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未映歌先飞

2024-10-19马国华

世纪风采 2024年10期

第一部真实反映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1957年4月在全国公映,观影人次迅速突破千万,创造了历史记录。有评论说,这部电影“与同时期世界各国战争名片相比并不逊色”,“将中国战争片创作推向一个新高峰”。比影片还早亮相的是由乔羽作词、刘炽作曲、郭兰英演唱的电影插曲《我的祖国》。此曲成为传唱至今的经典作品。

神来之笔

1956年,经过一年多的拍摄,电影《上甘岭》完成了样片。令导演沙蒙不够满意的是,整部影片的节奏过于紧张,需要一首优美抒情的歌曲过渡。这时,他和作曲家刘炽同时想到了一个人——乔羽。

乔羽是我国著名词作家、剧作家,被称为词坛泰斗,一生创作了1000多首歌词和10多部电影文学剧本。当时,乔羽正在赣南原中央苏区体验生活,筹备撰写电影《红孩子》的剧本。沙蒙连发几封电报给乔羽,请他到长春写歌词。乔羽本想一鼓作气把剧本写好,便回电恳请沙蒙找别人写。但沙蒙不答应,又来了一封长达数页的加急电报。在这封电报中,沙蒙不仅为乔羽安排好了启程的路线,最后还一连用了三个“切”字,加了三个惊叹号。

预感到事情紧急,接到电报后乔羽便连夜出发了。到了长春,沙蒙向乔羽说明了真实情况:《上甘岭》已经拍完,但里面还有几分钟的戏是空包桥段,需要歌曲来补足,现在整个剧组就在等待这首歌的出炉。

乔羽当然知道剧组开销很大,每耽误一天都会花费很多钱,想把歌词早点写出来。他问沙蒙想要什么样的歌,沙蒙没有具体描述。其实,此前编剧林杉、曹辛、沙蒙也合写了一段歌词:“祖国啊,我的母亲,你的儿女,离开了你温暖的怀抱,战斗在朝鲜战场上。在我们的身后,有强大的祖国……”作曲家刘炽认为歌词很难谱曲,所以特意将乔羽请来重新作词。沙蒙希望这首歌能表达出志愿军战士对家乡的想念和对祖国的爱。他对乔羽说:“我的片子将来没人看的时候,这首歌照样有人唱,你就写这种歌出来就行。”

乔羽一遍又一遍地看着《上甘岭》样片。虽然没有去过朝鲜,但乔羽对志愿军战士有很深的感情。看过样片后的他大受感动,为了写出和电影适配的歌词,一连几天都处于冥思苦想之中。焦急的沙蒙有时来他房间转一圈,啥也不说就走,使得乔羽更加着急。他曾回忆,这是他写过的1000多首歌词中创作最困难、压力最大的一首。

乔羽曾说,一首歌词不到百十来字,要将表达的内容浓缩其中,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他还说过:“歌是为了唱给别人听的,要让人一听就懂,回味无穷,这就要求歌词必须做到寓深刻于浅显,寓隐约于明朗,寓曲折于直白,寓文于野,寓雅于俗。”

对于《上甘岭》的插曲,乔羽的构想是一首抒情歌曲。在他看来,影片已经讲述了战斗故事,歌曲如果还是同样风格,没有反差对比,效果不会好。解放战争中,乔羽办过报纸,经常深入一线采访伤病员,明白战争的残酷。他想写一首歌,能够展现战士们身处残酷战争、面对强大敌人时所表现出的镇定、乐观和从容,让大家对未来更有信心。

想法虽好,但创作并不顺利,乔羽想了十几天也写不出歌词。一天,他从长影厂的小白楼来到篮球场转悠。那天,长春突然下起雨来,雨点沙沙地落到地上、小河里,雨后很多孩子嬉笑着在河水中放草船玩耍。这让乔羽一下就想到了自己小时候,也是这样在家乡山东济宁的小河里奔跑、欢笑。他还想到了离家很近的黄河、赴赣南途中第一次看到的滚滚长江,再到祖国大大小小的江河……

一句歌词从乔羽心间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了:“一条大河波浪宽。”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家乡的河,这条河流就将人们对家乡的思念和热爱具体化了。写下第一句词后,他文思泉涌,紧接着的三段歌词、一段副歌,一气呵成,跃然纸上。《我的祖国》这首红色经典就此诞生。

沙蒙又来了,乔羽把歌词交给他。沙蒙默默地反复看了十几分钟,没有发表意见。第二天,他问乔羽:“你写的一条大河是长江吗?”乔羽说:“也可以说是长江。”沙蒙问:“为什么不写成万里长江波浪宽,这不更有气势吗?”乔羽想了想说:“对大多数人来说,祖国并不是一个抽象概念,这个词背后永远是记忆中家乡门前的那条河。一望无际的田野,辛勤劳作的亲人,而河上发生的事情与生命息息相关,寄托着一方百姓的喜怒哀乐。如果开头用万里长江,那么就会失去很多很多的人,在长江边上住的人毕竟是少数啊!”沙蒙听后连声说:“对,对,就‘一条大河’!就‘一条大河’!”他拿着歌词,大声说了一句:“行,就它了!”

词曲合璧

刘炽与乔羽是老相识,1955年曾合作为电影《祖国的花朵》的主题曲《让我们荡起双桨》作词谱曲,配合十分默契。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我家就在岸上住,听惯了艄公的号子,看惯了船上的白帆。”一幅多么美好温馨的画面啊!看着老搭档写的这么意蕴深长的歌词,刘炽觉得一定要创作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衬托。

刘炽曾任延安鲁艺音乐系主任,是人民音乐家冼星海的高足,在延安曾经创作改编了《胜利鼓舞》《翻身道情》《工人大合唱》等歌曲。此前,刘炽创作最多的是进行曲之类充满力量感的曲子。但这次不同,沙蒙要的是“抒情”,是“美”——最好让人一听就热泪盈眶。

为此,刘炽找来《二月里来》《小河淌水》《在那遥远的地方》《小放牛》《卢沟问答》等十几首歌曲来听,一遍遍反复地唱,唱累了就用笛子吹,周而复始,仿佛走火入魔一般。为了避免外界干扰,他甚至还在长影小白楼自己的门上贴了“刘炽死了”的条子,专心创作。最终,刘炽在河北民歌《小放牛》的前两句里找到了灵感,并加入新的元素,使整个曲子一下子鲜亮起来。

刘炽眼前浮现许多志愿军战士,他们对祖国的爱纯净而深刻。他把这样的情感全部融进自己的曲子。歌曲的前半部分抒情柔美,饱含浓浓的思乡之情,后半部分的副歌则如同开闸的洪水喷涌而出,尽情表达了志愿军战士们歌唱祖国、热爱祖国、保卫祖国的豪迈之情。

《我的祖国》创作出来后,听过的人都不由赞叹。三段歌词就像三幅美丽的图画,从家乡到祖国、从个人到祖国层层递进,环环相扣揭示主题,步步相连引人入胜。特别是第三段最后那句“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它的有猎枪”,深刻地揭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意义,就是打败侵略者,保家卫国。歌词真挚朴实、生动感人,曲调委婉动听、气势如虹,词曲珠联璧合、天衣无缝。下一步就是找歌手来演绎这首歌曲了。

传世经典

起初,长影厂请了几位民歌歌唱家试唱《我的祖国》,但效果都不大理想。这时,乔羽想起了华北大学同学、在中国歌舞剧院工作的郭兰英,说不妨请她来试试。结果,郭兰英来到长影厂开口一唱,令在场所有人感动落泪。

《我的祖国》最终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录音棚里录制完成。第二天,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便在节目中播放了这首歌。郭兰英那清脆婉转、动人心弦的歌声,一下子传遍了大江南北。电影《上甘岭》还没上映,《我的祖国》就已经红遍全国了,以至于电影上映时,人们再次听到这首歌,还以为是借用的。

《上甘岭》首映式结束时,放映室传出经久不息的掌声。沙蒙哭了,乔羽却笑了。两位艺术家的一哭一笑,宣告这首不朽之作真正意义上的诞生。

这首歌曲成为郭兰英的成名之作,也为她成为民族歌唱艺术家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我的祖国》成为全国老百姓最喜欢的爱国歌曲,一直传唱至今,长盛不衰。郭兰英后来回忆:“接到《我的祖国》这首歌的时候,我就想:这首歌代表我的心啊,代表我郭兰英的生命啊。”郭兰英倾注了全部感情,唱响了这首红色经典作品。2019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前夕,郭兰英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说起自己的伯乐乔羽时,郭兰英眼中总是噙满了感激的泪水。乔羽高度称赞郭兰英:“她是人民的艺术家,是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她的作品,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她的嗓音优美动听,不仅令人难以忘怀,更蕴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让听到这些歌曲的人们,心中充满了斗志。”

《我的祖国》成功之后,乔羽的歌词创作也开启了全新时代。通过作品,他将祖国命运与个人命运更加紧密地结合。他的上千首歌词作品中,有40余首歌唱祖国的佳作,如《我的祖国》《祖国颂》《祖国晨曲》《雄伟的天安门》《人说山西好风光》《汾河流水哗啦啦》《难忘今宵》《爱我中华》《祝福中华》《问国耻谁雪》等等。其中《我的祖国》《爱我中华》《难忘今宵》被“嫦娥一号”卫星带入月球轨道,唱响在浩瀚的太空。

1989年,乔羽、刘炽、郭兰英凭借《我的祖国》获得中国第一届金唱片奖。三位名满天下的艺术大师,成就了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2015年10月31日晚,《我的祖国》——乔羽作品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随后开启了全国巡演。

2018年,北京国家大剧院举办一年一度的“漫步经典”系列音乐会。开幕演出中,来自英国的皇家利物浦爱乐乐团带来了多部经典作品。演出最后,乐团奏响了熟悉的乐曲——“一条大河波浪宽……”雄劲的前奏过后,优美的旋律响起。观众席里的男女老少自然而然地随之吟唱,展现了经典音乐的无穷魅力。

2019年央视元宵晚会上,90岁高龄的郭兰英携手几位青年歌唱家,再次唱响《我的祖国》。舞台上,郭兰英依然精神矍铄,举手投足之间,彰显了老艺术家的风范。她一开口,全场掌声雷动,观众们再次不约而同地合唱。

一首歌曲,记录一段峥嵘岁月。《我的祖国》因电影《上甘岭》而诞生,歌中所表达的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真挚情感,使之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的记忆。

责任编辑:侍晓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