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秋天的鲜嫩和暖意,藏于石湖水红菱

2024-10-18陶瑾

现代苏州 2024年17期

“两角为‘菱’,四角为‘芰’,吴中湖泖及人家池沼皆种之。有青红二种:红者最早,名‘水红菱”’;稍迟而大者,曰‘雁来红’;青者,曰‘莺哥青’;青而大者,曰‘馄饨菱’,味最胜;最小者,曰‘野菱’。又有‘白沙角’,皆秋来美味,堪与扁豆并荐。”明末苏州名士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专门提到过“菱”。

秋风起,又到了采菱吃菱季。苏州盛产红菱,最佳红菱出石湖。从2022年起,苏州高新区狮山横塘街道石湖社区围绕红菱,挖掘了一系列衍生内容。从种植红菱、开展石湖红菱文化系列活动,到打造红菱坊和红菱馆,以及用红菱文化赋能基层治理,红菱在石湖人心中,已不单单是一种美味的时令,而是饱含着情感和故事。

划着船儿去南塘河采红菱

菱是江南随处可见的物产,它浑身上下从叶到花,从根到果都有实用价值。菱的花朵别具特点,白天半开半闭,晚上全力舒展,有着“向月而明”的习性。苏州,河网密布,自然条件得天独厚,适宜菱角生长。苏州人很早就有吃菱角的习惯。距今6000年的草鞋山遗址出土了菱角,宋代官府曾把菱角当做主粮征税。从唐朝起,苏州成为菱角的主产地,晚唐诗人杜荀鹤在《送人游吴》中,描述过“夜市卖菱藕”的景象。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石湖周边的新丰村、新渔村、石湖村等村落仍有村民在石湖边从事红菱种植。初秋去上方山,总能遇到卖石湖水红菱的阿婆。苏州人习惯在红菱前加上“水”字,因为红菱在水中生长,上市后的红菱通常放在大盆里用清水养着,以保持新鲜。每年红菱上市的时节,随着商贩的吆喝,一盆盆红菱出现在石湖之畔,在阳光照射下泛着盈盈波光,娇艳欲滴的红菱分外惹人喜爱。

有着“苏州红”之称的水红菱,在诸多红菱品种中,最受欢迎。水红菱壳软薄而水分多,肉质细嫩,清香甘甜。新鲜摘下的水红菱,嫩菱可当“水果”吃,而老菱一般适合煮熟了吃,入菜也别具风味。

从2022年起,石湖社区联合共建单位,在苏州市动物园的河道内,试种了少量的红菱。2023年又在石湖西侧的南塘河种植红菱,南塘河水域宽广,水质无污染。今年计划再将种植面积往南面扩展至10亩。“在石湖当地种植红菱,可谓天时地利人和。石湖有一个新渔村,过去是以打鱼、种植红菱为生。到现在,有的老人还保留着种植红菱的技艺。我们将这些老人召集起来,请他们提供种植技术和实践知识。作为土生土长的石湖人,从小吃着石湖水长大,对红菱情有独钟。小时候每逢农历八月十五,都有品尝红菱的习俗。”石湖社区党委书记朱明亮坦言。

据介绍,红菱一般春分播种,历经春夏之交丰沛的雨水,红菱快速生长,8月底9月初采摘。然而今年夏季气候炎热,高温时间长,导致红菱生长缓慢,一直处于“半休眠”状态,直到9月中旬才能大量采摘。采摘红菱,是一门传统技艺,得用专门的工具,俗称菱筒。这是一种木制的椭圆形器物,采菱人员坐在菱筒内,用船桨或双手划到种植菱角的地方,娴熟地翻动绿叶,将一棵棵菱角从水中捞起。一桶桶红菱上岸时大家都激动地欢呼起来,一颗颗红菱聚在箩筐里,像极了“小耳朵”,煞是可爱。

赴一场红菱文化与爱心之约

石湖社区位于狮山横塘街道最南端,辖区总面积5.13平方公里。社区在种植红菱的同时,又以红菱为特色打造石湖红菱文化系列活动,已形成广泛的影响力,红菱也被赋予更深的内涵和价值。

今年,“‘狮’光菱美·‘枫’彩‘石’韵”第三届石湖红菱文化系列活动,带大家一道去品赏石湖之胜、领略红菱之甜、体味文化之韵。活动为期二天,通过江南特色文艺表演、红菱文化非遗体验、红菱主题爱心义卖和游戏互动,为市民游客带来传统文化新体验和新趣味。

活动期间,上方山幼儿园舞蹈《采红菱》、何山幼儿园昆曲表演、万枫幼儿园打鼓表演、学府小学诗朗诵表演《石湖美 红菱红》、枫彩少年船拳表演、万枫社区居民舞蹈队演出、经贸学院舞蹈表演《青花瓷》《入画江南》等节目轮番上阵,众人大饱眼福。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石湖社区还举办了江南船拳石湖社区研学暨“枫彩少年”非遗传承人开班仪式。船拳训练场上,跟着武术专业老师的引导,孩子们左手五指并拢向下,右手抱拳,完成第一个船拳动作施礼。从最基本的拳法到步伐移动,孩子们紧跟老师的步伐,有模有样地比划着,尽管动作还略显生疏,但每个人都屏气凝神、虚心好学。

红菱遇上非遗,显得格外贴合。活动现场,设置了糖画、剪纸、棕编、漆扇等非遗市集,手艺人纷纷拿出绝活,娴熟的手法、温热的糖浆,糖画艺人勾勒出了精巧图案;上下翻飞的巧手在一织一编中,一张张棕榈叶化为一只只栩栩如生的蚂蚱、蜻蜓;漆扇摊位上,更是挤满了家长和孩子,彩漆滴入水中轻微搅拌后散开,手持素扇缓缓沉入水中,或旋转、或轻摇,水波荡漾间,扇面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绚丽图案。今年石湖社区专门定制了印有石湖文化底蕴字样的扇子,用于漆扇制作。再来到互动游戏区,有人练习投箭入壶,也有人在玩“游石湖”飞行棋游戏,只见棋盘上呈现了石湖的人文历史、名胜古迹等元素,在寓教于乐中“互相较量”。

来了石湖,怎能不品尝一下当季的水红菱呢?石湖社区专门为大家准备了包装好的石湖水红菱,喜欢吃的市民游客还买回去与家人分享。为了保证红菱的质量,社区将一间闲置的房子,用于红菱“粗加工”,对红菱进行清洗、筛选、包装、冷鲜。链接爱心企业“天合水方”,在其帮助下,从去年起,本地鲜“石湖红菱”上线食行生鲜。目前,社区还在打造红菱文化馆,将全方位展示石湖历史文化、红菱及水质生态科普、红菱文化节、红菱慈善等主题。

每年,红菱周边文创都会吸引不少人围观。社区邀请苏州工艺美院师生设计,推出石湖红菱专属IP“菱宝”。“菱宝”主体形象是一个水灵灵的苏州小娘鱼,菱角一般的发型,耳朵两边各别一片红菱叶,身着青绿色与湖蓝色交织的旗袍,清新可人。“菱宝”旗袍的裙摆上融入了石湖行春桥的图案,凸显本土文化特色。而红菱及文创义卖获得的所有善款最终将捐赠给高新区慈善基金会,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寻范公遗踪,展少年之风

“石堤双面临水,堤上有百狮桥,126只形态各异的狮子,寓意美好……”“石湖红菱好少年”用脚步丈量历史,将石湖五堤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

作为苏州市级非遗“游石湖”习俗的保护单位,石湖社区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在当地中小学培育红菱文化“代言人”,为市民游客讲解石湖历史典故,拍摄“居士诗里寻石湖”“古韵今辉话五堤”等文化宣传片,让石湖红菱文化品牌充满新生活力。

社区还在学府小学发起征文比赛,选拔“红菱小君子”。学生们踊跃报名,抒发对石湖人文历史的感受。施佳蔓小朋友写道:“似梦般的石湖,撑一枝长篙,载一船星光,携一本行卷,游天地之间,感石湖之韵。”王思涵小朋友写了石湖的红菱:“五月初,嫩绿的菱芽,像顽皮的孩子悄悄从水里探出脑袋。菱根好像马尾巴似的,延伸而下,扎进河底的淤泥里。根上端伸出一根主茎,又分出小茎,向上伸展。主茎上生着许多碧绿的叶子,呈三角形,边缘锯齿形,叶子浮在水面,把整个湖面都遮住了。”何伊冉小朋友则写道:“清晨,外婆带着我和弟弟去看志愿者采红菱,他们干得热火朝天,盆被装得满满当当。志愿者将小巧玲珑的红菱装入盒中,开始售卖。弟弟嗓门大又机灵,主动申请加入义卖队伍,而我发挥所长,负责吟诵红菱名句,吸引顾客。就这样,我们义卖小队共售出了49盒红菱。”

在社区顶楼,藏着一个硕大的魔芳花园。郁金香、凌霄、月季、茉莉、玳玳花、木香、水稻、葫芦、彩椒、黑番茄等花卉蔬菜琳琅满目。这里也是辖区青少年的科普实践基地,社区经常开展绿植科普、种植体验、劳动教育等活动。花园内设有雨水收集灌溉装置,搭建了太阳能自循环系统,以及用水果废料、酵素、淘米水等制成的养料。一系列实境操作,让辖区青少年提升环保意识,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枫”彩“石”韵,基层治理新气象

作为石湖社区发展的“守望者”,朱明亮认为,社区要把良好的生态环境作为基层治理和发展的最大优势,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推进生态党建。

社区成立红菱基金,用于科普、慈善、教育支持及关爱弱势群体等。来到辖区援法议事亭等居民自治阵地,眼前这些崭新的“红菱椅”特别显眼。这是“红菱基金”出资、物业负责维修、居民共同维护而打造的红菱椅。此前,社区牵头协调,积极发挥“有事好商量”议事平台作用,在风“量”湾之“红菱角”协商议事阵地,邀请多方代表商议,形成了多方出力、协同促进的解决方案。

“红菱基金”同样也点亮了周边社区“微心愿”。今年3月,石湖社区与万枫社区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发布共建项目,计划开展魔芳四季探秘之旅、红菱文化研学之行、石湖非遗盛宴之约、口袋公园共建之路等活动,让辖区居民参与非遗项目探索和社区基层治理。这也是狮山横塘街道首次推动社区与社区之间结对共建,开创性探索社区基层治理新思路的一次实践。前不久,万枫社区要打造一个口袋公园,缺少休闲座椅,于是石湖社区又把“红菱椅”搬进了万枫社区,发挥“红菱基金”的最大用处。

朱明亮边介绍,边拿起一个红菱剥开:“你看,这红菱外壳红红的,四面有棱角,剥开后,洁白的红菱肉露出来,形似一颗‘爱心’,象征着党员做事有韧性,红菱也成为慈善基金的生动代言。”近年来,社区打造“多彩石湖”品牌,“党建红”引领方向,确保社区发展的轨道;“生态绿”守护家园,营造宜居环境;“自治黄”激发居民参与,共建和谐社区;“安全蓝”筑牢防线,保障居民生活安宁;“暖心橙”传递温情,让社区充满力量。今后,石湖社区将持续提升红菱产业的生态、社会、文化和经济效益,以党建引领文旅体验,以生态领跑绿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