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流媒体职业道德建设与履责现状
2024-10-23周亚齐王雪
【摘 要】新时代中国的新闻业正在经历媒体生态的转型、生产模式的创新以及传播格局的重构。主流媒体在舆论场中不仅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技术革命的冲击和政治因素的影响,还肩负着社会责任。本研究通过对新华社历年社会责任报告中的道德和权益责任内容进行分析,发现其遵规履责的现状、特点及演变趋势,指出不足,提出对策。
【关键词】社会责任;职业道德;新华社;新闻工作者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项目《省级广电媒体公益广告创作生产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湖北省为例》(项目编号:22Q011)阶段性成果。
全球发展变局与新技术革命引发了一场广泛而深远的时代变革,这场变革对全球政治、经济、舆论和信息领域的生态系统产生了显著而深刻的影响。新媒体以深度媒介化的形式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体社会责任建设成为其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主流媒体和新闻工作者应在舆论场中扮演主力军的角色,在社会治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一、新闻职业道德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历史溯源与发展
(一)职业道德与社会责任的概念界定
职业道德最初起源于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中“爱人如己”的道德观念,对神的敬畏被认为是应该保持的态度。中世纪欧洲的职业公会制定行业道德规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美国经历社会变革,推动职业道德发展,此时期,职业协会推崇维护公共利益和发扬专业精神与伦理意识,现代职业伦理迅速发展,职业法规随之形成。
社会责任是指企业或个人在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责任。20世纪初,企业通过慈善捐赠履行社会责任。上世纪70年代,社会责任观念融入企业管理,企业开始关注员工权益、环境保护。上世纪90年代末,可持续发展战略兴起,企业发展考虑对社会和环境影响。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企业寻求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形成企业与社会广泛互动的协同机制,推动社会责任的标准化和全球化实施。
(二)新闻职业道德与媒体社会责任的发展脉络
新闻职业道德是指新闻从业者在工作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19世纪末媒体的迅猛发展促进了新闻行业的成熟,形成了“公共编辑行为准则”。在我国,新闻伦理的发展与新闻传播体制建设紧密相关。新时代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遵循传统伦理的同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提高信息透明度,创新新闻职业道德规范。
媒体社会责任是指新闻机构在从事报道活动时应承担的责任。1947年,美国的哈钦斯委员会发布了《自由与责任的新闻报告》,它强调媒体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新闻媒体开始广泛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议题。信息化浪潮下,社会责任的概念随着时代变化而得到拓展。数字化时代,媒体社会责任涉及到网络安全、隐私保护等新领域,公共良知的价值越来越融入新闻实践。
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两者紧密关联。职业道德侧重于新闻从业者个体的行为准则,而社会责任着重于媒体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责任。新闻从业者应恪守职业道德,以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遵循道德规范,维护人本价值,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基础。遵守职业道德是新闻真实、客观、公正的前提,一旦违背,新闻会失去公信力和影响力。同时,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真实信息、深入报道并引导舆论,能增强新闻工作者的职业价值感和使命感,促使他们更好地遵循职业道德。
二、职业道德准则与社会责任报告:历史沿革与内容分析
(一)《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内容分析
1.与时俱进,内容不断细化
2009年修订版增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遵守法律和纪律”在1997年被细化为“遵守宪法、法律和纪律”。准则在内容和表述上逐步丰富和细化,以适应经济和技术变革带来的新要求,通过持续改进提升了新闻从业者的行为标准。
2.责任强化,国际视野不断拓展
准则不仅专注对内的革新,对外交流重要性的认识也逐渐增强。2009年新增“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2019年原有“促进国际新闻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被修改为“对外展示良好形象”,这一变更映射了全球化背景下新闻工作者角色的拓展,不仅要关注国内的舆论导向,还要对外积极塑造国家形象。
3.突出重点,表达方式不断创新
准则数量由起初的8条减少到2019年的7条,更加注重对关键点的集中和简化。文本风格也在不断演变,突出体现在对新闻真实性以及舆论引导的持续重视。1997年修订版,用词抽象笼统,使用的政治术语多,而2019年的版本则更精确、简洁。
4.以人为本,受众意识不断强化
随着社会的变迁,相关原则在不同的年代有所调整,而新闻工作者的根本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没有改变。以人民为中心是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循的重要原则,修订版强化了受众意识、服务意识,明确了新闻舆论工作的主体对象,更加重视受众权益。
5.媒体融合,专业主义不断发展
随着新闻行业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革新,新闻专业主义不断发展以适应时代需求。2009年修订版舍弃了部分非专业性的要求,避免出现政治性色彩过浓的情况,提高了针对性与可操作性。2019年修订版根据时代特征提出了更多的新要求,例如更加重视新闻规律、增强互联网思维、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等。
(二)《新华社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内容透视
新华社自2014年开始发布社会责任报告,本文选取了新华社历年社会责任报告中关于“权益责任”与“道德责任”的内容进行了历时性梳理。
1.权益责任内容分析
(1)从重视“以人为本”到强调“以奋斗者为本、以奉献者为本”的转变。两者倡导的都是一种人本文化,而后者进一步聚焦到员工和企业共同的价值发掘上,这种双向促进的互动关系,有助于员工与企业的共同成长。新时代,媒介想要生存和发展,需要新闻工作者自发为之奋斗,推进自身专业能力提升。
(2)日常关怀更多转向对员工的合法权益维护。2022年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中谈到中国记协通过开展新闻援助、举办相关讲座、为驻外战地记者团体赠送保险卡等方式,积极保障新闻工作者合法权益。自2019年起,社责报告中的权益责任内容也从最初的关心员工日常成长转变为更加注重新闻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3)关注女性新闻工作者以及特殊群体权益。报告中采取多项措施支持性别平等和女性权益,如保障生育权和提供哺乳设施。除此之外,新华社还给予社会中少数民族、外籍人士、残疾人士和留学生等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关注与服务。
(4)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培训。从2014年开始,报告中每年都会提到要广泛开展员工培训,并在员工培训中使用多元化的创新策略,例如采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旨在提高新闻报道的品质与工作效率。
2.道德责任内容分析
(1)强调分层分级制度。建立层级体系对规范管理、树立媒体公信力和创造开放透明的新闻环境至关重要。在党的领导下,层级管理体现了党管干部原则,对新闻工作者的教育管理、监督奖惩起到重要作用。清晰的责任界定有助于部门高效运作,避免责任推诿,并激发新闻工作者积极性。
(2)倡导严格遵守职业规范。报告强调巩固制度框架、严格内部管理和落实层级责任体系,以确保全体成员恪守职业规范。同时强调坚持正能量宣传和正确价值观导向。准则作为政策性导向,为新闻事业指明方向和发展目标,提供行业标准。新华社遵守职业规范,彰显其公共舆论引导的职责。
(3)推动社会责任传递和媒体制度建设。新华社重视道德责任的传递和文化建设,通过加强内部道德规范和道德教育,促使员工自觉履行道德责任,维护社会公德,营造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
(4)内部管理与监督机制的规范。新华社不断提升内部管理标准。强调“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强调制度建设和严格内部管理,并持续增强执行力。从2017年开始,重视员工培训和新媒体账号管理,提升员工遵守职业规范的意识。2018年,进一步加强思想教育和监督执纪。
(三)社会责任报告与职业道德准则的对比分析
1.原则、内容、影响的同向趋势
(1)原则上,遵循独立自主、真实客观的原则。通过独立自主的新闻采编工作,不为特定利益集团服务,不因传统观念、意识形态偏见或政治因素而扭曲报道,真实公正地反映事实。在报道内容以及报道方式上,强调真实和公正,保障公众的权益和社会的正义,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
(2)内容上,强调关注社会现实问题以及服务社会公众。从业人员积极参与社会问题的讨论和解决,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在报道中保护个人隐私,避免过度报道个人私生活而出现隐私问题。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无论是履行职责还是承担社会责任,都要对社会负责,为公众呈现准确、清晰的信息。
(3)影响上,建立在公众信任的基础上,维护媒体公信力。新闻传播职业道德理念和社会责任理念在发展过程中都强调了新闻媒体应该遵循的底线和标准,新闻工作者应该始终保持高度的道德操守和专业素养。如果新闻媒体失去公信力,对公众和整个社会都是巨大的伤害。
2.历程、取向、范围的互相补充
(1)发展历程不同。职业道德的产生是以职业的出现为前提的,新闻传播职业道德代表着从业者在长期从业活动中所形成的一套调节人际交往的行为规范集合。它根植于人类早期信息传播的基本规则,并随着新闻业的发展为适应新实践需求而演进。社会责任理念的起源则主要来源于20世纪中叶的社会变革,新闻自由和公共性理论的兴起导致了媒体责任观的变化。
(2)关注取向不同。职业道德主要关注从业人员的具体行为准则,重在日常采访、报道等工作中的道德标准。而社会责任则更加注重媒体对社会整体的影响和作用,强调媒体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强调新闻工作者和组织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
(3)范围重点不同。新闻传播职业道德是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职业操守,它是确保新闻真实客观和新闻工作者身份尊严的关键,对新闻业的良性发展至关重要。社会责任则定义了媒体和从业者在社会中的角色和使命,要求他们平衡报道、保持客观,并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
三、新华社媒体职业道德建设与履责现状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要求新闻工作者强化社会责任,坚持报道的真实性、服务人民和职业伦理。整体来看,当前我国媒体能够较好地履行社会责任,头部主流媒体发挥了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新华社作为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主阵地,以其广泛影响和权威性,在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和塑造国家形象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新华社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现状
1.政策理念方面
新华社致力于传播中国故事和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国家形象,通过世界媒体峰会、金砖国家媒体高端论坛等加强与外媒交流,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撰写有温度、接地气的优质稿件,为凝聚人心做出了贡献。
2.舆论引导方面
新华社坚持以人为本,致力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通过多角度宣传社会主流价值观,强调服务公众和社会奉献理念,正确引导舆论,传递正能量。
3.内容制作方面
新华社注重内容管理和风险防范工作,致力于提供权威信息,增强内容公信力和受众认可度。报道中少有广告,并保护用户隐私。但是,报道注重宏观思辨和理论阐释,缺少微观实证和对策分析。新华社严格管理新闻生产流程,做好各级把关,确保内容质量。
4.网络问政方面
新华社加强媒体技术建设,优化信息互动服务,提升网络问政效率,强化政务服务和舆情监控,通过整合信息资源,利用互联网技术连接各种主体,为公众提供广阔的话语讨论空间,并通过开设“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收集反馈,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二)权益责任与道德责任的改进方向
1.明确具体措施和行动计划
在道德责任和权益责任方面,虽然报告中提到了遵规履则以及保护权益等内容,但缺少具体强化措施和行动计划,执行细节不明。对如何接受社会监督和回应社会关切,也未提供足够的说明和解释。应加强道德实践、教育落实、员工权益保障,并具体化社会监督和社会回应措施。
2.加强总体评议中道德责任与权益责任比重
报告中的权益责任和道德责任通常排在较后的位置,因此在整体评估中受到较少关注。在平衡各项指标的过程当中,媒体机构应适当增加道德责任和权益责任在整体评议中的比重,确保其得到足够重视。
3.加强对媒体社会责任意识理解
社会责任意识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素养。社会责任意识的不足可能导致新闻报道的片面性和失真,媒体机构应通过培训和教育来强化从业人员的责任感,融社会责任于媒体文化与价值观中,确保报道的真实、准确、公正。
4.完善评议会考核与监督机制
评议会作为新闻机构内部监督的一种形式,其考核机制的不完善可能导致监督的形式化和无效性。新闻机构应完善简化评议会的考核机制,制定清晰的评估标准和透明流程,公开考核结果,提升媒体公信力,并设立监督机构确保评议会的意见和建议得到切实执行,形成内部自我完善机制。
5.提升数字化背景下的专业技能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闻工作者需要掌握社交媒体使用、数据分析等技能。目前,部分记者在这些领域技能有待提高。媒体机构应开展相应专业培训,提供学习资源,以助记者适应数字化转型趋势,理解数字环境下新闻传播的规律。
四、主流媒体遵规履责的启示与借鉴
新华社始终深入推进创新引领、质量兴社等战略,在引领主流舆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了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主力军、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给媒体履行社会责任提供了启示与借鉴。
(一)明晰社责理念,推进职业道德建设
在多元化媒体环境中,主流媒体承担着推进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要角色。社会责任理念是媒体行业不断追求和深化的核心价值。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基于道德和责任的承担。媒体应全面深化对社会责任概念的理解,做好责任示范,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向观众传递正确的信息和价值观念,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二)严格评议机制,多主体协同监督
媒体发布社责报告需落实《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制度实施办法》,多形式、多手段、多渠道发布报告,并建立评估体系,定期更新责任落实进展,以便于媒体自我完善。2023年7月,中国记协新闻道德委员会对中央媒体的年度社责报告进行评议打分。除此之外,公众监督可促进媒体行为更加负责任和遵循规范,共同完善新闻生态,探索媒体社会责任履行的具体方式和实现路径。
(三)关注员工成长,深化专业能力提升
在社会履责和职业道德的建设进程中,媒体不仅需要加强内部的道德教育和专业培训,弘扬职业精神,推动行业自律,还需与外界密切互动,分享行业经验,交流优秀文化与价值观念。通过定期对员工进行职业道德和法规培训,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同时运用新技术,全面考核和监督职业道德,建立成熟考核体系,推进员工管理的规范性、系统性、效能性。
(四)借鉴企业理念,塑造积极媒体形象
主流媒体可以借鉴企业社会责任的理念,运用其策略来履行媒体责任,不断增强社会责任的实效性,优化传播成果。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塑造企业品牌和认同感。主流媒体也应树立良好形象,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积极传递社会价值。企业社会责任强调企业有义务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益事业,主流媒体应传播正能量,鼓励公众参与公益。
参考文献:
[1]季为民,贾浩伟.提升竞争力 履行社会责任——2022年度媒体社会责任报告发布情况解读[J].中国记者,2023(08):107-113.
[2]新媒体社会责任蓝皮书:中国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报告(2022)[EB/OL].2022.
[3]唐铮,刘静娴.媒体社会责任报告的理论溯源与现实基础[J].新闻战线,2021(17):75-78.
[4]杨茉.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现状与社会责任的强化[J].新闻传播,2021(16):48-49.
[5]王天铮,曾旭婷.新闻舆论工作者职业道德建设要点及落实路径[J].中国记者,2021(08):98-100.
[6]刘建华,卢剑锋,李文竹.中国传媒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现状、问题与相关建议[J].传媒,2020(21):72-75+77.
(作者:周亚齐,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王雪,湖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编:刘纯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