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桥“有戏” ,传承有道
2024-10-18陶瑾
“别看舞台效果一般,但唱得是真好,水平在线。”在盛北广场上看戏的居民陆阿姨讲。
“像我们这群喜欢唱戏的,担心的不是唱得累,就怕没机会唱啊。”灵峰喜洋洋艺术团的队长钦幼芬称。
位于相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北桥街道,自古人文荟萃,亦是“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北桥人爱听戏,也爱唱戏,这里的老老少少对戏曲文化的感情非常深。这里也是多种地方戏曲文化的汇集地,每年,北桥街道开展“冶长泾杯”长三角戏曲票友大会、“戏韵里的家园”等众多戏曲文化惠民演出。当地有6支本土民间戏曲团队活跃在村头巷尾,乐此不疲。北桥评弹娃们,也是实力担当,屡次登上央视舞台,连获大奖……灵动的水袖,舞出北桥的水乡清韵。婉转的曲音,唱出北桥的文化自信。生活在“戏乡”,该有多幸福啊。
千年风雅唱到今
冶长泾畔的北桥,在悠悠历史长河里,孕育了深厚的文化根基。戏曲镌刻在北桥文化根脉之上,成为北桥人的一道难忘乡愁。
北桥,古称莲花镇,清康熙年间,北桥有南桥和北桥两座石桥,北桥因商业发展较快,清代成为集镇,镇以桥名。自古繁华的北桥,商贾大亨往来不绝,南北文化在此融合,戏曲艺术在此生根。北桥人喜欢唱锡剧、沪剧、越剧、京剧和黄梅戏等,尤其擅长锡剧。因水运而繁华的北桥,滋养和孕育了一代代艺术名家。北桥的戏台多,戏曲人才更是层出不穷。
据记载,唐广明元年(880)建觉林寺,其旁陈武烈帝庙内置有戏台。宋绍圣元年(1094),兵部尚书尤辉,退隐归乡后,出资修新觉林寺和戏台。宋绍兴二年(1132),兵部郎官尤著,告老回乡后请戏班子到家中唱戏。清康熙年间,戏曲家尤侗,是北桥尤家人。这位名士善诗词精戏曲,修过《明史》,还编写了《读离骚》《吊琵琶》《桃花源》等多部杂剧。其家中有戏女、歌童、女乐十多人,并亲自教习排练。清初,南桥城隍庙内建古戏台,两旁设有看戏厢楼,每年立夏、中秋等节日举办庙会,南北桥两个戏台,戏班竞相演出,观众挤满厢楼和四合院。清末民初,阙家桥阙阿水避难到了上海谋生,带子女唱小热昏、表演独脚戏开始,为之后组成旧上海第一个滑稽剧团打下基础。阙阿水的一双子女笑嘻嘻和笑奇奇后来成为沪上滑稽界的开山前辈。当代滑稽演员筱声咪也是北桥阙家后人。还有弹词名家茅雨庵、俞筱云、郭彬卿,二胡名师俞小和尚等,都是从北桥走出去的。
20世纪50年代,业余剧团的马维克、冯仁德等排演锡剧《刘胡兰》。丰伯荣、冯壮妹演出锡剧《双推磨》。北桥公社文工团成立,排演锡剧《珍珠塔》;20世纪70年代,17个大队排演《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等,涌现了一批唱锡、沪、京剧的业余演员。北桥乡文艺宣传队成立,后改名锡剧队,30多年坚持自编自演锡剧,送戏下乡,上山进城唱大戏;到后来,少儿戏曲班、少儿评弹班成立,荷缘戏曲文化社、喜洋洋文艺表演队、漕湖之声戏曲队等民间队伍相继涌现,为戏曲之乡的文化传承扛起大梁。
北桥城隍庙内,留存至今的古戏台,至今余音绕梁。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有当地票友登台献艺,台上演绎得惟妙惟肖,台下听得如痴如醉。这座明清时期所建的古戏台,雕梁画栋,传承了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的明清戏台建筑风格。戏台为高台阁式建筑,东西两侧建有看戏的厢楼6间,呈“四合院”式。台前是中心大院,院内青砖铺地,是相城地区仅存的古戏台。
相城北桥,这个低调的桥上水乡,骨子里饱含着戏曲的真性情,身处此地,叫人着迷。
大戏小戏连轴转,情韵戏乡底气足
觉林公园内,弦音悠扬,曲声婉转,漕湖之声民乐队演唱了耳熟能详的戏曲曲目,居民们或站着,或坐在花圃边上,听得很投入。盛北广场上,北桥街道“文艺轻骑兵”演出火热开启,灵峰喜洋洋艺术团带来的锡剧《珍珠塔·前缘会》,让人听得入迷。
“我喜欢听戏,有这种机会怎么能错过?”盛北社区的陈阿姨吃过晚饭,拿着木凳到广场上抢了个靠前的位置,等待听戏。没有高级的舞台,没有专业的灯光和音响设备,全场就靠一个移动音响、几支话筒“撑场”,然而这样接地气的演出确实吸引了不少居民捧场。
“文艺轻骑兵”是近两年北桥街道文化惠民的一项创新举措,通过简化舞台道具,让文艺演出成为更有性价比的“戏曲巡演”。除此之外,“三下乡”“戏韵里的家园”等活动不断,年均上百场的文化惠民活动,持续为当地群众提供着丰富的文化大餐。街道依托“戏曲之乡”的底蕴,组织荷缘戏曲社(原街道文艺宣传队)、灵峰喜洋洋艺术团、庄基开心戏曲队、漕湖之声民乐队、盛北和乐戏曲队、盛北之音文艺社等6支本土民间戏曲团队,前往当地各村(社区)开展巡演,将优秀的戏曲节目送到居民“家门口”。广场上、会议室里,持续点燃着票友爱唱戏、戏迷爱听戏的热情。
各团队还不惜拿出“压箱底”的本领,演绎最新创作的节目,如《小门面,大生意》首次公开演出。为了不错过每一次演出,戏迷之间还建了群,演出前,大家都会相互联系着赶来观看。正因为有这么多执着的戏迷,北桥文化惠民的脚步也越走越扎实,北桥人的文化自信也一天天提升。
活跃在村头巷尾的这些民间文艺团队,是北桥“戏乡”文化实力的重要支撑,是他们挑起了戏曲之乡的复兴大梁。多年来创作的戏曲佳作不断,包括编排大型锡剧《珍珠塔》《寻儿记》、锡剧小戏《幸福计划》《一封志愿书》《尤成美》《一顿家常饭》等。所有演员都来自北桥地区业余团队的戏曲票友。
作为北桥文艺宣传队的第二代演员,沈才元是荷缘戏曲社中年纪最长的“名角”,被当地戏迷称为“小王彬彬”。他的队友张洪英和李林建夫妇也是荷缘戏曲社的骨干,长期活跃在北桥文化活动一线,女儿李晓君也钟爱于戏曲演唱。2001年,一家三口参加央视《欢乐之家》才艺大赛,以戏曲联唱的形式,串起沪剧、锡剧、黄梅戏等曲种,惊艳四座。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古韵今风,情韵戏乡。
16年培育600余名“戏曲小艺人”
周少石是北桥少儿戏曲班第一届学员,6岁开始接触戏曲。2012年,年仅11岁的他搭档同学范凡,以锡剧名曲《双推磨》选段征战第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成功摘得地方戏业余组金奖,周少石还斩获“小梅花”称号。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熟悉的旋律,别样的唱腔,北桥评弹娃献唱了《红梅赞》。小朋友们年龄虽小,个个表演得有模有样,惟妙惟肖。
传承戏曲,从小抓起。2007年,北桥中心小学成立少儿戏曲培训班,编写教本,聘请校外专家对“戏曲苗子”言传身教。2013年,北桥中心幼儿园开设少儿评弹班,组建少儿评弹艺术团。2018年,北桥中学成立戏曲班,开启传统戏曲文化的新一轮传承。依托校园阵地,北桥街道累计培养了600多名技艺精湛的“小戏苗”,赴全国各地演出,获得江苏省第六届少儿曲艺大赛一等奖、苏州市首届“繁星奖”铜奖、苏州市群众文化优秀作品大会演金奖等荣誉。北桥中心幼儿园、小学的评弹特色教学已成功衔接,普及到各年级,拿手戏有《牡丹喜迎春风来》《芦花谣》《蝶恋花》等。让北桥人更引以为傲的是,北桥少儿评弹班登上央视舞台,并走出国门,用吴侬软语向全世界展示北桥风情、江南文化。
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北桥中心幼儿园和北桥中心小学评弹教师李红介绍了北桥少儿评弹的心路故事。她率领辅导的评弹娃11次登上央视舞台,得益于在表演形式上有突破、在教授内容上有创新等多方面的努力。守正创新,二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娃娃们由此成为戏曲文化的主动实践者和生动传播者。
北桥,你真的很“戏精”
伴随着一曲戏歌《戏韵里的家园》,2023年第九届“冶长泾杯”长三角戏曲票友大会落幕。盛会上,激越的笙弦锣鼓声、优美的唱腔、精湛的表演、经典的唱段,来自长三角各城市的10支团队50名选手现场激烈PK,大绽光芒。在参赛剧种方面,除了以往的昆剧、京剧、沪剧、越剧、锡剧等,豫剧首次加入“冶长泾杯”,推动大会向着百花齐放的盛景踏浪前行。大会还邀请到小王彬彬、董云华、徐蓉、王池良等戏曲大咖助力,更有网红戏曲达人登台献艺,带来昆曲《游园惊梦》、沪剧《金丝鸟》、越剧《盘妻索妻·赏月》等,戏韵传唱四方。
2007年起,北桥街道连续举办五届戏曲票友大赛,2015年升级为“冶长泾杯”苏州市戏曲票友大赛,参赛选手也从最开始的北桥本地扩展至江浙沪地区,成为苏南票友间颇有影响力的戏曲赛事,享誉全国的戏曲名家齐聚一堂。十多年来,“冶长泾杯”戏曲票友大赛收获了无数戏迷,颁奖晚会当天,一位老人专程从苏州市区打车来到大会现场,向越剧名家献花。她深深感受到组委会的用心之处,“无论是赛制、规模、剧种,还是地域、专业水平上都有了很大创新和进步。感谢‘冶长泾杯’这个平台,给了我一次珍贵的‘追星’机会。”
去年,苏州市政协昆评室与相城区政协联合开展送戏进社区之文化惠民演出,第一站就来了北桥街道。锡剧《珍珠塔》、昆曲《游园惊梦》片段、王池良短篇评话《最美吴音》等纷纷登场,这些接地气、暖民心的节目,送到居民身边,让戏迷们过足戏瘾。
作为全国首个乡镇级“中国民间戏曲文化之乡”,多年来,北桥街道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以繁荣戏曲文化、曲艺文化为己任,打造具有戏曲特色的文化品牌,加快传承保护,坚持文化惠民,让更多百姓绽放文化自信的笑容。
每年,北桥街道依托民间文艺团队送戏下乡演出超100场,演出时长超180小时,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戏曲已经融入北桥人的“血脉”,上至耄耋老人,下至五六岁的孩子,学戏、唱戏,成为常态。
北桥之戏,是一首未完的诗,一幅待续的画。以水之柔构建诗意江南,以戏为名增强文化实力,若是你来苏州,我想带你到北桥走一走,看看旧时的诗意、今日的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