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 色 地 标

2024-10-18于燕青

福建文学 2024年10期

芝 山 红 楼

“芝山红楼”位于漳州市政府大院内。芝山红楼左前侧有个小广场,小广场上有一座纪念碑——“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去芝山红楼必先经过一个小广场和广场上的纪念碑,仿佛进入芝山红楼前的一项庄严仪式,一个郑重其事的前奏。这一刻必须与其他时刻不同,与寻常日子不同。从繁华喧闹的市区来到这里,进入这纯净庄严之地,必须怀着静穆之心,让脚步慢下来,静默沉思片刻,让精神得到净化。

小广场上的纪念碑建于1992年。广场周围栽种着挺拔的松柏。松柏,一种有本性、有气节、有肃穆气息之树。松柏,寓意高洁、坚毅。这不也正是红军的本色吗?不禁感叹,这里栽种松柏树再合适不过了。

这里的一切都寓意深长。纪念碑造型以十六字令“山,刺破青天锷未残,天欲堕,赖以拄其间”为设计依据。纪念碑的碑座高出地平线90厘米,主体为殷红色,让人想到烈士的鲜血。“剑锷”有力地刺向天空,看去又像一面红旗,造型巧妙、寓意深刻。碑体上方为烫金的“铁锤镰刀”图案,下面镌刻着“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纪念碑”16个骨骼清秀峻拔的大字,非常珍贵。纪念碑边上有人字形的支撑台柱型建筑,寓意中央红军所依靠的广大工农群众。历史经验证明,工农群众果真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

纪念碑底座建筑造型为三个相叠的圆圈。看去,剑锷式的主碑仿佛突破连接底座的三个圆圈,这是寓意中央红军冲破敌人的三次“围剿”。纪念碑碑高为19.32米,寓意红军于1932年攻克漳州。纪念碑广场建在红砖砌成的6级台阶之上,6级台阶,寓意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60周年。

紧挨着纪念碑广场的芝山红楼为三层红砖小洋楼,独门独户,坐北朝南,占地7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共有7个房间。一楼走廊为罗马式建筑风格的高大拱廊,二楼西南侧带有前廊,三楼有露台,前有广场,后有花园式庭院,四周有围墙。芝山红楼原是美国基督教会于1924年建造的寻源中学校长楼。1932年4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后,东路军首长就居住在这座红楼里。1956年,芝山红楼辟为“闽南革命纪念馆”。如今,芝山红楼已成为漳州市著名的红色地标,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福建省青少年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我踏进芝山红楼的那一刻,心中便生出了神圣感。在卧室里,我看见一张靠窗的铁架床和一张紧挨着的红漆桌椅。经过90多年的时光洗礼,桌椅的漆色与光泽都褪了许多,但这少而简的珍贵旧物自带光芒,那是永不磨灭之光。

红楼展厅里展品丰富,那些当年红军用过的物品,还有照片与解说词,都真实地记载了漳州革命史上重要的一章。看到展柜里有一副黑色的望远镜,我驻足观望,这副望远镜显然不能与当下高倍高清高质量的望远镜相比,也没有靓丽的外表。我却以敬仰的目光凝视着这副望远镜,遥想当年红军领导用它高瞻远瞩,透过漫漫长夜,看到革命必胜的光明前途。这红军的望远镜,是多么不寻常的望远镜呀!这副让人景仰的望远镜,仿佛恒定之物,与日月同辉。我以崇敬的心向这望远镜致敬。

我还看到了印着五角星的红四军臂章和鲜艳的红四军军旗,一下子把我的思绪带进1932年的漳州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20世纪30年代初的漳州是富庶的侨乡,为福建省第二大城市,也是发达的港口城市。在军事上,漳州属于地势平坦、易攻难守之地。那时的漳州被张贞统领的国民党军49师占据。张贞部盘剥百姓,对闽西苏区屡次进犯。为打击敌人、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中央红军东路军于1932年4月,从长汀出发,攻占龙岩,东征漳州。4月19日红军与国民党军49师在漳州天宝大山展开决战,红军浴血奋战,并与王占春所率领的闽南红军游击队里应外合,最终击败了国民党军49师,张贞溃逃而去。红军乘胜前进,势如破竹,一举攻克了漳州城。进城前,红军进行了严肃的纪律教育,随后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入城的红军队伍威武雄壮、纪律严明,给漳州人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得到群众的拥戴。

东路军首长在芝山红楼住了20多天,并在红楼二楼的阳台主持召开东路军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对红军分兵攻打漳州下辖县南靖、漳浦、石码等地做出军事部署。红军在漳州展开扩红筹款活动,发展闽南革命根据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筹款筹物是重中之重,一个月内红军就在漳州筹集了100多万大洋和大批的粮食、食盐、药品、布匹等物资,应征参加红军的漳州青年达1500多人。这1500多人,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有一座纪念碑上的塑像却让我记忆深刻,永不忘怀。这座纪念碑坐落于漳州中山公园的东南角,名为“闽南革命烈士纪念碑”,纪念闽南革命先烈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做出的牺牲。纪念碑建于1956年8月。这座碑算不上高耸,碑上站立的闽南工农红军战士塑像也算不上高大,不像别处的纪念碑塑像那么伟岸,却因取材准确真实而更加感人。可以说,这尊塑像真实地体现了闽南人的特征。相比北方人,闽南人的个头身形稍稍矮小一些。纪念碑上并不高大的红军战士手持长枪、目眺远方,双腿呈奋勇向前的弓箭步之姿,背上还背着一顶草笠。闽南语把“斗笠”叫作“草笠”。闽南之夏烈日炎炎,雨水又多。草笠,能蔽日能遮雨,为早年闽南人出门在外必佩之物。尤其在闽南的农村,田间地头劳作更是离不开草笠。闽南革命战士大多来自农民子弟,于是,一顶“草笠”,把闽南红军战士的独特形象烘托出来了,让这尊塑像仿佛有血有肉了。

红军标语墙

芝山红楼外围的墙上留有红军当年写下的标语。“实行土地革命!”“最贫苦工农自动起来当红军。”“扩大红军,组织民族革命战争,反对帝国主义瓜分中国!”这些写在白粉墙上的红色标语尤为醒目。这些标语保留至今,让本来普通的建筑外墙成了珍贵的红色地标。

在南靖,我看到一处红军标语“穷人不打穷人”。就是这样的一句简单朴素的大白话,却让敌人胆寒,说明真理往往是简单明了的。据说当年国民党第5师师长公秉藩的部下、第9旅旅长王懋德,曾心有余悸地向公秉藩表示:“我很害怕‘穷人不打穷人’这个口号,如果我们的士兵一旦觉悟,枪口向着我们,那可不得了!”

漳州地区有多处红军标语墙,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的宣传工作是卓有成效的,起到了瓦解敌人、唤起民众的作用。

标语墙,真实地将90多年前的历史部分地呈现出来,让人感觉无比亲切。我在标语墙下驻足缅怀。我不知道写下这些标语的红军战士是谁,有着怎样的身份和故事,但我知道在当年能写下这些标语的,无疑是有文化的红军战士。这让我想起开国将领李兆炳。1932年4月红军进漳后,23岁的漳州青年李兆炳当即加入红军,是1500多名应征加入红军的漳州青年之一。李兆炳本是教书先生,参军后自然成了红军队伍里的“文化人”。“文化人”这个雅号是红军东路军政治部主任罗荣桓给起的。因为有文化,李兆炳成了红军队伍里的一名宣传员。他和战友们在当地撒传单、写标语、排节目、发动群众筹款筹物……我仿佛看见李兆炳和他的战友们提着铁桶挥着大笔,写下这些拙朴而有力的大字。这握笔的手也是握枪杆子的手,就是这千千万万双红军的手,打下了一个红色江山。这些存留下来的红军标语墙,没有让历史失去佐证。如果1932年的漳州革命史仅凭历史文献上的白纸黑字存证,就不免有失重感。有了这一真实景观,有了这些红军的亲笔字迹,那么,再过几十年、上百年,漫长的时间也不会将这个红色记忆化为“传说”。

梅 山

漳州中山公园内有一座“漳州解放纪念亭”。纪念亭就建在公园里的一个小山坡上。这个小山坡最早被称为“梅山”。虽然现在没有人再称其为“梅山”,也很少人知道这个早先的地名,但在我心里它是永远的“梅山”。

梅山之上树木繁茂葱郁,总能见到游人三五成群在这里游玩。沿着青石阶梯拾级而上,可以看见有一块刻着红五星的石碑,石碑上书:“公元1949年9月19日漳州解放。社会各界于1950年仲秋在中山公园建立‘漳州解放纪念碑’。后来,因为中山公园改造,遂改建‘漳州解放纪念亭’于梅山,以缅怀先烈,激励后人,共同为漳州的繁荣与发展而努力奋斗。” 纪念亭两根石柱上分别刻有“芝岭举红旗长忆古城民众家家迎解放”“芗江流碧水更闻新纪乐章曲曲唱腾飞”。这是时代的印记,红色的印记。

我纳闷,即使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在这里也看不到一朵梅花。那为什么叫梅山呢?据漳州老一辈人说,早先这里确实种植着一片梅树,故得名“梅山”。只要梅花的季节到了,便有梅花开。梅花,这是多么好的植物呀,多么好的意象呀。梅花的红,仿佛先烈染红的血。梅花,在严寒中显得那么柔弱、那么美,仿佛告诉世上所有的人,先烈们征战沙场,拼死捍卫的就是这世间一切弱的美的事物。

梅花,虽是柔美的花儿,但也是一种不可小觑的力量。皑皑白雪的严寒之冬,即使南方没有雪,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梅花开了,花朵冰姿玉骨,枝干遒劲有力,让人联想到当年红军“横扫千军如卷席”的力量。我想,这“漳州解放纪念亭”建在梅山之上是多么贴切。

若原来这里是一片桃树,若原来这里叫“桃花山”,就显得不那么贴切了。虽然桃花与梅花有些相像,但两种花树的风骨与品性却迥异,桃花多寓意妖艳和浪漫的事物,而梅花傲霜斗雪,更符合革命先烈的精神与境界。所以,我以为“梅山”这个地名再好不过了。假如这里早先是梨花山,开洁白得仿佛缅怀的梨花,也不是不好。但那种力量的美,只有梅花才能彰显。

责任编辑 陈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