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和谐

2024-10-18

月读 2024年10期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追求的社会理想。和谐,指的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协调共进的良好状态。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古代的“和谐”观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天人合一、保护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宽和待人、协调人际)、人的身心和谐(平和恬淡、不为物役)以及民族间国家间的和谐(和睦共处、协和万邦)。

今天,我们在继承传统和谐理念的同时,赋予了它更具时代意义的内涵。中国的发展依靠和谐,中华民族的复兴需要和谐,世界的交流互鉴离不开和谐。社会和谐人人参与,和谐社会人人共享。

■ 庶政惟和①,万国咸宁①。—《尚书·周官》

①庶政:泛指各类政务。和:和谐而适当,谓政务实施恰到好处。

②万国:泛指众多诸侯国。咸:皆,都。

各种政务都很和谐,众多诸侯国都太平安宁。

■ 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厖①。—《尚书·周官》

①厖(mánɡ):纷乱,杂乱。

人人谦让,举荐贤能,众官便能和谐相处,众官不能和衷共济,政务必定混乱。

■ 道生一①,一生二②,二生三③,三生万物。

——《老子》四十二章

①一:指道。道,混沌而成,独立无偶,故为“一”。

②二:指天地。天为阳,地为阴。

③三:指阳气、阴气、和气。

道整体唯一,一产生天地,天地含有阳、阴二气,互相交冲而产生和谐之气,阴、阳、和三气产生了万物。

■ 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文子·微明》

与人民的愿望保持一致,那么国家就会和谐;与人民一起防守,国家就会稳固;与人民的心意相通,就会相互了解;得到人民效力,国家就能富裕;受到人民称誉,名声就会显扬。

■ 畜之以道,则民和;养之以德,则民合。——《管子·兵法》

以道治民,百姓就和谐;养民注重德政,百姓就团结一致。

■ 君操其名,臣效其形,形名参同,上下和调也。

——《韩非子·扬权》

君主操纵着臣下的主张,臣下贡献出他们的事功,臣下的事功和他们向君主进献的主张符合了,君臣上下的关系就和谐了。

■ 德义不相逾,材技不相掩,勇力不相犯,故力同而意和也。——《司马法·天子之义》

德义原则不被逾越,才干技艺者不被埋没,勇猛多力者不敢违命,这样大家就会同心协力、和谐相处了。

■ 不和于国,不可以出军;不和于军,不可以出陈①;不和于陈,不可以进战②;不和于战,不可以决胜③。

——《吴子·图国》

①陈:同“阵”。

②进战:指下令作战。

③决胜:取得胜利。

国家内部君臣关系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派军队出征;军队内部将士关系不和谐,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部署作战;部队人心不齐,队形不整,在这种情况下不可以下达作战命令;在战斗中军士行动不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就不可能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