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童眼看苏州,共同书写魅力古城

2024-10-18

现代苏州 2024年17期

7月6日,由苏州对外文化交流促进会、苏州新闻出版集团、中共姑苏区委宣传部共同主办的拙政问雅杯“家在古城·美丽苏州”主题征文活动正式启幕。两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收到了不少市民朋友的投稿,大家笔下的姑苏城,不仅是一座城,更是一种情怀,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本期,我们继续选登部分优秀学生征文作品,看看孩子们眼中的这座城市有着怎样的魅力。

(编辑:向煜 程子)

三生花草梦苏州

我爸爸的工作,是古建筑修缮。他接我放学时,常常放着大道不走,而是兜兜转转一些小巷子,他大概是希望我能近距离感受到老街旧巷的历史。可是,我却从中发现了我的喜好,那就是门前屋后的花花草草。

宽大的红色或白色陶缸里佛手、含笑、石榴、桂花树长势喜人、色彩丰富——这是梵门桥弄一处民国洋房的院门口。

白色泡沫箱子里绣球、薄荷、黄菊、腊梅,甚至还有或红或紫的朝天椒,四季轮替、争奇斗艳——这是东升里的寻常人家。

更不要说王洗马巷的紫藤拱门、柳巷的木香花、皇废基的红花檵木……这些“网红”早就是我每天上学放学的一部分。

之所以能够叫出它们的名字,是因为我幼时常跟着外公在他种满花草的小院里玩耍。不过,我不太明白的是,为什么古城里的新老苏州人,不管家境贫富,不管房屋新旧大小,都这么喜爱摆弄这些盆盆罐罐,乃至“无花不欢”?

外公的回答倒也朴实,他说古时大户人家可以竞相造园林,那么造不起园林的普通老百姓就只好在家里种种花了吧。

问题是,大户人家又为什么爱造园林、广种草木,以至于苏州成了闻名世界的“园林城市”呢?外公回答不了。我想,这个问题就像我成长路上的很多问题那样,也没有什么标准答案,长大就明白了。

这两天路过留园路,忽然有一缕若有若无的清香袭来,我问爸爸闻到了吗,是桂花吧?

霎那间,我知道秋天真的到来了。桂花,就是秋的坐标。

再过些时候,打头的早桂开过,金桂丹桂绽放,整个苏州古城都将是香甜香甜的。我又想起爸爸的“苏州情缘”,他大学毕业第一次来苏州,也正值这个辰光,“三秋桂子”笼罩下的粉黛古城,深深震撼了那个苏北小伙,他决定在苏州找工作,留下来。

如今,爸爸已成为一个为苏州古城修修补补的匠人。这些年,我从小学到初中,他的电瓶车带我走过金桂弄、桂和坊、海红坊、西百花巷、百花洲、桃花坞大街、幽兰巷、蔷薇弄、联萼坊等等,以及大大小小的园林。

当我把这些“开满鲜花”的巷子整理出来时,我发现,花草不仅标注了时间,也标注了这座城市的角角落落,当然,它们还标注了一家人的变迁和成长。

景范中学初一(2)班 邢梓乔

家在古城,美丽苏州

我出生在江南水乡苏州,有着“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一座苏州城,半部园林诗。我喜欢逛园林,我的家人也是。园林为我们平常的日子晕染了许多诗情画意。

苏州古城有各式各样的园林,最著名的就是拙政园了。除了声名远扬的拙政园,我最喜欢的是小巧玲珑的狮子林,面积不大,但是乾隆七下江南曾六次来到狮子林,还留下了“真有趣”三个字,而我最喜欢的就是各种假山,它们形态各异,鳞次栉比,每一次都可以探索不同的线路,穿过各种洞口,穿梭其中,仿佛走进了一座巨大的迷宫,一边探索一边欣赏风景,每一次都会有新的路线新的体验,狮子林的最大魅力就在于此了。

我妈妈从小生活在苏州小桥流水的古城,她最喜欢的是网师园。我问她为什么?她说,碧水蓝天白墙黛瓦,倒映池中,像一幅水墨画,“人在画中游”大概就是如此吧。她还告诉我其中一处殿春簃就是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收藏并且复刻的,我三岁时去纽约参观过并且还拍照留影了,它被取名“明轩”。妈妈说,在纽约的博物馆里见到家乡的园林,特别亲切和自豪。今年夏天妈妈带我夜游网师HaUMR5cwj9s3QVflLLfQdfKFbrKNr4iZsMo8MoeO2vM=园,一步一景,光影交错,听着古往今来的评弹,还在亭台楼阁里看了昆曲《牡丹亭》表演,泛舟池中,歌声袅袅,还听到了弹词《声声慢》,吴侬软语,温柔婉转,诉不完的江南柔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月落乌啼……”让我深深陶醉其中。

我爸爸是自由摄影师,他是我们全家去园林最多的人,春夏秋冬都有他的身影,苏州的每一个园林他都去了无数次,每一个园林最美的景他都如数家珍。我问他最喜欢哪一个?他说他最爱的是留园。他说留园是一幅动人心魄的画卷。整个园林采用不规则布局形式,山、水、石相融合,呈现天然之趣。留园的四季特别美,春天的桃红柳绿,夏日的荷叶田田,秋时的丹桂飘香,冬至的雪松苍苍。自然季节的变化赋予了它不同的色彩,张张如画,菲林无数,极为出片。

和爸爸妈妈一起徜徉于各种园林,感受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树的绿意……

山林意趣非三言两语就能说尽,非一时半会就能觅得,要慢慢走,欣赏啊!

景城小学四(3)班 刘哲妍

指导老师:马小薇

如果苏州是一种颜色

我是一名热爱绘画的小学生,尤其喜欢涂色,每次在商场里看到色彩缤纷的水彩笔都挪不动步子。我还是一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苏州美丽的城市、优雅的园林,时尚的金鸡湖都是我创作的灵感。

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如果苏州是一种颜色,会是哪一种呢?

爸爸说,苏州应该是由黑白灰组成的,粉墙黛瓦是人们对这座江南水城的第一印象,就像紫禁城的红墙黄瓦朱门金钉、陕北高原上的苍茫黄土地。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只用黑白灰三种颜色,那家里那么多彩色画笔岂不是都用不上了吗?

妈妈说,苏州是彩色的,一年到头各有不同。过了春节就是春天,先去香雪海和林屋洞看漫山遍野的红梅,然后去虎丘看二月兰。三四月份,桃花岛有粉色的桃花,洁白的玉兰花在双塔。五六月份去金鸡湖边看粉紫粉蓝的绣球花,七八月份去拙政园看清新淡雅的荷花。到了九月份,飘香的金桂就该开了,配上黄澄澄的大闸蟹,简直完美。十一月份,天平山红枫、道前街银杏,那是秋天的色彩,冬天里有狮子林的腊梅和菊花。瞧!这一年四季色彩不断。

可我这下又犯愁了,选择困难症犯了,难道找不到一种恰当的色彩来代表苏州吗?

这时候爸爸又说,在这千年传承的黑白灰之外,还有流光溢彩的现代化园区,炫目的霓虹,环金鸡湖的灯光迷离,尽管时代的潮流让这座城不再单调,但我们苏州人的骨子里仍然怀念粉墙黛瓦的灰白,烟雨下狭窄小巷中青石板泛出青蓝色,倚靠在雕花木窗前欣赏那妩媚舒缓的嫣红,甚至想象窗前有一把不曾见过的黄色油纸伞。

好吧!我决定画一幅江南水乡的中国画,颜色嘛,就用五彩斑斓的黑,忧郁宁静的白,以及沉稳内敛的灰。

苏州市实验小学三(10)班 蒋玲葳

古味风韵

漫步苏州古城,感受人间烟火。小桥流水人家。我踏进了一条有年数的小巷子。

琵琶声如飘逸的仙乐传入我耳。那清脆而又富有旋律的弹唱,将我引到门前。我往门内看,琵琶的琴弦在指尖舞动奏出宛如天籁之音般的旋律。这晶莹剔透的音乐,让我挪不开步 子。

约莫过了十几分钟,我被老板那浑厚有力的声音叫进了店内。“进来坐坐,吃点东西吧!”未闻其人先闻其声。这时,老板才走了出来。他身着短袖衬衫,外面套着一个大红色围裙,上面有些油渍。“你在屋内听吧,外面太热,要吃点什么吗?”他很和善,嘴笑得咧到了耳后。他的皮肤呈小麦色,看样子在外面晒得也不少,差不多五十岁的样子。正好我有点儿饿了,就来了碗小馄饨。我一边吃,一边继续欣赏着琵琶声。馄饨的皮薄,馅儿不仅大,还鲜嫩多汁,口感细腻,吃一口令人难以忘怀。吃撑了,我便靠在椅背上,观察起了老屋。这个老房子经过无数次风雨的洗礼,依旧坚强地立在这里。墙壁是砖块砌的,屋内有几根木柱子顶着,门也是老木门,木头上的一条条裂纹,诉说着它的往事。屋内的红木八仙桌和柜子,似乎更有一番过往的味道。一切悠久而亲切。

欣赏过了,我又回到了绿荫小道上。一棵棵古树拔地而起,绿叶遮天蔽日,枝干高大挺拔。它们似乎是历史的见证者,看见小巷如何建好,居民何等安居乐业。我在青石板上又往前走了一段,脚步声清脆而又极富有韵味。一位在躺椅上的老爷爷吸引了我。他悠闲地躺在自家门口晒太阳,微闭着眼睛,右手轻摇蒲扇。一旁的播音机里放着昆曲《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老爷爷听着也哼着。再往前望去,是一个老奶奶坐在阴凉里头卖着苹果。

突然,下起了蒙蒙细雨。别人讨厌江南的雨,而我却深爱着它。“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有了雨,似乎又多了点诗情画意。我撑起了刚在小店铺里买的油纸伞,似乎愈发有那种典雅柔美的风韵了,我撑着它,走上了一座小桥。雨珠子嘀嗒嘀嗒落在小河上,荡起了一阵阵涟漪。往前走,望见雨水从瓦片上挂了下来,形成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帘子……

渐渐地,雨停住了,慢慢地,月亮也悄无声息地挂在了空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月。”我喜欢故乡的月亮,更喜爱故乡。我头顶着一轮明月,走在青石板上……

苏州外国语学校AC(5)班 陶馨洁

缱绻江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你一句“春不晚”,我便来了真江南。

江南似一位翩翩公子,陌上君子如玉;又似一名未出阁的少女,坐在朱窗前,描眉品茗,略施粉黛,便已是绝色。小桥流水人家,她便以水为帛,以花为锦,以城为魂,施施然走来。

烟波画舫,独留一份江南的缱绻。一点迷蒙的烟雨将青山黛瓦晕染开来,斜斜密密织成一张雨帘,小楼窗前,晚夜玉衡开得正盛,可惜一夜雨打萍,落红纷纷,独有一枝海棠自窗边探了进来,偷得一晌贪欢。

窗内,宾客满座。一三弦,一琵琶;一盏清茶,一曲评弹。右边的女子身着天青色旗袍,眼含秋波,朱唇轻启,便胜半个江南,在她口中,有烟雨素罗衫,长桥油纸伞之温婉;有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之惆怅;亦有江上何人初见月,江月何时初照人之哲思。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又似魂牵梦萦,找到了一隅清欢。

雨停了,再好的曲子,最终也不过是曲终人散,终究落得个曲终人不见,江上数青峰。

天晴了,小贩的叫卖声,孩子们的嬉闹声,又重新将镇子填满。

青篙竿,乌篷船。水波盈盈,似一匹绸缎,篙竿在水中划出一道痕迹,久不能平。

岸边,一个小童拿着一个热乎乎的梅花糕,把它掰成两半,霎时热气氤氲,红豆细腻,散发着热气与甜点的清香。他仰起头,笑着道:“奶奶一半我一半,大的给奶奶。”

老奶奶一愣,随即笑道:“为什么大的给奶奶啊?”

“因为年纪大的吃得多啊。”说完,他便捧着梅花糕远去扎进人群之中。

天正晴,阳正好。阳光洒在小巷里,洒在老爷爷的竹藤椅上,竹藤椅摇啊摇,似是永远也不会停下,老爷爷闭目养神,一只橘猫也在阴影下躲着乘凉。风穿堂而过,于屋檐垂下的紫藤撞了个满怀,吹得花瓣簌簌地响……

携一壶天子笑,永醉于江南一梦,只愿捧盏,浅尝。

苏州市沧浪新城第一实验小学六(5)班 吴鹿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