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探索

2024-10-20刘乐平康玉忠

科技风 2024年29期

摘要:高职院校基于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理念,在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建构主义思想、大数据赋能个性化学生成长的基础上,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施“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为了解决分类精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班级重组、凝聚力不足、管理时空增大、学习行为约束不足等问题,转变学生综合时间素质评价模式,从“对人的评价”转变为“为了人的评价”,从学生个人成长档案的建立、人职匹配学生数据自画像,形成学生职业路径发展图,实施“学业导师+辅导员”双班主任制,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素质发展平台,建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三全育人”新生态,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扎根落地。

关键词:大类招生;分类培养;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评价

一、概述

为全面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职院校秉承职业教育“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理念,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生长成长规律,通过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手段、评价组织形式上的探索,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手段推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变革,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理想信念坚定、专业知识扎实、技术技能精湛、肯吃苦能奋斗,成长为德技双修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分类培养”对学生管理与综合素质教育评价的困境

高职院校专业群设置逻辑起点对接产业链、生产链与岗位群的人才链,开展“大类招生、分类培养”精准人才培养改革。“大类招生”即按照专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即大一自然班、大二岗位班、大三项目班的异步教学形式,以兴趣为牵引,激发学生学习专业与技能的内在动力。但重组班级给学生管理和综合素质教育带来了挑战,表现如下。

(一)“分类培养”打破传统班级界限,班级管理教育难度增大

“大类招生、分类培养”异步培养过程中,传统形态的班级已经不存在,技能岗位分班学习,以兴趣学习专业聚集一体,以利于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由于学习课堂时空限制,致使与第二课堂综合素质培养呈现背离的现象,难以从技能纵向聚集体有效地迁徙到学生综合素质横向发展。以班级开展综合素质教育评价明显弱化,甚至会出现管理盲点,给教育管理服务工作带来较大挑战。

(二)行政班级凝聚力弱化,综合素质教育难度增大

学生学习由单一转向多专业、多技能、多岗位的同学组成项目实战和创业团队,学生角色由技能学习者转变成项目协作者、研究者和开发者,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多形态学习协作组中提升技术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实战团队、创业团队导致行政班级无法有效运作,致使师生相互沟通有限,班团建设被削弱,凝聚力弱化,综合素质管理难度增大。

(三)学生缺乏大数据支撑的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行为管理约束不力

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仍处于探索阶段,数字化平台功能不健全,难以支撑对学生个性化职业发展的指导及评价。高职院校学业“导学”“督学”“预警”“监督”机制不完善,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自制力欠缺,学业技能发展计划、职业生涯规划和综合素质成长档案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个性化人才培养质量。

三、高职院校“分类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理论遵循

(一)职业教育是“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

随着“中国制造”“中国创造”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舞台,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职业教育是人人成才、人人出彩的教育”,为高职院校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指明了方向,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适应国家现代产业发展需求,针对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深度不够、职业岗位道德教育聚焦不力、人才个性培养创新不足”的问题,职业教育要坚定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发展之路,创新政行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开展订单式培养、学徒制、项目班等多元个性化、分层分类培养模式,营造“人人成才、人人出彩”教育氛围,对接产业链、生产链、人才链,以产定教,科教融汇,实施产教融合、职业人才分类培养的综合评价,有利于促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二)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因材施教,科教兴邦

黄炎培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职业教育终极目标,强调办好职业教育要尊重科学规律,并提出“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他认为“职业教育以百业进步为追求,关乎国计民生,不可能在科学之外找到解决办法,无论中国外国,概莫能外”。黄炎培强调以科学态度对职业教育进行研究与实践,“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精髓在于职业教育要与产业界对接,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利用评价手段促进教育者职业的个性发展,实现“敬业乐群”,最终达到“职教兴邦”目的。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习建构,实践出真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所学知识主动意义建构。高职教育重在知识与技能传授,需要结合学习者的特征,设置个性化的学习问题、学习案例和学习项目;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学习目标、解决学习问题、完成学习项目;在学习情境中主动探索;在完成项目化教学中提升技能,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学习共同体中实现职业素养、价值观、工作态度趋向一致性。

根据建构主义理论,高职思想教育、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培养需要结合其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针对高职教育对象基础差异化大的实际特点,行业岗位分工越来越细,职业素养在生产态度、劳动价值观、产品工艺、产品质量等素质的养成,学生需要主动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建构知识技能,提升实践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职业岗位实践综合素质的有效评价,培育学生对职业岗位、社会实践的深入学习的持久兴趣,促进学生在实践中增长个人本领。

四、高职院校“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综合实践素质评价实现路径

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根据人才培养个性化需要,探索数字化教育转型下的学生综合实践素质的有效路径,优化提升学生职业岗位能力,从静态到动态职业素养跟踪培育,建立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建构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三全育人”新生态,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扎根落地。

(一)构建学生分类培养与个性化发展路径,数字赋能,强化班级动态管理,实现人人成才

针对当前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现状,依据“人人出彩”“因材施教”理论,制定“大类招生、分类培养”人才培养改革,重构基于岗位课程包+综合素质模块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为学生创设符合自身需求的高质量就业、升学、创新创业多元发展路径,数字赋能,强化班级动态管理,利用大数据信息平台管理“分类培养”班级,实时获取师生的“数据画像”,使教学评价标准在内容和形式上实现数字化升级,推动教育教学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通过动态采集的专业运行数据,进行专业状态分析,为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制定学生个人年度发展目标与成长规划,制定自我诊断型的学生发展标准,生成学生发展质量年度报告,加强育人质量螺旋提升。同时,完善多维度评价反馈机制,建立人职匹配学生数据自画像,形成学生职业路径发展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精准度;培育“家国情怀”“工匠精神”,使学生掌握立足社会、服务社会的职业技能本领,实现专业学习与综合发展的大数据支撑评价全过程,增大班级管理透明度,提升重组班级管理效率。

(二)实施“学业+综合素质”双学分制管理,实现德技并修

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复合人才为导向,针对学生班级凝聚力弱化问题,制定完善“分类培养”的双学分制数字化成长评价标准,实施学生“学业+综合素质”学分银行管理,创新个性化综合素质教育新路径,将素质教育与职业技能融合评价,将学生评奖评优、毕业条件等与综合素质积分挂钩,激励学生多元充分发展,通过思政育人、文化育人、管理育人、实践育人、活动育人等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作,全面内化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学业技能、综合素质、实践育人培养“三位一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消除学生专业学习与综合素质发展存在的痛点、盲点和空白点。

(三)建立大数据评价体系,完善学生成长档案,实现“导学”和“促学”

首先,针对“学习行为管理约束不力、缺乏职业生涯规划”问题,构建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教育质量的监测指标体系,采集包含教学、研讨、课堂教学、作业、考试以及德智体美劳五育评价等海量数据,全方位刻画学生特征数据画像,将学生在学校里的成长数据加以记录、呈现和运用,形成覆盖学习成绩、运动体质、综合素质、社会实践活动等内容的学生成长数据档案,实现强化评价的诊断功能、激励功能、预测功能、调节功能。其次,课程教学数据分析机制,强化教学全过程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数据监测及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数据支撑平台,对课堂教学进行质量动态监控与跟踪改进,进行课程教学考核性诊断。最后,制定学生个人年度发展目标与成长规划,设置自我诊断型的学生发展标准,建立学习者个人成长档案,采集学生线下/线上、校内/校外学业数据、专业发展和技能成长数据,跟踪和监测学生学习过程,开展基于大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学习者学习、行为路径优化,发现学生多方面发展提升的潜质和制约成长的短板,为学生绘制成长雷达图,提供改善学业技能、综合素养等方案,实现“导学”和“促学”,生成学生发展质量年度报告,激发学生学习成长内在动力,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成长,实现育人质量螺旋提升。

(四)实施学业导师+辅导员双班主任制,落实教育评价改革

针对“分类培养”学分制改革、二次重组班级管理特点,以学生分类发展成长为中心,实施辅导员+学业双导师制改革,制定《双导师制考核评价管理办法》和《学生工作辅导员团队绩效分配制度》,分类培养班级配备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强化日常管理和考核,实现专业分类异步学习指导与学生日常事务管理全覆盖,共同发挥育人合力。一方面,依托“一站式”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发挥辅导员综合素质育人特长,激励育人队伍下沉学生社区,贴近学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升专业教师育人主力军的能力,实现班级管理平稳而有效重组衔接,消除学生管理中的盲点、空白点;另一方面,学业导师对接校企合作项目班、订单班,建立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技能提升相融合的全面成长评价体系,助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五)搭建“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平台,实现社会实践育人

基于高职建构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打造学生社区成为联系沟通、休闲娱乐、网络学习、延伸课堂、自治管理等实践育人基地,强化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顶层设计学生社区育人工作框架。将学生日常思政教育、综合测评、班团建设、综合素养培养、创业就业、职业生涯规划等管理和服务功能下沉到一站式学生社区,实现学生学业、生活和发展一站式无缝连接。以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为抓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同学创新设计学理论“有为讲学堂”、学技术“有为能量站”、学生活“有为充电站”、学素养“有为加油站”等系列品牌活动。学生管理工作面广、事多繁杂,而且近年来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有下滑的趋势,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意服从管理。如何全面采集、记录和追踪学生综合发展的成长轨迹,防范出现各类型异常预警信息,提升精准育人的有效性,那么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育人大数据采集平台成为必然的选择。因此,研发连接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和智能硬件之间的数字化测评平台,制定学生发展综合素质数字化标准,通过采集融合学生思想政治、身心健康、技术技能、人文艺术、创新创业、志愿服务、劳动实践等海量学生行为特征数据,刻画学生综合素质数据画像,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教师个性化教学与管理,实现分类异步教学与个性化学习的有机融合,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语

目前,教育评价已经成为衡量学生、教师和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重要举措。“大类招生、分类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充分利用数字化评价手段,分类分层设置考核评价体系,一体化推进专业学习、技术技能、工作态度等纵向评价指标,全链条整合德智体美劳横向评价指标,为学生综合发展打造数字化云平台、大思政实践平台,实现“学业技能+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核,将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部署落到实处,实现把“大有可为”的殷切期盼转化为“大有作为”的生动实践。

参考文献:

[1]康玉忠,余爱民,曾文权,等.传承黄炎培职教思想,改革创新,产教融合,精准育人[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2-13.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7.https://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82502.htm.

[3]杨爱华.新时代大学生社区育人面临的挑战与优化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1(05):154-157.

[4]杨宗凯.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教学评价改革创新[J].人民教育,2020(21):30-32

[5]王顺洪.牢牢把握四个着力点,大力构建新时代“大思政”育人工作体系[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3(01):1-9.

[6]李刁,陈志.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管理模式的构建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2):65-68.

[7]康玉忠,曾文权,余爱民.高职“异步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9(9):108-111.

[8]姜建华,曾文权,龙立功,等.高水平专业群“大类招生、分类精准育人”的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0,41(29):99-102.

项目基金:中共广东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项目“基于大数据的全过程教学评价改革”;教育部学生司第二批就业供需项目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高校人力资源提升项目(项目编号:20230111281);广东省教育厅2022年广东省继续教育质量提升工程项目——《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社区教育数字化示范基地》(项目编号:JXJYGC2022GX323)

作者简介:刘乐平(1982—),女,汉族,河南舞阳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康玉忠(1966—),男,汉族,湖北汉阳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