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设真情境 引发真学习

2024-10-22张万里

体育教学 2024年9期

摘 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如何创设“真情境”,引发学生真学习,文中以省、市三节《篮球:运球急停急起》为例,结合浙江省体育课堂教学“四化”转型的要求,从“学、练、赛”三个层面,从问题情境、学练情境和比赛情境三个角度,分析研究“真情境”教学的重要性。

关键词:真情境;“四化”转型;篮球急停急起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24)09-0025-03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对改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给出了明确的教学建议,“创设多种复杂的运动情境。根据学习目标、教学进度等引导学生在对抗练习、体育展示或比赛等真实、复杂的运动情境中获得丰富的运动体验和认知,提高技战术水平和体能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体育道德和体育品格。”在设计课堂教学“学、练、赛”三个重要环节时,需注重创设真情境,引出真问题,发生真学习,让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大核心素养充分落地[1]。

2023年,笔者有幸现场观摩了浙江省初中体育与健康新课程“关键问题解决”专题研训活动的课堂展示《篮球:行进间运球急停急起练习方法1》以及宁波市初中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的课堂展示《篮球:运球急停急起的技术方法1》和《篮球:运球急停急起的练习方法1》。在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四化”转型的要求下,三节急停急起课都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围绕关键问题展开,注重篮球项目结构化技能的教学,设计多形式比赛强化技能的运用[2]。笔者观察展示课中“学、练、赛”三个环节的教学情境,分析其原理,结合教学实践,引发以下思考。

一、创设“问题”真情境,驱动学习主动化

体育课堂教学中的“真情境”指的是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或引入一定的情境,并且这个情境有利于促进学生解决问题、提升技能和学以致用。根据学情和急停急起技术特征,创设真实有效的问题情境、学练情境和比赛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掌握和运用急停急起,让核心素养在“真情境”中落地。

《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教师广泛运用各种资源,选择有效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在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真实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的实践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也指出: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引发学生的思考。运球急停急起是利用速度的突然变化来摆脱防守的一种方法,多用于在对手防守较紧的情况下,在快速运球时突然减速或停止,迫使防守队员被动减速停住,趁其重心不稳时,再突然加速起动摆脱防守。所以要围绕“停稳、起快、突然”来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技术动作结构、原理和作用,从而练习掌握急停急起技术。

情境1:学生在进行以标志桶为目标做急停急起的练习时(图1),教师提出“如何急停稳”和“如何起动快”的问题。这两个基本问题的提出是指向本课关键问题“急停稳、急起快、突然性”,学生练习中篮球场横向放置了5个标志桶,桶间距不到3米,由于距离近,学生行进间运球的速度不快,急停和急起的体验不真实,导致学生无法真正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由此可见,问题的创设虽然都指向关键问题的解决,但设置的情境不够真实,就无法真正驱动学生去探究学习。建议可调整为先练习无球跑动或者类似摆脱游戏,体验和理解用急停急起摆脱的原理方法,再用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和讨论,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并逐渐建立起条件反射,使学生能正确运用急停急起技术。

情境2:学生在进行运球急停急起技术摆脱消极防守人的练习时(图2),教师提出“思考如何把握时机,迅速摆脱防守并控制好球”。如果此时教师是灌输式的教导学生要停的稳,起动快,学生往往没有兴趣去思考细节问题,只是单纯做个形,模仿着练习急停急起动作。而这位教师提出这个问题,并在练习一段时间后引导学生结合练习感受进行回答,学习效果事半功倍。有学生回答道:“急停时要主动贴近防守人,这样起动时能快速摆脱。”又有男生答道:“急起前向左看一下,做个假动作,再向右前方急起。”还有学生回答道:“要把重心降低,摆脱会更迅速。”教师概括学生的回答再讲解和演示运球急停急起时节奏的要求,学生有了“真问题”情境的实际体验,对急停急起的节奏变化和原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情境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要有目的性和指向性,体育课堂问题的设立和解决都是指向关键问题的解决,并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教材内容作为基础,创设科学的真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练和探索的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解决问题,学中思,思中得。

二、创设“学练”真情境,优化内容结构

内容结构化是课程与教学内容优化的价值追求,也是培养和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在内容层面的回应[2]。《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对水平四球类运动项目的教学提示中指出,“注重球类运动项目结构化技能的教学,重视学生对多种基本动作技术和组合动作技术的学练,激发学生学练球类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加强动作技术之间的连贯和衔接,提高学生对动作技术的理解力和掌握程度。”结合篮球运、传、投以及防守脚步等技术,设计符合真实运用场景的“学练”情境,学生在练习掌握急停急起技术的同时,提高在比赛中运用急停急起的能力,并加强对篮球项目的完整体验和理解,帮助其能形成完整的篮球项目知识体系。

情境1:学生用所学的急停急起技术连续过4个标志桶后,传球给标志桶侧前方的同伴,接同伴回传球后投篮(图3)。在此情境中,利用标志桶作为假想防守人,练习急停脚步,并在突破最后标志桶后,用传切配合技术模拟了进攻场景。该设计体现了“内容结构化”和“技术运用”的理念,不过此情境还存在几点“不真”,如标志桶间距较近(3米),学生不能做出快速运球状态下的急停;由于标志桶比真人低、轻,急停后护球手未得到练习;最后一个标志桶离传球人太近,学生不能做出急起摆脱后进行传球。为了使学练情境更真实,笔者建议可以作出一些调整(图4):减少标志桶数量(2个),拉大桶距(5米),增加急起的速度和急停的难度;在标志桶前做左手肘碰触桶顶的动作,练习侧身护球;调整传球人站位(离桶7米左右处),最后一次急停急起可以用防守人举信号灯的方式,体会动作的突然性和变化性;拉大传球距离并强调要在急起加速后运球2次以上方可传球,更符合实际情境。

情境2:学生A在学生B左前方处,传球给学生B,学生B快速运球推进,在学生A的防守下练习急停急起,摆脱防守后,利用运、传组合技术及时将球传给学生C(图5)。该设计让学生在有真人防守压力下练习,增强了练习情景的真实性,并以内容结构化的要求设计了运、传结合的学练情境。但此情境也有“不真”之处:学生A“跟随式”的防守不能体现出急停急起技术运用的真实场景;运球急起摆脱后往往运用较多的场景是直接进攻篮筐,或者吸引对手补防后的传球,而非停下来传球。笔者建议稍作一些改变(图6):加大学生A、学生B传球距离,这样可使学生A做出拦截式消极防守(手放背后,用滑步),增加了练习急停急起时的突然性,更符合实际比赛场景;提高场地篮筐的利用率,学生B运球急停急起技术摆脱后,根据学生A的防守位置,选择传球或直接投篮,学生C接球后投篮或抢篮板球。

学练情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情境,是学生形成所学运动技能完整知识体系的主要载体,不仅要以“技术”结构化的理念来创设情境,即将两个动作或两个以上动作一起学练,使知识之间产生关联,还要有“场景”结构化的设计理念,即将技术动作在实际应用中的多种场景融入到情境中,让运动项目结构化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在真实学练情境中得以实现。

三、创设“比赛”真情境,促进教学一体化

《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理念强调要进一步加强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并注重“学、练、赛”一体化的教学,让学生在课内外能运用所学运动知识与技能进行体育活动(比赛),并要求保证球类运动项目教学比赛的时间。创设运用运球急停急起的真实比赛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内化运动技能,形成篮球运动能力。设计合理的比赛评价方案,可以反馈出学生对急停急起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水平,同时也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情境1:教师创设2v2的比赛环节,要求利用运球急停急起摆脱防守,同伴跑位接应等方法,配合创造进攻和得分机会,并且安排2位同学担任记录员和裁判员(图7)。在此情境中,学生不仅有比赛的运用情境,也有角色转换的情境。但我们分析发现,此情境是“假”比赛情境:运球急停急起更多的是个人技术,应用较多的是突破摆脱后直接投篮(上篮)或突分,但由于比赛场地较窄(宽4.5米),由于空间不够,基础较好的学生无法快速起动摆脱,无球同学也很难通过跑动寻找到接应机会;基础较差的女生常常在防守下停在原地,被迫传球给同伴,无法运用所学的急停急起技术来摆脱防守,并且最后的比赛输赢也很难评价学生掌握技术动作的情况。

情境2:教师根据学情差异创设了1v1挑战赛和体验式比赛(图8)。1v1比赛要求进攻者运用急停急起技术形成突破后投篮,防守者消极防守(手放背后),要求“堵中放边”,并设计了针对性的评价标准:碰到篮筐得1分,投进得3分,运用急停急起技术形成突破得5分。体验式比赛要求快速运球至障碍物做急停急起,接运球至篮下进行投篮,相应的评价标准为在2分钟内,运用急停急起技术后投进篮得2分,没有运用急停急起后投进球得1分。可以发现,由于教师创设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比赛情境,充分考虑了学生篮球水平的差异性,设计了针对性的评价标准,使每位学生都可以融入相应的比赛情境中去运用急停急起,并用相应的得分来评价自己的学习情况。

比赛情境是学生展示学练成果的重要平台,科学合理的比赛情境更能提高所学知识和技能。比赛情境的真实性至关重要,在设计时必须考虑到几个问题:是否是所学技术使用的正确场景?是否能让每位同学都参与比赛?是否能评价所学技术的掌握情况?创设真比赛情境,才能真正落实好《浙江省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技术、体能、运用”三维度单元的教学要求。

四、结束语

体育课堂中创设的情境要是真实的,要把握情境的“三性”:“问题”情境的指向性,即问题情境的创设要指向教学目标的实现;“学练”情境的成效性,即学练情境的创设要促进提升练习的成效;“比赛”情境的实践性,即比赛情境的创设要符合技术动作实际运用场景。真情境才能引发学生真练习、真思考、真收获,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

参考文献:

[1]余立峰.课堂转型让“以体育人”真正落地[J].体育教学,2022(05).

[2]余立峰.课程与教学内容结构化的实践价值[J].体育教学,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