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人文沉淀,第三横河之畔时光悠悠
2024-10-18颜凤仪
第三横河,西起学士河口,经道前河,饮马桥东折南转东,与十全河相接,到葑门外城河,全长约3.3公里。其历史悠久,自宋朝以来,其位置和走向几乎保持不变。这条河流在《平江图》《苏州府城内水道图》等历史地图中均有记录,显示了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地位。
第三横河的保存状况良好,河水静静地流向远方,自日出至日落,或繁华,或沉静,欲语还休地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一路沿河而行,感受到的是古老气息和现代繁华的融合,沉淀下来的是姑苏自在之风味。
道前河,一直都是岁月静好的样子
暮夏时节,繁花落尽,道路两侧绿树成荫,却多了一份宁静与深沉。道前河畔,又是如何一番风景?
道前河位于道前街南边,宽度不过五米。沿河畔步道走走停停,粉墙黛瓦的民居被绿树掩映,微风过处,枝叶摇曳,更添灵动。苍绿繁茂的银杏岁月静好,阳光从密密实实的叶片缝隙中洒落下来,斑驳地照在路上、行人的身上。而静水流声的松绿色小河,又将这所有的一切,倒映出一幅徐徐展开的水墨丹青。
这里有优雅的茶楼、文艺的甜品店,这里集合了精致的服饰小店,也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待到秋高气爽的时候,金黄的银杏叶挂满枝头,那又是一道令人忍不住一再回望的风景线。
自西向东,孙老桥是道前河上的第一座桥。孙老桥由唐朝刺史白居易建造,那时称“白头桥”;到了宋朝,知州孙冕重修,改称为“孙老桥”;元总管道童再建,名“石岩桥”;明代复称“孙老桥”。宋代诗人梅挚《过白头桥》诗云:“白头桥奈白头何,旧德如存故老歌,不特舆梁起遗爱,大都才美服人多。”明《姑苏志》记载,绿水园在孙老桥东面,古时候为朱勔别墅。除了孙老桥,乐村桥、公和桥、吉利桥、府署桥、金狮桥等古桥静静地横跨在道前河上,河面映照着古桥的身影,营造出古朴而宁静的美感。
如果将时间倒退百年甚至千年之前,这条浪漫的松绿色小河边,可谓热闹非凡。
明清时期这里是苏州官府衙署集中的区域,古代历史遗存和近现代史迹十分丰富。其中,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七处,控制保护的古建筑有十四处,曹沧洲祠堂、洪钧故居、巡抚衙门旧址、清微道院、雷氏别墅、畅园等。
风轻柔,岁月长。千百年来,无数的故事在河畔发生,而道前河闪烁着时间雕琢留下的光泽,带着那些过去的故事,缓缓地流去。
一场花船夜游,一河光影璀璨
十全街我们都熟悉,十全河你有没有认真看过?十全河,两路夹一河,南边十全街,北边自东向西分别是:长洲路、滚绣坊、带城桥下塘、吴衙场,至今仍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格局,成为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经典注释。
在唐朝,已有十全河的古河道,那时称为“乌鹊河”。如今,这条河作为苏州古城区小桥流水风貌的重要标志性河道之一,承担着城区防汛、排涝、旅游景观等功能。
得益于十全街沿街商铺的“屏障”,十全河还算清静。行走于河岸的街巷中,古色古香的建筑与现代商业设施交相辉映,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随着新文旅项目“十全探幽”的盛大启幕,游人们将目光再次聚焦于此。
夜幕降临,古老的十全河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几只繁花锦簇的花船,静静地泊在河上,仿佛是从古诗中驶来的画舫,让人不禁想起“兴尽晚回舟,误入古城深处”的意境。待游客坐满之后,花船从十全街·吴衙场码头缓缓启航,开启一场穿越时光的浪漫之旅。
一路上,花船沿着幽幽水巷前行,两岸粉墙黛瓦的民居如画卷般铺陈开,两岸的灯光与河中的倒影交相辉映,如梦似幻。船在桥洞间轻盈穿梭,留下身后层层细腻的涟漪,光影交织间仿佛看见了旧时姑苏的繁华景象。旅程结束,游船再次回到十全街·吴衙场码头。下船后可以沿着十全街逛一逛、尝尝美食,在晚风中,感受苏城的人间烟火。
古意盎然,十全河畔桥梁多
苏州城内河道纵横,桥梁众多,全长不过一千六百余米的十全河,就有桥梁十四座,平均每百米就有一座。无论站在哪座桥上,放眼眺望,轻轻流淌的河水如绿色的绸带,向前缓缓飘去,桥梁像排列着的队伍踞于水上,鳞次栉比,幽美雅观,构成了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情画卷。
古桥是历史的见证。十全河上的桥梁,大多年代久远,有着数百年乃至千年以上的历史。据统计,明代以前的桥梁占半数以上。史籍记载,乌鹊桥、带城桥在伍子胥造阖闾城时就已存在;帝师桥、船场桥、砖桥建于宋朝;福民桥、星造桥是明朝的产物。
如按名气来排名,第一为乌鹊桥,乌鹊桥乃姑苏名桥,古有吴王乌鹊馆,故名。唐白居易诗云“乌鹊桥红带夕阳”。桥几度兴衰,如今为钢筋混凝土单孔拱桥。今年年初,乌鹊桥路凭借一面字幕墙意外走红,白墙帷幔配上“苏州”“乌鹊桥”的红色字体,充满了文艺和复古的气息,让这里成为了全新的热门打卡地。第二为带城桥,带城桥相传越王勾践破吴,西施被勾践装袋沉入桥下,带城为袋沉之谐音。
其实,十全河上的这些古桥,不仅雅致动听,还有它们各自的故事,如星造桥,始建于明朝,因用陨石补造入桥,故名。如帝赐莲桥,建于宋咸淳年间等等。
人在桥上走,水在桥下流。古桥横跨于河面上,宛如时光的廊桥,连接着过去和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