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主流媒体新闻宣传路径探索
2024-10-23祝传军
【摘 要】主流媒体是社会舆论的“风向标”,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连心桥”,具有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作用。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采集的多元化、传播渠道的丰富化以及人员素质的提升要求,促使主流媒体必须寻找新的宣传路径以适应时代发展。基于此,本文从开展定位重构、聚焦队伍重构、推动内容重构以及实现渠道重构等方面入手,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路径,旨在强化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凝聚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主流媒体;新闻宣传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信息采集和传播的方式日趋多元化,传播渠道日益丰富,为主流媒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信息的海量化和公众接收偏好的多样化,主流媒体如何在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有效地进行新闻宣传,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公众对于新闻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这就要求主流媒体的从业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以更加专业、深入的视角报道新闻。在此背景下,探索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路径,不仅能够提升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引导力,也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一、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宣传面临的挑战
(一)信息采集更多元
在新时代背景下,信息采集的多元化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此种多元化主要体现在信息来源的广泛性和获取方式的多样性上。传统的通过报纸、电视等渠道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网络、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等新兴平台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此类平台每天产生海量的数据和信息,为主流媒体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采集渠道。然而,信息的多元化采集也给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信息真实性的验证变得更加复杂。在信息泛滥的情况下,如何筛选出真实、可靠的信息,避免传播假新闻,成为了一个难题。另一方面,信息过载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大量的信息中抓住重点,有效吸引公众的注意力,也是主流媒体需要面对的挑战。
(二)传播渠道更丰富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媒介的演变,传播渠道涵盖了从传统的电视、广播、报纸到互联网网站、社交网络平台、视频分享平台以及即时通讯应用等。面对传播渠道的丰富化,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受众注意力分散、传播渠道个性化等挑战[1]。主流媒体需在众多信息中突出自己,吸引受众注意,这对主流媒体的内容制作和传播策略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人员素质要提升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媒体环境的变化,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更加全面的技能和更高的专业素质。其中,跨媒介能力成为必备技能。新闻传播的渠道多样化要求记者不仅能够撰写高质量的文字报道,还能够熟练地进行音视频制作和网络直播等,以适应不同平台的内容发布需求。同时,对于新兴技术的快速掌握和应用能力,如数据新闻、人工智能在新闻采编中的应用等,要求新闻从业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新闻专业知识,还要能够灵活运用新技术,提高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此外,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深,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成为新闻工作者所需具备的素质之一。
这些挑战,要求主流媒体在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上进行深度思考和系统规划,以提升整体新闻报道质量和传播效果。
二、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宣传路径探索
(一)贴近群众生活,大力开展定位重构
定位重构是指在新的社会环境和技术背景下,主流媒体对自身的角色、目标群体以及服务内容进行重新思考和规划,以更有效地满足时代需求和受众期待。为了贴近群众生活,大力开展定位重构,主流媒体新闻记者需深入研究和了解社会群众的生活状态和信息需求,即对不同年龄、职业、兴趣等群体的生活习惯和媒体消费习惯进行详细分析。例如,针对年轻群体,新闻记者应重点关注其在社交媒体上的活动特征和信息偏好,通过在线问卷调查、社交网络数据分析等方法,了解其对时事新闻、科技动态、娱乐八卦等内容的感兴趣程度;针对中老年群体,考虑到其可能更偏好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新闻记者可以通过面对面的访谈、小组讨论等方式收集其对健康、养老、子女教育等话题的关注点;对于特定职业群体,如教师、医生等,新闻记者可以通过行业论坛、专业会议等渠道,深入了解其在专业领域内的信息需求和关注焦点。同时,主流媒体新闻记者应加强与受众的互动和沟通,以丰富的形式和多样化视角反映群众生活,增强新闻报道的吸引力和影响力[2]。如,在《860.6公斤——这里小麦再创全省小麦单产新纪录》报道过程中,记者通过深入实地考察和详实记录,全面展示了安徽涡阳县在推动粮食产业发展方面取得的显著成绩。报道中详细介绍了2021年6月5日农业农村部组织国家小麦产业体系等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对涡阳县三个乡镇的三块小麦高产攻关4XktDpARRQG8H5IOEeZEV222THhur7/o1eU6miJIpqM=田进行实收测产的过程。报道还通过对“谷神麦19”小麦品种的介绍,揭示了其超强筋、抗病抗倒等特性以及在涡阳县新兴镇实现每亩860.6公斤高单产的突破,凸显了地方种业公司在小麦品种选育上的创新能力。此外,记者还围绕涡阳县粮食产业的全面发展,引述了亳州市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小麦高产攻关专家的观点,深入分析了涡阳县刷新安徽全省小麦亩均单产纪录背后的因素,包括一批优质高产、适应性强的新品种得到推广,以及病虫害防控、精量播种、化肥和农药使用等关键技术的广泛应用等。这些因素充分展示了涡阳县小麦生产的规模化、科技化水平,描绘了涡阳县在新时代背景下农业科技进步和粮食生产能力提升的生动画面。
(二)坚持架构为本,深度聚焦队伍重构
队伍重构指的是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调整内部结构、优化人员配置、提升团队能力等举措,以更好地适应媒体行业的变革和发展需求。在新时代的媒体变革和发展需求下,记者面对的不仅是信息采集和报道的挑战,还有对个人技能和团队协作方式的全新要求。对此,记者团队必须进行深度的队伍重构,确保与时俱进。在此过程中,记者应主动对团队的技能结构进行自我审视,发现与媒体发展趋势不匹配的短板,如新媒体技术掌握不足或跨领域知识缺乏等。针对此短板,记者可以通过参加新媒体技术的培训班和在线课程,学习社交媒体运营、视频制作和编辑、数据新闻制作等技能,确保至少精通一项新媒体传播技术[3]。同时,记者可以通过实践项目来加深理解和应用新学的技术,如参与制作微视频项目、运营部门的社交媒体账号等,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从而提高新闻采编的质量和效率。此外,为了拓宽知识领域和拓展报道深度,记者团队还可以向IT、数据分析、视觉设计等领域的专家取经。如向IT领域专家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和网络安全知识,以保护报道工作中的数据安全和个人隐私;从数据分析专家那里学习如何使用高级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来挖掘新闻故事、验证事实,提高报道的准确性和深度;而向视觉设计专家学习,记者可以掌握如何使用图表、信息图和多媒体元素来提升新闻内容的可视化呈现,使报道更加生动直观,提升受众的阅读体验。通过这些跨领域的学习与合作,记者不仅能够提升个人的专业技能,也能够在报道中融入更多元的视角和方法,增强新闻作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三)选择正确视角,全面推动内容重构
内容重构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通过重新思考和调整新闻内容的选题方向、报道角度、表现形式等,以更好地适应媒体发展趋势和满足公众需求的过程。此过程要求媒体记者关注新闻事件本身,深挖新闻事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从而进行更加全面、深入、多元的新闻报道。如在社会层面挖掘新闻背后的因素时,记者需关注事件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社交媒体分析等方式,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反馈。此外,还需考察事件与社会问题的关联性,如教育公平、就业机会、医疗资源分配等,通过数据分析、专家访谈,深入探讨这些社会问题如何影响事件的发展和解决,从而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在经济层面挖掘新闻时,记者应关注事件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就业、产业发展、股市表现等方面的影响。在此过程中,记者需利用经济数据、行业报告,与经济学家、行业分析师进行深度交流,揭示事件背后的经济动因,评估其对经济趋势的潜在影响,为公众提供关于事件经济背景和可能带来的经济变化的深刻洞见;在文化层面挖掘新闻背后的因素时,记者应探究事件与当地乃至全球文化之间的关系,包括民族文化、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等方面[4]。为此,记者可以进行文献研究、参与文化活动、访问文化学者和艺术家,理解事件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含义,探讨其如何影响或反映社会价值观、文化身份和公共记忆。例如,综合报道《抢抓农时 各地有序推进春耕备耕》中,记者选择了覆盖安徽涡阳县使用新型多功能植保无人机、河南淮滨县弱筋小麦灌溉、甘肃陇南马铃薯覆膜播种等多个地区和技术应用的视角。此项选择不仅展示了春耕备耕的全国进展,也突出了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的应用,如无人机在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穴盘育苗法在缩短育苗时间中的创新等。此外,报道还涉及了农机具检修、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内容,全面反映了科技、管理和基础设施在提升农业生产中的综合作用。通过全面、多角度的报道,不仅增强了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也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新时代农业发展面貌的窗口,有效推动了内容的深度重构。
(四)做好宣传策划,充分实现渠道重构
渠道重构是指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对现有的信息发布渠道进行重新评估和优化,以适应数字化、网络化的传播环境,增强新闻内容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为了做好宣传策划,充分实现渠道重构,记者需深入分析目标受众的媒体消费习惯,选择最合适的渠道进行内容发布。例如,针对年轻受众,记者可以优先考虑社交网络和视频平台,创作更加轻松、互动性更强的新闻内容,如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使新闻报道更加生动、贴近年轻人的喜好;针对老年群体,记者可以通过电视新闻和社区广播等更传统的渠道进行信息发布,同时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通过提供清晰、易懂的文字和图表,以及适合老年人观看的视频长度,确保新闻内容既能吸引老年人,又易于其理解和接受。在此过程中,记者需根据不同平台的特点,调整内容呈现形式和表达方式,确保同一新闻内容在不同平台上都能有效吸引目标受众的注意。例如,在抖音上,可以制作短视频,利用趣味性强、节奏快的编辑手法和流行音乐背景,讲述新闻故事,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在快手上,除了短视频,还可以通过直播形式,邀请专家、新闻人物等进行互动,增加新闻的可信度和参与感;在小红书上,由于该平台用户偏好深度内容,记者可以发布图文结合的深度报道,分享背后的新闻制作过程或者提供详细的背景信息,引导用户进行更深层次的讨论和分享[5]。同时,为了充分实现渠道重构,记者还可以利用如微信公众平台分析工具等,实时监控新闻内容在不同渠道上的表现,如阅读量、分享量、观看时长等关键指标,根据数据反馈调整宣传策略。例如,如果数据显示关于某一话题的视频在周末的观看时长远超工作日,记者就可以选择在周末推送相关话题的深度报道或者特色视频内容;如果某篇文章在微信公众号上的分享量特别高,可以考虑将类似话题的内容进行更多样化的开发,如制作系列报道,或者进行跨平台推广。此外,通过分析不同内容呈现形式在各平台的表现,可以调整内容的制作和发布策略,比如发现短视频内容在抖音上的互动率高于长视频,那么可以制作更多短视频以吸引受众。同时,利用评论区的反馈,针对受众的提问进行专题报道或采访,增加受众的参与感和满意度。通过细致的数据分析和策略调整,可以确保新闻内容在多元化的传播渠道中达到最佳表现,有效提升新闻的覆盖率和影响力。
三、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有效路径探索涉及多个方面,从定位重构到队伍重构,再到内容重构和渠道重构,每一步均体现了对时代变迁的深刻理解和对技术进步的积极响应。主流媒体新闻记者需要紧贴群众生活,通过定位重构,紧密联系现实与受众;在队伍建设上,深化内部改革,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内容生产上,挖掘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文化因素,丰富报道的视角和层次;同时,积极拥抱新技术,通过渠道重构实现信息传播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不仅可以提升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更能有效发挥媒体在服务社会、引导公众、促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实现长远发展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注释:
[1]罗宁辉,晏国政.困境与路径:主流媒体新闻宣传如何更具效能[J].新闻爱好者,2024(01):44-46.
[2]罗芯.融媒体时代县级媒体新闻宣传完善方法[J].中国报业,2023(20):40-41.
[3]於兰燕.县级融媒体新闻宣传中新媒体的有效运用浅析[J].新闻传播,2023(20):70-72.
[4]宗寅.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宣传方式的创新探索[J].新闻文化建设,2023(04):167-169.
[5]范丽.基层融媒体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关口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4):129-131.
(作者单位: 亳州市涡阳县广播电视台(涡阳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梅兴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