果。且新技术的更新迭代非常迅速,职业院校往往还存在做好了计划,通过了审批,到达了招标流程,等设备交付时,已经滞后最新的技术要求了,这也是目前设备采购投入比较尴尬的问题。
实训场地的不足也限制了实训条件的改善。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实训需要较大的场地空间,以模拟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场景。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场地有限,无法满足专业的实训需求,导致学生难以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习和实践。
实训内容的更新和完善也是实训条件跟不上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的快速发展,实训内容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以适应行业的需求和变化。然而,一些职业院校的实训内容相对滞后,未能及时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无法满足行业的需求。
2.4 岗位对接不紧密
近年来,汽车行业的发展速度和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尤其是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而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导致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可能已经过时,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这使得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难以找到与专业对口的岗位,或者即使找到了工作,也难以胜任岗位要求。
汽车行业的岗位需求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除了传统的汽车制造、维修等岗位外,新能源技术和智能网联技术还催生了诸如电池维修、智能汽车测试员等新兴岗位。学校需要与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才能准确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脱节。
2.5 校企合作不深入
一是校企合作缺乏深度和广度。目前,虽然很多汽车类专业院校与企业开展了合作,但大多数合作仍停留在表面层面,缺乏真正的深度融合。这种浅层次的合作很难达到共同培养人才、推动技术创新的目的。二是双方在合作过程中的目标不一致。学校往往更注重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企业则更关注实际效益和短期利益。这种目标的不一致导致双方在合作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合作的效果。此外,缺乏有效的沟通机制和合作平台也是导致校企合作不深入的原因之一。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定期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双方对彼此的需求和优势了解不足,难以形成有效的合作。同时,缺乏专门的合作平台也使得双方在资源共享、技术研发等方面的合作难以深入开展。
3 专业建设发展建议
3.1 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构建适应岗位和产业的课程体系[3]
(1)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定位,清晰地区分中职教育培养目标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同时将课程体系高中与中职过来的学生做好区分,各有侧重,一个从基础开始,一个注重提升和理论学习,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2)强化课程体系的职业院校特色。目前的课程体系参照本科教育理论教学模式,不符合高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习惯特点,真正的技能训练和应用能力训练不足。
(3)厘清人才培养与课程、教材的关系。人才的培养不是课程表安排,课堂的教学应该围绕培养目标来实现,避免围绕教材开展。教材的更新速度较慢,应该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时更新知识,引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4)课程体系贴合产业,培养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课程是产教融合的落脚点和出发点,课程设置应适合产业需求,课程内容要与职业标准对接。职业教育应该以学生的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实际生产要求为主线,同时注重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应根据产业需要,及时优化课程模块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知识结构的全面性和科学性。
3.2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积极承办和参加各类赛事。通过办赛,能有效地锻炼办赛队伍,营造一种崇尚技能的氛围,起到一个良好的示范作用;通过参赛,也能带动师生技能的提升,提升师资队伍的应用能力和指导学生的能力,及时将新技术进行转化,用到实践上。
(2)注重大赛成果转化与课程开发的衔接。充分利用大赛专家、教练、选手和教学骨干教师,组织专门团队和培训,将大赛先进标准和技术推广到一线教学中,转化到专业建设、课程开发之中,实现竞赛成果与技能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切实促进高素质人才培养;主动引入企业参与各类竞赛活动,让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与大赛的标准规范形成碰撞,推进赛事与时俱进。
3.3 强化双师培养,打造高水平师资团队
(1)加强专业师资团队建设,按照相关文件标准进行“双师”教师队伍的打造,完善教师企业轮岗锻炼机制,切实保障教师轮岗能落到实处。拓宽教师培训范围,多渠道、多途径地进行教师综合素能的提升,培养教师应对职教新变化、新动态、新技术的能力。
(2)积极引进具有丰富理论知识的行业人才,聘请企业实践经验丰富的高层次人才作为补充,特别是新能源及智能化汽车人才充实教师团队,形成完善的校企师资共建、共用机制,让企业和高校形成良好的互动。
(3)打造创新平台。通过培训、引进、聘请等多种途径,组建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级管理人员与学校高水平教师等形成的创新团队,形成优势互补、结构合理、能完成技术攻关又能教学的团队,定期开展相关培训和研讨,促进整体提升。
3.4 面向产业,实施课程资源、实训基地数字化转型
(1)建设面向产业的虚拟仿真教学实训资源。虚拟仿真教学实训资源是实训条件的有效补充,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场地不足、硬件不够的短板,使学生能通过反复的虚拟实践,提升对结构原理、操作规范及工艺要求的熟练度。
(2)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推进专业核心课程配套教材建设,实施教材与在线课程一体化建设,以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为基础,配套对应的数字教材、活页式教材、融媒体教材,探索纸质教材的数字化改造,推进教材和课程资源的一体化建设。
(3)推进数字化教学改革。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实施教师分工协作、专业协同教学,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模块化教学改革,推进实训场地的数字化改造,提升教师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的应用能力。
3.5 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专业与产业的深度对接
(1)积极申报组建产教融合平台,如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工程技术中心、产业学院、产学研用创一体化基地等[4]。利用平台、孵化基地,拓展学生实践空间,激发学生创新活力,推动学生多维度提高。
(2)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园区)积极开展合作招生、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有效推进产教融合的深度和广度。让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5]。
(3)推进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一是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融合。教学内容对接职业标准,内容不断更新;二是教学评价与验收标准融合。引入企业标准和方法、成果评价检验学生对于技能的掌握程度,融入工匠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融合。专业技能通过实践练习学习,深入一线观察、了解和实践可以掌握专业知识的形成过程及特点,教师熟悉生产过程,将其引入教学,实现教育过程与企业的深度绑定。
4 结语
目前确实普遍存在很多高职院校在开设专业时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存在随大流的一种情况,其根源也是要求能获得生源,但是往往新开设的专业在招生时场地、设备、师资会存在不达标的情况,尤其是汽车类这种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问题更加凸显,这样会大大降低学生的培养质量。专业的建设不能野蛮生长,既要考虑短期的生存问题,也要结合产业发展的方向,做出长远的思考和规划。文中所阐述的观点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供大家参考探讨。
基金项目:新能源汽车控制技术与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编号:ybzy20kypt04)。
参考文献:
[1]环球网.工信部预计:到2025年新能源汽修人才缺口率或达80%[EB/OL](2023-06-01).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7497668677025213&wfr=spider&for=pc.
[2]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名单[EB/OL](2023-06-25).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A03/202306/t20230619_1064976.html.
[3]张晨东,吴旺山.基于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建设的思考与建议[J].汽车与新动力,2021,4(06):68-71.
[4]胡志军,沙力争,郭大亮,等.产教融合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以轻工类专业为例[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20,32(05):368-373+400.
[5]罗振华,罗可成,蒋芬.依托学科竞赛构建现代学徒制实践教学研究与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21(14):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