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研究

2024-10-18谢倩

校园英语·月末 2024年1期

摘 要:大学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实施课程思政的重要阵地。针对当前大学英语课程中思政教育素材资源匮乏的问题,首先分析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理据及原则,然后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提出该资源库的应用策略,包括立足相关教材、把握应用契机、借助教育科技、丰富实施形式、开展多元评估。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与应用

一、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理据

(一)产出导向法理论

产出导向法理论由文秋芳教授基于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实际提出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理论。该理论以“学习中心说”为核心,着眼于学生学习效用,倡导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围绕有效学习展开,主张学用一体、全人教育。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及人文素养,语言教学需要以输出为驱动,以输入为促成,以产出为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外求知欲望,确保学习效果及教学效率。基于该理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均应追求学用一体, 以便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引导其自主合作拓展学习空间,为学习语言、接受思政教育而实施个性化学习活动。

(二)全人发展理论

全人发展理论将学生视为完全的个体,强调充分激发学生潜能。目前思想文化较为多元,加之互联网助力信息传播,因此当代大学生容易受到外来不良文化、思想的侵袭。因此,根据全人发展理论进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构建与应用,应将“全面发展”“和谐发展”“个性发展”三者有机融合,确保在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尊重的前提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教师需要提升自身观察力及应变能力,以便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不断调整和优化教学资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把大学英语“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有机融合,从多个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法律法规等融入教学。

(二)系统性原则

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是为了使“课程思政”资源效能最大化。为此,教师必须从整体的、系统的角度把握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在认识其内在规律及固有特点的基础上,协调不同要素之间的关系,以使不同要素、组成部分能够相互协调,并相互作用,使构建的资源库有机地、稳定地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所用。

(三)生成性原则

此外,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还需要遵循生成性原则。从产出导向法理论来看,为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语言学习、“课程思政”教育学用一体,避免对有关资源、材料的应用停留于表面,或者简单地套用他人的知识经验,资源库构建及应用应坚持问题驱动。这样不仅可使学生全面地看待共建共享中出现的问题,而且也能科学、理性地处理问题,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才能密切联系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与经验,以引起其兴趣和共鸣。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还应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引导其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内容

(一)搭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

以《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为例,在既尊重英语教学的特征和规律,又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和精神内容的基础上,从思政育人、专业育才两个方面,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专业能力、国际视野等五个维度,搭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的理论框架。

(二)构建三维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目标聚焦学生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双线并行”,帮助学生掌握词汇、语法等英语语言基础知识,为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构建坚实的基础。能力目标方面,关注提升三种关键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与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密切相关。素质目标涉及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修养、文化素养、职业素养等多个维度,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及必备品格,增强其政治认同,助其树立正确三观,坚定理想信念。三维教学目标相辅相成,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个体。

(三)挖掘思政教学资源,完善教学内容

贯彻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的要求,确保“教对学的引领、教与学的互动、教对学的促成”三对教学关系,以产出导向法理论为框架,重新架构项目化英语课程体系。从学生未来所从事职业应用语言的情境出发,按照ADDIE 理念整合优化教材内容,为学生重构学习路径,形成职业与个人、职业与环境、职业与社会三大主题类别、八大专题内容,彰显英语教学内容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和突出时代性的特点。注重在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有机融入思政元素,让学生时刻浸润在“英语+思政”的氛围中。

(四) 确定各单元思政教育主题,探寻思政元素的映射点

剖析课程内容,根据课程特点确立各单元思政教育主题是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中蕴含的中华礼仪、无私奉献、感恩回馈、诚信守时、爱岗敬业、责任担当、自律自强、热情乐观、理想信念、家国情怀等隐性思政元素,需要教师加以挖掘。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和学生专业学习需求,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系统梳理教材各章节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积极寻找知识点中思政元素的映射点,以学生关注的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促进思政教育与知识技能传授的有机融入。

(五)建设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

在确定课程框架后,就可以着手制作课程知识树,尽量涵盖课程核心知识点,丰富每个素材点,并根据课程思政建设要求精心建设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包括视频、动画、文本等形式多样的资源。在选取资源时,充分发挥多模态资源在课程思政中的育人价值。利用中国高校外语慕课平台、CGTN、China Daily、学习强国等官方权威媒体资源,补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库。

四、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应用策略

(一)立足相关教材

在学校教育环境下,教材是教学的主要依据。现行的大学英语教材均含有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有机地把思政元素融于其中,不仅可实现语言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同步进行,而且可使两方面的教育均按照输入、产出、评价的方式实施,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例如,在《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第一单元“Hello! Hi!”的教学中,为实施思政教育,可依托教学内容,把周恩来总理、王毅外长及其他政治家、外交家与外宾会谈的影像资源呈现给学生,并从国家及个人礼仪的角度引导学生解读不同方面的内容。

(二)把握应用契机

在资源库较为健全的条件下,资源库的应用要把握好契机。这种应用契机与教育契机相同,是指在教育过程中出现的有利时机或机会,可以是一个特殊的事件或情况,也可以是一种有利于教育的情境或条件。一方面,可依附于教材有机融入。但这种融入并非仅限于情境导入或者文本教学。相反,只要深入发掘,思政元素也可融于课后练习,而且这种融入甚至可以达到无所不在的程度。例如,在上述单元的课后练习中,第一项“Acting out the Tasks”要求学生就不同社交场合的场景,如介绍、招呼、离开进行模拟。此时,教师便可把中国传统的社交美德资源呈现给学生,以便为学生进行“产出”提供“输入”基础。这样,不仅实现了学以致用,而且对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使学生实现个人发展均有促进作用。在第二项“Studying Business Cards”练习中,教师引导学生就名片观察、赠送、接收进行练习,可把中华民族及其他民族的有形、无形名片资源呈现给学生,让其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教育科技

首先,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包括PPT、音视频等,把已经构建的“课程思政”资源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其更加直观地了解中外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念。例如,在上述单元教学中,教师通过多媒体为学生呈现了不同场合下中外人士会谈的画面。结果,学生对外交场合西方国家人士“翘二郎腿”及我方人员坐姿端正的形象有了直接感受。这样不但提升了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与能力,而且也使学生对中华民族的文明礼仪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其次,教师可通过在线教育平台,把英语课程和思政教育相结合,发布课程资料、组织讨论、布置作业等,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遵循线上 “输出驱动” 、线下 “输入促成” 的教学流程,不断提升育人水平。

(四)丰富实施形式

目前,班级授课制是我国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鉴于我国的国情以及社会历史文化的影响,该教学组织形式目前不会发生改变。从某种程度上而言,班级授课制会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其对知识的内化。为此,大学英语“课程思政”资源的应用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特别是应用灵活多变的课堂参与、课外实践的形式,确保教育效果。

在《新编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的教学中,笔者针对不同的课程思政教学主题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例如,针对第一单元“礼貌待人举止谦恭”的主题,应用案例教学法及线上教学法;针对第二单元“心怀感恩与爱前行”的主题,采取情景教学法及实践训练法;针对第三单元“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主题则应用了案例教学法及实践训练法。总之,基于语言教学内容及思政教育主题,运用了适宜的教学方法。

(五)开展多元评估

完善的评估机制是切实提升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及应用质量的保证。笔者认为,一方面,需要建立科学与规范的评价体系,促进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另一方面,需要以“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为导向,建立多元评估制度。在多元主体参与方面,学校需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进行统一规划,并将教师的相关工作纳入考评机制,以激励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从不同方面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此外,还可举办不同级别的“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以提高教师的实际教科研能力。首先,在评估主体多元化的基础上,实现评价客体多元化,即不但对参与资源构建、应用的教师进行评价,也对学生进行评价。其次,针对不同的评价客体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针对教师,除侧重于其对资源的开发,还从教学组织、对学生的课内外指导等多方面进行评价。针对学生,则需要把形成性评估、判断性评估以及终结性评价融为一体,从学生对英语“课程思政”所持的观点、态度,上课参与程度,课后自主合作实践探索等多个方面展开评价。需要指出的是,多元评价的实施还需要定性定量相结合,这样才能通过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反馈问题,帮助教师不断改善对资源库的构建与应用,同时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实现“以评促建”,推动资源库构建及应用的发展。

五、结语

“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是高校“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虽然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的构建及应用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为此,大学英语教师需要基于“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构建及应用现状,从整体的角度出发,遵循以生为本的原则,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策略。

参考文献:

[1]向明友.基于《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指南》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外语界,2022(3):20-27.

[2]王盼.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1(2):109-112.

[3]陈茜.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14):58-60.

作者简介:谢倩(1983-),女,安徽利辛人,阜阳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应用语言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21jyxm1139)、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重点)(项目编号:2022KYXM04)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编号:2022JYXM02)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