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024-10-20沈晓燕邓见光肖珊王际辉

科技风 2024年29期

摘要:为满足我国对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地方性理工类高校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在医工交叉人才培养方面担负着重大责任,同时也面临很多挑战。本文通过借鉴新工科背景下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其他理工类高校创办的“协和医班”模式,深入研究了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而分析和探讨了构建新时代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途径,以期为我国地方性理工类高校的医工复合人才培养之路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交叉;新工科;创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人民群众对自身生命健康更为关注,相关产业对医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人才需求也随之增长,在此背景下,国家对新医科和新工科的专业建设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1]。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在2023年2月联合印发了《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要求各高校加强新工科、新医科等专业建设,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交叉学科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2023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科学前沿全体会议上指出,我国已将人工智能法草案列入国务院2023年立法工作计划,加快人工智能在科学研究、医疗服务等领域的部署落地,这些表明国家及相关产业对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可见一斑。

目前,国内高校愈加重视医工交叉融合专业的建设力度。据不完全统计,国内90%的老牌综合性大学都已成立或在谋划建立医学部,其中有很多理工科见长的部委直属高校[2]。2022年7月发布的中国医学院校2018—2022五年总科技量值的结果显示,在前10名中,有7名是来自综合性教育部直属大学。由此可见,这些高校综合丰富的临床资源和优质的理工科教育资源,已经成为给我国输送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中坚力量。

地方性理工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重要任务。然而,与教育部直属高校不同的是,地方性理工高校隶属各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的管理体制,着力为地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这类高校虽然总体上拥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实践教育平台,但在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方面仍面临着一系列困境,如区域医学类院校资源稀缺、学科融合难度大、师资队伍不足、实践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等[3]。

北京协和医学院与五所理工类教育部直属大学合作创办的“协和医班”引起了广泛关注,旨在培养兼备医学和工学知识的复合型创新人才[4],为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探索和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带来很大启发。

本文将在对“协和医班”案例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探讨适合地方性理工类高校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因此,本文将首先介绍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和挑战;然后分析和探讨“协和医班”模式的特点及借鉴意义;最后就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如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给出具体建议,以期为我国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参考与帮助。

一、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现状

(一)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是指既熟悉医学知识,又掌握工科方法学,能够从医学角度发现问题,同时能够从工科角度寻找解决方法的创新型人才。在新工科和新医科背景下,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帮助医疗行业完成数字化的快速转型,以实现个性化、自动化、数字化的精准医疗和智慧医疗,同时也让信息、电子等工学学科与医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联系日益密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对于探索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生命科学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5]。

目前,通过创办医学院、依托项目或机构搭建医工交叉创新科研平台,或依托现有机构设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等三种主要途径,国内排名靠前的部属综合性或理工类高校率先开辟了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之路,同时也为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参考。

(二)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医工复合人才培养困境

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性理工类高校作为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承担了很大一部分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务,进而获得很多发展机遇[6]。然而与教育部直属高校相比,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在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更为突出。

首先,在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创办医学院这条路很难行得通,主要原因在于缺乏师资和教学资源。经调研,近九成的老牌知名高校是通过与已有的医科大学进行合并的方式来创办医学院,例如,北京大学合并北京医科大学,复旦大学合并上海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合并浙江医科大学等均属于此。在与所在地实力水平相当的医科大学合并之后,这些老牌综合性高校如虎添翼,实力猛增。鉴于师资短缺及教学资源有限,地方性理工类大学若要创办医学院,唯一可行的做法也是通过寻找与之水平相当的医学院校进行合并。然而,由于区域经济水平以及地方高等教育发展差别较大,地方医学院校综合实力和水平参差不齐,导致地方性理工类高校通过合并合适的医学院校来创办医学院的做法很难实现。

其次,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走依托项目或机构搭建医工交叉创新科研平台的做法也不太可行。其主要原因在于通过依托项目或机构搭建科研平台的高校多数是依赖平台来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目前,地方性理工类高校重点开展的是本科生培养工作,主要培养目标在于通过开展通识课或专业基础课的教育,让学生对本专业产生一定启蒙认知。因此,搭建科研平台对这一目标的达成并无实质性贡献。除此之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逐步转型,地方性理工类高校的本科生生源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且研究生生源质量也相对较差,这对于地方性理工类高校申请医工融合研究项目或者合作机构影响较大。

最后,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想通过建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科进行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任重而道远。教育部发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设置与管理办法》(学位〔2009〕10号)规定,国内大学可以自主增设交叉学科,可按照二级学科目录外学科将增设的交叉学科挂靠在所交叉的学科中基础理论相近的一级学科下进行教育统计,这为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提供了政策支撑。通过增设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或挂靠其他相关的一级学科,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有望实现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然而,作为应用型大学代表,部分地方性理工类高校由于专业师资有限且医学类教学仪器设备价格昂贵,打造良好的医工融合教学环境对于地方性理工高校来说,将是一项投入巨大的长期工程,在推动学科交叉建设方面存在巨大挑战[7]。

二、“协和医班”案例分析及其借鉴意义

为构建医学通科教育,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培养新模式,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北京协和医学院携手多所理工类高校成立的“协和医班”是在新医科和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多所高校联合构建的“医学+X”或“X+医学”的人才培养体系的一个缩影,是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新范式[4]。

在“协和医班”案例中,北京理工大学设置“徐特立英才班”和“医工试验班”以优中选优的方式,让学生能够直通“协和医班”。在本科阶段,“协和医班”实行方案共建、教师共教、学科共建、资源共享和科研共创,这意味着“协和医班”的学生可充分共享以工科见长的北京理工大学和以医学见长的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实践资源。他们在接受工科教育的同时,可以得到医学专家的指导,进而能够更早地发现和明确自己zFWA5TYcyDisBINQ8Lxp8xEnX1O7XO2U9OQ9hkPJAqg=的职业方向,并提前积累专业知识和研究经验。

因此,与医学院校合作,联合开展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可强化以医学需求为导向的工科知识学习,充分利用和融合理工科高校和医学院校的优势资源,这是在新医科和新工科建设大背景下,理工科高校和医学院校携手共建的一种现代医学教育体系与机制,能够清晰实现医学和理工高校的各自分工与学科布局,并有效促进不同高校不同学科领域间的交流和融合。在未来这一模式将能够为我国培养出更多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做出实质性贡献,同时也为我国数量众多的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分别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借鉴和参考。

三、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构建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和途径

借鉴“协和医班”模式,结合自身区域性、资源稀缺性、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特点,针对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在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首先,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可在本地寻找合适的医科院校,联合设立医工融合班。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对于帮助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解决其在师资力量、科研设备、教学实践等资源短缺的问题,切实落实依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构建符合自身特色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同时有别于合并医科院校的做法,这种联合培养模式可规避高校在合并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如行政管理、师资融合、资源均衡配置等各种难于协调和解决的问题。

其次,鉴于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其生源质量差别较大,在构建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模式时应当注意以下一些内容。

(一)应强化双导师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制度

对于地方性理工类高校来说,学生的生源质量差异较大,更需要因材施教[8]。因此,在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双导师的角色举足轻重。一方面,来自工科和医学专业的两位导师能提供专业的工科技能和医学知识的传授和指导,可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完成医工交叉专业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通过教学资源共享,学生能够近距离地接触医学设备,学习医学知识。此外,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还应当融入课程思政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医学伦理学、医学法律法规等课程,以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建设,KjzkfP0OecjQcR/Oql6aqS5tEl0zjROBMJZkOYgptCU=进而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信念、有知识、有能力和有素养的新时代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9]。

(二)应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开展全链条实践创新教育

考虑到其地域性特点,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要重视全链条式实践创新教育体系的构建,即从专业理论课程教学、实践项目教学到基于实践项目的毕业设计,以及对专业赛事及创新创业项目的指导。这种呈阶梯状全链条式的教育模式,有助于发挥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自身在实践应用方面的能动性,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实施方式有以下内容。

(1)可与当地医疗机构或相关企业进行合作,联合建立实践平台;(2)可通过合作医疗机构或企业获得各种硬件设备或数据资源,共同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或开展课题研究,带领学生体验应用工程方法辅助解决医学问题的全过程;(3)在应用实践过程中,还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和民生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关心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意识和能力,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结语

本文针对目前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在培养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过程中面临的一些挑战进行了探究,并在分析“协和医班”案例特点和借鉴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地方性理工类高校自身区域性、资源稀缺性、师资力量、科研水平等特点,提出了若干建议。通过在地方寻找合适的医科院校,联合设立医工融合班、强化双导师及教学资源的共享制度,加强与当地医疗机构及企业的合作,开展全链条实践创新教育,地方性理工类高校可构建具有自身特点的医工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EB/OL].(2016-10-25)[2021-1-8].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6/content_5133024.htm.

[2]姜天悦.研究型大学医工交叉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8.

[3]侯卫华,朱秀民.地方性理工类大学数学教育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20):135-137.

[4]吴佳男.协和医班:“新医科”发展的创新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院长,2023,19(18):32-34.

[5]赵越,李佳月,崔笑宇,等.新时代面向新工科的医工交叉复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交通医学,2022,36(05):468-470.

[6]徐锋,倪君辉,方淳,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多元混合式一流课程建设——以“材料力学”为例[J].力学与实践,2023,45(06):1420-1428.

[7]周永,卢碧玲.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研究[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42(10):14-17.

[8]马国超,云兵兵.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的“因材施教”发展——以“人工智能+教育”为例[J].教育现代化,2020,7(09):36-37.

[9]章涛,高戈.工科高校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以北京理工大学“医工融合”类课程为例[J].工业和信息化教育,2023(05):6-9.

基金项目:2023年东莞理工学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研究生培养质量中的提升作用、存在问题及路径选择研究”(2023XJJG02);2022年东莞理工学院校级质量工程项目“智能医学工程——学科交叉人才培养专项计划”(202202046)

作者简介:沈晓燕(1990—),女,汉族,山东鄄城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人工智能与医学大数据处理等;肖珊(1983—),女,满族,辽宁锦州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发酵食品功能性及活性肽等功能因子挖掘;王际辉(1970—),男,汉族,吉林四平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微生态制剂及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和预制菜产品开发和品质控制等。

*通讯作者:邓见光(1981—),男,汉族,河南周口人,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云计算、分布式存储、数据挖掘与大数据技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