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转城动:一座因水而气运亨通的城市
2024-10-18丁云
我们现在所说的古城区,一般指以环城河围绕起来的区域,东起莫邪路,西止阊胥路、盘胥路,南起南门路,北止东汇路、西汇路,约14.2平方公里的范围。环城河总长15.4公里,河上有20座桥梁。
自南向北来水主要有胥江、上塘河、山塘河、十字洋河(西塘河)等,出水河道主要有大龙港、觅渡桥下江南运河、葑门塘、相门塘、娄江、元和塘。这些河道构成了古城区内流入与流出的结构体系。
古城区外出水道,基本与城门保持一致。按照《越绝书》的记载,吴大城,“陆门八”“水门八”,陆门与水门同时存在,水门就是城内与城外保持河道流畅的主要手段,使得古城水系与主干河道、支流河道组成一个系统,胥门与胥江,齐门与常熟塘(元和塘),娄门与娄江,葑门与葑门塘,相门与相门塘,平门与平门河等相连相通。
城内水系,分平江水系、桃坞水系和南园水系,共有26条河道,总长33.8公里,各种桥梁190座。城中30余条老街巷,70座古桥及20多处古驳岸,600多口古井。
“三横四直”:城内水道代名词
在说“三横四直”前,先说说城内水道的历史演变过程。
《越绝书》卷第二上说:“吴古故水道,出平门,上郭池,入渎……”吴古故水道是从平门河出去后,往西北方向到达射渎,最后穿过长江到达扬州。“说明当时在古城范围内已有河道存在,属古运河,是伍子胥‘相土尝水’时开挖的。且水流向西北。”郭根林说。
黄歇治理吴地时,对城内河道进行整治,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中说黄歇“又大内北渎,四从(纵)五横,至今犹存。”说明到唐代时,苏州城内古河道在黄歇治理的“四纵五横”中还保留着,没有什么变化。
唐代末期,陆广微《吴地记》中记载,苏州古城“南北长十二里,东西九里。城中有大河,三横四直。”苏州古城内的“三横四直”的河道布局基本形成,总体格局后来一直没变,或“人家尽枕河”,或“水港小桥多”,或“无处不过船”,总之处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城美景,城里“水道脉分棹鳞次”的流水景象。
城内有主干河道组成的干河系统,和诸多支流河道组成的支河系统。干河水深河宽,沟通和调节支河里的水,使全城水位、流速大体保持一致,历来由官方管理与疏浚。支河系统则联络全城各处。3条横河与4条直河共计7条主干河道,贯穿苏州城与护城河相连,被称为“三横四直”。
最早图形显示“三横四直”雏形的是《平江图》,在被金军蹂躏破坏后,经历整整一个世纪的修治,苏州城的雄伟壮观于南宋绍定二年(1229),被记录在这幅世界上最早、最详尽的石刻城市平面图上。一条条白色宽线代表着苏州城中的河流,与与之平行的道路一道,构成了苏州古城的水陆双棋盘格局。图上标示城内纵横河道共有78条,其中南北向直河7条、东西向横河14条,总长82公里。
明代《苏州府城内水道图说》记载:“城内河流三横四直外,如经如纬者,尚以百计,皆自西趋东,自南趋北,历唐、宋、元不湮。”与南宋相比,河道有所增加,主要在古城东南区域和城北部区域,总长约有90公里,是苏州古城历史上水道里程最长的时期。
清代是苏州古城内河道堰塞最多的时期,堵塞河道有47条。“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人口增多加快,工业商业繁荣,与水争地,加上水政松懈。”郭根林指出。
清代嘉庆二年(1797)《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所载城内河道总长57公里;至20世纪40年代,城内河道总长40多公里;1985年,城内河道总长35.12公里;2005年,城内河道长为34.63公里。
古城水道,何以消失?
苏州古城区内河道疏浚的记录很少,对古城外的河道疏浚和整治记载却非常丰富。“历史上,侵占河道,减少水面,淤塞河道的情况时有发生。”郭根林说。
《吴郡志》就记载:“锦帆泾,即城里沿城濠也。相传吴王锦帆以游,今濠故在,亦通大舟。间为民间所侵,有不通处。”南宋嘉定十年(1217)时,进行了疏通,可通至运河,但不久之后又被壅塞。洪武《苏州府志》认为:“市衢旧有运河,湮塞之后,人皆聚闾而居,开凿为难。”时至今日,锦帆泾已变成锦帆路,夏驾湖也仅存遗迹。
从明朝初年至清朝光绪年间的500多年里,有史料记载的全面疏浚共14次,平均每37年疏浚一次。
清初,战乱造成了苏州河道的淤塞甚至消失。康乾年间,经济迅速发展,人口猛增,为了增加居住空间,河道被侵占。
清代有参考记载苏州城内曾进行过十一次大小疏浚。其中,乾隆十一年(1746)疏浚城内诸河,对城内“三横四直”进行一定程度的治理后,至嘉庆元年(1796),中间有50年时间,以及从嘉庆元年(1796)到同治三年(1863),横跨有六十七年时间,期间都没有疏浚古城内河道的记录,使得苏城“积久未修,壅塞渐甚”,引发了多条河段的淤塞。
尤其清代,沿河居民将垃圾秽物抛入河中,洗衣涤秽,粪船充塞,各种污水流入河中,造成河水污浊,臭气熏天,河流泥沙沉积,河道淤塞严重,城河水流不畅。当时还有一个行当,壅业,收集粪肥转卖给农民当作肥料,从中获利。
嘉庆元年(1796)至次年(1797),仅剩57公里的苏州内城河道终于得到了一次全面疏浚。江苏巡抚费淳主持疏浚并绘制《苏郡城河三横四直图》,作为此后疏浚河道的标准,刻有费淳撰著、王文治书丹的《重浚苏州府城河碑记》,对此次大疏浚缘由、出资募捐情况以及疏浚始末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记述。
咸丰十年(1860),太平军攻占苏州城后,清朝军队与太平军在城内发生了许多战斗,城内许多房屋被毁,百姓逃难,河道也被废弃。至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城市建设和旧城改造步伐加快,城市上下水管网不断普及,水冲式公共厕所数量逐步增加。
根据2017年组织的调查分析,苏州城内三横四直的河道,以横向河道保留得较为完整,自北向南依次为阊门与娄门之间的桃花坞河、横贯古城中腰的干将河、东出葑门的府前河,而南北河道自西向东依次排列有学士河、临顿河、平江河。
对于苏州古城区来说,从娄门到相门之间的河道密度高于其他地区,有麒麟河、胡厢使河、柳枝河、悬桥河、新桥河,这一区域是苏州水城风貌保存得最为完好的地方,也即是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风貌区。苏州古城东南部,由庙河、南园河、竹辉河、薛家河、苗家浜诸河道,构成了自成一体的水系,但对于“三横四直”是一个重要的水系补充。
拯救苏州内城河
有壅塞就有疏浚。东方水城恢复到今天的“绿浪东西南北水”,经历了近30多年的悉心整治,渐进式地推进古城区水道水环境治理。
从2002年开始,苏州市累计投资40多亿元,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城建工程——环古城河风貌保护工程,其中包括河道疏浚、驳岸改造、绿地建设等工程。
到2012年5月,启动临顿河、平江河、官太尉河、悬桥河干水清淤和西北街河带水清淤,5条河道共5公里。接着又对古城区其他34公里长的河道全部采用干水清淤。清理出各种生活垃圾和大块的建筑垃圾。
当河道内50厘米至1米多厚的淤泥被清理干净后,河道断面增大,河道过水量增加,河水加快流动,水质得到了改善,城市防洪排涝的水道也畅通了,为水上旅游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018年5月,对平江河、悬桥河、临顿河、东北街河(临顿路至平江路)实施干河清淤。2019年5月,对桃坞河、中市河、阊门内城河、仓桥浜、平门河、新开河、学士河、干将河、府前河、十全河、官太尉河、盘门内城河等24条河道进行清淤。
古城水道的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要有工程措施,又要有非工程措施。郭根林指出,首先是对河道的保洁。
2002年,苏州通过《关于加强城区河道水面保洁管理的实施意见》,对河道水面保洁、长效管理、改善整体面貌提出了明确要求。2003年1月起,苏州对城区87公里包括古城区35公里的河道保洁全部实行招标,做法在全国城市河道保洁工作中属首创。现在,河道保洁工作成为一项常规工作。
2010年6月,苏州开始对古城区内的杂船进行专项综合整治。杂船相当于住家船,吃喝拉撒都在船上,生活垃圾破坏了水道水质,杂船也影响了水面环境。近700艘船只全部清理完毕后,水道环境焕然一新。
为了保持古城内水道水质清洁良好,还必须进行水岸同治。因此自2013年起,在对城区雨、污水管网实行分流改造的基础上,苏州通过污水厂及泵站调度,在国内同类城市率先开始实施污水管道低水位运行。并结合管网低水位运行,对雨污水管网系统进行了全面排查,发现管道渗漏、破损、变形、异物插入等问题,居民、商户私接点等,全部进行整改修复。启动平江片区住宅楼南阳台污水收集工程,对建设年代长、漏损严重等导致不能收集污水的管道进行非开挖修复。
古城区内的餐饮、农贸市场、洗车、建筑工地、无厕住宅等,也是污水源头之一。污水截污排查发现了许多沿河污水直排点,经截污纳管整改后,就能防止污水直接流入河道,并做好日常对城区重要河道的监控。
封堵住污漏的同时,进行生态修复。现在主要是通过草型清水生态系统构建技术,辅以循环、曝气、生物飘带、砾间接触氧气等技术,对水源通道片区、重点河道、清水末梢河道、断头浜进行生态修复。平江河上还点缀绿色景观。平江历史文化片区出现的“果冻河”,即是把生态净化技术用到了城区河道水质改善方面。
与此同时,西塘河引水工程、七浦塘引水工程、外塘河引水工程、自流活水工程等相互交错、互补共享、按需配水等工程措施,扩大了古城区水源,提高了环城河水量,改善了内城河水质,丰富了水道流量,真正实现了让水道流动起来,让水景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