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时代党刊文艺栏目的价值归属与品牌建构
2024-10-23杨书云
【摘 要】党刊是党和政府传达决策部署、表达思想意志的“喉舌”,是党和政府体察民情、走进群众、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文艺栏目则是党刊自诞生起就融汇其中的重要一角,是党刊阵地建设中不愿割舍且不容忽视的存在。本文以融媒体时代党刊文艺栏目品牌建构为例,通过回溯党刊文艺栏目的根脉与源头,探析其在时代涌流中的自我价值定位,从而对党刊文艺栏目的价值归属、品牌建构等进行思考与论述。
【关键词】党刊;文艺栏目;价值归属;品牌建构
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与以往历次相关会议相比,这次会议的名称增加了“文化”二字,会议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深化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高度,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新境界。党刊作为党的重要宣传舆论阵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勇担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1]党刊是中央和地方党组织主办的,以传播党的思想理论和政治主张为主要内容的刊物。[2]当前阶段,除一部分刊登纯理论文章的党刊外,大部分地方党刊都设置有文艺栏目,如山东《支部生活》的“青未了”(原“东流水”)、湖南《新湘评论》的“橘子洲头”、重庆《当代党员》的“七一文学”等。毋庸置疑,党刊的文艺栏目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阵地,不仅承担普通期刊文艺栏目的功能,即帮助建构刊物的传播空间外,更是以文化艺术为切入点,深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履行自身作为党刊舆论阵地上的“纸笔喉舌”的职能。融媒体时代,如何定位地方党刊的文艺栏目,地方党刊的文艺栏目在时代涌流中何去何从,是当下亟需关注的命题。
一、作为一种精神意旨的继承与沿革
文艺栏目附属于报刊,在发轫之初旨在作茶余饭后消闲之用。以致后来文艺板块都放置于报刊末尾,素有“报尾巴”“报屁股”之称,大多用来填充版面,即补白之用。从五四时期的四大副刊《晨报副镌》《学灯》《觉悟》《京报副刊》开始,文艺栏目有了弘扬新文化、传播新思想的使命任务,开始有意识地回应时代关切,敢于为不平鼓与呼。
在当今中国,党媒起到的应是政治、经济、信息主渠道和政策宣传主阵地的作用,所有附属功能均应围绕这一功能延伸。[3]我党历来重视党的宣传舆论工作,在宣传舆论阵地建设中,向来重视发挥文艺的作用。20世纪30年代,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文艺副刊《赤焰》,就是党报文艺副刊开出的第一朵红花,是我党历史上第一个纯文艺副刊,其办刊理念为为革命和为大众。可以说,继承和发展了五四时期四大副刊的优良传统和办刊精神,党刊的文艺副刊从设立伊始,就注定其不是纯文艺的生态空间,它弃绝了消闲和补白之用,不是独立成篇的副角,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而是与报刊大部分文章互为辉映的存在。散文,或是诗歌,或是文艺小品、小小说等,这种具有生动活泼色彩和通俗易懂的具有大众化特点的文章在服务党的宣传宗旨上有独特意义和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党刊建构文艺空间,是刊物发展的应有之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党的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国家各项事业的繁荣发展,党刊事业也有了长足发展,逐渐形成百花齐放的态势。经过国家对报刊业的集中整顿治理,确立了中央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办刊的新格局。当前,我国党刊事业发展呈现规范、集约、繁荣的局面。有党委机关刊,如《求是》、北京市委《前线》、山东省委《支部生活》等,也有党政部门主管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如中宣部《党建》等,还有由群团组织主管主办的工作指导类刊物,如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全国妇联主办的《中国妇女》等。[4]这其中,除纯政治理论性刊物之外,大多党刊重视自身文艺栏目的建设与发展。
山东省委党刊《支部生活》在刊物目录页就标明了办刊宗旨:传递中央和省委声音的重要喉舌,联系基层组织和党员的重要桥梁,交流和展示工作经验的重要平台,观察当代山东新形象的重要窗口。在文艺栏目的设置上,具有浓厚的红色基因和在地性。山东《支部生活》文艺栏目为“青未了”(原“东流水”)。“东流水”名称实则来源于济南市曾经的“东流水街”。原东流水街105号是山东省领导机关旧址, 1925年至1927年间,山东地方执行委员会领导机关的一部曾在此地院内的二层小楼上办公。1927年6月,中共山东省委员会在此成立。正如有人所说的,南湖上的那艘游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最早的曙光,东流水街则是共产党在山东最早的那艘“游船”。2023年1月,伴随山东《支部生活》的改版,文艺栏目随之更名为“青未了”,取自杜甫《望岳》中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进一步明晰了在地性特征。湖南省委党刊《新湘评论》的文艺栏目“橘子洲头”也是如此。橘子洲被誉为“中国第一洲”,其不仅是湖南有代表意义的景点,还是著名红色景区。青年毛泽东曾在橘子洲头写下《沁园春·长沙》,以一句“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明志,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是长沙橘子洲景区最大景观工程。重庆的《当代党员》文艺栏目“七一文学”自不待言,名称围绕党的生日命名……
文艺栏目不仅在名称上表明了刊物的精神意旨,在稿件的筛选与刊登上也向“党”看齐。窥一斑而知全豹。山东《支部生活》改版后的2023年1期,“青未了”栏目将杂谈列入。在全党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栏目在第5期适时推出《把好调查研究的“数”“术”“束”》杂文,为主题教育开展营造浓厚氛围;第2期刊发了一首诗歌《党的好干部》,“那一个眼神让我知道你是谁/你是新时代党的好干部/信念坚定,意志如钢/建设国家热汗淌……”诗句形象描绘出新时代党的好干部形象。《新湘评论》去年第1期“橘子洲头”栏目刊载的3篇文章,分别为《延安情丝》《搁浅的钓鱼船》《“名誉村长”》。《延安情丝》以延安游历忆往昔峥嵘岁月,感慨抒怀道:只有沿着党指引的道路,中国这艘巨轮才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搁浅的钓鱼船》则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向读者展示了“我(作者)表弟”一家由不顾环境污染网箱养鱼到响应政策开农家乐奔小康的经历。《“名誉村长”》中,则是作者用心用情回忆了自己当扶贫队员驻村帮扶时的经历。“名誉村长”实则是一位有先天性残疾、智力发育不全的20多岁的“大小孩”,因整天跟在扶贫队员后边而被起的绰号。作者回忆了“大小孩”与扶贫队员的“友好互动”以及他家的脱贫故事,感谢“大小孩”架起扶贫队员与村庄的连心桥。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党刊的文艺栏目虽然在名称设置上没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但在文章选择上都与前者保持了一致。如北京市委党刊《前线》文艺栏目“前线文荟”,在2021年第7期刊登的一篇影评——《从〈觉醒年代〉看觉醒的力量》。文章解读分析央视一套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推出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是以对主旋律电视剧影评的方式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由此,党刊文艺栏目文章实实在在拉开了与消闲的距离,其围绕党的中心工作成文,发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作用,具有明显的策划性、服务性和引导性。
二、独立性与贴近性的统一
文艺栏目,顾名思义,以文学、文艺作品为主要内容。正如戈公振在中国新闻史的开山之作《中国报学史》中论述的:“副张之材料,必以文艺为基础,如批评、小说、诗歌、戏曲与新闻之类。凡足以引起研究之兴味者,均可兼收并蓄,而要在于日常生活有关,与读者之常识相去不远。”[5]党刊的文艺栏目从诞生之初就与文学、文艺息息相关,文学内涵赋予一本期刊文学厚度的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期刊的竞争力。
党刊的文艺栏目是党刊践行其宗旨的有机一环,但不可否认的是,文艺栏目中登载的文章首先是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在这层意义上,文艺栏目的独立性自不待言。如上文提及的《新湘评论》“橘子洲头”栏目中登载的散文《延安情丝》、山东《支部生活》“青未了”栏目登载的诗歌《党的好干部》等,它们首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内涵,还有超脱的文采加持。同样,广东省委党刊《南方》文艺栏目“粤海饮茶”今年第6期刊载的《长毛禾》、第9期、第10期合刊刊载的《茂名大地荔枝红》以及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文艺栏目“七一文学”今年第1期登载的诗歌《中国红》等,都饱蘸浓厚的文学笔墨。可见,党刊文艺栏目刊载的作品,并不是文采拙劣的命题作文,而是上乘的文学实践。文艺栏目是党刊的人文窗口,是时代洪流中文化、文明的守卫者。其刊发的文学作品,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梳理世相、温暖人心,彰显着党刊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品位,也体现了党刊的生命张力。
但党刊文艺栏目建构起来的文艺空间并不是纯粹的文学空间,也不是无限的文艺空间,它在选稿、刊稿过程中有自身明显的边界。它必须以党性为根本坚守,必须符合党刊宗旨,贴近读者、贴近生活、贴近地域实际,融汇文学性、新闻性、社会性等为一体。从身份定位上来看,它一方面要遵循党刊策划编辑的大逻辑,另一方面又有“生命延展”的自我逻辑。简而言之,文学性与新闻性兼收的张力,媒介性、社会性、审美性的辩证统一,造就了它本身的生存空间。
麦克卢汉说,媒介即信息。文艺栏目的独特性在于它体现了文学与新闻的嫁接。党刊大部分文章聚焦中央政策部署,聚焦新闻事件,但对于新闻的深层含义及人物的背景、内在关系等则鲜有触及。文艺栏目突破了新闻信息单维度的开掘,更大程度上满足了公众探寻新闻本质的需求。它实则是换个视角关注现实、关注社会,通过创造相对宽松、兼容并包的舆论环境,让受众对新闻有更深的感触。
新闻招客,文艺栏目以文会友,有其留客之道。学界有人说,正刊硬而副刊软,软即在于其擅长以真切的文字、情感的共鸣来吸引受众,达到潜移默化、成风化人的目的。从选题、立意、行文三个角度考察,会发现关注现实与新近事物的新闻属性、充满人文关怀与审美兼具的三个特性,仍是副刊作品的“留客”之道和制胜法宝。[6]文艺栏目是慢新闻、深阅读的坚守者,对于新闻,文艺作品挖掘更深、眼界更宽、追踪更长、渗透更广,具有深刻的思想力度和历史纵深度,对于诠释时代精神有其独特的价值。
为塑造党刊形象、传达地域品格,很多地方党刊的文艺栏目都有一个代表其地域特征的名称,文艺栏目为这个名称注入鲜活的文化内涵,表现出独特的吸引力、号召力和凝聚力。如海南省委党刊《今日海南》的“南海撷萃”、广东省委党刊《南方》的“粤海饮茶”、浙江省委党刊《今日浙江》的“钱江漫笔”、青海省委党刊《党的生活》的“昆仑走笔”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刊《共产党人》的“朔方文苑”等,无论是名称还是刊载的文章,都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在《今日海南》的办刊宗旨中,展现琼州风采是其主旨之一。在2021年第1期的“南海撷萃”栏目中,刊登了两篇文章,一篇为《戏者,细也——从韩海萍在<红旗不倒>中的表演说起》,评述了海南省琼剧院创排的现代琼剧《红旗不倒》,赞扬其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以艺术的形式回溯光荣传统和革命历程,不仅是一出优秀的本土红色创作剧目,更是一堂全面生动的党史学习教育“文艺党课”,同时肯定了琼剧艺术家韩海萍的“工匠精神”。另一篇为《年鱼跃华庭》,在临近春节之际,以海南年味标配之一的马鲛鱼为切入点,向受众展示了海南的年味儿、年俗。“南海撷萃”作为集合优质本土化文艺作品的平台,承载着海南的乡土文化气息、民俗风情,也成为海南作为一方地域的宣传品牌。同样,河南省委党刊《党的生活》“文苑艺海”在今年第1期刊登的散文《开封州桥出土:重新想象北宋》,重庆市委党刊“七一文学”在去年第3期刊登的散文《最是留恋那一碗乡愁》等,都展示出了地方党刊的地域性特征。
如果说副刊是一张报纸的面孔,那么文艺栏目则是党刊的面孔,它不仅是党刊的看点,也是党刊作为期刊的一种气质与个性所在,它提高了党刊的辨识度,也塑造了党刊的独特性。
三、融媒时代展现文化新风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刊的文艺栏目是党刊内容的补充和延伸,在思想性、艺术性、导向性等方面具有先天的优势。但在新时代语境下,特别是随着新媒体的影响、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传媒领域的文艺板块面临向何处去的窘境。无论是从党刊作为党的主要舆论阵地以及其所担负的社会责任而言,还是就舆论竞争的需要来说,文艺栏目都有其存在的必要。在新的条件下,建构其活态的生存空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命题。
报纸出版周期短,频率高,副刊版面承载容量大,可以向受众传达更多的信息。党刊的文艺栏目大多容量有限。如山东《支部生活》“青未了”栏目,目前常态下是2个页码,很少能达到3个页码,能刊载的文艺作品一般是5篇以内;浙江《今日浙江》的“钱江漫笔”、宁夏《共产党员》的“朔方文苑”、湖南《新湘评论》的“橘子洲头”大多情况也不超过5个页码。在有限的空间内传递更丰富的内容,就需要文艺栏目主动出击——打造品牌、形成特色,从而在纷繁的传媒领域中始终正向生长。
内容依然是值得关注的焦点。党刊的作用,是通过受众的接受而实现的,受众是刊物价值的最终实现者。党刊文艺栏目首先应该找准内容定位,明确受众群体。党刊面对的受众是党员干部以及广大群众,内容首先要做到雅与俗、高格调与接地气的统一。其次,要在分众化和大众化的取舍中保持清醒,提供更精准、更有用的内容让受众愿接受、能接受。针对党员干部,《今日浙江》的“钱江漫笔”注重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秀古典典籍中汲取营养、服务当下。今年该栏目刊登的《不治已病治未病》就是借用《黄帝内经》中的“是故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对党员干部进行警示劝勉,将“治未病”作为修身行事的箴言。党刊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也是“为人民服务”党的宗旨的忠诚践行者。现代报人瞿秋白曾呼吁,党的报刊应该“脸向着群众,办给群众看。”党刊的文艺栏目也应该面向大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接地气的内容吸引人,以深沉的情感温暖人、感化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学性是文艺栏目的应有之义。高质量的文艺栏目应该具有深厚的文学内涵、独特的文学魅力,涉及更广泛的文化议题,打造集思想性、文化性、趣味性、知识性等为一体的典范,成为读者“诗意的栖居地”。这不仅是党刊职业操守的体现,更显其文艺版面的风骨和担当。如山东《支部生活》杂志2024年第7期“青未了”栏目刊登的散文《溪声》就是一篇文学性颇足的诗意散文,开头一句“一进入雨季,故乡的小溪涨起,梦里梦外,皆是它的天籁。”以及最后一段“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今夜,我的眼前又浮现出那只小鸟,刹那间,我仿佛听见小溪在远方歌唱。”除了开头和结尾,文中有很多闪烁文学光彩的句子,让人读来心旷神怡,一篇饱蘸乡愁与诗意的散文跃然纸上。可以想象,文艺栏目中的文章如果丧失了文学的精魂,那么必然是枯燥的,少有受众的,也就丧失了文艺栏目立足的形与神。
文化批判和社会指向依然是文艺栏目影响力的源泉。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党刊文艺栏目应该介入时代进程,与社会脉搏同频共振。党刊文艺栏目更应该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深度的人文关怀传达党刊宗旨、表达社会关切、反映时代思潮,主动担负起以优秀作品鼓舞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打造品牌,不仅需要深耕内容,文章形式与版面创新也应该付诸实践。除了刊登传统的诗歌、散文、小说外,随着受众文化水平的提高,高质量的影评、书评以及有着丰富社会隐喻的文本等,也会有较大的受众空间。在文章形式创新方面,《人民日报》的“大地副刊”提供了样本,它为了适应读者快速阅读的需求,刊载的都是短、活、近的作品。在版面形式上,运用创意栏标、漫画等传达宗旨、丰富版面,这些都是不错的做法。作为拓展党刊文艺栏目影响力的成功尝试,《今日浙江》的“钱江漫笔”则将漫画引入文章版面设计中,如上文提到的《不治已病治未病》一文,即是用一张生动的漫画点题。漫画中一名贪官拿着党章,进行“自我反省”,身下则是收受的贿赂,反讽意味跃然纸上,深刻点明文章劝勉党员干部治未病的文章主旨,让人印象深刻。
值得一提的是,细分内容、开拓版面也是一条可走之路。将文艺栏目按照刊载内容细分为多个栏目,攥指成拳、重拳出击。目前,山东《支部生活》以进一步深化党刊影响力为旨归,在“青未了”栏目中增加了“一得谈”子栏目,主要刊登短篇评论,颇受受众肯定。如2024年第9期,刊登了《改革创新要“照辩证法办事”》《让优秀本土人才“破土飘香”》等文章,无论是标题制作还是文章主题,用字用语考究,进一步丰富了党刊文艺栏目的内涵。青海《党的生活》的文艺栏目是“文x1f8aEV+rKlTNRNxu+meBQ==化视野”“昆仑走笔”“广闻博览”等多个栏目的集合。“文化视野”刊登本土风俗民情散文,“昆仑mKafK/UadyhqVe4xELu5Mw==走笔”刊载昆仑游记,“广闻博览”则分为要闻、生活、世说、文史、读书等板块,更宽的视野和更多元的表达,充分融审美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为一体。
如今的时代,是媒体融合的时代,党刊文艺空间的活态建构必须将媒体融合作为重要考量,无论是内容建设还是形式创新,都应该积极融入媒体融合大潮,适应新时代的传媒发展需要。这其实对党刊文艺栏目编者提出了更高要求。作为党刊文艺栏目的编者,或者说党刊建设的抱薪者,必须是具有职业操守的栏目守门人,要留住精粹、守住标准、传承创新。首先做政治上的明白人,具有政治敏锐性和前瞻性。同时还应该拓展身份边界,成为杂家。不仅要涵养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要有紧跟时代的创新思维,主动加入媒体融合,以精耕细作的深度策划,建构高格调、贴地气的新时代党刊文艺空间。
注释: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 2016-2-19.
[2][4]闫永栋.我国党刊的发展历程、现状及趋势[J].传媒,2011(07):20,21.
[3]李良荣,林晖.党报必须姓党[J].新闻实践,2000(12)17-18.
[5]戈公振.中国报学史[M].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200.
[6]喻季欣,吴梦雁.“报尾巴”问鼎之道:新闻、人文与审美——以近年中国新闻奖报纸副刊作品一等奖为例[J].新闻与写作,2017(12):100.
(作者:山东省委《支部生活》杂志社编辑)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