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横河:车水马龙中,东西连成景
2024-10-18陶瑾
驱车到达学士街与干将路四岔路口,往东过去,便是干将河。干将河有多长?看看“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干将路,大概有数了。
与干将路平行的干将河是苏州第二横河,也是苏州古城区小桥流水风貌的重要标志性河道之一。干将河,西连学士河,东至相门外城河,河流全长约3公里,平均宽度约4.9米。走下来最直观的印象:横跨河上的桥非常多,大约每隔一个红绿灯,就有一座桥,且各式各样。30多年前,随着干将路改造,干将河也同步得到彻底改造,这些桥陆陆续续地被拆,而后又一座一座的,在原地重建,或移建。
如今的干将河,虽已改变当初“人家尽枕河”的模样,南北两边是川流不息的车道,中间是清澈的小河,两旁是漂亮别致的绿化带,在重要节点上还保留着标志性牌坊或假山,古韵今风中,神韵气场不减当年呢。
“张冠李戴”干将路
说起苏州城区的中轴线干将路,早已十分熟悉,这条贯穿东西的交通大动脉,是很多人上下班必经之路。从古至今,干将路历经数次蜕变,呈现出立体、现代的城市形象,沿街建筑景观串联起了古与今的人文变迁。
坊间流传,干将路最早是由宋前古坊——干将坊改名而来。干将坊,早前只是一条窄巷,位于乐桥东边,乘鱼桥西。而干将路的得名与一段广为熟知的神话故事有关。相传,春秋末期吴国的铸剑匠师干将和莫邪在此铸剑,后人遂立牌坊作为纪念。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查阅史志发现,唐以后的苏州志书里,都有关于交让渎的记载。据《吴郡志》记载:“交让渎,在罗城之东北隅。”即在苏州古城的东北角方向。《洪武苏州府志》称:“交让巷,今讹为甘浆巷。”《乾隆苏州府志》云:“交让渎……为民居所侵,仅有污池丈许可考。”《民国吴县志》则提到:“交让里,今讹甘浆巷。又交让渎,在子城北,今湮为民居,仅有污池丈许。有交让巷,案即干将坊巷。”
从几种旧志的记载来看,如今的干将路,是由“交让”二字音变而成“甘浆”,再由“甘浆”改为“干将”,再附会与春秋时期铸剑名匠干将有关。
在《苏州市志》第七卷“城巷河桥”所记:“干将路东起相门桥,西至人民路。全长1589米,路宽3.2至8米。原由西向东各段分别称为干将坊、松鹤板场、濂溪坊、新学前、狮子口。1982年,苏州古城改造,正式将其命名为干将路。”1994年,在新一轮古城改造中,干将路向东西两边延伸,拓展为干将东路和干将西路,成为一条长约7000米,横贯古城东西的主干道。
两路一河平江貌,古韵今风干将景,对比干将路的旧貌与新颜,道路、环境、街景、楼宇、文化地标等变化万千,时代气息中仍藏着苏式生活的奥秘。
东西南北桥相望
在文人墨客的笔端,记录着苏州古城水、桥、人相融相生的景象。苏州是中国城市中河道最长、桥梁最多的一座水乡城市。这里因水而美丽,因桥而精彩。
曾经的干将河碧波荡漾,静谧而清朗,路的两侧基本上是栉比鳞次的房屋。干将河上,南北向跨河的老桥约17座,在靠近七君子桥的一侧,有一块介绍干将河的石碑上清楚地记载着。以轨交1号线养育巷站1号口为坐标,往北第一座桥是乘马坡桥。此桥始建于明初,名“青龙桥”。万历三十四年(1606),吴县知县曾如君再移桥至文庙庙门东侧,改名“状元桥”。清雍正年间、嘉庆元年曾重建,1993年12月该桥重建,以正对乘马坡直巷而改现名,长为8米。干将西路往东走,路过一间牙雕艺术馆,再向前,就是太平桥。太平桥,南北连接养育巷。北宋皇祐五年(1053)建,1953年改建,两侧加铁栏杆,1962年重修,保留原石拱,两侧加钢筋混凝土板梁。1993年改造干将路时,保留原石拱,为单孔平桥。
芮桥,南堍连着西美巷,北堍连着新春巷。始建于宋前期。清咸丰九年(1859)重建,十年毁,同治六年(1867)再建,改名“自新桥”。1972年修防空洞拆除,1993年重建。桥栏上有4根望柱,望柱顶端各雕一只石狮,桥梁重建后恢复原桥名。桥畔新春巷43号,原为潘世恩宅。穿过乐桥,便是乘鱼桥。乐桥是一条“分水岭”,分出干将西路与干将东路。乘鱼桥始建于唐朝。原为木桥,宋重建。1972年被拆除,1988年重建。明《姑苏志》载:“乘鱼桥,子城西北。昔琴高乘鲤升仙之地。或云宋子英乘鲤升天,故吴中门户皆作神鱼,非琴高也。”而今干将河上的乘鱼桥依然存在,至于最早乘鱼桥所在的那条叫交让渎的小溪,早已不知所踪。
再看顾亭桥,南连甲辰巷,北堍与新建的七君子桥南侧东堍垂直相交,构成双桥。此桥始建于宋代,1994年重建。桥柱两侧有对联,东面为:“群虎随双狮共舞;金鸡伴白鹤齐飞。”西面是:“漫步独怀砖塔古;泛舟共赏水城幽。”为费之雄撰并书。修建轨交1号线后仅存桥名。此外,市鹤桥、言桥、草桥、马津桥、甫桥、白显桥、昇龙桥不一一列举了。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干将河上曾经还有一座新桥。赵剑老师在一篇推文中提到:“那时大家都喊它‘新桥’,新桥位于昇龙桥与兴市桥之间,是当时为了方便通车而造的。那时候新桥周边顺理成章地被人们叫成‘新桥头’。我小辰光,以干将河为界,河南称为下塘,河北称为上塘。我家在下塘,如果骑车的话,早先是走兴市桥,沿干将河那段的坡度又陡又窄,通常只能推车上坡过桥。自从有了新桥,方便多了。记得那时候,新桥北堍西侧,沿着干将路的地方还有家剃头店。店面蛮开阔,但地势不高,进门要走下一个台阶才进入店堂。前些天,我特意去新桥头走了走,踟蹰其间,目之所及,早就没了昔日的雪泥鸿爪。”
盈盈干将水,流淌于心底
河道是城市的命脉,江南地区的水网城市在与自然环境的长期磨合中,形成了地方性的空间形态、生活模式和文化品格。
干将河水域面积约14.21万平方米。河道流经双塔平江街道(界河)1300米,平江金阊街道(界河)950米,金阊双塔街道(界河)650米。该河道有平江河和官太尉河2条支河与4个支河口门。截至2017年,干将河上建有马津桥闸站、相门泵站、学士街泵站共3座水闸站。
“一串记忆像长长的丝带,我将她轻轻挽起,叠成红红的如意。一头挂在西岸,一头系在了东堤。一条小河,修长秀丽,清澈的河水泛着银光。金山石筑起的堤岸旁,垂柳依依,松石相望,迎春花儿正悄悄绽放。那时的乐桥很小,桥旁是我启蒙的干将学校。园丁慈母般循循善诱,学子如饥似渴像沐浴阳光的小苗。勤奋的彩笔描绘明天,人生坐标在心中铸造……十年蹉跎,多少次梦回故里,岁月如梭,再次走近家乡河。昔日的小桥,变成宽阔的跨线桥,车水马龙的干将路啊,单道变双道……”网友在一篇《心中的干将河》写道。
晚来无事,站在与干将河连通的相门桥上观景。夜风轻柔,河两岸灯火闪烁,相门城墙熠熠生辉。干将、莫邪两条象征着刚柔并济的大道,各自飞奔着朝相门聚来。它们也在陪伴着这座城市世世兴旺,代代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