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工训中心平台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建设探索与实践

2024-10-20蔡祖鹏刘斌朱来发张建章薛祎鹏

科技风 2024年29期

摘要:工程训练中心是高校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针对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劳动教育要求,本文提出了以工训中心为平台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建设探索思路,构建了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二维课程体系,在实践中探索了营造浓郁劳动文化氛围和实施生产性、创造性劳动实践项目的路径。实践表明该探索在转变学生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效果显著,为工程训练中心在新时代背景下发挥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提供了可借鉴的建设方案。

关键词:新时代;“00”后大学生;工程训练中心;劳动教育;文化

2020年,《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文件发布,明确提出在大学本科阶段应设置不少于32学时的劳动教育课程[1-2]。

全国各高校积极落实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纷纷探索实践适合本校学生和专业特点的劳动教育课程。但受限于经费、场地、安全等因素,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内容和形式单一,侧重于日常生活劳动,与中小学同质化,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分离等[3-4],这些问题也是造成部分在校大学生不愿意劳动不爱劳动的原因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和热情,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亟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工程训练中心(简称“工训中心”)作为高校实践育人的重要平台,不仅拥有各类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设施设备,还有一批工匠型、技能型、工程型双师队伍,具有鲜明的劳动属性,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增强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技能的理想基地[1-2,5]。

为响应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提升大学生的劳动自觉性和热情,充分发挥工训中心作为劳动教育主阵地的优势,本文以华侨大学工训中心为平台,结合学校特色建设劳动教育课程项目,探索实施劳动教育的新方法、新路径,对于高等学校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及劳动教育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主力军是2000年以后出生的群体(俗称“00”后),他们与“80”后“90”后相比,成长环境和思想行为特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把握新时代大学生们的特点,有利于高校在开展劳动教育工作时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1.1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

“00”后大学生的成长于我国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时期,其成长环境对于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是过度依赖手机,生活追求物质娱乐化。新时代环境下,中国互联网经济高度发达,大学生人人一部手机,娱乐休闲活动占据了“00”后大学生们很多的学习生活时间,物质享受和娱乐成了许多大学生生活的主旋律。

二是独立意识强、思维开放活跃,个性明显。“00”后大学生们的父母辈成长于改革开放初期,知识文化水平较高,对子女的教育也更具科学性,因此“00”后更易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6]。他们个性张扬活泼,注重主观感受,不喜欢被束缚,强调个体的自由与独立[7]。此外,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推进,中国与世界的交流越来越紧密,“00”后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了解世界参与世界,思维变得开放与活跃。

三是偏向于以自我为中心,功利性心强。“00”后大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容易以自我为中心。面对各种活动时,往往以综合测评能否加分来决定是否参加。

1.2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要求

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思想行为特征分析表明,若再沿用传统的劳动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则很难吸引新时代大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得他们无法真正理解劳动、热爱劳动。新时代背景下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舒适的成长和大学生活环境使部分学生劳动机会少,缺乏劳动技能和知识,实践能力不足,劳动观念淡薄,这就要求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教育要有实践性,要面对真实现象而非“虚事”[8-9]。简单的纯体力劳动已不适应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创造性、探索性的劳动对于新时代大学生更有意义。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们的科技与信息素养高,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强烈[10],劳动教育要注重现代科技的运用,内容和形式要丰富多样。

2以工训中心为平台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体系构建

基于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及劳动教育要求分析,结合华侨大学特色,本文提出了以工训中心为平台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体系构建。从劳动教育理论和劳动教育实践两个维度展开大学生劳动教育,其中劳动教育实践包括生产性劳动实践项目和创造性劳动实践项目。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基础技能与创造技能相交叉,校园文化、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相融合的三重劳动教育模式,达到劳动教育效果最大化。

2.1劳动教育理论部分

华侨大学将劳动教育课程单独设置为一门必修课,总共32学时,由16学时的劳动教育理论和16学时的劳动教育实践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劳动教育理论部分由学校统一组织实施,实践部分由各学院组织实施。劳动教育理论知识采用线上学习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主要包括劳动观念、劳动纪律、劳动法规、劳动安全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劳动理论教育,加强新时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理解,普及与学生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通用劳动科学知识,掌握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

2.2劳动教育实践部分

在劳动教育实践部分,我们立足华侨大学育人特色,贴合学校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工训中心平台的优势,营造浓郁的劳动文化氛围,设计并开设了生产性劳动和创造性劳动两大主题劳动项目。生产性劳动项目是必修项目;创造性劳动项目由校园文化工艺品制作,中华民族文化、非遗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的手工艺品制作,企业真实产品制作三大模块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需的学时数或兴趣爱好选择若干个劳动项目。通过上述实践性劳动项目,提高新时代大学生的基础劳动技能和创造劳动技能水平,并在劳动过程中发现和感受劳动的美和快乐。

2.2.1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氛围

劳动文化氛围虽然具有抽象的特征,但氛围营造对于大学生的影响也可潜移默化地体现出来[11]。工训中心是大学生上实践课程的主要场所,学生们一到工训中心,第一印象就是各种各样的机械加工设备,劳动气息扑面而来,除了固有的劳动氛围外,我们还从以下三方面来营造劳动文化氛围。首先,制作劳动标语、工匠精神和大国工匠人物事迹文化展板,悬挂在工训中心实训教室里,让学生们一走进教室就能看到、感受到劳动者的伟大和光荣,并在实训过程中将自己制作的工件和大国工匠比较,从中感悟工匠精神的真正内涵。其次,不定期邀请福建省内的非遗传承人或技能大师走进校园开讲座,讲述非遗文化,传授非遗技艺,增强学生们的文化自信。最后,举办劳动技能竞赛,如钳工、数控铣/车等单一工种或多工种交叉融合的技能比赛,通过技能竞赛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体验和传递工匠精神与情怀,认可劳动者的价值。与直观的劳动理论教育引导相比,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氛围,其教育方式更加柔和、更加灵活[11],并与理论教育互为补充,强化宣传教育效果。

2.2.2生产性劳动项目

工训中心有众多的机床设备,需要定期保养维护,因此,我们将生产性劳动实践项目设计为机床保养,共4学时,一般安排在每个学期期末进行,属于基础劳动技能项目,学生可以选择工训中心任意一种机床进行保养维护。与简单地打扫宿舍、教室、道路卫生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简单地打扫卫生一般只需要动手而几乎不需要动脑,机床保养并不是简单地擦拭机床,其需要动手更需要动脑。在机床保养劳动过程中,学生需要了解机床的工作原理、熟悉机床的结构、掌握机床保养的项目和方法,学习工厂的6S管理理念。机床保养劳动项目可以让学生真实感受劳动无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每个人在自己岗位上持之以恒、精益求精,就是为社会为国家创造价值;也为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塑造良好职业品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2.2.3创造性/探索性/艺术性劳动项目

劳动存在多种形式,在高等教育阶段,真实劳动、创造性/探索性劳动是劳动教育的核心特征[9]。根据新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特点,将校园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制造技术相融合,设计了三大模块的创造性劳动项目,以此拓展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涵,提升劳动教育的深刻性。

2.2.3.1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块

校园文化具有导向、规范、激励、凝聚和交流功能[9]。将劳动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相融合,劳动价值认知可通过校园文化进行熏陶[12]。在此模块,设计了“华园光景”亚克力板小夜灯制作、“华大”专属书签制作、水晶毕业礼品制作三个项目,每个项目2~4学时。亚克力板小夜灯制作采用激光雕刻机加工,要求学生们预先拍摄校园风景照片,或自行绘制校园建筑的图形,经过图像/图形设计及处理、工艺参数设置、激光雕刻、清洗等步骤就完成亚克力板小夜灯的制作。书签制作采用激光打标机和钳工的一些工具;水晶毕业礼品则采用激光内雕机进行制作。

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项目,增加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提升了学生对学校的热爱和自豪感,体现了劳动实践活动价值,由学弟学妹为学长学姐制作的毕业礼品也更有纪念意义。

2.2.3.2以中华文化、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块

艺术性劳动既是美育,也是一种劳动教育,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劳动[9]。中华文化、非遗文化和地方特色文化的手工艺品既有艺术“创作”元素又蕴含了大量的劳动蕴意和价值。本模块设计了剪纸、妈祖雕塑、闽南古厝模型制作三个项目,采用激光切割机和3D打印机进行加工,每个项目2~4学时,在此模块我们只设置劳动主题及目标,剪纸的图形、雕塑及模型的上色由学生们自由创作。

以中华文化、非遗及地方特色文化手工艺品为载体,进行多元化素质培养,在劳动教育的同时促进美育教育的落地实施,把创新思维融入手工艺品制作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加工工艺相结合的魅力,提高审美及艺术素养。

2.2.3.3以企业真实产品制作为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模块

金工实习练习的零件尺寸、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等质量要求给予的范围相对较宽,但是企业的真实产品则对质量要求严格,哪怕只差0.01毫米都是废品。本模块结合企业实际生产需求,开发若干种企业真实的或具有一定功能的产品制作项目,采用数控铣/车进行加工,每个项目2~4学时。学生在产品制作劳动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实践动手能力,也可以培养其工程思维、质量意识、成本意识,为毕业后进入职场奠定基本的技能和知识。

在创造性劳动项目模块,每次劳动完,学生可以将自己的劳动成果带走,增加学生们的成就感、获得感。通过这种有目标的激励方式优化学生学习的主观感受,保证劳动教育效果的提升[11]。

结语

为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征和对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设计符合时代潮流贴合学生兴趣爱好的劳动教育课程项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探索实施以工训中心为平台,构建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两维课程体系,因校制宜,“工文并举”,浸润多元劳动文化,劳育与美育协同育人,传统与现代贯通,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培养的分类分层次劳动教育课程实践项目。积极向上的劳动文化氛围熏陶和生产性、创造性劳动实践项目,让学生在耳闻目染、出力流汗的同时,更深刻地理解各种加工工艺的原理和应用,获得了不同于工程训练或金工实习课程的实践体验,真正地感受到“创新+技术+艺术”有机结合的劳动魅力,从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艺术素养等多方面得到了提升,与以往简单地拔草、打扫卫生劳动相比,学生们的劳动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劳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明显提高。新时代背景下,工训中心在大学生劳动教育中大有可为。

参考文献:

[1]朱华炳,沈鹏,李小蕴.以实训基地为依托开展劳动教育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2(05):38-42.

[2]刘杨,杨雪峰,徐林,等.“五位一体”的“双一流”高校工程训练中心建设路径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22,39(05):244-249.

[3]刘向兵,党印.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推进的多元与统一——基于80所高校劳动教育实施方案的文本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22(05):54-59.

[4]徐琳琳,徐文蕙.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及优化路径探析[J].黑河学刊,2022,261(3):98-102.

[5]汤亮,龚发云,袁慧铮,等.劳动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路径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1(20):45-47.

[6]周慧赢.“00后”大学生劳动教育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D].石家庄:河北经贸大学,2022.

[7]耿海霞.新时代“0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引导策略研究[J].科教文汇,2022(11):41-44.

[8]郭云珠.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体系构建研究——以长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重维度八大板块”劳动教育模式为例[J].新西部,2023(04):152-154.

[9]卢晓东,曲霞.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框架、特征与实施关键:基于劳动要素的理论视野[J].中国大学教学,2020(Z2):8-16.

[10]周玉洁,许绍锋.把握“00后”大学生特点,提升劳动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J].品味·经典,2023(14):13-15.

[11]苗艳艳.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优化[J].大学,2023(27):161-164.

[12]张秀再,常建华,刘光杰.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模式及实施路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21(07):10-15.

项目基金:华侨大学2023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体美劳专项),项目编号:HQJGTML2315

作者简介:蔡祖鹏(1987—),男,汉族,福建长汀人,硕士研究生,实验师,研究方向:工程实训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