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断送残花燕子楼

2024-10-17常华

古典文学知识 2024年9期

徐州,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在这座北国锁钥,南国门户,马嘶弓鸣声一直喧响不息。这里有春秋时期吴季子的挂剑台,有当年西楚霸王的戏马台,有楚汉相争时谋士范增的墓,更有西汉早期楚王陵下浩荡的兵马俑军阵。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古城,因为这些古迹的装点,已经被注入了强烈的雄性基因。然而,当你走过挂剑台,绕过戏马台,拜过范增墓,穿过兵马俑,便会发现,在这些满眼皆是的男性符号背后,还端立着一座飞檐斗拱、临水而建的楼阁,它,就是燕子楼。在徐州千年征伐的背景下,燕子楼更像是一点胭脂,宁静而凄美。

风袅牡丹花

燕子楼的主人叫关盼盼,这位生于唐德宗年间的徐泗歌妓,生就一副沉鱼落雁之貌,不仅琴棋书画皆通,歌喉舞姿更是优雅绝伦,白居易的《长恨歌》能让她歌咏得淋漓尽致,杨贵妃的《霓裳羽衣曲》更被演绎得婀娜多姿。很快,能歌善舞、娇美可人的关盼盼便被当时的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这张愔乃德宗朝徐泗节度使张建封之子,张建封去世后,其子张愔被德宗授徐州刺史,不久又拜为武宁军节度使。在徐州任内,这位大唐名臣之后颇得乃父衣钵,“治徐七年,其政称治”。当然,和所有封疆大吏一样,张愔在统辖徐州之际,也没有缺少声色之娱,当绝代佳人关盼盼闯入张愔的视野,这位颇通文墨的徐州守帅立时将其视作掌上明珠,不惜斥巨资为盼盼在依山傍水的徐州西郊建了一处别墅,由于这处别墅的造型颇似一只振翅欲飞的燕子,又不时有燕子衔泥做巢,张关二人遂将其命名为燕子楼。燕子楼弦歌不绝,和逐渐消弭了“安史之乱”创伤的大唐一样,这座承载了欢声笑语的楼台已然成为那个时代重返升平的缩影。

徐州故张尚书有爱妓曰盼盼,善歌舞,雅多风态。予为校书郎时,游徐、泗间,张尚书宴予,酒酣,出盼盼以佐欢。欢甚,予因赠诗云:“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

这段文字,出自白居易《燕子楼序》。这位乐天居士,以翰墨文章著称于世,更以不羁的才情成为上至王孙贵胄下至闾里细民崇拜的偶像。正是在临水而建的燕子楼上,悠游徐泗的白居易被张愔延邀入席,珍馐美馔陆续呈上,丝竹管弦次第升起,作为徐州的一方守帅,张愔当然要攀附大唐顶级文人的风雅,而当他唤出自己的爱妾关盼盼为自己仰慕的诗人斟酒,当《长恨歌》的旋律飞扬在燕子楼上,白居易已然醉倒,恍然之间觉得眼前的关盼盼便是当年的杨贵妃。“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当这句动情的诗句脱口而出,在诗文大家白居易的眼中,关盼盼俨然是一枝盛放的牡丹花。而关盼盼自己更相信,这座氤氲在水汽中的燕子楼已经成为春潮涌动的幸福居所,自己就是那只衔泥做巢的燕子。

夜寒秋长

然而很快,燕子楼便进入了冷雨凄风的秋天。就在白居易离开燕子楼的第三年,张愔病死,当这位风流守帅的三妻四妾各奔东西、作鸟兽散的时候,关盼盼却选择留下,和年迈的老仆一起,正值青春韶华的她在将妆台和绣襦都锁进箱子的同时,也将自己的人生紧紧锁在了燕子楼上。曾经的杨柳参差,彼时已经成为纷乱如麻的枯枝;曾经的桐筝锦瑟,彼时已经成为落满灰尘的陈设。失去了心声互答的知音,关盼盼更像一只折翅的孤燕,静静栖居在冰冷的燕子楼上。当三百余首怀念的诗歌填满燕子楼的每一个角落,燕子楼已经成为关盼盼孤寂生命的外化,这位痴情的女子不觉已经空守了十余年带泪的春秋。

作为在《唐才子传》中被赞为“能华藻,才色双美”的丽人,关盼盼敏感而赋有才情,然而,正是这份才情,最终使关盼盼香消玉殒。元和十四年,曾是张愔旧部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前往拜会白居易,此行他还特意带上了三首关盼盼幽居燕子楼所写的诗作。提起当年张府这位踏歌而舞的女子,白居易记忆犹新,而当他看过这三首诗,更是感动不已。

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

自埋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二十年。

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

瑶瑟玉箫无意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读着这些清丽凄伤的诗行,白居易暗自羡慕张愔之妾竟能为其守节这么多年;但同时又一想,关盼盼与其每天以泪洗面,为何不随夫而去呢?这样不是更能成全其守节之名吗?想到这里,白居易当即便依韵写下了三首和诗:

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

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

钿带罗衫色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

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十一年。

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墓上来。

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

诗中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你看,张愔墓旁的白杨树已经长得可以作柱子了,你既然如此思念他,为什么还没有红粉成灰,殉情而去呢?

这段佚事,见于宋代成书的《唐诗纪事》,而这段佚事在学者眼中,显然和收录于《白氏长庆集》中的《燕子楼序》有很大的出入。在《唐诗纪事》中,关盼盼成了“张建封妓”,直接将儿子的事安在了老子身上,而存疑最大的还是张仲素送给白居易的三首诗,不妨让我们重新走进白居易的《燕子楼序》:

昨日,司勋员外郎张仲素缋之访予,因吟新诗,有《燕子楼》三首,词甚婉丽。诘其由,为盼盼作也。缋之从事武宁军累年,颇知盼盼始末。云尚书既殁,归葬东洛,而彭城有张氏旧第,第中有小楼名燕子。盼盼念旧爱而不嫁,居是楼十余年,幽独块然,于今尚在。予爱缋之新咏,感彭城旧游,因同其题,作三绝句。

根据这段文字,有学者认为张仲素给白居易诵读的《燕子楼》三首,作者应为张仲素而非关盼盼,理由就是白序中有一句“余爱缋之新咏”,点明了就是张仲素拟关盼盼语气所作。但此后成书的《唐诗纪事》显然是用白序中的“为盼盼作也”这句话做起文章,认为能将燕子楼内的生活状态写得如此凄婉,除了关盼盼,不可能复有第二人。正因如此,写出《中国女性文学史》的中国著名文史学家谭正璧先生严守此说,将张仲素送呈白居易的《燕子楼》三首,明确地记在了关盼盼名下。

红粉成灰

抛开历史的重重迷雾和聚讼难解的学术纷争,还是让我们重新回到那座一千多年前的徐州燕子楼吧。当北风吹过燕子楼时,白居易这位文坛巨擘的三首和诗递到了关盼盼的手中,痴情空守楼阁十余年的关盼盼无论如何不会想到,自己曾经景仰的一代宗师竟会给自己寄来三把锋利的刀子!当年,她吟诵白居易的《长恨歌》是那样的动情,如今,为什么曾经温暖过心灵的文字会变得如此狞厉,每一首诗都透着杀人的寒光?重新走进《唐诗纪事》,我们看到,编撰者用这样一行文字记录下了这位徐泗歌妓当时的悲愤:“自公薨背,妾非不能死,恐百载之后,人以我公重色,有从死之妾,是玷我公清范也,所以偷生尔!”就在发出这腔悲愤后,关盼盼托张仲素带去了自己写给白居易示意绝命的答诗:

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

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去随。

就在写过这首诗后,心如死灰的关盼盼开始绝食,十天之后,这枝曾在白居易笔下盛放的牡丹花最终枯萎凋零,沉落在燕子楼下冰冷的湖水中。

听说关盼盼绝食死在燕子楼,白居易深感后悔,若干年后,他归隐洛阳香山,心知时日无多,更遣散了自己的宠妾—樊素和小蛮,希望她们不要重蹈当年关盼盼的覆辙。然而,人去楼空的燕子楼再也跳不出封建文人们的诗行,尤其是苏轼的这首《永遇乐》,更成为咏叹关盼盼的佳作: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关于这首《永遇乐》,苏轼在词前有一小序:“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彼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改知徐州,在徐州颇有政声的他一日夜宿燕子楼上,听秋风瑟瑟,寒雨淅沥,联想到这座临水楼阁曾经的女主人关盼盼,不禁为这位早逝的前朝佳丽生出一丝儿女情长。对于此词,此前刚刚在密州写出“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样豪放之词的苏轼显然更为得意,宋代曾慥的《高斋诗话》载:少游自会稽入都,见东坡,东坡问:“别作何词?”少游举“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东坡曰:“十三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少游问公近作,乃举“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由此可见,苏轼对这首作于燕子楼中的《永遇乐》相当珍视,据说,正是在作过此词后,苏轼给自己极其喜欢的马姓营妓起名曰“盼”。

失落燕巢

当然,感怀关盼盼的何止东坡一人,自关盼盼在燕子楼香消玉殒后,这位凋伤的丽人就已经“活”在了历代文人的字里行间。“苏门六君子”之一的陈师道曾步苏轼后尘,为关盼盼写下“相逢千岁语,犹说一枝花”的诗句,北宋陈荐则认为“乐天才思如春雨,断送残花一夕休”,而义薄云天的文天祥更是将关盼盼推上了忠义的高度,写下了“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色”的长诗。元明清后,文人们对关盼盼的歌咏也从未断绝:“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楼”,这是元人萨都剌的咏叹;“多情只有乌衣侣,终岁相看不下楼”,这是明人胡俨的诗行;“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楼”,这是降清的钱谦益在借题发挥……而自宋以降,关于燕子楼和关盼盼,已有相当多的话本、传奇、戏剧问世,我们看到的,是关盼盼由诗妓向节妓再向烈女的形象嬗变,是一位柔弱女子被裹挟在历史烟云里的异化与神化。

由此,在封建文人的眼中,关盼盼这位薄命红颜已然是殉情守节的贞妇,可堪旌表的烈女。在他们的嗟叹与礼赞中,关盼盼消殒的青春维护的正是他们心中的封建道统。而承载着美丽与哀愁的燕子楼,在接受封建文人凭吊的同时,更像一座高耸的贞节牌坊,昭示着卫道士们津津乐道的“三纲五常”,同时也在呈示着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如今,翼檐翘角、修葺一新的燕子楼虽非当年之景,但仍旧是古城徐州一处游人如织的景观。在这座四面临水的楼阁中徜徉,游人可以凭栏远眺,也可以临风戏水,但我想,走进燕子楼的游人中,一定会有几人撇开导游的讲解,去找寻这个失落在历史时空中的燕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