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g的流行动因及传播机制研究
2024-10-23渠瑞方
【摘 要】近年来,Plog成为新媒体平台上一种较为火热的社交表达方式。它通过对图片的加工、调整并搭配文字、贴纸等来达到记录与分享生活的目的。本文通过对Plog的特征、流行动因以及传播机制进行探究与分析,进一步思考Plog在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Plog;社交媒体;流行动因;传播机制
Plog是指图片博客,用户通过对图片的选取、加工并配上合适的文字以及贴纸等来记录与分享生活,大多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碎片化素材拼接并进行发布,是当下一种十分流行的图片传播形式,Plog的创作者又被称为Plogger 。从1999年QQ问世、2010年微博元年,到2018年Vlog(video-log,视频博客)时代的开启,网络社交平台的表达形式不断创新;进入21世纪20年代,以照片为主体,搭配文字、贴纸等修饰元素的Plog成为广受欢迎的新一代社交表达模式[1]。到目前为止,在小红书与微博等社交媒体平台上,与Plog相关的笔记以及超话都超百万,由此可见Plog之“热”。
一、Plog的特征
Plog在一定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将Vlog视频的形式转化为了图片的形式。Plog之所以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广泛流行,原因在于其本身所具备的特征符合当下网民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需求。
(一)制作简单,传播便捷
正如保罗·莱文森所提到的:“所有媒介的性能都会朝着越来越人性化的方向发展。”[2]当下,人们生活节奏较快,他们更倾向于选择高效快捷的社交表达形式。与Vlog相比,Plog在制作上更加简单,可以更加快速地进行传播。从制作方法来讲,用户只需将自己拍摄的图片导入美图秀秀、醒图等专业修图软件,根据自己的需求调整合适比例并添加滤镜,解释文字或者贴图。除此之外,修图软件中还有相应模板,用户可以挑选合适的Plog模板,一键生成并导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作难度,使更多受众都可以成为创作者。
(二)随心记录,展示生活
Plog对照片质量没有过高的要求,并且大多是创作者随手拍下的能够展示当下生活状态的图片。许多用户运用Plog分享生活细节、爱用物品或者美食风景,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用户的个人生活。比如小红书的Plog创作者“一只努力椰”,其Plog大多是自己学习、吃饭的合集,并在图片上采用一些可爱表情包以及文字进行装饰,简简单单却能够给受众带来视觉以及心理层面的愉悦感。Plog成为创作者分享生活的简单形式与得力助手,帮助用户个体满足表达欲。Plog还有助于实现制作者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记录以及对自我行为的认同。
二、Plog流行的动因
(一)明星效应下的模仿产物
Plog的火爆流行,和以往的Vlog有异曲同工之处——明星带头效应。一些当红女演员持续在微博平台分享生活,比如女演员赵露思在电视剧杀青之后,会通过晒Plog的方式来告别人物角色,Plog里面包括大量拍剧花絮以及穿搭分享;再如女演员古力娜扎,其可谓是“Plog达人”,过生日会发Plog、拍戏会发Plog,在不同的季节也会发相应的Plog。女演员通过制作Plog分享自己的“台下”生活,可以将自己的女演员形象打造得更为丰富立体,而粉丝也能够了解到荧屏背后的演员日常,满足粉丝的窥私欲,同时唤起受众群体的互动以及分享欲望,增强演员和粉丝之间的黏性。
(二)高度迎合快节奏生活
网络社交平台的信息复杂多样造成用户注意力无法高度集中,且互联网用户在冗余的信息空间中逐渐养成碎片化观看、选择性接收的行为习惯。相对于Vlog视频对于播放完整性的要求,Plog更适合当下互联网用户的碎片化时间观看需求。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短时间内通过手动切换图片了解Plogger所表达的完整内容,得到更多的视觉信息。正如米歇尔所提到的:“原有的‘读写文化’被‘视觉呈现’的文化逻辑所取代 ,社交方式的读图时代已经到来。”[3]且Plog的制作更为简单,利用各种修图软件,用户可以一键导入图片,根据需求添加贴纸、文字并发布,使用户实现从接受者到创作者身份的跨越,有效激发了用户的创作欲望。
(三)消费主义文化持续催化
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于20世纪,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到来,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应运而生。现代消费已经逐渐由物质消费转向精神消费。当今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充斥受众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刺激了消费主义文化的盛行。各种商品信息通过网络平台进入用户的视野,刺激其物质和精神的消费需求,而Plog由于自身在形式和内容上的特点,自然在消费主义文化的滋养下愈发盛行。
三、Plog的传播机制
(一)满足传播者自我呈现的需求
卡茨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提出,受众使用媒介完全基于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相较于短视频,Plog最突出的特征除了展示的内容为静态的图片以外,还在于创作者个人强烈的个性化表达。严格意义来讲,Plog属于一种特殊的自我表达和人际感知媒介。[4]创作者所上传的Plog中,多数素材是由日常生活碎片拼凑而成,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得以广泛传播,为传播者的自我表达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得创作者表达的欲望大大增加。这种表达的欲望首先表现为个性化的自我呈现,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风格以及喜好去制作属于自己的Plog。
其次,Plog还有利于创作者进行自我形象建构,此时创作者的创作表达欲望又体现为表演型自我呈现,即创作者为了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会选择性地挑选生活素材,把能体现自己理想生活以及美好形象的一面展示给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树立理想“人设”,从而达到获得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自我满足感的目的。
正如詹姆斯·凯瑞提到的:“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表现的奇迹——创造现实并生活在我们自己的真实创造物之中的奇迹,这种奇迹建立在符号特有的品质之上:符号即是现实的表征(of),又为现实提供表征(for)。”[5]创作者是将真实生活中发生的事情通过图片的形式进行记录,之后将其作为Plog的素材并在社交媒体平台上进行广泛传播,这本身就具有较强的真实性;而创作者又通过对生活素材的挑选、加工以此来建构自己的良好形象,渴望获得他人认同。另外,随着各种网络社交平台的更新迭代,动态分享范围可随意更改的功能也随之出现,创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设置Plog内容的可见性,并对相关联系人进行分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分组来决定发什么内容,由此来打造、深化不同人群前的自我形象。
(二)满足受传者的信息需求
在当前的社交媒体平台上,创作者如果只发布单一的图片信息给受众,那么在传播的过程中,由于受众认知的偏差,很容易造成与创作者初衷不同或者相悖的理解;而如果仅仅发布单一的文本信息,则需要受众花费大量时间进行阅读和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众产生疲劳感甚至放弃阅读,由此造成受众流失。在当今时代,如果只采用单一形式进行传播,那么达到的传播效果远远不及图文相互搭配。而Plog则是采用文字与图片相结合的方式,这使单一图片信息与单一文本信息进行互补,形成了一种较为生动的视觉传播模式,这不仅能够使受传者清楚了解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内容,而且可以在短时间内,使受传者得到丰富的视觉信息内容,迎合碎片化信息获取的需要。其次,Plog通常是创作者采用主观视角进行记录,这也满足了受传者的场景化需求。Plog具有纪实性特点,创作者通过第一人称视角向受众展示自己的日常生活,受众在观看创作者所展示出来的Plog的过程中,与创作者所保持的是一种“平视”状态,并且可以进行平等化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带给受众一种观察他人生活的沉浸式体验。
四、关于Plog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以及解决措施
(一)虚假“人设”造成身份迷失
社会学家戈夫曼曾提出“人生就是一场表演,社会就是舞台”,每个人都在与他人互动中扮演不同的角色。[6]图形和图像让受众通过视觉去获得信息,创作者在进行Plog展示的过程中,会通过对真实情况的选择和再呈现的方式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内心所期许的“人设”。
尽管Plog从真实生活中取材,但在很大程度上掺了“假”,创作者未能展示生活的真实面貌。对于创作者来说,长时间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理想“人设”,以期获得他人认同的行为会使自己虚荣感渐增,同时不断在构建的虚假“人设”中造成身份迷失,从而不满于现实生活。对于受众来说,在观看他人Plog的过程中,会不由自主将自己的真实生活与创作者美化包装过的生活进行比较,甚至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长此以往,受众往往无法保持积极乐观的心理状态,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因此,这就要求创作者和受众都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平台,并且对平台上所传播的内容能有较强的判断力。
(二)碎片化思维催生思考惰性
根据CNNIC发布的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可知,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67亿。与此同时,报告显示,短视频规模首次突破10亿,用户使用率高达94.8%。[7]由此看来,在当今时代,信息传播越来越呈现碎片化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技发展以及各类功能软件开发使用,一些原本符合事物内在逻辑的信息也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成为了丢失原本内在逻辑的信息碎片。在碎片化传播样态的影响下,受众往往会忽视对内容的理性思考和进一步探究。Plog本身信息内容集中、观看时间短的特点与受众碎片化的时间更加匹配,从而使得受众更容易被碎片化思维操纵,忽视图像背后的人文内涵。同时随着修图软件的盛行,Plog的创作者更加沉迷于对于图片本身的修饰,通过各种滤镜、贴纸等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图片焕发光彩,当对这种修图模式产生依赖心理之后,就会逐渐丧失对图片信息内容的进一步思考。
(三)过分追求利益致使市场混乱
随着Plog的大火,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尝试成为一名Plog博主,这其中不单单是出于分享生活的目的,更多是由于利益驱使。当Plog博主具备了一定的粉丝基础,便开始和各种商家进行合作,运用Plog图文并茂的形式,将产品呈现给受众,同时运用文字对推广产品的功效、价格等一些基本信息进行说明,使得受众在短时间内便能了解到产品的完整信息,并产生购买欲望。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利益的驱使,Plog 市场变得越来越鱼龙混杂。部分Plog博主为了赚钱,欺骗受众,宣传产品原本没有的功效,传播产品的虚假信息,贩卖各种假冒伪劣产品,从而使得一些受众掉进消费陷阱。Plog本身是记录美好生活的有效方式,但现在越来越多的Plog博主违背了使用Plog的初衷,被利益蒙蔽,成为了资本的傀儡,这无异于自毁前程。因此,为了使Plog市场实现有序长远的发展,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创作者:高质量内容输出,有效平衡商业利益和内容价值
优质内容一直是新媒体平台获取流量的关键,因此Plog 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求创作者能够持续输出高质量内容,带给受众好的视觉体验,同时也要求Plog博主能够有效平衡商业利益和内容价值,将真正的好产品推荐给用户。
2.受众:提升辨别能力,拒绝冲动消费
在当今网络时代下,受众面对新媒体平台上各种铺天盖地的测评、广告,极易失去辨别能力。这就要求受众不断提升自己的辨别力,通过正规渠道购买商品,抑制消费冲动。同时受众也应不断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与审美趣味,抵制低质量内容,促进Plog良性发展。
3.平台:加强内容审核与版权保护,推动技术创新
新媒体平台应重视Plog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面对平台上的诸多内容,新媒体平台一方面应不断加强版权保护和内容审核力度,确保平台上的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和社区准则,同时加强对侵权行为和欺骗行为的打击力度,保护创作者和消费者的权益;另一方面则要求新媒体平台不断投资和推动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平台的性能和用户体验,开发新的功能和工具,为创作者和受众提供更好的服务。
五、结语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Plog成为快节奏生活中的一剂良药,深得广大网友喜爱。Plog本身制作门槛低、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越来越多人成为Plogger,他们不断在社交媒体平台打造自己的有利“人设”,长此以往会影响自我价值判断,从而影响个人生活。Plog的碎片化信息传播削弱了受众的思考能力,同时各大社交媒体平台商品信息冗杂,受众的辨别是非能力弱,容易掉进商家和博主共同制造的消费陷阱。因此想要实现Plog 市场的长远发展,还需要创作者、受众和平台的共同努力。只有不断解决好发展中的难题,才能让Plog在充满挑战的网络时代实现良性发展。
注释:
[1]孟祺婧,翦瑶.Plog形成机制与传播动因分析——基于大学生群体Plog使用现状的研究[J].互联网周刊,2023(10):61-63.
[2]保罗·莱文森.软利器:信息革命的自然历史与未来[M].何道宽 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W.T.J.米歇尔.图像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
[4]温凯.Plog传播:传播生态的创新流变[J].青年记者,2021(06):109-110.
[5]詹姆斯·W.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丁未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6]欧文·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M].冯钢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第5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国家图书馆学刊,2023,32(02):39.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