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舆情风险防控策略研究
2024-10-23吴洁
【摘 要】高校舆情风险防控直接关系校园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乃至社会安全稳定。从现状看,许多高校在舆情风险防控方面还有待改进之处。风险防控意识缺失、监测技术存在盲点、信息传播中多方博弈等多种因素均会导致舆情,高校应构建舆情应急处置机制、做好舆情风险的预处理、快速反应、畅通渠道、发挥意见领袖作用等以有效防控舆情。
【关键词】高校;舆情风险;防控策略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校维护稳定研究咨政中心课题“重庆市高校舆情风险防控策略研究”(CQGXWWZZZX2021-Y3);西南政法大学2022年度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科研项目“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2022-XZSZ01)。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空间。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深刻影响社会变革的同时,也日益成为各类风险的策源地、传导器、放大器。作为网络舆情的重要类别,高校舆情具有隐匿性强、传播速度快、辐射范围广、社会影响大等特点,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在互联网高度发展,国际国内形势日趋复杂的当下,如何有效应对舆情风险,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成为各个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校舆情的主要类别
(一)校园管理类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重要任务。校园管理涉及教学管理、学生工作、科研管理、后勤保障等诸多方面,工作要求高、覆盖范围广,涉及事项千头万绪。近年来,高校校园管理类舆情发生在教学质量、评优评奖、学生违纪等方面,如教师教学能力不强、课程设置不合理、评优评奖有失公平、学生违纪处理不合理等。
(二)校园安全类
维护师生身心健康,构建健康校园环境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校园安全类舆情主要涉及校园暴力事件(如校园霸凌和斗殴)、学生非正常死亡(如学生在校内自杀)、食品安全(如食堂、校园超市的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存在问题)、交通安全(如学校周边交通状况混乱、校内驾驶存在安全隐患、校车安全事故)、消防安全(如学校消防设施设置不够、校园场所尤其是老旧建筑存在消防隐患)等。
(三)师德师风类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教师的行为举止、职业道德长期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师德师风类舆情主要涉及教师行为失范(如教师学术不端、对学生进行言语打压)、教师严重失职(如教师沉迷副业而对待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教师与学生存在不当关系(如教师与学生存在暧昧关系)等。
(四)意识形态类
高校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使命,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抓善管,在意识形态挑战面前敢于“亮剑”。由于青年学生思想尚不成熟,意识形态类舆情除了可能影响学生思想信仰和价值观念,还可能引发学生线下行为。近年来,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类事件也有发生,主要涉及教师课堂发表错误言论、学生在网上发表错误言论等。
二、高校舆情风险的形成原因
(一)安全意识缺失
线上舆情是线下问题的直观反映。根据调研了解的情况,许多高校在风险源头出现前,存在安全意识缺失,以致产生各种问题,最终导致负面舆情蔓延。如“某大学上百学生被开设多个农行账户事件”舆情,暴露出学校相关部门对学生信息保护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学生信息泄露可能带来的安全风险和舆论风险缺乏认识。又如“某大学改革风波事件”,也是风险意识不足导致的。高校改革总是面临着新与旧的争论,统筹协调二者的关系,共同推进高校改革发展,才能为政策施行提供良性的舆论环境。这就需要在政策施行前充分调研,及时倾听学生、教职工、相关机构意见;在改革推行阶段,务必做好思想领域的宣传和解释说明工作,而学校没有这样的舆情管理意识,以致于出现大量负面舆论。“某大学副教授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事件”则反映出学校对课堂这一重要的思想舆论阵地管理缺失,在教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存在漏洞,对课堂不当言论可能引起的意识形态风险和舆论危机没有充分的认识。
(二)监测存在盲点
在信息呈指数级增长的时代,从高校舆情管理的情况看,各高校对即时通信工具、网上云盘以及境外社交媒体存在监测盲区。目前,高校舆情管理团队主要通过监测软件进行舆情数据的搜集,在掌握舆情情况、综合分析研判的基础上为决策者提供意见与建议。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目前监测软件还无法突破即时通信工具的监测盲区和网上云盘的盲区。即时通信很容易形成相对封闭的社交空间,而网上云盘则由于账号的私人化,网盘内容分享具有圈层性和私密性,使得一些不良信息成为“漏网之鱼”。此外,境外媒体也是监测的一大难点。目前监测软件还无法准确监测境外媒体信息。一些舆情在国内发酵前,已经在境外传播了一段时间,学校却没有得到任何消息。可见,即使有监测软件大数据提取技术的支持,舆情监测仍然存在盲点。
(三)意识形态渗透的可能
西方国家试图通过通俗化表达、形象化表述、网络化传播、娱乐化解构来增强其话语霸权的覆盖面、渗透性、影响力,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他们还通过各种基金会、NGO等渠道,采取课题资助、学术交流等方式,对师生思想意识造成影响。
多元社会思潮涌入高校,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造成冲击。近年来,以“普世价值”论、网络自由论、价值虚无主义等为代表的西方社会思潮出现在网络空间,蛊惑人心,制造混乱,严重破坏了全球网络空间生态环境,也对我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造成巨大困扰。这些思潮不可避免地影响到高校师生。
传播方式、渠道的嬗变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挑战。网络媒体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快速化导致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境外舆论场。西方媒体在境外舆论场掌握了更有优势的网络话语权,能够通过互联网载体传播宣传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影视作品,发表美化西方、丑化中国的错误言论。部分自媒体一味追求流量,甚至不惜违规突破底线,捏造和歪曲事实,吸引流量。这些都给高校舆情管理带来挑战。
三、高校舆情风险的防控策略
(一)舆情应急处置机制构建
当前高校在舆情风险的防控上仍然有很多薄弱之处,从舆情风险防控策略上看,首先要建立、完善舆情应急处置机制。
首先,高校应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舆情应急处置体系。各部门应各司其职、各尽其责,提高应急处置效能。一般而言,分管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校领导可作为舆情应急处置工作的总指挥。学校党委宣传部下设网络舆情业务科室,具体负责组织网络舆情监控、研判、报送、处置以及网络舆情工作队伍建设。涉事单位和相关部门在事件发生后,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协助党委宣传部开展具体的舆情处置工作。各部门形成职责明确、功能互补、纵横交叉的立体工作体系。在日常工作中,校内各部门要协同联动,定期深入开展舆情风险隐患排查和问题整改。同时,要加强和外部(教育部门、网络管理部门、公安机关等)的联动,共建“大安全”矩阵。在舆情事件发生后,充分调动各方资源协同处理。其次,要建立完善的网络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将网络舆情事件按照性质、规模、社会危害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分级,完善组织机构和职责、预防预警与信息报告流程,明确应急响应分级、响应措施、后期处置以及宣传、培训、演练等内容。相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舆情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当然,在处置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不同事件的特点和规律及时调整和改进方案,并及时反馈给上级部门。
(二)舆情风险的预处理
网络舆情处置是一项极为复杂的工作,涉及线上线下、多个单位的有力配合和协同处置。从高校舆情管理的实践看,许多舆情事件都不能在发现风险后马上完成处置工作、迅速平息舆论,尤其是话题敏感、涉及范围广、处置难度大的舆情。但是,可以在发现舆情后及时开展一些预处理工作,这将为后续舆情管理争取主动。
对于高校舆情危机事件而言,除了少数造谣生事的情况外,舆情的产生往往是由现实社会中的具体事件引起的,因此,高校必须将事件处置与舆情处置二者紧密协同衔接起来。高校舆情管理人员应提高识别网络舆情风险的敏感性,提高舆情分析能力,第一时间发现舆情后,根据不同的情况及时开展相应的前期工作。如遇到反映问题类的舆情,可以立即将情况通报涉事单位,请涉事单位予以重点关注,同时查明情况,存在问题的及时解决问题,需要改进的及时出台相应的改进措施。如遇到自媒体反映学校某方面问题、向学生征集问题线索等情况,应立即由学生工作部门组织召开调研会,畅通信息沟通渠道,掌握舆论主动权,消解潜在危机。面对突发敏感舆情,应立即上报,联系有关单位了解基本信息,协同有关单位做好处置工作并提前准备好情况通报,保证必要时能够第一时间发布。总之,要根据舆情发展的规律经验找到问题根源,并预测出发展趋势,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预警、早处置,避免舆情危机的爆发。当然,对舆情风险的预处理建立在相应的应急预警机制之上,在舆情苗头发现之时就要及时启动预警,协调各单位开展联动,积极主动地应对舆情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挑战。
(三)舆情应急处置要点
做好舆情应急处置是舆情风险防控的要义。在具体的舆情应急处置实践中,应当把握以下要点:
1.快速反应,第一时间介入
反应迅速是舆情应急处置的首要条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变得更为复杂多样,传播速度也相应地快速增加。受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影响,人们对事件的整体印象深受“第一印象”影响。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面对舆情风险,只有迅速反应才能有效地控制负面的舆论和危机的蔓延速度,最大程度地减少消极影响。高校舆情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第一时间”在舆情应急处置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强大的舆情监测网络,第一时间发现舆情,第一时间介入调查,第一时间跟踪研判舆情,第一时间实施处置。只有快速反应,及时行动,才能掌握事件处置的话语权,在后续处置中争取主动。
2.公开透明,建立畅通渠道
在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各种碎片化信息不断流动、传递。及时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对舆情管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效的信息发布有利于高校迅速地成为“事件定义者”,掌握舆情回应的主动权与先机,避免官方声音缺失导致的媒体不当解读和舆论失焦。无效的信息发布不仅无法对舆情管控产生良好的效果,还可能适得其反,引发更多的不信任甚至猜疑,从而造成次生舆情的传播。这就要求高校在日常工作中,要重视官方新媒体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师生普遍使用、类型多样、覆盖广泛的平台,获得师生对平台的认同感。在事件发生后,通过官方平台及时发布全面、准确、权威的信息,以此消解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有效引导舆论。同时,要强化社会协同,善用社会媒体,用第三方引导舆情。在舆情发生过程中,第三方的发声比涉事高校自身发声更具有信服力。因此,平时应加强与社会媒体尤其是有影响力的主流媒体的沟通联络,与之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有需要时,可将社会媒体作为第三方辅助开展舆论引导。
3.发挥意见领袖作用
高校中有一部分人在网络圈层中能得到大量学生的赞同和认可,拥有大量的“粉丝”和支持者,享有较高的威望,往往会得到很多学生信任或追随,网络话语中通常称为“意见领袖”。意见领袖对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扩散有着极强的推动作用,他们的观点更容易引发讨论,也更容易形成主流强势意见,影响受众对于舆情事件的认知判断。因此,发挥好高校人才优势,培养一批优质的网络意见领袖对于高校舆情风险管理有很大的帮助。这些意见领袖可以从广受学生欢迎的教师中培养,也可以从熟悉网络、具有较强号召力的学生中培养。建强网络意见领袖队伍,充分发挥意见领袖作用,是各个高校做好舆情风险预警、处置的重要支撑。高校舆情管理部门应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加强与意见领袖的沟通联系,在舆情发生时,借助意见领袖的力量传播理性认识,帮助舆论引导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严小芳.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舆情监测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建议[J].传媒,2021(08):75.
[2]阚道远.西方话语霸权建构的新动向及其政治影响[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1):88.
[3]徐艳玲,李朝慧.西方网络空间社会思潮乱象对中国的影响及其应对[J].思想政治教育,2022(04):85
[4]李宝琴,于钦明.高校网络舆情管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20:210.
[5]师林,孔德永.领导者在危机管理中对舆情回应的掌控艺术[J].领导科学,2020(24):99.
[6]杨兴坤,廖嵘,熊炎.虚拟社会的舆情风险防治[J].中国行政管理,2015(04):20.
[7]余九林,李淑云,王京跃.“新意见群体”:高校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向度——基于广东不同类型高校的实证分析[J].高教探索,2017(08):24.
(作者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