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

2024-10-23丁友丽

时代汽车 2024年20期

摘 要:教学评价是机电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对教学评价相关内容展开深入研究。现将机电专业教学的教学评价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教学评价的应用价值,整理教学评价的应用原则,从课前数字化推送、课堂智能化评测、课后个性化辅导等维度,详细分析“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内容,旨在为更多机电专业教师提供思考方向,科学落实教学评价任务,向社会输出高质量专业人才,助力各个领域有序发展。

关键词:智慧课堂 机电专业 专业教学 教学评价

0 引言

基于数据分析技术,以教学应用为目标的“智慧课堂”,是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角色,教师作为教学辅助角色,合理引导学生思考学习问题,吸收理论知识,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打破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的弊端,合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未来学习、就业打下扎实基础。现从机电专业教学的角度,分析“智慧课堂”的具体应用。

1 “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将“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应用到机电专业教学中,其应用价值可以细化为以下两项内容:第一,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通过“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内容,可以对机电专业教学进行整体性分析,确认教学不足之处,以定向优化的方式,合理调整教学内容,让学生可以充分吸收机电专业理论知识,配合教师的教学节奏,顺利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科学提高机电专业教学质量,逐步提升学生群体学习能力;第二,提升学生机电专业水平。借助“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内容,能够对学生当前学习情况展开有效分析。借助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学生当前学习问题,以点对点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具体的学习方向,配合完善的教学指导,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吸收与应用,科学提升学生机电专业水平,实现从多个角度塑造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机电专业人才,为学生未来就业与社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1]。

2 “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原则,可以细化为以下三项内容:第一,多元化原则。对于“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其应用目标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这意味着教师需要打破仅关注期中、期末考核成绩的常规教学评价模式,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考虑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学习过程,塑造教学+评价的融合模式,科学提升机电专业的教学水平;第二,发展性原则。应用“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目的是通过机电专业的常规教学体系,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随式研究,结合多次评价内容,对面向学生的评价结果进行优化。教师需要明确学生学习优势,借助评价内容,引导学生合理发挥优势,提高对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效果,合理解决学习、应用方面问题,为学生良性发展提供可靠动力;第三,公平公正原则。在“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中,需要保证评价内容、评价机制的公平公正,不能因为教师或学生因素,发生人为性的变化。教师需要站在客观的立场,从公平公正的角度,对于机电专业教学与学生学习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从客观事实的角度,对机电专业教学内容做科学优化,合理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机电专业的学习与实践能力[2]。

3 “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内容

为对“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在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展开详细分析,现对机电专业教学体系进行解构,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重要教学阶段,详细整理具体的应用内容。

3.1 课前数字化推送

课前阶段是学生提前了解机电专业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预习,方便学生紧跟教学节奏,掌握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重要阶段。可以考虑通过微课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设计完善的课前数字化推送机制,辅助学生完成预习任务。

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相关工作:第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微课并推送。教师可以根据机电专业的下节课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微课内容,并在课前阶段通过承载“智慧课堂”的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微课技术是一种时间在3~5分钟,高度浓缩理论知识的教学技术,可以打破传统课前预习模式的低信息传输效率、低质量预习效果限制,让学生通过微课内容快速吸收课堂教学理论知识,提高对下节课理论知识的理解效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微课内容与教材文本,对于微课内容的学习问题进行解答,对照问题答案,确认自己的学习问题,在笔记本上进行记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根据课前预习内容,合理划分学习精力与学习时间,达到高效率吸收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效果,为后续实践应用做好准备工作;第二,根据学生预习情况调整备课内容。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对于学生学习预习内容的时间,解答预习问题的正确率进行有效整理,结合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群体的机电专业学习情况展开有效评价。可以利用教学平台的表格统计功能,针对和微课内容一并发送的预习问题进行整理。比如教师在微课内容设计中,分别设置基础理论知识吸收、基础理论知识应用、工作场景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三个问题,由表格统计学生回答三个问题的正确率,确认学生对于机电专业下节课学习内容的理解深度。在此基础上,对于各个问题的正确率做细致分析。如果三个问题的总体正确率不高,可能是学生通过旧知识分析新知识的能力偏差。教师在备课时,就需要做好新旧知识衔接工作,协助学生完善机电专业理论知识逻辑框架。教师根据这种思考模式,分别对理论知识的吸收、应用、结合进行分析,利用“智慧课堂”的评价功能,获取学生群体课前预习的真实且立体信息,从而对机电专业备课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第三,结合往期预习数据优化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平台的数据对比功能,将本次预习情况与往期预期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学生在理论知识的吸收、应用、结合三项内容的变化情况,合理评价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对机电专业备课内容进行升级,优化教学设计内容。通过确认学生学习的“痛点”,以“对症下药”的方式合理调整理论知识的吸收、应用、结合比重,保障学生对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形成全面认识与详细理解。需要额外注意,如果在几期预习数据中,学生整体学习情况出现明显倾向,教师需要借助教学平台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学生做进一步分析,做好课前预习微课内容的调整工作,避免因微课内容质量问题,影响学生对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降低后续课堂教学效果[3]。

3.2 课堂智能化评测

课堂阶段是充分利用“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提升机电专业教学水平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智慧课堂”与相关技术,为学生提供完善的机电专业教学内容。可以考虑通过摄像头监控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设计课堂智能化评测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可以充分吸收机电专业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相关工作:第一,实时测评学生当前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将班级监控摄像头与教学平台对接,形成摄像头监控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的组合运行模式,合理分析学生课堂学习的面部表情与肢体动作,以此达到实时测评学生学习情况的效果。通常情况下,在学生思考时,会通过翻看教材文本或微课内容,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在得到问题答案后,会主动配合教师推进教学进度。如果学生没有得到答案,则会更积极倾听他人的想法与答案。教师可以通过摄像头监控技术,捕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微表情,确认学生的行为,配合数据分析技术,确认学生对于理论知识是否出现理解偏差,是否可以充分利用预习微课内容,解答课堂上的学习问题。如果出现学生走神情况,教师也可以通过摄像头监控技术,及时锁定具体人员,提醒学生将注意力重新转移到课堂学习中;第二,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教师需要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质量进行合理分析,评价学生对问题的解析能力,合理分析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水平[4]。比如工作场景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问题,就需要学生熟练掌握课堂教学的理论知识,熟悉教师预设的工作场景,可以通过思维模式将理论知识代入工作场景中,解决现实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在一些特殊问题中,还涉及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教师需要整合学生的回答,根据数据分析技术,针对学生的回答做进一步分析。掌握理论知识,是“知其然”,可以解决现实工作中的问题,则是“知其所以然”,教师需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协助学生在“知其然”的基础上,达到“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效果。在这个环节,教师需要确认学生群体的理解水平与学生个体的理解差异。如果是班级大部分学生对于某个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需要展开后续的调整工作。如果是个别学生理解存在误差,可以提供相应的理解技巧,协助个别学生梳理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思考逻辑;第三,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通过摄像头监控技术+数据分析技术的组合模式,确认学生集体对部分理论知识理解不到位,教师就需要借助积累的教学经验,对于课堂教学内容做必要的调整,合理优化当前教学策略。比如设置更多的应用案例,协助学生对理论知识形成更深刻的理解。或是配合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技术)技术,为学生提供还原工作场景的虚拟世界,引导学生通过与虚拟世界物品进行交互,强化对机电专业理论知识应用的认识。如果条件允许,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参观机电专业的合作企业,近距离观察工作人员在面对工作问题时,具体的操作方法与解决方案。由教师通过专业讲解,强化学生对机电专业工作内容的印象,提高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效果[5]。

3.3 课后个性化辅导

课后阶段承接课堂阶段,连通课前阶段,强化学生对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协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合并到机电专业理论知识框架结构中,将短期记忆转化成长期记忆。可以考虑通过GPT(Generative Pre-Trained,基于互联网的深度学习模型)技术+数据分析技术,设计详细的课后个性化辅导内容,提高“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的应用价值。

在实践中,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展开相关工作:第一,客观评价学生机电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教师需要通过教学平台,整理学生的课前、课堂两个阶段的评价数据,确认学生对于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并提供客观评价,保证班级所有学生都能得到客观的学习能力评价内容。比如学生在基础理论知识吸收方面表现良好,在教师提供工作场景与基础理论知识结合条件时,也可以在分析工作场景后,通过理论知识解决有关机电专业的具体问题。但是,在基础理论知识应用方面,却存在一定的不足。可以认为在抽象问题条件下,学生并没有将抽象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可以做出逻辑思维转化能力相对一般的评价。教师在课后辅导阶段,就可以适当降低理论知识吸收与实践的比重,增加理论知识解决抽象问题的比重。第二,通过GPT技术设置个性化课后辅导内容。教师通过数据分析技术确认学生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后,就可以通过GPT技术,通过教学平台,对接互联网,整理合适的学习资源,将发挥学生学习长处、补足短处作为目标,设置匹配学生学习需求的个性化辅导内容,并通过教学平台发送给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情况,确认学生的专注力、思维能力,减少课后辅导内容的数量,提高内容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学素材。对于机电专业理论知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考虑回归教材文本,引导学生吸收、应用理论知识。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理解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设置合适的教学案例,辅助学生从其他角度分析、思考理论知识的应用方法。第三,为学生提供专业自学辅导服务。在确认学生机电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情况,提供个性化课后辅导内容后,需要将GPT技术与数据分析技术、教学平台进行对接,通过智能评价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教学服务。在学生解答课后辅导内容的问题部分时,数据分析技术会自动将学生的回答与正确答案进行对比,通过教学平台输出回答与正确答案的区别,并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向学生提供有关问题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进行二次解答。同时,数据分析技术根据近一段时间内机电专业的教学内容,在课后辅导内容的基础上,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协助学生回顾以往学习的理论知识。通过这种方式,完成新旧理论知识的有效贯穿,为学生提供优质的自学条件,有效激发学生的自学动力,将原本机电专业教学从“授之于鱼”,转变成“授之以渔”,科学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向社会输出专业能力强、综合水平高的机电专业人才[6]。

4 结语

将“智慧课堂”中教学评价内容,应用到机电专业教学中,需要详细分析学生整体学习情况,从课前、课堂、课后三个阶段,设计一套内容完善、结构完整的应用方案,科学提高教学评价质量,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实现课堂精准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兆伟,于翔,朱生强.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高职机电专业信息化教学模式探讨[J].中国新通信,2023,25(14):159-161.

[2]常杰.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策略研究[J].造纸装备及材料,2023,52(07):241-243.

[3]蔡前晶.产教融合背景下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策略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2,36(05):181-183.

[4]张洁琼.信息化条件下中职机电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J].知识文库,2022(16):109-111.

[5]刘荣元.机电专业技能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装备制造技术,2021(09):144-147.

[6]王佳冠.信息技术在中职机电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职业教育,2021(26):160-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