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2024-10-18

月读 2024年10期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

—习近平《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7月1日第1版)

【释义】

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衰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变乱。

【解读】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意思是说,危险的出现往往由于自认为安定而造成的,灭亡往往是由于自认为可以长治久安造成的,动乱往往是由于自认为政治清平造成的,所以君子在国家安定的时候不要忘记危险,国家存在的时候不要忘记衰亡,国家大治的时候不要忘记变乱,这样才能保障自己的生命安全,使国家长治久安。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强烈的居安思危意识。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代,先哲对忧患意识多有论述。如孔子言“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老子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不仅是一种忧患意识,更是一种以国家和民族兴衰为己任的情怀。唐代政治家、思想家魏徵以直言进谏而名垂史册。他曾在《谏太宗十思疏》中说:如果不在安逸中想着危难,戒奢行俭,保持道德,克服欲望,就如同挖断树根却想要树木长得茂盛,堵塞源泉却想要泉水流得远一样。古代君王,负上天之命,无不心忧国事而治理成效显著,但功成名就之后,德性衰减,开头做得好,却无法坚持到底。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在忧虑之中,会竭尽全力来对待百姓,成功之后,就放纵性情,藐视百姓。竭尽心力,能使敌人和自己联合;蔑视他人,就会使亲人陌路。即使用严酷的刑罚督责,人们只是苟求免于刑罚而不感激其仁德,表面上恭敬,心里却不服气。百姓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能够负载船只,也能颠覆船只。魏徵特向唐太宗提出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忧外患之际,为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始终保持着深刻的忧患意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要“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越是前景光明,越是要增强忧患意识,做到居安思危,全面认识和有力应对一些重大风险挑战。在过去的百年征程中,忧患意识已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优良传统,深深浸润到中国共产党人的血液之中。(王杰)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家庭,正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和万事兴。国家富强,民族复兴,最终要体现在千千万万个家庭都幸福美满上,体现在亿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上,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习近平《在2018年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8年2月15日第2版)

【释义】

天下的基础在国家,国家的基础在家庭。

【解读】

此句语出《孟子·离娄上》:“人有恒言,皆曰‘天下国家’。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大学》中也讲得非常清楚,“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在儒家看来,一个人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必须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必须先把自己的家庭、家族管理好。只有家庭和家族管理好,才能治理好国家,天下方能太平。

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历来强调“家”与“国”密不可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不可替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

一方面,家庭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是同频共振的,家庭的兴衰影响到国运的兴衰。孔子曾告诫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家书中,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修身养德主张。颜之推作《颜氏家训》二十篇,从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方面对家庭成员进行训诫。良好家风也是培育家庭伦理,形成家庭美德的重要保障,历史上诸多的大家族皆以“世守家风”为要务,将好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使后世子孙人才辈出,福泽绵长。

另一方面,国家好,民族好,家庭才能更好;否则国家动乱,就不免会导致家庭遭殃。《吕氏春秋·谕大》中说:“天下大乱,无有安国;一国尽乱,无有安家;一家皆乱,无有安身。”这种“小之定也必恃大,大之安也必恃小”的家国一体、家国同构之认识,长期延续、积淀下来,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一种稳固的文化理念——“家国情怀”,逐渐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情感诉求和心灵皈依,也是一种生命自觉和文化承续。翻开中国历史,不难发现中华民族历来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价值追求,强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位卑未敢忘忧国”的使命驱动,“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壮志情怀。中华儿女大多也自觉地将个人、家庭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在一起。《汉书》中记载,西汉大将霍去病在击溃匈奴后,汉武帝为表彰他的赫赫战功,为其建造了富丽堂皇的宅院府第,霍去病坚辞不就并气概豪壮地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这句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旷世名言,穿越浩茫历史时空,砥砺后人放弃当下享受,矢志保家卫国。(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