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演进逻辑及发展方向

2024-10-23杨鸣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9期

摘 要 以历次课程改革中相关课程设置方案的颁布时间为节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程经历了四次改革,即1993年的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2008年的课程改革、2020年的课程改革。通过梳理历次课程改革的基本背景、内容安排、突出特点、重要意义,呈现出历次课程改革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内在逻辑与脉络:党和国家要求是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力,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愈加明确、凸显,以及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未来改革的方向为: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及时充分反映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新要求;做好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再到教学的转化;进一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 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课程设置方案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9-0050-07

2024年5月11日,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在北京召开,会上传达了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推进会的召开,为学校思政课建设,包括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职学生正处于人生成长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正确引导和精心栽培,思政课在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建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呈现出怎样的演进逻辑?如何进一步推动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本研究旨在对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历程进行梳理和分析,思考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方向,从而帮助一线教师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拓展教师对于教材的理解,丰富教师的教学工作思路,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提质增效,为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时代新人贡献力量。

一、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设置不断推进、深化,经历了四次大的改革。以历次课程改革中相关课程设置方案的颁布时间为节点,四次课程改革分别为:1993年的课程改革、2001年的课程改革、2008年的课程改革、2020年的课程改革。

(一)1993年课程改革——初步探索

1.改革背景

改革开放初期,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等职业学校还没有自己的德育课课程体系,“三类学校(中专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的德育课基本是参照普通高校政治理论课和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设置相关课程的”。在这三类学校中,“中专学校的政治课一般同普通高校的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相同,基本是高校政治理论课的压缩”[2]。根据相关文件要求,中专学校开设的课程有5门,即“马克思主义基础”“中国革命和建设基本问题”“共产主义道德概论”“政治经济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职业高中和技工学校基本是参照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设置开设政治课的,并加开职业道德课。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极其关键的历史时期。1993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这是教育战线贯彻落实十四大精神的具体行动纲领,其中包括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明确要求[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德育课程设置改革也被提上了日程。1991年,国家教委召开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座谈会;1993年,国家教委在原职业技术教育司的基础上成立了德育处。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的特点,进行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当时称政治课)课程改革。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1993年10月,国家教委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的政治课课程设置方案。1996年2月,又下发了《关于中等职业学校财经、政法类专业政治课课程设置的意见》,进一步完善了课程设置方案。本次课程设置方案根据学制、招生对象、专业类别设置相应课程,共设置有“经济·政治”“世界观·人生观”“法律”“国情”“职业道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常识”“哲学基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9门课程。这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建设史上的一大突破,构建了一套既有别于高等学校,又有别于普通中小学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体系,为进一步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奠定了基础”[4]。

3.课程方案的实施

根据本次课程设置意见的安排,国家教委负责制定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并组织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各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自1994-1995学年开始,按新的政治课课程设置开课,并使用国家教委组织编写并审定的新教材。

(二)2001年课程改革——系统建构

1.改革背景

世纪之交,党和国家对教育包括职业教育事业高度重视。1995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首次提出在全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明确提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力资源的优势,关系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1999年1月,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要“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以及职业教育要“实施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德育课课程改革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其中,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工作正式启动。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并发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下文简称《决定》)。时任总书记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位置,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决定》指出“各级各类学校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会议和《决定》“深刻地阐述了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和教育教学特点,以及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为制定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指明了方向”[5]。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2001年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同时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四门必修课程教学大纲,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新的课程设置方案正式出台,标志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改革自1993年以来又一次新的飞跃。

本次课程改革在许多方面实现了新突破。第一,更改课程名称。根据2000年12月14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将“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政治课”更名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突出德育育人的特点。第二,精简课程门数。将过去分散的9门必修课整合、调整为统一的4门必修课,即“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更加符合中职教学实际。第三,突出职教特色。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充实了职业道德、职业理想和创业精神的教育内容,注意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第四,增强了适应性。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给学校教学提供一定的自主权。

3.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

2001年《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规定,由教育部组织编写教材及相应的教学参考书。教育部职成教司在课程设置方案确定后,组织开展了“国家规划教材”的立项审定工作,采取一纲两本的形式,共有8本新教材成为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课国家规划教材,并于2001年秋季学期进入学校,新课程设置方案正式开始执行。同时,自2002年开始,教育部又陆续颁布了《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意见》(2002年)、《职业技术学校德育课贯彻十六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2003年)、《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04年)以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04年)等一系列文件,进一步充实、完善、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工作。

为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包括德育教学工作,2006年9月,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设5个分支机构:德育教学研究会、心理健康研究会、校园文化研究会、班主任工作研究会、美育研究会,职业教育系统的广大德育工作者自此有了自己的全国性专业社团组织。自成立以来,德育工作委员会包括其分支机构持续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全国性活动和研究工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德育工作包括德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此后的第三轮德育课课程改革,正是依托德育工作委员会开展完成的,第四轮课程改革的前期调研工作主要也是由德育工作委员会完成。

(三)2008年课程改革——大力发展

1.改革背景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与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职业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首先是党和政府空前重视。从2002年到2005年,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批准,连续三次召开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出台了两个职业教育的专门决定,把职业教育发展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同时也作为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其次,职业教育的规模达到历史新高,实现了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最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方面的“两个加强”,即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加强职业技能培养[6]。

另一方面,党和政府对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出现了新变化,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面临着新形势。同时,德育课课程改革自身也需要新推进,前两轮改革也为进一步改革积累了宝贵经验。这些都促使了课程改革新方案的出台。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在教育部职成司的领导部署下,依托德育工作委员会,经过近两年的调查、研讨工作,2008年12月,教育部印发《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和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教学大纲》,启动了第三轮课程改革方案的实施工作。

本次课程改革是对2001年课程改革的继承和深化发展,在德育课的性质和定位保持基本不变的情况下,从多个方面对课程设置实施了调整。第一,调整了课程名称和课程内容。必修课课程名称由过去的“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法律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哲学基础知识”调整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相应的课程内容也进行了较大调整。第二,选修课内容增加,明确将“心理健康”列为选修课,同时将“时事政策教育”“预防艾滋病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增列为选修课内容。

课程名称的变化体现的是对德育课程的重新审视,对德育课程教学任务和目标的重新定位。德育课程教学不再以掌握系统的学科知识体系为目的,而是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主线,以学科知识为载体,力求对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所指导,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本次课程改革还“丰富了教学目标和评价标准,由过去的‘认知、运用’二维目标调整为‘认知、情感态度观念、运用’三维目标,坚持知、情、意、行相统一,更好地体现德育的性质”[7]。

3.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的要求。本次课程改革下的教材建设仍然采取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的方式,经立项、审定,一纲两本,共10本教材成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并于2009年秋季学期进入学校使用。

第三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党中央和国家高度重视德育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文件。2009年,教育部、中宣部等六部门联合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会议,并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意见》。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首次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3年3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教学指导纲要》。2014年6月,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作出重要指示,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要求,2014年12月,教育部颁布《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2014年修订)》,2015年7月,印发《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把“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作为职业教育基本原则,提出了“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的指导思想。党中央和国家的高度重视推动着德育课程改革工作,同时德育课程改革也不断吸收、体现、落实着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德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为例,自2009年出版以来,至2020年,共修订了五版。

从2008年12月颁布新的教学设置安排和教学大纲,到2009年秋季学期起新课程教材陆续进入课堂,至2020年2月《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颁布,再到2023年秋季学期国家统编教材进入教学,第三次课程改革方案历时近15年,其影响是深远的。

(四)2020年课程改革——新的飞跃

2020年2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课程标准(2020年版)>的通知》,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改革课程进入新阶段。

1.改革背景

进入新时代,职业教育已进入转型发展期,面对新时代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的新要求,适应新时期培养大批德才兼备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必须进一步加强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简称“中职三科”)课程建设,也就是意识形态属性较强课程的课程设置都有待完善[8]。其中,思政课改革不仅是在职业教育转型发展、作为中职三科整体的框架下进行的,同时也是适应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要求。

这次课程改革也是在国家高度重视教材建设的背景下开展的。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为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进一步做好教材管理工作,健全国家教材制度,2016年教育部成立教材局,2017年国务院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本次课程改革是在国家教材委的指导和教育部教材局的直接领导下开展的。国家教材委员会的成立,“是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坚定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方向。从治国理政高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事权”[9]。

同时,本次课程改革继承了历次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经验,特别是吸收了2008年开始的第三轮课程改革成果,借鉴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成熟做法[10]。

2.课程设置方案的基本情况

此次课程改革经历了较为漫长的研发过程。2014—2016年开展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实施情况的调研活动并形成了调研报告。2017年10月,教育部教材局着手“中职三科”课标研制工作,正式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研制工作。2020年1月,教育部颁布《中等349a9124a545b0216474ba9a39679cba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本次课程改革呈现出全新的面貌[11]。

第一,调整“德育”课程名称并优化了课程结构。将课程名称“德育”改为“思想政治”,与普通高中保持一致,从名称上体现该课程的明确定位、鲜明主题和方向指引。将原来必修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哲学与人生”和选修的“心理健康”调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哲学与人生”“职业道德与法治”。这四门课程构成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模块,此外还设置了拓展模块作为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时事政策教育、法律与职业教育、国家安全教育等。

第二,制定课程标准替代教学大纲,并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本次课程改革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定思想政治课程实施应达到的指标及其基本要求,更好地反映了中职思想政治课在新形势下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学业质量标准用“学业质量”来评价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后的学业成就表现,注重学习结果和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第三,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作为主导,细化学科育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既借鉴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又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凝练增加了“职业精神”“健全人格”,体现了高中阶段的共同要求,同时彰显了职业教育特色。课程标准将培育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作为课程目标,将有效实现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作为检验教学实效的重要标志。

3.课程设置方案的实施

2016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将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语文、历史三科教材纳入国家统编教材,实行统一编写、编一审定、统一使用。在教育部教材局领导下,从2020年8月启动以来,历经三年的编写、审读、试教试用、审查、重大选题备案等各项工作,思想政治4门必修课程教材于2023年8月正式出版,并于秋季学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教学。

自统编教材编写过程以及2023年秋季学期教材使用以来,教育部教材局在不同阶段组织调研活动,积极了解一线教学情况和教学需求,并及时落实到教材中。同时,为了更好地配合课堂教学,在教育部教材局指导下,有关单位组织教材作者和专家为一线教师进行教材和教法辅导,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并开发出版了配套课程教学资源。

二、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演进逻辑

从四次课程改革的历程中,我们可以勾勒出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的内在逻辑和发展脉络。

(一)党和国家要求是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的主要推动力

课程改革既是教学需求和课程自身发展逻辑的结果,也与国家社会发展要求息息相关。由于思政课的特殊性,纵观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历程,党和国家要求是课程改革发动和实施的主要推动力。历次课程改革不仅是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背景和国家教育改革的大框架下,在国家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发展力度的推动下开展的,而且每一次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都有具体的国家政策背景和相应要求。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体现出政府主导、政策推动的特点。历次课程改革的发动、课程方案的制定、课程内容的调整,都是在积极回应国家社会发展对思政课教学的需求及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对思政课的具体要求。

(二)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地位愈加明确、凸显

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出台和相关要求,体现了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日益深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日益凸显。自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话阐述了“立德树人”的问题,并在2019 年召开的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 2021年1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实施方案》,明确了新时代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思政课的课程地位进一步明确、凸显。中职思政课是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学段定位更加明确。第四次课程改革形成的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与任务的第一句话就是: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职思政课与其他学段思政课一起,承担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重要使命。

历次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中,教材建设都由教育部门进行组织和把关。前三次课程改革的教材是教育部门组织编写并审定通过的。第四次课程改革是在中职三科建设的大框架下开展的,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范学校思政课教学,以统编教材的方式进行教材建设,进一步凸显了思政课“意识形态属性强”的课程特征,有效保证了党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的第一步。

(三)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色日益鲜明

1996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就指出,职业教育要“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传授职业知识,培养职业技能,进行职业指导,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2022年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强调,“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党的二十大提出,要“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历次课程改革都致力于突出职教特色,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适应性。

1.核心素养培育的职教特色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突出标志,就是引入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这是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下,参照了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改革成果。在具体的核心素养凝练上,既借鉴了普通高中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核心素养, 还根据职业教育特点,增加了“健全人格”核心素养,将普通高中的“科学精神”核心素养调整为“职业精神”。中职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设计,既体现了与普通高中同为“高中教育”的普遍性,又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这种继承与变化,能够“让中职思政课更好地呈现自己的特色,为中职思政课的整体建构提供了根据”[12]。

2.课程设置的职教特色

如何通过学校思政课教学满足职业学校学生成长需要,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良好基础,这是历次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一直探索的问题。在课程体系和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历次课程改革不断致力于体现职教特色,增强针对性、适应性。

第一,与“职业”相关内容的课程设置。1993年的第一次课程改革中就设置了“职业道德”课程,2001年的第二次课程改革设置了“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课程,2008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将相关内容调整在“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两门课程中,2020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中被调整在“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道德与法治”两门课程中。职业指导、生涯规划、职业道德等内容是职业学校的特有内容,历次课程改革不断探索更加适宜的课程设置方案落实相关内容。

第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课程设置。在2008年的第三次课程改革中,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职思政课教学,设置了“心理健康”课程,作为选修课(主要考虑师资状况),以满足职业学校学生成长需要。这一设置明确了在中等职业学校中,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思政课(德育)组成部分的重要地位,在当时具有鲜明的职教特色。2017年8月,教育部公布实施的《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德育内容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一要求下,2020年的第四次课程改革中,心理健康被调整为必修内容;同时,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生涯教育的相关内容被整合为一门课程。

第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内容的课程设置。在第三次课程改革中,“哲学与人生”课程的设立是亮点之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哲学与人生”课程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与中职学生人生成长问题密切结合,引导学生“学哲学、用哲学”,走好人生路,是职业教育特有的课程设置。在第四次课程改革中,“哲学与人生”课程在课程名称不变、教学基本模块和主题内容也得以延续的基础上,从具体内容到呈现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在内容选取、栏目设置、活动安排、板式设计等方面,都更加遵循职业学校学生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职教特色更加鲜明。

3.教材编写的职教特色

中职思政课教材在体例安排和材料选择上,既考虑学生成长中的一般性要求,也充分体现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教材设置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栏目,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职教特色。教材在每框最后设有“启思导行”栏目、各单元安排一学时的“学以致用”,通过体现中职学生学业特点、生活实际的场景和相关活动设计,侧重学生活动体验,注重“做中学,学中做”,富有职教特色。此外,教材中的“阅读与思考”“相关链接”栏目形式上与普高教材类似,但在内容的选取上,则更多融入职业院校学生、技术技能人才的典型案例,具有亲和力和典型示范作用。

三、中等职业学校思政课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当前,中职思政课统编教材已于2023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课程标准已在修订过程中,如何将课程改革要求与顶层设计落实在教学实践中,推动中职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深入,不断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这是当前需要重点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一)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及时充分反映党和国家对思政课的新要求

2024年5月,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党中央始终坚持把学校思政课建设放在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再次重申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要“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从指导思想、目标要求、内容方法等多个方面为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5月11日在北京召开,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强调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指出要“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最新成果入脑入心”,对思政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13]。这是党和国家对思政课建设的最新指示。

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明确思政课的历史责任,是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地位作用、将中职思政课课程改革要求与顶层设计落实到教学实践中的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改革要时刻关注并及时充分地反映党和国家的新要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立足新时代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14]。

(二)做好从课程标准到教材到教学的转化

中职思政课程标准于2020年发布,统编教材于2023年秋季学期投入使用,教师对于课程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已比较熟悉,但对教材的使用还刚刚开始。其间,党和国家既取得了伟大成就,也面临着重大考验,统编教材在依据课程标准、按照课程标准要求建构内容体系的同时,也根据新形势新要求有所调整。如何理解教材对课标的传承与变化,把握教材对课标精神和要求的落实,从而吃透教材,深入理解课程标准,这是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问题,也是教学研究需要关注的问题。

教材是教学的范本和样本,但课堂教学不能照本宣科,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转化和重新建构。教学需要考虑学生专业和学业基础等学情;需要与时俱进,结合国家、社会生活的新发展;需要思考如何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如何运用议题式教学、如何挖掘课堂以外的思政教育资源。同时,如何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也是教学中需要把握和思考的问题。从教材到教学的转化,是当前中职思政课建设的重要内容,需要教师、学校、教育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等方方面面担起责任、形成合力,促进中职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

(三)进一步探索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的路径

自2019年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以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成为热门话题,但到底什么是思政课的一体化?如何达到一体化?各学段在一体化中需要做什么?一体化建设的主体是谁?是教育主管部门与研究机构,还是一线教师,还是各有分工的多主体?一线教师在一体化建设中能够做什么,在教学中如何考虑一体化问题?一体化建设主要是内容上的衔接和递进,还是形式上的同一主题同上一节课?随着中职思政课统编教材投入使用,各学段思政课教材均已实现国家统编,意味着各学段的教学内容已确定,在这一前提下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其着力点是什么?

关于一体化建设,还需要各方协同,进行深入探索和研究。对于中职学段的一线教师和教研人员、主管部门来说,首先要完成好本学段的教学任务,同时关注其他学段的思政课教学工作,积极吸收和借鉴相关教法、学法,提高中职思政课教学实效。在此基础上,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中职智慧和有效助力。

参 考 文 献

[1][13][1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EB/OL].(2024-05-11)[2024-09-1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5/content_6950473.htm.

[2][4][5][6]王继平.迈向职教强国——21世纪头20年的中国职业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310-311.311-312.313.350-352.

[3]王明达.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发展改革的探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97.

[7][10][11]韩震,陈建华.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解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12.11.13-14.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20年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前言.

[9]对话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材建设实质上是国家事权[EB/OL].(2017-07-14)[2024-09-17].http://edu.people.com.cn/GB/n1/2017/0714/c1006-29404036.html.

[12]李晓东.传承与变化:在中职思政课标引导下理解中职思政教材[J].福建教育,2024(4):37-40.

The Evolutionary Logic and Development Direction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ur Curriculum Setting Plans

Yang Ming

Abstract Taking the promulgation dates of curriculum setting schemes in each reform as key mileston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mor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has undergone four major reforms: in 1993, 2001, 2008, and 2020.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sic background, contents structure, distinguishing features, and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of each reform, revealing the internal logic and continuity of these reform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reforms has been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arty and the stat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s a key course for cultivating virtu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and the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have become more distinct. Future reforms should focus on: maintaining the correct political direction, ensuring that the Party and state’s latest requirements for ideological education are fully reflected in a timely manner; improving the transition from curriculum standards to teaching materials and pedagogy; and further exploring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ross primary, secondary and higher education levels.

Key words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form; evolutionary logic; Curriculum setting plan

Author Yang Ming, deputy editor of Higher Education Press (Beijing 100029)

作者简介

杨鸣(1971- ),女,高等教育出版社副编审,研究方向:中职思政课教材建设(北京,10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