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 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篇章
2024-10-22梁芳茹秀英石伟东
摘 要:2024年巴黎奥运会召开前夕,在国际奥委会主导下,代表奥林匹克研究国际前沿水平两个重要会议分别在法国贝桑松、瑞士洛桑举行,会上聚集了国内外奥林匹克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分享了创新性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本文作者结合参会实践经历和会议成果,对目前国内外奥林匹克研究进行梳理总结和分析,提出了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构建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关键词:奥林匹克研究;跨文化交流;国际合作;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9-0077-04
为了促进国际奥林匹克学术及交流合作工作的推广,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委派本文三位作者组成教师代表团组于2024年7月19日至7月26日赴法国贝桑松、瑞士洛桑参加了第十六届国际奥运及残奥研究学术大会(以下简称“学术大会”)和第四届国际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以下简称“专题研讨会”),两个会议以促进洲际学术交流和对话为目的,体现奥林匹克研究学界“发展、开放、合作、挑战”的前沿特点。三名教师是中国唯一全程参加了两个国际会议的高校参会代表团,与来自五大洲奥林匹克研究的学者就奥林匹克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全球各国学者共同提出了一系列创新性建议与规划。这些建议和规划不仅体现了奥林匹克研究领域的学术动态,而且对未来该领域内的发展新趋势具有划时代的特点和深远的意义,预示着奥林匹克教育将迈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一、奥林匹克研究的新篇章:第十六届国际奥运及残奥研究学术大会成果
国际奥林匹克研究学术大会在每个夏季奥运会及冬季奥运会前召开,周期为每两年一届,以研究奥运和残奥相关学术主题的专业研究大会。第一届学术大会始于1992年,2000年悉尼奥运会周期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举办,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在首都体育学院举办,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由巴西维多利亚联邦大学举办。从2018年开始,会议的名称更改为“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奥运和残奥研究学术研讨会”,以认可残奥运动和残奥会相关研究的日益重要性和相关性,是目前全球奥林匹克研究领域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和历史悠久的学术会议之一。
本次学术大会由国际奥委会认可、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主办、法国弗朗什·孔泰大学承办。2024年7月19日至7月21日,来自五大洲百余名奥林匹克专家学者汇聚在法国贝桑松具有600余年历史的弗朗什·孔泰大学,就体育政策与历史、奥林匹克价值观、奥林匹克教育、奥运遗产、体育平等、体育的多样性与包容性、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等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及互动交流。会上,我院教授茹秀英在奥林匹克历史平行分论坛做了题为《奥林匹克教育促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独特资源的理论与实证探索》(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Exploration of Olympic Education as Unique Resource for Improve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China)的专题报告;我院教师梁芳在奥林匹克教育平行分论坛做了《后冬奥时期中国奥林匹克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Forging Excellence:High Quality Olympic Education in China's Post-Olympic Era)的专题报告,我院教师石伟东在奥林匹克价值观平行分论坛做了题为《中国高校体育博物馆奥林匹克教育功能的优化策略探究》(Research on the Olympic Educational Functions and Optimization Strategies of University Sports Museums in China)的专题报告。
二、国际合作与学术创新:第四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综述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高校与各国家/地区奥林匹克委员会(NOCs)日益认识到学术界对奥林匹克相关主题的浓厚兴趣,为了响应此需求趋势,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倡议在全球大学建立专门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Olympic Studies Research Centres, OSRCs)。各体育及综合类大学奥林匹克相关研究机构纷纷建立了自己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致力于从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视角参与到奥林匹克运动推广及奥运会的教学、研究、出版和会议活动。为了加强奥林匹克学术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同时促进学术界与奥林匹克运动之间的互动与合作,2020年国际奥委会发布了具有制度性要求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指导指南”(Olympic Studies Research Centres Guidelines),提出了研究中心的目标、界定、要求、活动标准及奥林匹克品牌使用等,旨在为大学内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提供一个统一的框架。该指导指南的首要目的是确保这些中心的运作与《奥林匹克宪章》保持一致,同时保障其学术活动的自主性,并促进奥林匹克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研究中心网络内的合作与交流。
2012年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发起邀请全球各高校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的代表们便在每届奥运会举办之年,汇聚于奥运会主办国所在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举办专题研讨会。这一传统从2012年伦敦奥运会周期在英国拉夫堡大学、到2016年里约奥运会周期在巴西南里奥格兰德天主教大学,直至2020东京奥运会周期的日本筑波大学(2021年采用在线形式召开)相继举办了三届。2024年7月22日至23日第四届国际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专题研讨会在位于法国贝桑松的弗朗什-孔泰大学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举办。本次会议向全球72个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的代表团发出邀请,参会人员均为经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代表。国际奥委会希望以本次研讨会为平台,进一步丰富各成员间的学术交流,拓展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共同推进奥林匹克学术研究的繁荣与发展。为了更好地促进国际奥林匹克学生研究中心交流,此次研讨会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开展,围绕奥林匹克研究的本质、奥林匹克教育教学创新、奥林匹克高水平科研、五大洲奥林匹克合作研究等四个专题进行了为期两天的深度研讨和思维碰撞,对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国际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发展趋势
(一)回归奥林匹克教育本质
奥林匹克运动发展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社会活动之一。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如奥林匹克市场化、奥运会项目规模化等诸多棘手问题,这些问题犹如“双刃剑”,利弊兼具、良莠并存。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很多新问题和新现象相互缠绕,情况复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探讨面对奥林匹克运动人文危机要最大限度的开发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1]。本次学术大会上,Jean DURY 做了题为《顾拜旦愿景》主旨演讲,Jim Parry做了题为《奥林匹克主义中的奥林匹克教育概念》主旨演讲,结合两位著名学者的演讲各国学者也一致认为,奥林匹克运动出现的种种问题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基石——奥林匹克教育具有一定的依附性,回归奥林匹克教育无疑是成为解决奥林匹克运动富有挑战性和威胁性的重要手段。在专题研讨会上,各国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的代表们也提出奥林匹克研究的本质、教学创新及高水平科研都应该追本溯源至奥林匹克教育的核心当中来。
“奥林匹克教育”这一用词是于1975年才由德国奥林匹克学家诺伯特·穆勒提出,但其理念早已发源于1922年顾拜旦所提出的运动教育思想。同时,自1961年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成立以来,很多国家就已开启了奥林匹克教育实践的探索之路。尤其是 2000 年国际奥委会成立“文化与奥林匹克教育委员会”,2007年启动“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计划”项目后,奥林匹克教育更是成为国内外重点研究领域[2]。国际奥委会近百年来经历了并还在继续进行着一场深刻的转型变革,除了2006年来积极推广“卓越、尊重、友谊”三大核心的奥林匹克价值观项目之外[3],各国高校奥林匹克研究中心的学者和专家也在不断地挖掘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大家一致认为随着社会的变革在不断地变化,奥林匹克运动追求基业长青发展的目标,其“重中之重”是要进一步强调奥林匹克教育价值作为奥林匹克各方向研究的基础和根基。
(二)多元化主题与跨学科方向融合
多元化主题方面,奥林匹克运动本质上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它以古代和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以及奥林匹克文化为研究对象,学者可以根据不同主题和角度深入探讨和研究其内涵和影响。此次学术大会上汇集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者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多元化的研究论文,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研究社会化差异。本次学术大会的专题论文中,中国的学者大多聚焦于国内的奥林匹克历史、文化方向的理论研究,包括双奥遗产案例研究,个别学者涉及到电子竞技及性别研究等;国际学者在研究奥林匹克基本的价值观理论外,也拓展了很多多元化的研究主题包括:奥运会组织反腐政策、跨性别运动员、奥林匹克难民运动员、人权等国内学者较少涉及的前沿和个性化主题方向。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奥林匹克研究的多元化进程也在加快,相信百家争鸣的研究前沿特色有助于从多元文化的角度理解奥林匹克价值观,为今后满足奥运会的功能需求形成精彩纷呈的奥林匹克研究态势。
跨学科融合方面,由于奥林匹克运动面临问题的复杂性程度不断提高,需要奥林匹克运动涵盖的多个学科领域交叉融合。奥林匹克研究跨学科融合是一个复杂且多层面的过程,涉及多个领域的知识和方法,不同的学者根据不同依据和见解有着不同的学科和主题划分。从现有的证据来看,奥林匹克研究不仅关注体育本身,还涵盖了文化、社会学、历史、哲学等多个学科。据国际奥委会官方统计,全球五大洲共有26个国家建立了72个研究中心,研究领域超过28个。专题研讨会上,各国学术研究中心代表根据Moragas在2011年提出的奥林匹克八个领域板块进行讨论,它们分别是:体育与经济活动、医学健康、反兴奋剂、法律及国际关系、奥林匹克文化及多样性、社会问题(性别)参与及治理。国际奥委会也不遗余力地促进奥林匹克研究的主题化和多样化的发展,设立了奥林匹克世界博物馆网站(https://library.olympics.com/),通过主题化电子出版物推荐以及不定期地更新奥林匹克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提供丰富的学术和官方资料和数据资源,促使跨学科融合在奥林匹克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总之,奥林匹克研究的多元化与跨学科融合不仅是学术界的趋势,更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关键因素。通过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有效利用数字化信息技术功能渗透到奥林匹克研究的各个领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和推广奥林匹克精神,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和实践。
(三)全球化过程中国本土化发展
奥林匹克运动起源于西方,长期以来奥林匹克研究也是在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作为活跃的先行者处于主体地位,由于亚洲和非洲等受其独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和空间限制大多处于跟随者的局面。在奥林匹克研究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特别是中国北京举办了两届奥运会成为全球首个“双奥之城”,中国奥林匹克研究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其研究主体和范式也逐步崭露头角。从本次学术大会就可以看出来,除了人数较多的德国、西班牙、加拿大和巴西等欧美学者之外,多个中国高校的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投稿及现场用英文陈述报告发表独到见解。通过不断地进行着借鉴、吸收、适应,并且通过融会贯通的方式进行整合,中国学者强调的是中国传统体育和新的外来奥林匹克文化的历史及社会条件下的更新、变迁,并用自己的文化背景去诠释和应用奥林匹克运动,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学术贡献增添了重要一笔。参会的巴西圣保罗天主教大学的Nelson SCHNEIDER TODT教授曾这样评价中国的学生“我认为所有的中国学生用英语进行报告的陈述是一件勇敢的事情,尽管有的学生英语不是很完美,但是他们都在尽力去准备和完成,这是对各国听众的尊重。我对于我的一个学生在会上用西班牙语进行报告陈述的事情十分恼火,因为我知道他是可以尝试用英语来完成的。”相信今后更多的中国青年学者自信且深度参与,将使根植于西方的奥林匹克研究发生转变,不断提升中国在国际奥林匹克研究的学术话语权和影响力。
目前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全球72个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里,中国大陆占有8个,中国香港地区1个,据笔者了解陆续有新的中国高校也在积极筹备申请加入到奥林匹克研究中心名单,相信今后有更多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在中国落户。在这其中最为突出和活跃的高校之一是首都体育学院于2021年底成立的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该学院十分重视在国际学术会议中发出中国声音,展示中国经验,此次派出的代表团是唯一连续参加两个大会的中国团组。团组的三名学者均有外语专业背景且研究方向均与奥林匹克运动相关,近年来通过多次赴希腊、韩国、法国及瑞士等国家参与重要的国际会议活动和学术论坛,与各国奥林匹克学者面对面的交流,彼此之间建立了深厚的了解和信任。学院以“建设中华体育精神和奥林匹克精神融合发展的世界一流体育大学”为办学总目标,陆续与国际公平竞赛委员会、希腊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意大利国家奥林匹克学院等国际体育组织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的合作关系,持续组织师生境外进行奥林匹克方向的研修和学习,逐步构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奥林匹克教育研究体系,将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体育人才和推动全球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贡献着中国力量。
四、未来展望:构建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
全球化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而且是一种政治、文化、教育现象,目前奥林匹克学术研究处于全球一体化的过程。这种全球一体化并不意味着取消多元化及多样性,相反它是一个统一和多样并存的过程。全球化推动了奥林匹克运动统一性增强的同时,也为更多的学术研究中心主体提供了研究方向的机会和展示自己研究特点的条件,使各个国家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有可能根据各国研究学者的情况来确定自己的研究身份和独特性。在两个会议的深入讨论中,各国学者、专家和代表们分析了奥林匹克教育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实践与挑战,分享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奥林匹克研究的合作模式和案例经验,讨论了如何利用奥林匹克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与文化交流,提出了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在奥林匹克教育和研究中应用的重要性,探讨了如何通过国际会议加强全球研究者之间的联系和资源共享,并共同提出了构建全球研究共同体的策略。
通过富有成效的讨论后大家达成了共识:为奥林匹克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提供持续动力,全球各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将以本次专题研讨会对话沟通为基础,以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研究中心为指导,通过共同努力,不同层面进行资源共享和学术交流建立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是一个多维度、多领域、多层面的整体发展的奥林匹克理论研究综合体。在这个共同体中,随着体育及奥林匹克运动全球化的发展,各国奥林匹克学术研究中心及学者将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强调跨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国际合作与资源共享;该共同体将提出对奥林匹克研究和实践领域的政策建议,将共同探索奥林匹克研究在促进全球体育发展中的作用及未来发展潜力。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虽然不是解决所有问题的万能灵丹妙药,但能应对与全球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问题以及面临的困境更加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一个重要手段。在这个共同体中,中国也将是重要的参与贡献者,相信中国的奥林匹克研究学者们在准确把握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历史跨越的基础上,将提出中国在全球奥林匹克研究共同体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为推动全球体育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综上所述,两个国际会议的成果对奥林匹克研究的未来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指引其沿着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道路不断前行。我们期待在全球范围内,奥林匹克研究能够激发更多青年人的潜能,促进其全面发展,为实现奥林匹克运动的崇高理想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李跃进.论奥林匹克运动的教育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02).
[2]孙晨晨,张细谦.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视域下大学生奥林匹克教育的使命与路径[J].体育学刊,2024,31(02).
[3]孙葆丽,沈鹤军,叶凡希,等.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奥林匹克价值观教育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3,57(09).
[基金项目: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课研究专项(项目编号:23VSZ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