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智融合 润物无声
2024-10-18曾艳
摘 要:为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笔者针对初中英语课程“重智轻德”的现状,结合初中学生的生理、心理、学习特点,引入生动多样的课程思政方式——“热综”育人、“隐性”育人、“出圈”育人,力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安全与健康等内容恰如其分地融入英语课程,以期达到“德智融合、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程;德智融合;内融点;外合术
一 、 研究的缘起
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各级各类学校积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以达到“三全育人”。
2.义务教育承担着为社会培养有理想、有本领、 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任务,而不仅仅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作为重要的综合素养培养课程,英语课程仍“重智轻德”,强调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培养。
3.初中学生思想不成熟,思辨能力差;其社会接触面小,易受各种思潮的影响;而青春期正是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世界观的关键期,要给予正确的引领。
二 、 英语课程思政的内涵界定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英语课程目标为发展语言能力、培育文化意识、提升思维品质、提高学习能力。思维差异感知方面的目标为:从多角度观察和认识世界、看待事物,有理有据、有条理地表达观点;跨文化理解方面的目标为: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树立国际视野,坚定文化自信。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学不仅要求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更要注重学生道德素养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同时,思政课要开放,从“专项”教育转化为“普及型”教育。英语课程思政旨在依据英语学科特色整合思政元素,形成育人合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坚定文化自信。
三、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设计实践
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要批判性进行西方文化教育,辅之以中华文明和时代精神的传承,吸取文化精华,使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形成正确的思想观点、价值观念,掌握道德规范。
(一)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内融点
初中英语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其内容融合点必然要基于中国国情、社会发展、本国文化、学潮思潮,以实现协同育人。
1.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经济文化的融合,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期的初中学生受到了强烈的冲击。初中英语课程若只注重知识点和语言技能传授,缺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易使学生受到西方价值观的侵蚀,产生崇洋媚外的心理。
2.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英语课程内容以西方文化为背景,介绍的是西方的风土人情,基本不涉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纷杂的社会思潮下,存在本土文化“失语、失衡”问题。新时代的英语课要给学生补足中国文化之“钙”。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6“When was it invented?”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Made in China”的无处不在,联想到曾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以及今日让全球刮目和学习的“新四大发明”, 它们体现了中国人民自强不息、向道而行的精神。
3.融合和促进“自我管理”。初中学生要对英语学习保持主动性和积极性,乐于参与课内外实践活动,不怕犯错,并能在运用英语的过程中调控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能积极面对,不逃避不放弃。教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促使学生学会自我管理。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5“Do you want to watch a game show?”的教学中,教师展示美国遭遇经济危机时人们的真实生活情况,让学生理解Micky Mouse 受欢迎的原因。学生阐述Micky Mouse 受欢迎的原因以及是否愿意成为Micky Mouse。
初中学生升入八年级后,面临各学科难度加大,与同学相处等问题,会出现消极、悲观,甚至放弃学习的念头。而本课通过分析Micky Mouse 受欢迎的原因,让学生理解到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只有像米老鼠一样直面困难,永不放弃,才有可能赢得最后的胜利。
(二)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外合术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初中英语课程思政如果也讲究提纲挈领、大局方针,就失去了其优势。要让英语课程的育人功能最大化,就要构建一种趣味化的、喜闻乐见的思政教育融入新形式。
1.“热综”育人。学校所有的德育活动都不能脱离社会实际。当前,综艺节目备受初中学生追捧。初中英语教师可借鉴和套用时下最受学生欢迎的热门综艺节目的形式,将思政教育内容融入其中。
(1)“奇葩说”。初中英语课程思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螺旋式上升过程。初中英语课程思政中的“奇葩说”并不是一场单一结果导向的辩论赛,而是一种在不断强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责任感和价值引领的模式。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2“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的教学中,从学生每周锻炼活动的评论引申到对健康生活的思考,通过思辨,引导学生在后疫情时代注重增强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种始于“质疑批判”的模式,通过分析论证,最后综合生成某种思政教育方面的结论。让学生能够在反复“反思评估”中,对自身价值观、行为准则、文化风貌进行客观评价和合理矫正。
(2)戏剧人。教师设置不同角色,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使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通过英语语言的运用体现出来。初中英语课程思政若仅靠教师单纯说教,学生并不能将思政教育内容内化于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维碰撞,更能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效。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5中“Beauty in commonthings”一文的话题是谈论东西是由什么制成的,引导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艺术品,对祖国文化有进一步了解。本篇文章的结构是典型的总分结构,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其中一人扮演记者,围绕What、How、Why这三个问题分别采访组内的“手工艺人”。这样的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让学生在被采访的过程中能够体会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及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
(3)朗读者。学生在课堂上,借助英语文字这一载体,通过真实的故事传达着爱心、责任、道德等品质。在浮躁、利欲较重的时代,朗读者可以唤起学生内心的品质。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12“Life is full of the unexpected”的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者活动激励学生积极应对突发情况,保护自己和他人,为保护家园尽份力量!
教师引导学生收集相关名言,如:
An optimist sees an opportunity in every calamity;a pessimist sees a calamity in every opportunity.
(乐观者于灾难中看到希望;悲观者于希望中看到灾难。)
You cannot expect to be both grand and comfortable.(你不能奢望同时是伟大的而又是舒适的。)
2.“隐性”育人。初中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有别于思政课。思政课是显性育人,可大张旗鼓,一往直前;英语课程思政是隐性育人,要潜移默化,春风化雨,讲究融入的方法和手段,寻求渗透的艺术和分寸。
(1)元素化合式。以教材内容为依托,找到相似或相同的思政元素进行植入,而不是牵强附会、生搬硬套。
例如,在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2“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的教学中,教师从课堂谈及的圣诞节引申到中国的春节,通过相同文化元素的引入,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其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其跨文化交际能力。
(2)潜移默化式。英语课程思政不能只注重发掘和运用教材中具有德育价值的材料,而要用认识事物的正确方法、态度、情感行为等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九年级全一册Unit3“Could you tell me where the restrooms are?”的教学中,教师强调人物在交往交流时应温文尔雅、谈吐文明,就是把专业知识点和人文素养结合起来。教师为人师表、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学生的道德及课堂纪律严格要求,正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示范。
(3)画龙点睛式。 教师帮学生归整思政教育材料,让学生自己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思政元素。“龙”由教师画,“睛”由学生点,使学生将英语课程思政的内容内化于心。
例如,人教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3“Is this your pencil?”的教学中, 教师引领学生观察课本图片,学生意识到物品如果乱摆放会给自己的学习生活带来麻烦,认识到收纳学习用品的重要性,并在日后的学习生活中注重自身的生活习惯,全面发展。
3.“出圈”育人。当今的网络时代,通信技术发达,课程思政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英语课程思政完全可以摆脱课堂教学的桎梏,教师可采用线上教学模式,微信、QQ等聊天软件,教育类App,使英语课程思政具有开放性、交互性、智能性、个性化等特点,实现“出圈”育人。
教师可依托“中国日报双语新闻”微信公众号开展课程思政。教师可让学生复述内容,阐述对新闻或人物故事的看法;教师可选取跨文化交际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将学习成果在互联网呈现,可以通过经常使用的网络教学平台,还可创办班级的英语学习微信公众号来展现。
“出圈”育人突破了英语课程思政的教学空间和时间限制,使学生能有更多潜移默化受教育的机会;思政学习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融于生活的主动汲取。更重要的是拓展了教学资源,为思政教育注入了更新鲜、更灵动、更生气勃勃的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同时,也了解到中国的国际地位,明确自己应承担的时代责任。
四、 对初中英语课程思政的反思
在初中英语课程中实施思政教育,可以提高英语教师的育人意识,真正发挥教书育人作用,也可以提升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人文素养、职业操守和创新意识。但是课程思政的力度还不够,方式方法也有待改进。
(一)需提升教师思政素养
很多英语教师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对思政教育不关注,且自身思政素养不高,难以找到英语教学和思政教育的契合点,无法将思政元素合理、合情、合度地融入英语教学中,反而得不偿失,使得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德育熏陶都不甚理想。
(二)需巩固教材大本营
实施课程思政的核心是革新教学内容、重塑教学目标、完善教材编排、改造教材构造,在英语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但某些教师因个人水平有限,生搬硬套,盲目引入,甚至完全脱离了教材。思政教育一定要有据可依,不能进行毫无根据的植入。
(三)需建立长效机制
英语课程思政,不应该是一股风潮“吹则来、停则消”,要将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价值继承下来、传播出去、发扬光大,应是一个“积跬步,行千里”的过程,社会、学校、教师应将英语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坚持不懈地加以探索、实践和巩固。
参考文献:
[1]郑士鹏.培育时代新人的文化自信[J].人民论坛,2019(15):132-133.
[2]刘晓阳.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8(5):126-128.
[3]谭秀敏,李兰兰,李静.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J].英语教师,2018(16):32-34.
[4]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11):84-85.
作者简介:曾艳(1980-),女,湖北大悟人,杭州市萧山区高桥金帆实验学校,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