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融媒体新闻产品的两种结构
2024-10-23邬刚
【摘 要】融媒体新闻产品的横向和纵向结构是两种常见的叙事方式,它们在呈现新闻事件或主题时具有不同的特点和作用。灵活运用横向和纵向结构,选好新闻点,可以有效突出新闻报道的亮点和特色,提升报道的价值和吸引力。
【关键词】横向结构;纵向结构;新闻点
新闻报道的横向和纵向结构是两种重要的叙事方式,它们各有特点和作用,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结构,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全面、深入、清晰和连贯。
人类将一次事件或者一个想法编辑成一个故事,横向上口口相传,纵向上代代相叙。无论是在陶器、龟甲、泥板、纸张上,还是在如今的手机屏幕上,承载信息的介质在变动,但优质稀缺的信息和温暖心灵的情怀始终是人们需要的。
站在最前沿的记者,需要灵活运用这两种结构,寻找新闻点,使得融媒体新闻产品更加生动、快捷、有创意,更加符合新闻传播规律。
一、书好一“横”,重点结合中短期热点,调研特定命题的全貌与焦点
横向结构,也被称为空间结构或并列结构。通过对同一主题或事件进行分板块、多角度的阐述,将各个相关的事实和信息进行并列展示。这种结构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全面、丰富和深入,让读者能从多个角度和层面了解新闻事件或主题。
在新闻报道中,横向结构可能涉及对同一时间点上不同地区或不同事件之间的比较,以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差异和影响。
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产品《小岗牵手北大荒》为例。黑龙江省北大荒集团为什么要深度介入安徽省小岗村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记者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对中国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的新闻。粮食生产安全无疑是重大主题,两个地方一南一北,都是典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曾开启了中国农业联产承包的大幕;北大荒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农业企业之一。在采访对象的选择上,报道选取的大包干带头人后代关正银、北大荒职工陆向导、凤阳县原农业局副局长黄士尧,每个采访对象身上的故事都是中国现代农业的缩影。
记者进行了细致地采访,并奔赴千里之外的安徽省,记录下新闻现场,让这个重大报道得以活化。从横向角度对两地的经验、做法加以对比,从中找出共性问题,并对此进行重点分析和采访。该主题重大,举世关注;典型突出,意义深远。
通过横向的放大,或者“合并同类项”,即把具有相同元素尤其是相同情感元素的新闻事件聚合在一起,就可以形成内容张力。
再以2019年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推出的《中国24小时》系列微视频为例。新闻产品逻辑主线为24小时里的时间演进,以1天为维度、1小时为刻度,以系列化的形态架构起新中国成立70年来各领域取得的发展成就。
又比如中国江苏网的融媒报道《1.1%看奇迹》,作品通过经济、开放、创新、农业、科教、交通、生态、文化8个篇章展开,每篇又以政府部门、院所企业、基层单位故事呈现,产生串珠成链、聚链成势的效果。该系列抓住“奇迹”二字,通过“占全国1.1%国土面积”的一个省的奋斗故事,以“江苏叙事”讲好“中国故事”。
横向结构因并列性的特点,需要在整理新闻素材时,关注其中的主题、观点、事实等,尝试提炼出其中的共性问题。将提炼出的共性问题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和差异。然后对这些共性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出它们的主要特征和规律,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
“望天门”微信公众号是马鞍山日报社在安徽全省首创的深度阅读类公众号,致力于打造一个思想与温度相融的新平台。其稿件中充分利用了比较分析,包括纵向与横向分析。其中,横向比较是与周边区域比较,是把新闻主题放在全省乃至全国等不同的坐标体系中去观察,去解构,去思考。
我们看其中一个横向比较的例子。2024年1月5日,全国10个省36个市相会长三角,齐聚马鞍山,参加全国“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交流会(以下简称交流会)。会议召开当天的上午9点51分,马鞍山日报社微信公众号“望天门”推出稿件《这个全国首次召开的改革会,释放了什么信号?》。从标题可以看出,稿件已经跳出马鞍山日报传统媒体受众的框架,开始面对网络上的受众。稿件既有对于“亩均论英雄”工作宏观视角下的整体统领,也有次级界面下对于各地相关工作的细节关照。
从横向看,目前对于“亩均论英雄”改革,全国有半数以上省份在全省铺开。沪苏浙皖均将亩均效益评价作为推进资源要素节约集约利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关键抓手。
从纵向看,马鞍山市对标“杭嘉湖”,在安徽省率先建立推动“亩均论英雄”工作机制,每年都会结合实际对评价办法进行修订,及时调整指标和权重等内容。
稿件没有拘泥于马鞍山市乃至于安徽省的情况,而是同时介绍了上海、江苏、重庆等省市的情况。通过借助新媒体平台,借助全国各地代表的传播,形成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二、写好一“竖”,长期关注重大问题的进展演变,以做学问的态度做新闻
纵向结构,也被称为时间结构或因果结构。通过时间顺序或因果关系来组织新闻报道的内容。纵向结构最大的优势在于它可以提供全面、系统的信息,可以帮助受众了解事情的发展过程,及时获取事件的新进展和深度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意义。
在新闻报道中,纵向结构可以让同一事件的不同方面和细节按照时间线逐一呈现,从而使读者获得对整个事件全面、系统的了解。
以四川日报报道《我国最后一个不通公路的建制村车路双通滴滴!阿布洛哈村来车了》为例。 2020年6月30日,凉山彝族自治州布拖县乌依乡阿布洛哈村通路通车。这是全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建制村,四川日报派出骨干采编团队长期驻守大凉山,将十几年来对阿布洛哈蹲点调研所积累的丰富素材,与新技术手段充分结合,以多平台、多形态的全媒体报道,形成了传播热点。
在新闻报道中,纵向结构可能涉及对同一事件或现象在不同时间阶段的变化,以揭示其发展规律和趋势。这一结构形式常用于新闻报道,特别是突发事件、重大主题及事件解读等方面。
再以广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3·21”东航飞行器事故搜救系列报道》为例。事发当夜,采访团队驻扎到事故搜救前线指挥部,连续7日昼夜坚守,克服重重困难,采制了近百条现场新闻报道并进行了直播连线,在广西新闻频道各栏目高频次滚动播出,其中不少属于独家视角和首家发布。
又如陕西日报作品《杨叔的脱贫日记》,记者发现宝鸡市硖石镇车辙村73岁的杨思笃老人家里,有14本用各式本子记录的日记。日记本身就是时间脉络。记者从14本日记中精心选取杨叔的内心独白,配以时代背景、生动情节,让人物形象跃然于“纸上”和“网端”。
在新闻报道中,运用纵向结构可以更好地呈现时间顺序,展现事件发展的细节,体现新闻报道的权威性和可信度,有助于读者准确获取新闻信息。因此,新闻从业者应该注重把握事件的梳理和时间线的安排,更好地利用纵向结构来讲述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整个事件的背景信息。
以“望天门”中纵向比较为例。马鞍山日报社对于“亩均论英雄”工作进行了长达六年的报道,最终推动这项改革从“渐次开花”到“落地生根”。梳理近年来马鞍山市“亩均论英雄”改革工作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评价体系从“1.0版本”到“4.0版本”,层层递进,迭代升级。这些持续多年的报道既侧重于对事件的梳理,又立足于时间线的递进,不是简单的1.0到4.0的“量”的叠加,而是展现近年来这项工作改革创新方面的“质”的提升,也是改革创新报道的生动体现。
每一篇报道都是一个阶段性总结,内容上有举措、有成绩、有未来发展方向,呈现出螺旋式上升的内容。这些新闻产品突出特点是“实、精、重”。“实”:文章聚焦真正的政策创新。每一次前行或许只是一小步,但多年的累积会成为一大步。“精”:精心采写,以点带面,以一个个生动的案例、人物为观察窗口。“重”:随着媒体融合进程的深入,实现从最初的纸媒重点版面刊发到后来各新媒体平台同步发布。
三、“横”“竖”交汇,践行“四力”,不断挖掘、丰富事件的本体价值
在新闻报道中,横向和纵向结构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经常相互交织、混合使用的。通过灵活运用这两种结构,可以使得新闻报道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理解,从而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阅读需求。
以陕西日报的融媒体报道《一个农民的春夏秋冬》为例。记者对全国粮食生产大户标兵薛拓进行了一年的跟踪采访,春天一起打药喷防,夏天一起收割麦子,秋天一起收获玉米,冬天一起加工小麦……纵向看,这一组策划属于动态连续性的新闻报道,沿着时间轴的发展而发展;横向看,“小农户”如何与“大市场”对接,深入反映了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发展现代农业中的重要作用。
2024年4月4日,央视新闻联播播出《增厚“绿色家底”,总书记一直惦念在心》。文中提到马鞍山市含山县陶厂镇西塔村村民易厚掌带领家人用39年时间累计绿化荒山4000多亩,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当代愚公”。而就在此前一天,4月3日,马鞍山日报刊发了稿件《许给青山的承诺——老党员易厚掌扎根荒山植树造林39载》。清明节前夕,马鞍山日报社派出骨干融媒体采编团队,开展对全国劳动模范易厚掌的报道。作为已经被中央、省市媒体多次报道的先进人物,团队践行“四力”,清晨五点半从驻地赶到山里,开展原汁原味的采访及拍摄工作,获得众多全新的细节。
纵向上是时间脉络,其中一个细节是1980年6月,易厚掌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党员的身份给了他自豪感,也给了他更大的责任。横向上是人物性格,如易厚掌有个外号叫“大老锤”,在当地的意思是指有决心和耐心的人。
而横向纵向结合最生动的细节就是1996年的一场大火过后,易厚掌家的老屋边留下了几棵最早栽种的松树。他时常告诉儿孙:“总有一天,整个山上的树都会和这些松树一样高。”这个细节契合了央视新闻联播中的一段文字:“在种树这件事上,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接力前行,将荒山变成青山,把沙海化为绿洲,让戈壁焕发生机。”
媒体融合的时、度、效,有思想的优质内容是前提。在上述两篇新闻报道中,无论是薛拓的个人事迹还是易厚掌家的老松树,都是“横”“竖”交汇之处的新闻点,加大了报道的厚重感,也让新闻策划更具人情味。
非事件性的新闻报道,通常可以选择一个可感的关键词作为“桥梁”,构建新闻主题与采访素材的连接。
以湖南广播电视台的《一张照片背后的这七年》为例。该新闻报道从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十八洞村与村民们座谈提出“精准扶贫”重要论述时,现场所拍的一张照片出发,深入寻访照片中的十几位村民们的生活变迁,通过H5、照片、文字、短视频等多种形式,多角度、立体化地展现了村庄7年来的飞速发展,成为脱贫攻坚这一宏大主题的生动注脚。
“点”的选取需要靠扎实的采访和缜密的思维。这是纵向的放大,也是横向的完善,即不断挖掘、丰富事件的本体价值,达到以小见大的目的,而唯一的路径就是践行“四力”。
生产一线中,具有特殊技能、绝技绝活,尚未取得技能证书的特殊技能人才,被形象地称为“黑手套”员工。马鞍山在安徽省首创特殊技能人才企业自主评价。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敏锐捕捉到这一改革新动向所包含的意义,能有效破解企业特殊技能人才晋升通道的问题,是值得宣传推广的改革实践创新之举,也是新闻采访中涌现的新闻点。
纵向上,确定主题后,记者选取了一批基层员工作为典型报道对象,通过小切口切入,实现大主题的贴近式生动化表达;横向上,通过背景资料的灵活运用,报道生产一线中“黑手套”员工的普适性经验,对全国大部分地区来说具有借鉴意义。2023年8月,中央改革办《改革情况交流》专题刊发该市做法,标题为《安徽马鞍山聚力破“四唯”——让一线“技术大咖”脱颖而出》。
在融媒体时代,横向报道和纵向报道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的。通过横向报道展现事件的广度、纵向报道揭示事件的深度,可以形成一个全面的报道体系,为读者提供更加全面的新闻信息。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为横向报道和纵向报道的结合提供了新的可行性,从而进一步提升新闻报道的质量和效果。
参考文献:
[1]姜圣瑜.新媒体“用新方法讲好故事”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范式[J].中国记者,2021(10):57-61.
[2]冯诚.评奖范式与经略好稿——参评中国新闻奖管见[J].青年记者,2022(11): 65-68.
[3]吴浩,魏冯,赵荣昌.记录时代精神 传播中国声音[N].四川日报,2021-11-08.
[4]花宇.眼界“致广大”实践“尽精微”——农村大众报“三农”问题调查研究的方向与方法[J].中国记者,2022(02):30-32.
[5]彭珊.深度使党报社会新闻出彩[J].城市党报研究,2009 (03):45-46.
[6]朱邪.论融媒体微视频的视觉机制与传播策略——以《中国24小时》为例[J].电影评介,2023(14):103-106.
[7]林海.试析新闻角度与横向视角[J].活力,2011(05):157.
(作者单位:马鞍山日报社)
责编:孙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