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中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路径探析
2024-10-23余林欣李晓辉
【摘 要】脱贫攻坚纪录片全方位记录了脱贫攻坚伟大实践,向全国观众展现了脱贫攻坚精神的生成过程和内涵。本文聚焦脱贫攻坚纪录片,探讨其中蕴含的脱贫攻坚精神内涵,以期为中国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纪录片;脱贫攻坚精神;传承;弘扬
【基金项目】四川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2023年度一般项目“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编号:CS23072);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度一般项目“脱贫攻坚精神传承与弘扬研究”(编号:CR2307)。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组织实施了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脱贫攻坚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伟大斗争,锻造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脱贫攻坚纪录片采用影视记录的方式彰显了脱贫攻坚精神的内涵,超越了语言文字的限制,从而引发全国乃至全世界人们的共情体验。本文立足于《摆脱贫困》《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无穷之路》等脱贫攻坚纪录片,深入阐释脱贫攻坚纪录片中所蕴含的脱贫攻坚精神,以期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注入强大的精神力量。
一、上下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
个体约束生产力,集体解放生产力,人民只有组织起来、团结起来才有力量。[1]中华民族素有团结奋斗的精神气度,“六合同风、四海一家”的大一统传统、“家国一体、家国同构”的政治观念、“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拼搏精神……团结奋斗的价值理念,早已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和民族品格。[2]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坚持以崇高的初心使命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凝聚中国人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脱贫攻坚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以《落地生根》和《摆脱贫困》为代表的脱贫攻坚纪录片记录了脱贫攻坚战中党和人民一心求发展的奋斗故事,展现了上下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是对新时代守望相助、扶危济困传统美德的最新诠释。
《2020 我们的脱贫故事》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的纪录片,该纪录片第八集《落地生根》讲述了云南沙瓦村修路的故事。沙瓦村由于历史和地理环境的原因,交通不便,属于国家级深度贫困地区。扶贫队伍决定修建道路,为村庄发展旅游产业打下基础。村民们为支持扶贫工作,自发地签订了承诺书,自愿无条件地让出土地,对于沿线影响到的农作物均不要赔偿和补偿。《落地生根》从修路这件“小事”出发,表明了党和人民上下一心团结脱贫的精神内涵,用真实而触动人心的故事获得了观众的认同。
在《摆脱贫困》中,许多福建干部、工作队伍和闽商扎根在宁夏西海固工作,同时数以万计的宁夏贫困群众在福建稳定就业,这是对口协作实现共同发展的成功案例。除了地区间的合作外,社会各方力量也在合力攻坚。《摆脱贫困》还讲述了安徽省水坪村的故事。安徽省投资集团和当地政府分工合作,政府负责统筹规划与实施关键性基础设施项目,而安徽省投资集团则通过吸引国有企业入驻、因地制宜规划乡村旅游等方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国有企业、社会组织、银行等全社会各方力量的广泛参与和坚定决心,为我国全面脱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动力。
二、尽锐出战的担当冲刺精神
“尽锐出战”,就是派出最强的主力,打最硬的仗,脱贫攻坚的主阵地在偏远的贫困区,需要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调往前线。在脱贫攻坚斗争中,全党动员、选派精干力量,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扶贫铁军,许多中国共产党人主动承担起脱贫攻坚的历史重任,展现了担当精神。
由四川电视台自制的纪录片《第一书记》采用纪实创作手法,通过“第一书记”们形象鲜活的人物故事,反映脱贫攻坚战役所经历的艰难和取得的成效,让全国观众看到了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坚守与付出。该片每集都会讲述四川省一位“第一书记”的故事,如从商务部来到广安群策村卖柚子的“干实事的女娃书记”刘艳、从省科技厅下派到广元关山村养羊的董文刚、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到乐山彝族自治县养蜂的“甜蜜书记”周文杰……“第一书记”们奔走在山间、躬耕于田间的身影、伏案工作的背影等画面融为一体,他们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工作经验和坚定的理想信念为当地干实事、增实效,把乡亲们脱贫致富的梦想与第一书记追求脱贫攻坚之梦相融。《第一书记》采用故事化叙事,由扶贫干部自述驻村扶贫故事,使观众们以第一视角切身感受到了当事人身上的担当与冲刺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精准务实的科学实干精神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是中国共产党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路线,也是中国共产党铸就辉煌的重要法宝。[3]脱贫攻坚战从一开始就锁定“精准务实”这一关键词,整个脱贫攻坚伟大实践都贯穿着精准务实的科学实干精神。
《摆脱贫困》第一集《庄严承诺》讲述了脱贫攻坚战中“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要实现精准扶贫,首先要精准识别贫困人口。2014年,全国组织80多万人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共识别出12.8万个贫困村、2948万贫困户、8962万贫困人口,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贫信息系统。2016年,顺利动员200万扶贫干部开展“回头看”工作。补录漏评贫困人口807万,在不到一年时间,清退929万识别不准人口,识别精准度进一步提高。《摆脱贫困》运用精确的数字和一帧帧基层干部工作的画面,带观众回顾了“精准扶贫”的实施过程和成果,体现了脱贫攻坚实践中蕴含的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在香港无线电视制作出品的纪录片《无穷之路》中,主持人陈贝儿通过实地考察和走访,展示了真实、立体、全面的脱贫实践与成果,如广西融安根据当地水土条件发展金桔产业,再结合电商扶贫带动村民们增收致富;在宁夏西海固,十万亩地的葡萄红酒产业园在改善了恶劣环境的同时让当地脱贫致富;四川理塘立足于当地美丽的草原风光与高原美景,再与新时代大热的“网红经济”巧妙结合,实现了当地群众的脱贫梦。精准扶贫,因地制宜,立足于贫困村各自独特的资源和特点开展适合当地的扶贫工作,是我国脱贫攻坚实践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脱贫攻坚纪录片中所讲述的大部分脱贫故事,都离不开“精准”二字,无论是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电商扶贫还是旅游扶贫,无一不体现着精准务实的科学实干精神。
四、开拓创新的探索首创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在脱贫攻坚战中,党和国家坚持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形成了中国特色反贫困理论。
《第一书记》第二集讲述了四川省科技厅干部董文刚到广元市关山村担任第一书记的经历。在关山村,村民们主要依靠畜牧业生活,但由于采取的是粗放式管理模式,没有好品种、好品牌和良好的养殖过程管理,销售模式单一。董文刚和村“两委”班子经过调查研究,采用了全产业链农业发展新模式,通过企业加工、冷藏、冷鲜的运输,形成物流和产业链,畅通营销渠道;通过电商模式,发展订单式的农业产业模式,使关山村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摘掉了昔日的贫困帽子。
脱贫攻坚纪录片还记录了许多村民在扶贫干部和政府的帮助和扶持下敢为人先的创业故事,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贫困村的老百姓想摆脱贫困的决心和毅力,也看到了他们身上的探索首创精神。如《承诺》第四集《文化家底是个宝》中,作为皮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王兴武抓住政府发展乡村旅游的机会,通过改良传统造纸技艺,创新了花草纸,制作笔记本、扇子等旅游产品,又牵头成立了造纸合作社,带动村民们一起脱贫致富;《告别贫困》中,屏边县的彭大姐敢想敢做,坚持在家乡发展养鸡产业,她自己扛着锄头开辟了养鸡场、修了引水管,还努力尝试线上销售、短视频宣传等销售方法,可见,无论是战斗在脱贫攻坚前线的扶贫干部,还是勤劳朴实的贫困村老百姓,脱贫攻坚纪录片从不同的视角展现了他们身上开拓创新的探索首创精神。
五、攻坚克难的拼搏奋斗精神
2020年底,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无穷之路》《2020我们的扶贫故事》等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下了扶贫干部和人民在脱贫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和艰险,展现了党和人民攻坚克难的拼搏奋斗精神。
在纪录片《无穷之路》中,来自云南的叶萍带头在村里种咖啡豆。咖啡豆的生长期长达三年,而叶萍的第一个三年因为霜冻以失败告终,又过了三年,才终于等到咖啡树结出果实卖出市场,却偏偏又遇上国际咖啡价格低迷,咖啡售价暴跌。尽管如此,叶萍也没有放弃,她决定进军精品咖啡市场,努力完善改良种植技术,从一个农村妇女蜕变成为一名咖啡品质专业鉴定师,最终叶萍带着当地的咖啡豆走进了联合国。
在《2020我们的扶贫故事》第三集《云中的莲花》中,长约117公里、海拔差高达3400多米的扎墨公路,沿途跨越了春夏秋冬,而谢国高等广东援藏扶贫干部冒着生命危险在陡峭的悬崖、狭窄的峭壁上行走,挨个下乡宣传、讲解扶贫政策;第六集《茶林故事》讲述了湖北茶林堡村村民杨直东的创业故事。杨直东曾在广东打过工、开过面粉厂、自学过兽医……虽然这些创业都以失败告终,但他没有放弃,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租下了村里300亩土地种植白茶。第一年不仅没有收入,还遇到了茶叶生病、换种等问题,但是他没有放弃茶产业,努力克服困难,继续坚持创业,最终在村民们、扶贫干部和农业局的帮助下,他的茶园有了收获。
在《摆脱贫困》第四集《合力攻坚》中,施工队在海拔5357米的西藏嘉措拉山组立世界海拔最高的500千伏铁塔。因为汽车以及大型的器械无法通过狭窄的山路到达塔位,所以只能选择人工抱干组立,施工队经历了缺氧、风雪等恶劣环境的挑战,只是为了让当地能够顺利通电,改善村民的生活。脱贫攻坚纪录片没有一味地只展示中国的扶贫成果与伟大成就,而是忠实地记录了扶贫干部与老百姓在脱贫攻坚战中遇到的种种现实困难,通过拍摄恶劣环境、人物采访等方式让观众看到了脱贫的难度之大,体会到了人物身上曾有过的迷茫与挣扎,这在另一方面更展现了扶贫干部和老百姓不惧艰险、咬定青山、攻坚克难的意志和决心。
六、不负人民的使命奉献精神
脱贫攻坚题材纪录片讲述了许多扶贫干部奉献自我、履行使命,帮助村民们脱贫致富的故事,彰显了不负人民的使命奉献精神。
《2020我们的脱贫故事》第二集《工作队里的年轻人》中,青年突击队成员李梅的丈夫、汤丹镇扶贫办主任吴国良在下乡途中发生车祸,不幸因公殉职。李梅在悲痛中继续工作,即使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她也没有放弃带领村民脱贫的梦想,并立志完成丈夫的遗愿。在脱贫攻坚战中,有许多一线干部像李梅的丈夫一样奉献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摆脱贫困》第六集《家国情怀》中提到,在太行山,林业专家李保国35年如一日,带领村民们开山劈石,靠林业致富;在大巴山,扶贫干部张渠伟几乎双目失明,却以顽强的意志帮助全县14万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在罗霄山,炎陵县委原书记黄诗燕与时间赛跑,用八年的时间成功带领这个国家级贫困县摘帽,却因过度劳累突发心脏病,因公殉职。
脱贫攻坚精神是用担当、信念甚至生命来造就的。《承诺》第一集《山水之外》讲述了“名誉村长”王新法的故事。这名共产党员响应国家号召到贫困山村义务扶贫,在4年多的时间里,王新法个人捐资100余万元,带着村民们修村道、架桥梁,建起了上千亩的生态茶园。2017年2月,王新法因过度劳累,突发心梗,牺牲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精神,是无形的力量,作为一名有着近50年党龄的老党员,王新法用他的生命点燃了薛家村人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广西百坭村第一书记黄文秀名校毕业后回乡支持扶贫工作,不辞辛劳地为当地的老百姓谋福利、求发展。2019年,30岁的黄文秀在返回百坭村的路上因遭遇洪水发生车祸,不幸遇难。《摆脱贫困》提到,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1800多人将生命定格在了扶贫岗位上。在脱贫攻坚战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无数扶贫干部奉献出了他们的汗水、青春乃至生命,脱贫攻坚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下了他们的感人事迹,使他们身上不负人民的使命奉献精神深入人心,感人至深。
综上所述,脱贫攻坚纪录片在讲好脱贫故事、总结扶贫成果的同时,彰显了以上下同心的团结协作精神、尽锐出战的担当冲刺精神、精准务实的科学实干精神、开拓创新的探索首创精神、攻坚克难的拼搏奋斗精神、不负人民的使命奉献精神为主要内容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我国广大扶贫干部和人民取得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集中体现,赓续传承了伟大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2.
[2]张友君,张乾元.深刻把握团结奋斗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N].光明日报,2023-04-24.
[3]石仲泉.实事求是:百年大党铸就辉煌的法宝[J].党建,2021(07).
(作者:余林欣,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及脱贫攻坚精神;李晓辉,四川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