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直河:背街河道的美丽“逆袭”
2024-10-18陶瑾
相比熙攘的干将河,镶嵌在古城中央的第一直河学士河,显得格外幽静、秀气。学士河,从盘门口环城河入盘门水关桥起,北至皋桥接中市河,全长约3.2公里。
一路走下来,兜兜转转,意犹未尽。河两岸,有漂亮的新民居,有老桥和新桥,有河埠头边洗涮的老苏州,有满墙爬山虎的名人故居,也有个性化的潮流小店。这条“幸福河湖”流淌出了姑苏繁华的新模样。
粉墙黛瓦间的潺潺流水
学士河起于中市河,终于环城河,是苏州古城河最早开凿的河道之一。苏州城建造之初,伍子胥就在城内设计并修建了纵横交错的河流,并立水陆城门各八座,沟通苏城内外河流。宋代《平江图》上,学士河的位置非常突出,是古代苏州城第一直河。
逛学士河,可以分两条路线,一是穿过安静的民居,一是沿着夹杂商业的老街。如今的学士河水清岸绿,两岸民居,粉墙黛瓦,修葺一新。而在多年前,这里还没有如此温婉。曾经的学士河有过很长一段时间脏乱差的历史,过去,这条河因为居民生活污水直排、乱扔垃圾,导致水质下降、蓝藻漂浮,不时发出阵阵恶臭。2020年,金阊街道加大河水排污巡查力度,定期清理河面垃圾与河底淤泥,从源头上解决水质恶化问题。对于已经污染的河道,遵循自然修复的原则,种植再力花等水生植物,提升河道水质本身自我修复净化的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整治修复,学士河周边天蓝水清,绿植茂盛。附近居民在散步时,发现原本光秃秃的河道两侧长出了绿色的水生植物,紫色的花朵在碧水绿叶衬托下显得格外美。大家的心情也愉悦了起来。
2021年,学士河沿河岸线外墙立面进行综合整治,拆除沿河违建,封堵改造沿河涉水直排点,关停无证餐饮店,拆除沿河餐饮店油烟排放不达标的管道,统一更换油烟一体机,控制油烟入河,修缮粉刷外墙立面,清理乱堆乱放,恢复绿化用地,设置餐饮业垃圾收集点。治理后的学士河颜值一下子高了,去年还拟评为苏州市级幸福河湖。河水缓缓流过枕河人家,好一幅江南水乡风情图。
学士河上的桥
沿着西中市往西走,不一会儿就到了皋桥。明代高启著有《皋桥》一诗:“阊门啼早鸦,拂面见飞花。绿水通螭舫,红桥过犊车。谁寻伯通宅,只问泰娘家。”皋桥,又名伯通桥,因东汉时议郎皋伯通宅在桥侧而得名。宋《平江图》著录。《吴地记》载:“高士梁鸿隐居伯通庑下,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举案齐眉。伯通察而异之曰:‘彼傭能使其妻敬之如此,非凡人也。’舍之于家。鸿潜闭门著书十余篇。”这就是“举案齐眉”成语的出典。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嘉庆十五年(1810)均曾重修,桥加宽至2.5米,桥面由5块大长条石构成,桥栏为砖石结构。民国24年(1935),拓宽东、西中市,皋桥同时扩建,改为钢筋混凝土桥。1949年在桥两侧增建人行道,1950年重建。
穿过皋桥对面的小巷,经过的一座桥,应是平安桥。如今桥名已无。平安桥跨黄鹂坊河,东连汤家巷,东堍与三茅观巷相直,西接吴趋坊。始建于明朝,民国29年《吴县图》标注“平安桥”。桥以“平安”命名,寄托当时里人建桥的期盼。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里人募捐重建平安桥。之后又重建,现为花岗石单孔平桥,长13米,宽2.2米,跨径7.5米,由三块大条石作桥面,南北两侧各有两根望柱。在桥北侧,建有一个连心议事亭,三两居民在小花园里谈笑风生。继续往汤家巷走着,又到了敦化桥,此桥东堍与王洗马巷相直。俗名蹲虎桥,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由里人募建。《苏州明报》载:1927年,新阊市民公社拆建吴趋坊之敦化桥,改筑水泥桥面。21世纪初,在周边街巷改造中,桥也得到整修。为防止汽车通行,两端各设有2个石方墩。左右桥栏各有4根望柱,桥栏中间嵌一方花岗石镌刻桥名。全桥敦厚扎实。
经过春晖堂杨宅,往前就是黄鹂坊桥。桥头依然是那家熟悉的面馆。黄鹂坊桥,东西连接景德路。北宋皇祐五年(1053)始建,1989年和2002年重修拓宽。现黄鹂坊桥在《平江图》中名为“黄牛坊桥”,从康熙年间开始的记载中,黄牛坊桥被更为诗意的黄鹂坊桥替代了。只见桥上行人络绎不绝,桥下流水潺潺悦耳。紧接着,穿马路到桥对面的施林巷,巷子里除了粉刷一新的民居、中医馆,偶尔还能走到河埠头眺望河对面的风景。在施林巷与古吴路交叉口,建有西成桥。始建于明弘治八年(1495),知府邝璠建。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民国十八年(1929)和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建。
接着穿过昇平桥、乘骝桥、歌薰桥、吉庆桥,就是百花洲了。这里有一座很有年代感的老桥,已无桥名。据资料记载,大概猜测是来远桥。桥侧印有“民国十二年十一月”字样,桥西侧是壮观的古胥门。此桥在姑苏馆外,取《论语》“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句意。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建,清重修。民国十二年改建,取消石级,降低坡度,方便车马行驶。1998年重修移建,保留拱券,提高坡度。南北各10根望柱,栏板上雕刻飞鸟、花卉图案。往前,是清波桥、水厂桥、百花桥,水厂桥目前被围了起来。走到西大街口,还有新造的涵慧桥、梅家桥。
再往南,最后抵达盘门水关桥。始建于春秋时期,明《水道图》标注“程桥”。此处古有纤道。清同治十一年(1872)重建,1954年、2006年两度拓修。水关桥与吴门桥相伴,一低一高,为盘门景区特色桥梁之一。
站在学士河桥上远眺石驳岸,水巷的幽雅和精致一览无遗,心中蔚为感慨。
从美食街到历史遗存
沿着学士河从北向南,学士街是姑苏颇负盛名的街区。这条本名“药士街”的学士街,一砖一瓦是岁月,一墙一柱是光阴,延续着大学士故里的文脉光华。如今,很多人下班后,直奔学士街寻觅美食。一条长街,半城烟火。多样的美食体验加上新潮的陈设布景提升着街市的热度和人气,伴随数字文创、手作咖啡等新业态的引入,学士街迸发出更具规模的“网红”效应。
学士街南面,有一条闹中取静的林荫道吉庆街。隔着学士河,一边是伍子胥象天法地的古胥门遗址,毗邻的百花洲公园是苏州人晨练散步、乘船游览的一大胜地;一边是低调僻静的吉庆街,白梅、桃花、海棠、合欢等争奇斗艳,堪称是古城赏花宝地。
学士河还流经盘门景区。积淀着千年生活气的盘门,如今重焕异彩,续写着人文经济新篇章。市民游客来此享受着河畔美景和清新空气,享受着休闲惬意的生活,传统与现代交织的乐声在古运河悠久的浪涛中曼妙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