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村弄潮人
2024-10-22谭谈
下了高速,我们的车就进入了县道、乡道,朝着一座大山的深处奔去。已是盛夏,山上的树木、花草进入了生命最旺盛的时段。山色虽少了暮春、初夏时的嫩绿鲜活,变得深沉、厚重,但大山无形中增添了几分成熟和稳重。只有到了这个时节,大山才显现出它的真色、本色,才能使人们品味到什么是“厚重如山”。
这座山叫龙山,坐落在涟源、新邵两县交界之地。海拔1500多米,可谓是湘中第一高山。早年这里土匪出没,到新中国的太阳升起后才从这里消失。大凡出匪的地方,都是世间最穷的地方啊!
我们的车,直往大山深处奔去。两边浓绿的山岭上,一幢一幢式样新潮、装修漂亮的小楼,不时从眼前闪过。每个院落都规划得入时、装饰得脱俗。这哪里是农家小舍,这仿佛是都市的一个个高档小区啊!
很快,崇山峻岭间出现一座稍微平缓的山谷,山谷里冒出来一片街区,街道开阔,商铺林立,一派繁荣之景。
“到了?”我不禁问同行的老周,他就是从这大山里“拱”出来的。
“到了,过了前面那条街,就是石门工业园了。”石门工业园,是位于这大山腹地的石门村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创建的,是湖南省最早的乡村工业园,也是湖南省第一个省级农村改革试验区。
还是在那个农家多养几只鸡、卖出几个鸡蛋就会被抓去“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这里一些大胆的山里汉子,就偷偷溜出山去,奔广州,闯深圳,摆地摊,倒卖小商品,赚取差价。难怪有人说,如果有人问,在涟源,市场经济意识觉醒得最早的是什么人?对方准会毫不犹豫地告诉你,是茅塘山里的一群人。
坐在我旁边的老周,年近花甲,就是这茅塘山里人中的一位。那一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县城一中毕业,本可以进入大学深造,无奈他是家中的老大,下面还有几个弟弟妹妹。父母负担重啊!作为老大,应当为父母分忧。于是,他放弃了上大学去奔自己最好的前程,而是辍学进入了乡村小学,当起了民办教师,每月赚取八元钱的工资。不久,弟弟初中毕业,跟随舅舅外出做生意。半年后,弟弟带回三百元钱,交给父母。半年三百元,除去开销后每月还赚了五十元。这是他这个民办教师每月八元工资的多少倍?一开始他不信,担心弟弟在外干了不正当的事。夜里,两兄弟困在床上,他审问弟弟,“这三百元钱,真是你这半年做生意赚的?”“不信你去问舅舅。”问过舅舅,他信了。于是,他毅然决然辞去了民办教师之职,跟着弟弟去外面做生意了。
“我到外面做生意,还是弟弟带出去的呢!”这个已有上亿元资产的老周,笑笑对我说。
朋友老周,在出外闯世界的人中,只是茅塘山一个非常普通的代表。这令我想起当年遍布长沙街头贩卖塑料制品的人,都是操一口涟源土话的茅塘人。他们沿街叫卖时,那亲切的乡音,至今还萦绕在我耳旁……有数据可查,那时茅塘山乡,每一个村子,有一多半的青壮年男女都在外面打拼,做各种各样的生意。
十年过去,二十年过去。我们国家改革的步伐越迈越大,开放的门越来越宽。茅塘那些最早置身改革开放潮头的弄潮人,一个个鸟枪换大炮了,从摆地摊的人变成了各个行当、各个门类的资金颇为雄厚的大小老板。如今,从这个小小的穷乡僻壤起步的,就有现已称雄于全球的跨国公司三一集团。这家公司曾经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官司打到美国,敢和美国总统叫板!想到这,这些山里人就感到无比自豪!三一公司的董事长梁稳根,一度成为全国首富,他就是茅塘道童村的,至今这个村里还保留有当年他们租下队里(当时农村还是公社、大队的建制)的养猪场创办的焊接材料厂的原址,只不过今天已成了三一公司的创业博物馆了。作为对乡梓地的回报,三一公司在离他们博物馆不远的地方,投巨资修建了一所与湖南师大共管的,高标准、高档次的中学:三一中学。
很快,我们的车就开进了一座大院,这是茅塘镇政府。前些年因一群山里人回乡办厂,建起了工业园,原本只有几栋矮房、一条土路的乡政府所在地,数年之间耸立起一幢幢楼房,一间间商铺,一条条街道,一座座厂房……一座城,就从这个大山里“拱”了出来。
这是一座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的城,这是一座由山村弄潮人自己造出来的城!
自然,过去的乡政府旧土房也改为新高楼了,名称也由乡变成了镇。如今,全镇三万多人,一小半入住了这座自己建造的小城。
在镇党委书记老戴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三湘第一的乡村工业园——石门工业园,这是石门村在三十多年前划出土地创办的。最早入园的,是从村里走进城去摆地摊的肖氏兄弟,因为他们在外摆地摊主要贩卖的是搪瓷制品,所以他们进园开办的第一家企业,就是一家搪瓷制品厂。走进气势恢宏的厂区,放眼看去,一间间偌大的厂房里,一台台机器设备,一溜排开去,产品从一块块钢板开始,渐渐地变成坯胎、半成品,当它们在这条机器铺就的流水线上走到最后时,就成了这样那样漂亮的产品。
我们站在这里,一个个全都看呆了。只见成千上万的各种各样的搪瓷制品,从流水线穿过,变戏法似的源源不断地流来……陪同的朋友告诉我们,现在这里可是亚洲最大的搪瓷制品厂,产品行销到世界各地,全国60%的搪瓷制品,正是这里生产的。
我站在一堆即将打包发往世界各地的搪瓷制品面前,思潮起伏。当年进城摆地摊贩卖搪瓷制品的山里汉子兄弟,成了全球的“搪瓷王”!
搪瓷制品厂旁边,是一家保暖瓶制造厂,也是肖氏兄弟开办的。陪同的朋友说,这也是全国最大的保暖瓶生产基地。
肖氏兄弟的名字里都有一个“江”字。五兄弟,即有五“江”。于是,他们创办的公司,就取名“五江”了。现今,这个五江公司,已跻身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的行列!他们回乡入驻在石门工业园的五江实业公司,年度总产值达7亿元。整个工业园的12家工业企业,总产值达14.17亿元。镇里的财政总收入达3325.66万元……工业园里的数千名员工,也都是来自石门村和周边几个村的农民。工业园为茅塘山乡的农村劳动力提供了极好的就业机会。
漫步在工业园,观看如此气势的厂区,谁又会想到,这是当年一群进城摆地摊的农民创造的奇迹呢!
从工业园出来,老戴硬要拉我们到山里的村民家看看,“随便去看两家,保准让你感到不虚此行。”老戴自信地说。
不一会,车子就停到了一库绿水旁,一座青山下。一下车,三幢气势不凡的崭新楼房,就出现在面前。院内绿树红花,院外青山绿水。迎面微风吹过,我不禁感叹:真是绿水青山好家园!
一个四十开外的壮实的汉子朝我们迎了上来。老戴说:“他也姓谭,你的本家。”一下子,我们就亲近了。他告诉我说,他们是从县城旁边的谭家院子搬过来的,到他这一辈,已是第四代了。他是显字辈,比我还高一辈呢!
老戴告诉我,他们三兄弟在改革开放初期就都跑到外面去做生意了,如今,一个个都是腰缠万贯的老板了。于是他们兄弟一商量,就从陈旧的老屋场搬出来,选择在这个风景极妙的地方,盖了新居。
就在前几天,朋友老周和他的叔叔,想给自己在乡间的新居搞一些有文化气息的装点,让我喊几个写楹联的高手,为他们的新居写几副对联,取一个庄名、园名。他们富裕了,对生活有了新的追求,吃,穿,行,住,都越发注重文化品味了。
车子一路从乡间公路驶过,只见道路两边,新楼一幢比一幢漂亮,院子一个比一个气派。车子沿着一条小河跑了一会,一拐弯,往一处山冈上开去。突然,路边竖着一块石牌,三个熟悉的大字映入眼帘:龙马岗。这是我的老友、湘人书法名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鄢福初所书。
“龙马岗。这名字妙啊!这是你们的祖先对你们后辈寄予的希望,希望后人们一个个如猛龙骏马,也是他们留给你们的财富。”我们连连称赞这个名字,并对老周说,“还要我们来取什么名字啊!老祖宗留给你们的名字挺好。你们的庭院,就叫龙马堂或龙马庄吧!”
过了这块石牌,一间漂亮的农家院子、一幢新潮的小楼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这,就是老周叔叔周晚华在老家建的宅院。晚华虽然高超贤(老周名)一辈,却比超贤小8岁,据说,资产也比超贤雄厚……如今,在茅塘山里,你随便往哪家走,几乎都是“叫得响”的老板!可我们与这对叔侄闲谈时,他们却攀着我的肩膀说:“改革开放前,我们这里可是一个小伙子讨不到堂客的穷地方啊!”
这句话,一下子让我陷入了沉思,这大山冲冲里的过去和今天,两相对比,多么发人深省啊!
过去,这些山里人,从山村走向城市;后来,他们又从城市回到山村;最后,他们把山村建成了城市!
这,就是茅塘山里人走过的路,这是一条奋斗的路,一条光明的路,一条致富的路!
责任编辑: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