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浪潮下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创新发展路径
2024-10-23罗相如
【摘 要】近年来,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已在新闻采编、虚拟主播、纪录片制作等众多传媒领域显现出巨大潜力。本文立足于当前AIGC技术的应用实际,重点探讨了县级融媒体中心如何运用AIGC技术创新个性化内容和提升内容产出效率,进而剖析AIGC技术应用于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具体实施路径。
【关键词】县级融媒体中心;AIGC技术;路径创新
【基金项目】2022年安康学院校级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安康市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发展路径策略研究》(立项号:2022AYQN08);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重大疫情期间媒体的社会心理引导机制研究》(立项号:2020M022)。
县级融媒体中心致力于整合县级的广播电视、报刊和新媒体资源,提供包括媒体、党建、政务、公共及增值服务在内的多元化融合媒体服务。在2018年8月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近年来,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以实现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贯通,然而受限于各地区经济、资源和技术水平的差异,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面临着诸多挑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
AIGC(Artificial Intelligence Generated Content)是一种通过学习和识别已有数据模式,并具有适度泛化能力以产生相关内容的技术,这种技术能够生成文本、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并能实现不同模态内容之间的转换与组合[2]。人工智能实验室Open AI于2022年底推出的ChatGPT标志着AIGC新时代的到来,被视为人工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一开始推出的ChatGPT3.5作为单一语言模型无法处理图像、视频等复杂任务,然而OpenAI于2023年3月推出的多模态大型语言模型GPT-4则弥补了这一局限,得以在新闻生产领域实现了图片处理、音频生成和视频剪辑等多种场景的应用。
随着AIGC技术的持续变革和发展,国际著名市场研究机构Gartner将其评为“2022年最重要的战略技术趋势之一”,Gartner在其最新研究报告中预测,AIGC将成为未来网络内容的主流,预计到2025年将占网络内容总量的30%[3]。AIGC技术的兴起标志着AI从传统的被动角色向更主动的“生成与创造”角色转变,也为数字内容的生成和更新提供了新的技术动力。在智数融合的大背景下,县级融媒体中心应将AIGC视为一个关键的发展方向,通过利用AIGC这项新技术,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进一步实现成本降低、效率提升和产业革新,从而提高新闻生产效率和影响力,以更有效地服务群众。
一、AIGC技术赋能新闻行业的发展现状
(一)AIGC技术在文本生产领域的应用
AIGC技术在文本生产领域的应用标志着新闻制作方式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最初的基础文本生成算法到现在的高级新闻自动撰写系统,AIGC技术经历了快速的发展和进步,极大地改变了新闻报道的传统模式。自2018年起,美联社开始使用生成式AI工具Wordsmith,自动生成体育新闻和财经报告,迄今为止已自动撰写超过50000篇文章,路透社也启用了名为Lynx Insight Service的AI新闻撰稿工具,以帮助记者分析数据、提出故事构想、自动生成相关报告。国内,新华社研发的新闻机器人“快笔小新”能够执行数据采集、加工、自动写稿及编辑签发等任务,实现了多环节的自动化新闻制作。AIGC技术不仅提高了新闻报道的速度和效率,更重要的是为记者和编辑释放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使他们得以更深入地从事新闻分析和深度报道,提升了新闻产业的价值链能级。
(二)AIGC技术在视频剪辑领域的应用
AIGC技术通过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应用,使视频剪辑过程更加高效和智能化,为视频内容创作者和媒体机构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工具。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借助AI智能自动化剪辑系统,成功实现了对大量赛事资源的快速处理,实现了对关键赛事时刻的自动剪辑,并大规模生产发布短视频内容,为媒体和观众提供了更加生动的实时赛事体验。此外,新华社与新华智云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平台“媒体大脑”通过AIGC技术的支持,为编辑提供了快速选取镜头和内容生成的便捷工具,实现了一键式快速发布至多个平台,这一技术不仅简化了工作流程,还大幅加速了内容的传播速度,为媒体机构提供了更高效的内容生产和分发解决方案。AIGC技术在视频剪辑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成为短视频内容创作者和媒体机构的重要支持工具,并向智能化的视频编辑、自动化的内容生成以及更加个性化的视频制作逐步发展。
(三)AIGC技术在数字人应用方面的进展
利用自然语言处理、语音合成和语音识别等关键技术,AIGC数字人在播音主持领域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2018年1月22日,世界首部利用人工智能模拟人声完成配音的大型纪录片《创新中国》开播,这一项目利用了配音演员李易的既有配音素材,通过大数据采集和算法构建,最终实现了与真人声音几乎无异的数字化配音效果。2019年央视网络春晚打造的撒贝宁数字孪生 AI 主持“小小撒”,由美国AI公司偶邦(ObEN)提供技术支持,不仅外表与撒贝宁如出一辙,也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在语言、表情、动作等维度的感知需求。AIGC数字人技术在新闻播报领域取得了显著进展,未来发展可能涵盖更高级别的个性化和情感表达,以使AI数字人在播报新闻时能够更具生动性和吸引力。
(四)AIGC技术在声音应用方面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机器学习和神经网络的发展,从早期的基础文字到语音合成(TTS)技术,再到如今的高度拟人化语音生成,AIGC技术在模仿人类语音表达的自然度、情感丰富度以及适应不同语境的能力上取得了快速的进步。以科大讯飞的SMART-TTS系统为例,该系统不仅能够生成清晰流畅的语音,且在语气变化、语句停顿和声音细腻程度上接近真人。此外,喜马拉雅App利用AIGC技术分析文本语境和情感,创造出适应多种情感和风格的声音模型,这些模型在新闻、小说、财经等内容制作中的应用极大丰富了听众的体验。新华社利用AIGC技术创作的数字记者小诤的单曲MV《升》,更是展示了AI在视听媒体领域的深度应用和创新潜力。AIGC技术不仅为声音内容的创造提供了更多可能性,也为生产个性化和定制化的声音内容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五)AIGC技术在视频生成领域的突破
AIGC技术在视频生成领域的应用最初集中在简单的视频编辑和效果增强上,随着计算能力的增强和算法的进步,AIGC技术已经能够从文本直接生成复杂且高质量的视频内容,甚至能将静态图像转化为动态视频。2022年9月,Meta公司通过先进的深度学习技术,推出“做个视频(Make-A-Video)”AI模型,能够根据简短的文本描述生成视频,或在现有视频基础上创作出全新内容;而谷歌的Phenaki模型则展示了根据剧本提示生成长达2分钟的视频的能力,这不仅证明了其技术的先进性,也为故事叙述和创意表达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国内,百度的VidPress智能视频合成平台结合了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将图文内容自动转换为视频,展示了文心大模型在自动化视频内容生成方面的应用。随着AIGC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场景的扩展,未来的视频内容生成将更加智能化。
二、AIGC技术赋能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路径
(一)重构内容生产模式,提升新闻产出效率
传统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内容生产模式主要基于整合县域内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站等传统媒体资源,通过采编、制作和发布环节向用户提供新闻资讯、文化娱乐和公共服务内容。但由于人员、技术、资金等方面的问题,一些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新闻报道的数量和质量上难以满足用户需求。为解决这一困境,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AIGC技术改变新闻生产模式,从而在内容生产上实现创新。
AIGC拥有强大的数据库,能作为辅助工具参与新闻生产过程,为记者提供线索和素材搜集,甚至生成自动化新闻内容,特别是在财经、体育等程式化报道中表现出极大优势,可以有效提高新闻生产效率。例如央视网在2019年12月推出的AIGC人工智能编辑部,能够快速捕捉全网热点话题和新闻线索,预测新闻热点的演变趋势,帮助编辑人员准确把握受众的多元化兴趣,进行传播趋势分析,并实现高效、高质量的素材选题和撰写。[4]
在撰写新闻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GPT-3.5或GPT-4等AIGC工具实现自动撰写,AIGC的可训练模式化特性使其能通过分析不同平台上的大量新闻稿件,创建特定平台的写作模式。经过训练后,通过提供关键词、采访素材和主题,AIGC可以直接生成符合各个平台用户需求的新闻。例如,若县级融媒体中心对微博上的热门新闻的数据进行解构和分析,就可以训练出适合微博新闻生产的AIGC模型,同样的方法也适用于微信公众号、客户端等多元平台的新闻生产模型,以期实现“中央厨房”概念中提到的“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创作效果。
除在文字新闻之外,AIGC在视觉内容的自动化生成和编辑方面也是极为重要的,主要应用于视频自动编辑和自动生成视频内容上。在视频自动编辑方面,AIGC技术可以分析原始视频,自动识别和选择关键帧或高光时刻用于视频编辑中;在自动生成视频内容方面,AIGC技术可以利用深度学习模型,如生成对抗网络(GANs)和变分自编码器(VAEs)从大量现有视频数据中学习,创建全新的、看起来真实的视频内容。
早在2017年,新华社联合新华智云共同开发并推出了一款名为“媒体大脑”的平台,采用AIGC工具协助编辑人员迅速定位视频镜头、高效提取精彩片段,并通过自动化流程实现内容的快速制作和发布。如今,字节跳动的“剪映”和快手的“云剪”也体现了AIGC在视频创作上的巨大潜力,不仅可以使用AI算法自动选取关键帧进行剪辑和优化,还能够使用NLP(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解析文本描述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视频场景,真正做到“一键剪辑”,显著提升了视频创作和剪辑的效率。
在进行视觉内容艺术创作时,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以内容为基础,使用“云剪”等AIGC创作平台,利用AIGC领域的AI绘图、智能图表、扩展现实等技术,拓展新语态、新形式和新载体,创作具有地方特色和破圈效应的AIGC视觉产品。
(二)精准绘制用户画像,优化个性化服务
目前,县级融媒体中心以“一体化”核心理念和“智能化”技术支撑,致力于构建融媒体传播的智能生态系统,以期实现内容创新、内容分发和内容宣传的精准服务。受限于技术、人力和资金等因素,县级融媒体中心在人机交互和个性化服务方面仍面临挑战,未来可以利用AIGC技术更加精准地绘制用户画像,为用户提供更加多样的个性化服务。
bb1eff0106d3712496faf162994de5fb0693e320841e38b1c0b996371077902b如今,虽然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客户端和公众号等平台采用了智能客服系统,但这些系统在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方面尚未成熟,因而难以准确把握用户的意图和表达,所以其回答往往是标准化、机械化的,缺乏人性化的交流,在处理一些复杂问题时仍需要人工干预。为此,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AIGC工具开发智能聊天机器人,利用其自然语言处理(NLU)、对话生成和情感分析技术,通过对话快速识别用户的意图和情感,从而为县级融媒体中心的用户提供准确、及时的服务,并且还可以基于用户画像提供个性化的互动和服务,例如对于经常查询本地活动的用户,智能聊天机器人可以主动为其提供本地活动信息。
此外,在教育、医疗、公益等方面,县级融媒体中心还可以利用AIGC为公众提供更广泛、更智能、更个性化的社会服务。例如在线上教育服务方面,2023年7月,网易有道AI技术团队推出国内首个教育领域垂直大模型“子曰”,并发布了基于AIGC研发的六大创新应用,它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为教育提供更加个性化、精准的指导。以此为先例,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运用AIGC开发智能教学助理,以辅助学生学习语言、编程、写作等技能,并作为智能评测工具为学生提供及时反馈和建议。
此外,在线上医疗服务方面,万木健康(VanMul Health)作为国内首个医生AIGC运营服务商,系统基于全球前沿医学研究证据和丰富医疗合作资源,联合权威的临床医学专家开发基于单病种路径及医生个人的知识数据库,能够根据患者自述的症状提供初步诊断和建议,并指导患者进行自我管理或就医。这启发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借助AIGC开发智能问诊助理,依据用户症状和历史记录提供初步诊断建议,并作为智能健康助理提供健康知识与保健指导。最后,在线上公益服务方面,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阿里云基于AIGC共同开发了智能志愿者助理,能为需要帮助的人提供诸如灾害预警、求助信息发布、捐赠指导等服务。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未来则可以通过AIGC开发智能心理助理,向心理困扰者提供倾听与支持,同时也可作为智能志愿者助理,帮助那些需要信息和支持的人。
不仅如此,融媒体中心还可通过AIGC工具迅速搜集用户的历史浏览、搜索记录及阅读时长等数据,分析其知识结构、能力素养、行为偏好等因素,并结合社交属性及其他相关因素,向用户推荐符合其情感倾向的新闻,提升用户使用频率和满意度,促进其个性化服务系统的持续完善。
(三)延伸虚拟现实空间,创新元宇宙策略
元宇宙(Metaverse)是一个综合性的术语,用来描述共享的虚拟空间,概念最初源于科幻小说《雪崩》中,该书描述了由物理现实和数字虚拟世界融合而成的系统,它不仅与现实世界并存,而且允许人类在该系统中拥有虚拟“分身”。
元宇宙的构想旨在超越时空限制,为人体感官提供一种统一且连贯的虚拟感官体验,而智能媒介正在全面改造媒介生态,实现从身体到情绪的感知延伸。人工神经网络的进步使得机器能够模仿人类大脑的逻辑思维,推动了技术的内化并促进了人类意识与机器的融合,这与AI数字人的发展密切相关。早在2018年,新华社与搜索引擎公司Sogou合作,推出了世界上首个AI新闻主播,这个AI主播外观基于真人,能够模拟人类的声音、面部表情和嘴型[5]。如今,随着智能媒体的发展,AI数字人的仿真程度越来越高,探索范围也越来越广。
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利用ChatGPT等工具创造虚拟形象、编写视频脚本,并利用AIGC的语音合成(Text-To-Speech, TTS)技术,将视频脚本内容转换成具有语调、节奏和情感的音频格式,最后使用D-ID等平台生成新闻视频,用于日常的新闻播报。例如,2023年2月,昆山市融媒体中心推出了全国首个3D超写实AI数字人主播“昆小融”,它是通过超写实数字人建模、多模态识别与生成等多项前沿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而成,依托于百度智能云曦灵和SMLTA语音大模型,“昆小融”的口型合成准确率高达98.5%,并突破了传统媒体内容生产的局限性,能实现全天候不间断的播报。
当前,大多数县级融媒体中心在构建虚拟现实和提供个性化服务方面仍面临挑战,可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资源来制定具体的元宇宙策略,提高内容生产效率,丰富观众的视觉和交互体验。
在未来,AI 数字人主播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实际运用中应该向地方化和商业化发展。为了促进AI数字人主播的地方化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可着手于赋予AI数字人主播更鲜明的地方特色,包括视觉设计和语言表达,例如将服装、造型和背景设计成能够反映特定地区的文化元素和审美风格的外观;同时,在内容上也要整合地方文化故事和语言习惯,这样做能有效提升新闻报道与目标观众间的文化共鸣,促进地方文化教育和信息传播,使AI数字人主播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桥梁。
若要将AI数字人主播推向商务领域,县级融媒体中心可以通过其开展助农产品直播销售、地方文化节庆等经济文化活动,通过这些商务活动,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还能增强地方文化的传播和社区的凝聚力,为县级融媒体中心自身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AIGC的发展,县级融媒体中心将会更加广泛地使用AI数字人主播,不仅可以增强新闻内容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受众的兴趣和情感体验,还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传播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为传统媒体在数字化时代的转型提供有效的支持。
三、结语
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在县级融媒体中心的引入和整合不仅是地方媒体运作转型的标志,更是对未来新闻业发展趋势的一次重要预示。未来,AIGC技术在内容生成、受众参与等方面将成为县级融媒体中心创新发展的驱动力。
在新闻内容生成领域,AIGC技术显著提高了效率,尤其在新闻自动化和标准化方面表现卓越。然而,这种高效率并不意味着可以牺牲新闻内容的原创性和深度报道。面对生产速度和数量的压力,县级融媒体中心必须坚持维护新闻内容的质量和深度,以保证新闻价值的完整性。
AIGC技术在创造个性化内容和与本地社区更有效互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开发能够理解和反映当地方言、文化和偏好的AI模型,县级融媒体中心不仅能够生产更加符合受众期望的内容,还可以开拓新的收入和支持渠道。
县级融媒体中心在引入AIGC技术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特别是在内容生成的伦理和潜在偏见方面。应对这些挑战的关键在于建立严格的伦理框架,注重AI生成内容的透明度和问责性,这包括确保数据隐私的保护、对抗社会偏见、维护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这也是县级融媒体中心未来人才培训的重点方面。
总体来看,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处于传统新闻业与AI驱动的内容创作之间的十字路口,其未来的发展将取决于如何在坚守新闻伦理和培养社区信任的同时,有效利用AIGC技术的潜力。最终AIGC技术的整合将成为丰富和增强媒体景观的强大工具,让其在新闻业的未来发展中持续发挥关键作用。
注释:
[1]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EB/OL].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8/0822/c1024-30244974.html,2018-08-22.
[2]李白杨,白云,詹希旎,李纲.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的技术特征与形态演进[J].图书情报知识,2023,40(01).
[3]王诺,毕学成,许鑫.先利其器:元宇宙场景下的AIGC及其GLAM应用机遇[J].图书馆论坛,2023,40(01).
[4]申亚欣.当AIGC遇上全国两会报道[J].青年记者,2023(07).
[5]赵广远,田力.技术、情感、审美:AI主持的人格化转向初探[J].电视研究,2023(06).
(作者:安康学院助教,韩国南首尔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融媒体)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