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元宇宙视域下新闻真实的解构与重构

2024-10-23肖叶飞

新闻世界 2024年10期

【摘 要】元宇宙是5G、VR、AR、M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技术的集成与结晶,是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新闻报道是报道主体对客观事实的反映,新闻真实要求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完全符合。元宇宙视域下,传统的新闻报道、内容呈现、受众感知方面的“新闻真实”出现解构,新闻报道方面,自然人与虚拟数字人在虚实环境中采访报道,重构报道样式;内容呈现方面,元宇宙相关技术打造的“全息符号”再现并能动反映客观事实,叙事逻辑从诠释事实到再现事实;受众感知方面,受众交互式、沉浸式具身体验,便于感知新闻真实。但是,人们要把握真实边界与报道伦理,发挥人对于媒介使用的主体性作用,防止出现新闻报道的失实与异化现象。

【关键词】元宇宙;虚拟数字人;新闻真实;虚拟现实;具身认知

【基金项目】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媒体深度融合的路径选择与体系构建研究”(21BXW001)的阶段性成果。

元宇宙是5G、VR、AR、MR、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多项技术相互嵌入、同向发力的集成产物,是与现实世界映射和交互的虚拟世界,是新型社会体系的数字生活空间。从补偿性角度看,元宇宙是对全息感知的补偿,是互联网发展的终极形态,也被称为第四次工业革命。元宇宙是各类互联网技术在现实世界与社会架构的基础上向虚拟世界的延伸与扩张,技术全面赋能人们的生产与生活。在元宇宙视域下,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信息呈现形态,以及受众的感知手段等都将出现解构,新闻真实的呈现与感知将出现重构。

新闻真实是新闻的核心要素,是新闻事业的生命线。学界对新闻真实的定义基本一致,就是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李良荣认为,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1]新闻报道是主观性与创造性的活动,是意义生产的实践过程。如何达到新闻报道与客观事实完全一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元宇宙背景下,探讨新闻真实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闻报道层面:元宇宙对新闻生产的重构

在元宇宙视域下,虚拟数字人作为生产性与接受性的媒介,参与到新闻生产的过程,是新闻报道的新主体,成为人与虚拟环境之间的重要“连接体”。数字技术创建的虚拟场景是现实场景的复制与映射,成为新的报道元素。

(一)虚拟数字人赋能新闻报道:重构新闻生产的主客体关系

虚拟数字人是具有数字化外形的虚拟人物,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和互动能力,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起到辅助与中介作用,联通了虚拟与现实、线上与线下的社会关系网络。虚拟数字人身体作为符号与象征系统,在新闻报道中具有基础地位,在环境交互与人物对话中发挥关键作用,重构了网络交往与社会文化。采访主体与客体均可是自然人或数字分身,这重塑了新闻报道的主客体关系。

按照工作原理,虚拟数字人可分为真人(中之人)驱动的虚拟数字人与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脑机接口技术将人的部分意识嵌入虚拟数字人,脑与外部设备进行双向的信息交换。真人驱动的虚拟数字人突破自然人的生物学限制,是真人的延伸与替身,是物质身体的数字孪生,具有真人的部分意识与行为能力,拥有主观能动性。随着脑机接口技术的发展,生物芯片与神经元无缝对接,技术手段上虚拟数字人实现了知行合一,新型的知行合一系统扩展了行动主体和行动的外延,这是技术层面的知行合一,而非人文层面的知行合一。[2]

从知识产权视角看,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分为真人的数字化身与IP原生虚拟数字人。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具有人的外貌特征与行为方式,能够感知并识别复杂人类社会行为的能力,并可以与人类进行交流互动,但不能进行深度思考与理性认知。如新华社虚拟记者“新小微”,高度还原真人发肤与形象,但不是赵琬微记者的真人驱动,而是一种投射与象征。IP原生虚拟数字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例如,央视网虚拟主持人小C,能动参加新闻播报与主持的实践。

(二)元宇宙构建虚拟新闻现场:重塑新闻报道的时空新场域

元宇宙能浓缩宇观世界客体与放大微观世界客体,拓展对现实世界认知的广度与深度。元宇宙技术可以构建虚拟新闻现场,特别是对战争前线、灾难现场、科技领域等无法或很难身体进入的新闻现场。虚拟现场不是新闻发生的第一现场,因客观原因记者无法实际到达,通过数字技术复刻新闻现场。全息符号复刻现场一定程度上损耗新闻真实,但是有助于受众感知。虚拟数字人的在场能够给受众带来肉身在场的类似传播效果,研究表明,拟人化水平更高的虚拟人也会给受众带来更高的参与感、社会存在感和交流满意度。[3]如新华社虚拟记者小诤,也是数字航天员,融入火星与空间站等环境,除了虚拟现场解说之外,小诤还可以人机交互,全时空在场与全息异地同步访谈,这重构了新闻报道的新场景。

元宇宙是数字化生存的高级形态,为记者、主持人营造了数字化的生存环境与实践场景,赋予虚拟记者“身体在场”所具有的人文关怀,重构了时空新场域。自然人、虚拟数字人与现实环境、虚拟环境之间的网状连接,丰富了新闻报道形态,形成四种报道类型:一是自然人在现实环境中的报道,这是传统报道范式;二是自然人在虚拟环境中的报道,如记者在虚拟的太空环境中报道太空站的建设;三是虚拟数字人在现实环境中的报道,如央视网虚拟数字人小C与冬奥会前方记者、主持人进行连线互动;四是虚拟数字人在虚拟环境中做报道,例如,新华社虚拟记者小诤在虚拟的火星环境中的报道。

(三)元宇宙重塑报道样式:不同主体在虚实场景中的采访与互动

新闻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事实是客观的,报道是主观的。在新闻报道中,自然人与虚拟数字人在不同的时空中扮演不同的角色与身份,在虚实时空中采访、互动成为元宇宙环境下新闻报道的新特征。物理空间中的真身、虚拟空间中的数字化身、虚拟空间多重异构场景中的无限数量用户,三者构成元宇宙媒介实践的层次性。[4]元宇宙视域下,新闻报道成为一种具有数字实践性的双向交流活动,这改变了记者的行为方式,重构了新闻报道的生态环境。

不同类型的主体在虚实环境中的采访互动建构了新闻报道的不同层次的崭新实践。记者真人在物理空间的采访报道是第一层次,这类采访是传统的报道方式,采访活动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真人驱动的虚拟数字人的采访报道是第二个层次,如记者与当事人以“数字化身”在虚拟演播室的采访互动,采访所表达的内容是“无限集”。真人驱动的虚拟数字人具有部分人的意识,有一定的主体性,本质上是现实自然人(中之人)的主体性,是技术赋能自然人的意识在虚拟世界的延伸。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的采访报道是第三个层次,此类虚拟数字人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没有自由意志与心智,是一种人工智能的采访实践,其表达的内容是“有限集”。AI驱动的虚拟数字人被视为工具,不是理性主体,可以承担新闻播报、新闻主持等工作角色,替代人的部分功能,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行为能力、交互能力,能够与自然人进行交互,但不能进行创造性报道。[5]

二、新闻呈现层面:“全息符号”再现客观事实

新闻报道以客观事实为本源,报道主体通过符号反映客观事实。新闻报道的过程,是报道主体对客观事实的理解认知、结构化处理与符号化呈现的过程,也是求真的过程。人类利用各种技术与符号系统反映并再现客观事实,无限接近但无法复原特定时空情境中发生的事实。新闻生产的过程实际上正是通过不同的媒介物来揭示真实、反映真实以及展现真实的过程。[6]随着技术发展与符号载体变迁,不同符号文本的新闻报道呈现的形式不同,对受众的作用方式不同,表现出不同的真实偏向。

人们不仅生活在物理世界中,也生活在符号化的拟态环境中。新闻真实在传受双主体基于符号表意的互动建构中形成。“符号—语义(意义)—事物”三者之间的反映关系的准确性影响新闻的真实性,符号表达或传递意义,意义通过符号反映出来。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与认识就是意义,意义反映事物。符号与语义的联系是直接的,而与事物的联系是间接的。客观事实具有复杂性与多变性,符号反映并表征客观事实容易简单化,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与符号的有限性,造成新闻真实很难与客观事实完全符合。

(一)数字孪生技术激活新闻真实:全息符号“复刻”客观事实

新闻文本是符号表意系统,离开了符号,新闻无可表达,无从反映。从符号视角看,新闻报道的过程就是客观事实的真实被符号叙述与解释的过程,探索新闻真实就是寻求符号的能指与客观事实的一致性。符号系统与新闻真实呈现之间的主要规律:呈现或表征新闻真实的符号系统日益丰富,符号方式越来越趋于具象化与抽象化的统一,新闻真实的结果越来越逼近新闻事实的本源状态。[7]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通过符号来表达,抽象的语言符号具有模糊性、位移性、有限性,难以全面真实地反映丰富的客观现实。符号的呈现受到技术的制约与影响,传统媒介与符号系统不同程度地构建拟态的“真实图景”,但是不能完全与外部客观世界相对应。数字孪生技术促进了全息符号的诞生,全息符号具有具象性,运用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符号系统构建三维空间,营造一种全息形态的感知环境。在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景观中,数字孪生技术以客观现实为模型,其逼真的数字孪生场景令体验者沉浸其中,同时提升了符号对客观事实的还原能力,降低了符号表征过程中的新闻报道失真度。

元宇宙作为人体与现实世界的延伸,是通过符号构建的中介化的世界,拓展了人们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范围,成为人类社会精神交往的重要媒介。根据现象学理论,认知新闻真实首先悬置“本质”,即记者符号化表征的文本,直面客观事实本身,减少新闻信息失真。“全息符号”逼真反映并复刻客观事实,全息呈现现实场景。新闻真实的认知主动权赋予受众,受众感知多样化、多层次的全息场景,关注丰富的感性并知性直观,直接感知与体验全息符号呈现的场景,而不是感知由媒体营造的“拟态环境”,通过认知数字孪生现实“激活”新闻真实。

(二)虚拟现实技术呈现新闻场景:多元符号“建构”客观事实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复刻与再现能力不断增强。当人们无法现场记录客观现实的时候,可以通过多元符号再现客观事实。虽然无法完全复制,但是可以无限逼近客观真实。如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与电视新闻报道中的“情景再现”,虽然是由摆拍的方式来完成的,反映的新闻事实却是真实的,补拍可以弥补现场画面,增强节目的可视化与吸引力,并标明“情景再现”。真实再现是对客观事实的建构,与客观事实存在差距。真实再现不是“未经修饰”的客观真实,而是在真实名义下的有意义的创造。对真实的认知不再强调完全如实描述客观事实,而是强调要激活受众对真实的认知与感受。

虚拟现实技术凭借强大的复现功能、对于感知能力的重塑和时空维度的突破,重塑了新闻报道,这种新的媒介叙事是对于认知和理解世界的创新。[8]VR新闻立足于“建构现实”,具有沉浸性、互动性、想象性等特征,新闻的生产逻辑由“原画复现”变为“沉浸+参与”。VR新闻取材于现实世界,根据相关素材进行数字化处理,逼真复现听觉、视觉与触觉功能。VR新闻的制作流程:确定选题,实景全景拍摄输出全景视频或全景图,剪辑师剪辑或全景拼接,后期处理输出,制作交互动画,输出可交互的VR内容,完善作品。实际上VR新闻有合理想象的部分,是对客观真实的建构,新闻真实被悄悄移了边界。2019年,美国新闻作品《墙:无数的故事,意想不到的后果》以全景式视频、照片及3D位置图全方位地向观众客观展示美墨边境墙的边界范围及热点地区,荣获普利策新闻奖,被评委会认为提供了“无偏见的事实”。[9]

(三)虚实共生的交互叙事:数字时代叙事方法的语法革命

传统的影视作品通过镜头的剪辑与组接的蒙太奇技巧讲述故事,元宇宙视域下,演进为一种跨时空虚实共生的叙事方式。用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新闻是360度全景图像构筑的高度仿真的影像,不再是新闻情境的原汁原味的保真,但更具有视觉冲击力。虚实共生的新闻叙事具有后现代的解构特点,否认了真实的先在性、中心性与唯一性,加强了受众与新闻之间的互动,从强调记者在场转变为强调受众在场。正如鲍德里亚所指出的超真实,也即比真实还真实,事实之真、体验之真、伦理之善是虚拟现实新闻的核心指向,是激活真实的重要前提。[10]

元宇宙视域下的叙事特点与传统的蒙太奇叙事不同,具有如下特点:视点不同,从固定视点到全域视点;从单向传播到实时交互传播;从线性叙事到多条线索叙事;从二维时空叙事到三维时空叙事;从无受众参与的叙事到受众积极交互的叙事。元宇宙的跨时空叙事可以跳转、回溯、连接,可以进入、在场与体验,这是一种典型的后现代主义的蒙太奇叙事。元宇宙视域下新闻报道是多重时空的拼接与耦合,多维时空叙说新闻,这是对现实时空的延伸与拓展,是一种数字时代的叙事方式。人类意识向虚拟空间的延伸与拓展,从而形成数字化的人机交互、人机互融的新闻报道场景,这是一种新的视觉叙事的创新之路。

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两个异质性的时空相互映射、虚实相生,叙事时空进一步被激活,拓展了叙事的想象。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通过技术、数据、算力等进行泛在连接,人、物、景等虚实跨界的智能化联通,形成高度的沉浸感与良好的交互性。跨时空叙事是时空的创造性再现,解放了新闻叙事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重构了“人—物—场”的关系,是传统报道的颠覆性变革。

三、新闻接受层面:收受主体沉浸式“具身感知”新闻事实

新闻真实是一个“有机运动过程”,完整的新闻真实实现是由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双重主体即传播主体与收受主体共同完成。[11]从报道主体看,重点讨论报道真实的特征、要求以及实现方式。从收受主体看,如何分析、理解新闻真实。新闻真实达成的落脚点是收受主体,只有收受主体理解并相信新闻的真实性,才能发挥真实新闻的效应。实际上收受主体的理解受到认知框架与价值立场的影响,正确理解新闻事实并非易事。基于此,新闻真实是符号性真实、想象性真实、推理性真实、信任性真实,具有强烈的主体想象、推理特点和主体塑造或建构色彩。[12]从诠释学角度看,新闻真实是报道主体通过符号系统描述、还原、表征、再现客观事实,收受主体对新闻报道的阐释与接受的创造性活动。新闻真实的达成需要报道主体对事实的阐释正确以及收受主体对报道事实的理解正确。真实的认知不应再局限于新闻是否如实反映和再现了客观现实,而拓展到新闻能否激活受众对真实的认知和感受。[13]

根据现象学“回到事物本身”的观念,在新闻报道过程中摒弃或悬置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让新闻事实本身说话,真正地实现“新闻真实”。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受众不再仅仅是置身事外的阅读者、视听者,而且通过“数字化身”这个媒介物切身体验,对新闻事实临场感知。收受主体从真实身份的“缺场”新闻信息消费到数字身份的“在场”沉浸式场景体验,达到媒介技术层面的“体验真实”与认知心理层面的“收受真实”。新闻真实反映客观事实的“客体之真”逐步转变为传受主体共同约定的“再现之真”。[14]虚拟现实带来的“体验真实”对于受众极为重要,带来“虚拟实在感”。虚拟体验与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本质上不同,但是感觉或经验效果上相似。实在论分为三种,可直接观察且有实体承托的常识实在论,不可直接观察但其间接数据有实体承托的科学实在论,可直接观察但无直接的实体承托的虚拟实在论。[15]元宇宙虚拟环境属于第三种虚拟实在。

(一)全感知体验:收受主体在全息符号复刻的事实中体验真实

在元宇宙视域下,新闻是“用户对重构的事实的临场感知”。[16]具身认知理论表明,人的认知源自头脑、身体与环境之间的耦合交互作用。[17]收受主体在可穿戴设备中进入虚拟环境,全息交互的时空场域以及多维感官的投射带来了多维生命感知与认知沉浸体验。用户感受到时间的弹性与空间的张力,甚至产生与现实环境相似的听觉、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克服了平面媒体报道的身体缺场,使具身实践成为可能。受众在虚实跨界的互构中体验,听觉可延展、视觉受加强、味觉数字化、意识被映射、体感在交互。[18]

元宇宙中的“体验真实”具有主观性与个性化,与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不同,是一种体验感,但有助于收受主体对于新闻真实的认知。新闻真实与认知对象多大程度上被收受主体激活,受限于收受主体的个人经验与知识结构。收受主体通过“数字化身”以第一视角感受元宇宙打造的虚拟新闻场景,主观上感受到时间与空间的厚度与广度,丰富了自身的生命体验。数字技术全息再现客观事实,收受主体的感知器官产生逼真的虚拟体验,形成“体验真实”。

(二)交互感知:收受主体在虚拟现实环境中主动性认知

交互感知是现实环境中的人对虚拟环境中的信息进行控件感知,发现并感知虚拟环境中比较隐蔽或感兴趣的细节。虚拟现实技术打造的跨越时间与空间的交互,是一种不在场的“在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是通过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完成,人与机之间交互通过摄像头、传感器、智能眼镜与头盔等设备完成,机器捕捉人类身体的动作、语音、表情等指令,现实世界中的人类可以和虚拟世界中的虚拟人、数字物品等智能体之间进行交互,增加了人物、地点、环境互动性。交互感使得虚拟环境变得更加生动,用户仿佛置身真实的生活中。

传统的视频作品是以摄影者的视角拍摄,而VR新闻作品是以受众的视角感知,自己选择视角,感知新闻事实的细节,实现虚拟环境中的新闻现场体验。在VR新闻中,收受主体可以更加积极与能动地操作虚拟现实场景,从不同的角度与视点观看景象,可以看得更像,听得更真,获得更高层次的感觉信息。用户所感受到的交互性、参与性、自主性程度越高,就越信任沉浸式新闻。[19]交互性能够让用户获取更多的场景信息,增强用户与新闻场景中的人与物的关联度。用户的虚拟参与突破了二维影视的景框限制,拉近了与现场的距离。自主性就是增强用户的自主探索能力,用户获取与自身媒介素养相匹配的新闻信息。

(三)沉浸感知:收受主体具身临场体验促进“共情传播”

虚拟现实技术复刻真实场景或还原新闻事件,新闻的叙事空间与用户的体验空间重合,辅以各类听觉、视觉、触觉等感知系统,收受主体可以跟虚拟环境中的物体或人物交互,给体验者带来很强的沉浸感。人们借助人机交互系统把自己的感知投射并复制到虚拟环境中,自我的主体性不断重塑。虚拟世界的沉浸感知是一种几乎与现实世界相同的感知,首先是身体的空间感知,虚拟现实技术与感知系统相互作用,营造一种虚拟的空间感,这是沉浸感的关键。其次是身体的情感感知,身体的全方位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在场感”,容易调动人的情感感受,形成共情传播。再次就是身体的经验感知,身体是客观世界与经验世界的中介,人对客观世界的感知以身体作为连接物。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对现实世界中的既有场景进行重组,形成新的身体感知和经验。[20]

虚拟现实技术营造的“在现场”的感觉,消除了中介性的存在,直接作用于受众的感官,拉近受众与现场的距离,激发同理心。与人们以第三人视角阅读新闻文本相比,虚拟现实技术营造非常震撼的第一视角“在场感”幻觉,在自然、科技、探险、灾难、战争等主题报道中应用非常合适。例如,VR新闻或纪录片通过四种叙事视角增强受众沉浸式体验:记者视角,BBC推出二战VR作品《1943:柏林闪电战》,受众以BBC记者的视角,体验英军在柏林进行轰炸袭击的惨烈场面;当事人视角,《卫报》的VR作品《6×9》,受众能够体验到拘禁监狱中的孤独生活,听到现场录制的犯人在尖叫、呻吟、拍打着墙壁;旁观者的视角,美国VR新闻作品《洛杉矶的饥饿》和《叙利亚项目》,前者再现了饥饿的现场,后者则在现场拍摄的难民营的基础上,虚拟再现了战争中的难民生活;创造者的角色,BBC的VR项目“Make Noise”,鼓励受众发出声音,通过声控技术用自己的言语改变周围的环境,从而支持女权运动。VR新闻带来的“具身真实”在国外受到重视,新闻追求的真实不应该是哲学层面的真实,而是实用性或操作性的真实,也即可以帮助受众进行决策的真实。[21]

(四)具身感知:激活收受主体对新闻真实的知觉与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认知或心智对身体及其感觉运动系统的依赖性,心理状态与生理体验之间有着强烈的联系,身体构造、身体物理属性及其身体运动系统对认知具有塑造作用。与具身认知相对应是离身认知,受众通过对符号系统的加工来完成认知的。口语传播时代通过对口语符号的“翻译”来完成认知。文字传播时代通过对文本符号的“转译”来完成认知,因文字符号的抽象性与模糊性,受众无法具身感知。录音与录像技术保留了音像符号的具象真实,超越了文本真实,受众通过观看影像作品完成认知。影视工作者通过对镜头与场景的剪辑、组接与转换,按照事实逻辑创造性建构并形成蒙太奇叙事。作为3D互联网的元宇宙,各种技术使“具身感知”成为可能,人们戴上VR眼镜或传感器通过“数字化身”在虚拟世界具身感知新闻事实,“数字化身”成为知觉与环境互动的中介。身体知觉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激活受众对新闻真实的知觉与认知。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是人类感知、认识乃至建构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认知既是具身的,也是嵌入的,大脑嵌入身体,身体嵌入环境,构成了一体化的认知系统。[22]莫里斯·梅洛-庞蒂创建的知觉现象学反驳了笛卡尔的身心二元论,认为大脑通过身体来认知世界。元宇宙中的具身感知通过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系统中的“数字化身”来完成的,通过“数字化身”感知环境。虚拟世界的“具身感知”,是人工智能时代的“后身体感知”,将无限接近但永远无法达到现实世界的具身感知。根据具身认知生成的路径不同,具身认知可分为实感具身、实境具身和离线具身。[23]实感具身是主体通过与实境和实物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具身效应,如吃梅止渴。实境具身是主体通过情境再现或现场观察,感同身受而产生的具身效应,如望梅止渴,元宇宙的具身感知属于此种类型。离线具身是主体完全不依赖具体情境,通过自身经验、他人语言描述与心理想象来实现具身效应,如想梅止渴。在VR新闻中,受众通过情境再现感同身受,调动身体参与、体验,感知新闻事实。这种虚拟实在感是一种偏向于以主体为尺度的感觉,而现实实在感则是一种更为偏向于以对象为尺度的感觉。[24]

四、元宇宙视域下新闻真实的审视与辨别

新闻报道是报道主体对客观事实的主观性的认识活动,人的认识与客观事实相统一、相契合就是新闻真实的理想境界。新闻真实不是客观存在的,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过程。从这个角度看,新闻报道基本目标不是建构真实、塑造真实、设置真实,而是再现真实,反映真实。[25]新闻真实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不断接近但永远无法等同于客观真实。新闻活动是认识活动,运用认识手段建构起真实。[26]认识结果与客观事实的符合度成为判断真假的标准。不同于客观对象的本体性真实,报道主体建构的真实是在人类的认知范围以内对客观事实的描述,认知水平与中介手段决定了新闻真实的受限程度。

(一)审视与区别客观现实、拍摄现实与虚拟现实

认识论上的真实指主观认知结果与客观对象是符合的,是消除符号文本与指涉事实之间的差异,要求两者相符合。从符合度来说,客观现实、拍摄现实、复刻现实、混合现实、虚拟现实、虚构现实等各不相同。客观现实是本源上存在的,具有客观实在性,后面五种类型的现实与客观现实符合度逐渐降低。拍摄现实是通过摄影摄像设备客观记录现实世界,复刻现实是利用数字孪生技术镜像复制,混合现实(MR)是客观现实与虚拟现实交互出现,虚拟现实(VR)是在现实影像的基础上计算机模拟的环境,与现实世界隔绝,纯粹虚拟的。虚构现实是无事实依据的想象与建构,新闻报道中必须禁止的行为。新闻的本源是具有新闻价值的客观事实,客观事实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与社会交往过程中产生的,这是新闻的唯一来源与基本内容。从本体论来说,客观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新闻报道是报道主体所建构的真实,是一种“转译”的真实,“转译”的过程由于主客观原因有信息失真的。

拍摄现实是通过摄影摄像技术对客观事实的镜像摄录与真实呈现。除了全程现场直播以外,传播者借助蒙太奇叙事手段对镜头进行剪辑、连接、重组,打破了时空的唯一性与连续性,形成了影视叙事技法。但是这种蒙太奇“组装手法”由于镜头的剪辑组接与叙事逻辑不同,所呈现的意义与客观事实不一定符合,不同的镜头组接呈现不同的意义与意味,背后是叙事者的主观能动性与控制。

虚拟现实是一种人类认识现实、模拟现实的方法与技术。虚拟现实在本体论上不是真实的,没有物质的支撑,但在人的认知经验上是真实的,技术营造“去实体化”的仿真情境。如VR新闻借助媒介手段反映客观事实,促进对客观真实的认知。虚拟现实毕竟不是拍摄现实,是在真实的场景画面、实时记录的声音以及在场景中的人物基础上的建构,有合理想象的成分。

(二)思考与辨析客观真实、表象真实、本质真实与体验真实

客观真实是客观发生的事情,是不依靠主观意识而存在的真实。客观真实是本质真实的基础和前提,本质真实源于并高于客观真实,是客观真实的上升、丰富和提高,是一种全面的高级的理性的真实。例如,某报报道农村妇女“统一着装”游西湖,赞赏农民生活质量提升,实际上是她们去杭州灵隐寺进香,顺道游了西湖。事实是客观的,新闻是扭曲的。[27]此篇报道是表象真实,不是本质真实,没有揭示事情背后的真相,造成受众的误解。表象真实不一定是本质真实,本质真实需要真实与真相的统一。表象真实只是原初的、表面的真实,未对事情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等做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深入分析。

元宇宙视域下感官体验真实是指受众在数字技术营造的虚拟世界的感受是真实的,听觉、视觉、触觉等是真实的。感官体验受到受众的审美观念、实践经验、判断能力的影响。元宇宙视域下感官体验真实的不足就是缺乏对事物的背景、意义以及前因后果的分析。例如,VR新闻致力于通过营造某种特殊的情境真实,以情绪刺激传播,这种形式的新闻追求视觉和感官的逼真而忽视对事实本质的追问和挖掘。[28]符号能指与所指之间发生断裂,思维意识反应的时间不断被压缩,符号承载的信息降维变为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刺激。[29]

(三)辨别与区分现实世界的具身感知与虚拟世界的“具身感知”

现实世界的具身感知强调身体在场的重要意义,认识的过程是身体的物理属性决定的,大量的实证研究证明身体在场对于认知的作用。认知、身体、环境是一体的,认知存在于大脑,大脑存在于身体,身体存在于环境。[30]以具身性和情境性为重要特征的第二代认知科学促进认知神经科学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传统的新闻报道,受众无法具身感知。受众的思维由记者引导,电视画面与镜头的拍摄角度由摄影师控制,受众被动接受新闻,无法现场具身感知,失去了探索新闻真实的主动性,新闻真实往往被遮蔽。“具身真实”将身体作为获取外部世界经验的媒介,强调身体在亲历真实、体验真实和实践真实中的重要作用。[31]如人民日报VR两会报道,全景镜头再现现场,画面可以拉近或推远,俯仰角度可以自由控制,受众具身感知现场的情境与氛围。虚拟现实的真实感在新闻可信度感知与共情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全景化体验容易入戏。但是,虚拟世界的“具身在场”不是真正的现实世界的在场,容易造成身体的不适应,注意情绪上的共鸣而忽略了事实的内涵,理性情绪在体验中变得感性起来。

(四)思辨与明确抽象符号与具象符号、被动接受与主动认知、原汁原味与合理建构的优缺点

从符号学来说,符号分为抽象符号与具象符号,这两种符号具有不同偏向,前者偏向阐释,后者偏向再现。抽象符号善于阐释事物的本质特征、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如重在阐释事物的文字符号。影像符号与数字孪生符号是具象符号,重在还原现场的具象信息。可以说,二种符号各有利弊。符号系统的发达与完备有助于新闻真实的实现,例如,数字孪生技术善于调动收受主体的感知系统,是社会技术进步与符号能指提升的体现。

从认识论来看,传统的新闻报道,受众倾向于被动接受,符号的局限性导致认知的局限性,新闻可能被遮蔽或被记者误导。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悬置记者营造的“拟态环境”,全息符号打造与再现新闻事实。受众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在传受互动与具身感知中动态认知新闻真实。

从价值论角度看,新闻真实的边界在哪里?是容许基于客观事实基础上的建构?就如电视节目中的现场还原、纪录片中的情景再现、VR新闻中的场景建构等;还是必须原汁原味,不容“真实再现”?这需要权衡两者给新闻事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影响与利弊。从本体论角度看,新闻本身是一种“转译”,无法完全复刻新闻现场,传播过程中都有真实的损耗。在某些记者无法现场报道的情况下,不能机械要求必须是现场同步真实影像。媒介数字技术为新闻报道服务,而不是自我束缚,可以基于事实的“数字再现”并加以标记,呈现更为直观的数字孪生影像。这将增强受众的主体性与参与感,将新闻真实的理解权交给受众。

总之,元宇宙视域下新闻报道成为虚实融通的实践性活动,人类主体要充分发挥元宇宙的替代性与延伸性功能,要关注虚拟世界的感官体验,更要重视现实世界的身体实践。新闻报道的第一性是实践性与物质性,但元宇宙视域下新闻真实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新的变化。随着传播符号的立体化、全景化、全息化,新闻真实的建构就多了元素、维度和要求。当虚拟数字人、虚拟现实与数字孪生技术所形塑的全息符号叙事等出现的时候,新闻真实的理论与业务层面的标准与边界将成为新的研究话题,有待进一步讨论与研究。

注释: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5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273.

[2]肖峰.脑机接口与知行合一新形态[J].学术界,2022(08):70-79.

[3]Von der Pütten, Astrid M. Kr mer, Nicole C. Gratch,“It doesn’t matter what you are!” explaining social effects of agents and avatars”,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10,Vol. 26, pp. 1641-1650.

[4]王宇荣,陈龙.作为元媒介的元宇宙:虚实在场的媒介实践与困境[J].传媒观察,2022(07):13-19.

[5]肖叶飞.现象学视域下的虚拟数字人:身体在场与拟像审美[J].声屏世界, 2023(06): 5-8.

[6]华维慧.从诠释到具身: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再生产[J].新闻界,2020(11): 86-93.

[7]杨保军,刘泽溪.符号学视野中新闻真实呈现的历史变迁与内在规律[J].当代传播,2022(02):11-16.

[8]尤红.VR新闻的重构特征与伦理风险[J].现代传播,2020(04):51-55.

[9]李鲤,吴瑾.沉浸式新闻:概念辨析、叙事重构与观念反思[J].中国出版,2020(18): 21-25.

[10]华维慧.边界突破与真实重构:论VR新闻的真实性逻辑[J].编辑之友,2021(02):71-75.

[11]杨保军.新闻真实实现的含义与内在要求[J].当代传播,2005(05):4-6.

[12]杨保军.论收受主体视野中的新闻真实[J].现代传播,2017(08):25-28.

[13] 华维慧.边界突破与真实重构:论VR新闻的真实性逻辑[J].编辑之友,2021(02):71-75.

[14]刘泽溪,余跃洪.“新闻真实”概念变迁与“新闻求真”路径演化[J].中国记者,2021(10):69-73.

[15] 肖峰.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02):117-125.

[16]陈昌凤,黄家圣.新闻的再定义:元宇宙技术在媒体中的应用[J].新闻界,2022(01):55-63.

[17] 劳伦斯·夏皮罗.具身认知[M].李恒威,董达 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73.

[18]向安玲,陶炜,沈阳.元宇宙本体论——时空美学下的虚拟影像世界[J].电影艺术,2022(02):42-49.

[19]周勇,付晓雅.基于可信度视角的沉浸式新闻传播效果影响因素研究[J].当代传播,2021(04):55-60.

[20]刘海龙,束开荣.具身性与传播研究的身体观念——知觉现象与认知科学的视角[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80-89.

[21]比尔·科瓦齐.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的期待[M].刘海龙,连晓东 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49.

[22]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05):589-598.

[23]殷明,刘电芝.身心融合学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意蕴[J].课程·教材·教法,2015(07):57-65.

[24]肖峰.虚拟实在的本体论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2003(02):117-125.

[25]杨保军.新闻真实需要回到“再现真实”[J].新闻记者,2016(09):4-9.

[26]刘泽溪,余跃洪.“新闻真实”概念变迁与“新闻求真”路径演化[J].中国记者,2021(10):69-73.

[27]吕进福.论两种新闻真实[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6):126-128.

[28]刘海明,付莎莎.技术的界碑:人工智能对新闻真实的伦理挑战[J].现代传播,2019(09):76-81.

[29]刘佳,刘泽溪.媒介表征能力对新闻真实的影响[J].青年记者,2022(04):42-43.

[30]叶浩生.具身认知:认知心理学的新取向[J].心理科学进展,2010(05):705-710.

[31]华维慧.从诠释到具身:虚拟现实技术对新闻真实的再生产[J].新闻界,2020(11):86-93.

(作者: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