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英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2024-10-18王思涵

校园英语·月末 2024年1期

摘 要:新课标强调英语课堂教学应助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思维品质作为核心素养的关键元素之一,在记叙文阅读教学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新教材和新高考中记叙文阅读比重的加大,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关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育成为重点研究和探讨课题。教师可运用可视化图形工具,引导学生构建语篇分析模式,梳理语篇脉络,探寻文本主题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记叙文阅读;思维品质;可视化图形工具

一、引言

记叙文是高中重点学习的语篇类型。《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认真研读和分析语篇,结合主题语境、语篇类型、文本结构与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理解语篇所传递的意义、意图和情感态度。学生在学习中能够采用适当的学习策略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否对语篇意义和价值作出判断则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反思现有的英语教材和近几年高考试题,虽然记叙文的比例有所上升,但说明文在英语阅读教学中仍占据重要地位。然而该题材呈现写作手法固化、语言趣味性较低的特点,容易影响学生思维的发散。相比较而言,记叙文阅读适用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尤其近几年读后续写这一新题型的加入,更是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能够获取文本的关键信息、正确解读文本、理解文本的主题意义和推断故事的发展动向。因而,在平时教学中,记叙文阅读,尤其是故事类记叙文阅读应该引起教师的重点关注。

二、理论基础

(一)思维品质的内涵及其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

新课标将思维品质定义为,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所表现的能力和水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分析所学文本的内容,鼓励他们在解决阅读问题时提升演绎推理,提升推断、预测等能力,培养思维的逻辑性。而阅读也不能仅停留在对材料字面意义的理解上,而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批判性地思考文本内涵,再结合深度分析和自我反思形成自己的理解。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兼顾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还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发展,促使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创新性地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中,推动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科育人价值。

(二)记叙文语篇分析方法

高中英语记叙文阅读教学模式和方法多样,传统方法包括分析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或者分析小说三要素,即人物、情节和环境。但是这两种模式只是对文本的浅层信息进行梳理,在深入解读文本、分析人物性格、理解主旨大意方面的指导作用不大,难以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在语篇分析和文本解读中,美国语言学家威廉·拉波夫的叙事分析理论,为高中英语记叙文阅读教学指明了方向。该理论将一个完整的故事叙事结构划分为六大要素,分别是点题、指向、进展、评议、结局和回应。学生通过分析故事中的各个要素,培养对故事情节的分析和评价能力。由于以上六要素在记叙文中并非总是同时出现,也未必会按照固定的顺序出现,笔者将基于记叙文六要素和拉波夫叙事分析理论探索新的记叙文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记叙文阅读中从低阶思维的发展一步步走向高阶思维的提升。

(三)可视化图形工具应用于文本分析

在探索过程中,笔者还会借助思维导图和美国认知心理学家大卫·海勒博士创建的思维地图等可视化图形工具,引导学生将文章的主题、情节、人物特征等关键信息进行归纳和总结,挖掘冲突点,对阅读文本形成清晰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学生分析文本,深入理解文章内涵。绘制图形工具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技巧,还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其创新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实践

教学语篇选自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Unit 2 “Workbook”中的“The taxi ride i'll never forget”。笔者对比了记叙文六要素和拉波夫叙事分析理论的共性和个性,将语篇主题、人物性格作为探究重点,探索以思维培养为目的的记叙文教学模式,分析故事不同场景下人物行为和心理的关系,通过人物行为和心理变化推断人物性格,再从语篇内容、文体结构等角度深入解读语篇,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语篇意义,从而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理解语篇的过程中能够把语言学习与意义探究融合在一起,实现深度学习。

(一)解读阅读文本,探究主题意义

1.单元主题:道德与美德。2.语篇主题语境:“人与自我”主题语境下的“优秀品行,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的子主题。3.文本分析。

【What】本文改编自美国作家Kent Nerburn的同名短篇故事《难忘的出租车之旅》,讲述了作者二十年前的一个夜间开出租车接送一位老妇人到临终安养院的故事。对于作者来说,开出租车只是一种谋生手段,乘客对于出租车司机来说也只是陌生人,但是作者像对待自己母亲一样,非常热心地从一栋漆黑的大楼里接到乘客——一位孤独的老妇人,并帮她搬运行李箱。在去往临终安养院的过程中,老妇人要求作者在城市中绕一圈。当作者得知老妇人时日无多时,他关闭了车租车的计价器,陪伴她回忆过往,直到老妇人满足了心愿,才送她前往目的地。

【Why】文章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社会温情,让学生理解生活中一个小小的善举会给他人带来快乐,而这样微小的快乐也许是他人生命中宝贵的时刻,鼓励学生在生活中不要吝啬自己的善良和关爱。

【How】这是一篇叙事类记叙文。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和空间转换顺序分别描写了上车前接乘客、上车后沟通目的地和在路上三个场景。在这三个场景中,作者对自己的描写笔墨不多,但作者的行为反映出作者能够理解乘客的处境,满足乘客的需求,对乘客一直心存善意。相比较而言,对乘客——老妇人的描写则多一些,从她的语言和行为中可以感受到她的心理变化。

(二)立足课标和学情,明确教学目标

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笔者明确了新课标对必修课程学业质量水平的要求,分析了学生学情。根据学业质量水平一,学生能够通过阅读获取文本的主要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推断、比较、分析和概括;能够识别语篇类型和结构,分析语篇的文本特征;能够通过阅读或者多模态语篇中的非文字信息,理解语篇意义。由于所选语篇来自人教版教材的学习补充材料,阅读文本长短合适、难度适中,符合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语篇内容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话题熟悉度高,学生接受程度也高,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通过教师引导、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参与课堂活动。

根据对新课标的解读和对学情的分析,本课教学目标设定为以下三点:

1. 借助可视化工具图梳理文章的背景、人物及情节;(逻辑思维的培养)。2. 分析人物动作链和心理变化之间的关系,推断人物性格,归纳故事主题;(逻辑思维到批判性思维的提升)。3. 结合真实情境,分享生活故事。(创新性思维的应用)。

笔者基于主题意义,设计一系列符合英语学习活动观的教学活动。学习理解类活动包括梳理关键信息,掌握语篇结构。应用实践类活动包括分析人物心理变化,推断人物性格,归纳主题等活动。学生结合真实生活情境,分享与主题相关的生活故事则属于迁移创新类活动。

(三)课堂教学过程

1. 借助标题和图片预测语篇内容。在激活分享环节,笔者先引导学生根据标题推测语篇体裁,激活记叙文文本结构相关知识。再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根据图片所提供的情境猜测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故事的主要人物。再回归故事标题,围绕标题“I'll Never Forget”部分展开讨论,分析可能的原因,猜测故事内容和语篇主题,从认知和情感方面为学生阅读语篇做好准备。

2. 借助可视化图形工具梳理语篇内容。在阅读环节,笔者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语篇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信息补充完整,根据故事时间发展顺序和空间移动顺序将语篇分为四个场景,并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每个场景的内容,引导学生用结构图将故事的要素呈现出来(见图1)。

在各情景分析过程中,笔者通过“What did the old woman want to do?”“How did she feel?”“How did I respond?”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梳理语篇的主要信息。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水平差异较大,在本环节采用学生个人自主阅读,两人一组分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制作流程图(见图2)的方式,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学有所得。在构建流程图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与主要人物相关的动作和心理描写提取出来,从左到右按照场景变化的顺序将人物老妇人和作者“我”的动作依次列入大矩形中,结合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分析人物情感,将情感词汇列入小矩形中。流程图可以帮助学生利用语篇内容图式梳理人物的动作链,分析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推断故事人物的性格。在流程图构建过程中,学生通过对信息进行筛选、梳理、推断、分析等方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根据流程图复述整个故事,掌握记叙文阅读策略,激活学生思维,使学生日后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独立运用流程图梳理语篇脉络,推断人物性格,挖掘主题。

3. 深挖主题,加深对语篇意义的理解。这篇阅读文本结构清晰,主题句呈现在文章最后,所以只要学生能够把握故事类记叙文文体写作特点就能提取故事主题句。然而笔者认为本文除了作者明确指出的主题外,应该还有其他的小主题值得深思和探讨。为了更深入地挖掘语篇主题意义,学生需要关注故事中的细节、分析人物动机,站在故事人物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发言适时给予指导和点评,最后学生将小组讨论结果写在黑板上。从讨论结果来看,“Cherish every minute in your life.”“ A small act of kindness counts.”都是阅读语篇呈现的小主题。

鼓励学生围绕主题和同伴分享生活中的小故事。学生在故事分享的过程中,理解语篇学习的现实意义,成为一个珍惜生活的分分秒秒、感知关爱并愿意奉献爱心的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四)教学反思与改进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由于主题意义探究活动和主题故事分享环节采用的是小组讨论与个人展示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很难在一节课的时间里了解所有学生的思维品质提升情况,因而笔者在自己所教的另一个班开展教学活动之前,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进行了微调。

教学内容方面,笔者删掉了阅读语篇的第四个场景,即作者把老妇人送到临终疗养院以后的部分,以便在课堂开展微续写。

教学目标方面,将原来的第三个教学目标更改为“分析故事冲突点,围绕主题意义续写故事”,以便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创新性思维培养活动中。

教学活动设计方面,聚焦思维品质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评价。学生借助流程图梳理前三个场景中与人物动作和人物心理有关的信息,推断人物性格,再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挖掘人物内在和人物之间的冲突点,并探索主题意义。学生再围绕故事主题,结合人物性格和故事冲突点,为文章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学生独立创作,完成微续写,再与小组成员分享和欣赏作品,完成小组评价。在评价中,学生重点关注主题的准确性、人物性格的一致性和故事情节的合理性,以评价促进学生反思。学生作品还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品质情况,分析课堂目标达成情况,评价和反思个人教学。

四、结语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记叙文阅读教学与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无疑是相辅相成的。作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载体,记叙文阅读教学旨在培育学生的思维品质,为其指明发展方向。要设计出一套以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为目标的记叙文阅读教学方案,教师需深入研究新课标,学习相关理论,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认真剖析阅读教学材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教学重难点,并设计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在记叙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关注标题含义,利用可视化图形工具梳理文章脉络,通过人物动作链理清故事情节线,通过人物心理及性格分析明了人物情感线。同时,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探究主题,预测故事结局走向并尝试续写故事。如此一来,学生在收获丰富知识的同时,思维品质也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方案(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1]张明.拉波夫叙事分析模式在英语记叙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J].山东教育,2022(12):65-68.

[3]薛海燕.在英语读后续写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2021(4):30-35.

[4]张季树.高中英语阅读支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课堂教学研究,2023(8):123-124.

[5]陈小结.基于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探:以牛津高中英语教材必修第三册Unit 4的语篇为例[J].教育界,2023(28):125-127.

作者简介:王思涵,佛山市顺德区华侨中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教育科学2022年度小课题“基于深度学习理论促进高中生英语思维品质提升的阅读实践研究”(课题编号:SDX202202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