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单元统摄 落实单篇缀连
2024-10-17俞婷徐海金
摘要:大单元教学是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理念,目的是优化教学过程,统整教学资源、教学情境等,提高学生的系统思维能力。大单元教学也离不开扎实的单篇教学,教师应该在单元视野下开展单篇课文教学,结合单元目标确定单篇的学习目标,在单元整体视野下进行课堂设计与实施,同时兼顾单篇个性落实核心知识和关键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
关键词:大单元教学;单篇教学;核心素养
【设计背景】
1.教材分析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课在初中语文教材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这一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修身正己”,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有着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所写的人物身上,也蕴含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学习本单元要了解古今仁人志士的嘉言懿德,还要注意从中汲取精神力量,陶冶情操,净化心灵,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略读”,要求根据一定的目的,确定阅读重点,粗知文章的大意。并注意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对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著名文化学者张中行写的散文,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德行高远者的追思景仰。
2.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三个单元重点学习了精读,能了解文章大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课文重点,学习了揣摩品味关键语句,把握人物特征,感受文章意蕴。但大部分学生要达到这些能力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对“略读”缺乏了解。从学习内容看,学生已接触过部分回忆性散文,但对其核心知识缺乏了解,尚未形成阅读回忆性散文的结构性知识体系。
【学习目标】
1.略读全文,概括事件,勾画评价性语句,粗知文章大意;
2.品析语言,感悟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3.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任务实施】
任务一:略读课文,初识叶圣陶
活动1:学生略读文本,复述故事主要情节。
1.了解“略读”要求。
【小贴士】
(1)略读侧重于观其大略,粗知文章的大意。记叙性文章要了解故事的梗概,“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等。
(2)略读的主要特征是选择性阅读。选择性阅读不能在只言片语上纠缠,不必追求对所有细节都能理解,只要能以较快的速度粗知文章大意即可,遇到不懂的字词等都可以跳过。
(3)在略读过程中,要注意阅读的效率,高度集中注意力,保持阅读思路的顺畅。
2.学生略读课文。课文约2000字,5分钟之内基本能读完。
3.简要复述主要内容。复述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语言的条例性及概括性,这方面老师上课时身体力行的语言示范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概括主要事件。在复述的基础上概括,教师出示例子,如第一件事情是吕叔湘先生回忆见到叶老伏案执笔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可以概括为“代描标点”。其他事情请学生概括,师生共同提炼,形成板书。
活动2:再次略读课文,体会叙事与评价之间的关系。
1.要求学生再次略读课文,圈画评价性语句。
2.交流,理解这些评价性语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总起、过渡、总结,并形成文章结构图。
3.探究:作者的评价是不是恰如其分?
通过探究,学生进一步了解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谨严自律的节操风范。教师插入叶圣陶先生儿子叶至诚的回忆:父亲反反复复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在本次探究中,也同时建构写作中事件和中心的对应关系。
任务二:品读词句,走近叶圣陶
活动1:品读反复出现的词语,走近人物内心。
1.勾连文本,明确方向。
问:叶圣陶先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张中行先生是出版社的编辑,共同从事语文教材编写工作。在语文教育方面、文风、文字上有很多一致的看法,他们交往很多。从这篇文章看,张中行先生有没有做到写文章“明白如话”“重视简洁”呢?
这个问题比较有挑战性。教师给学生支架,出示《秋天的怀念》《老王》课后练习中品读词句的练习,指引学生关注这些容易忽略但在表情达意上具有重要作用的词语。
出示《秋天的怀念》一文“积累拓展”: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加点词蕴含的情感。
1.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
2.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3.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出示《老王》一文“思考探究”:
四、联系上下文,揣摩句中加点词在表情达意上的效果。
1.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2.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也没想到这一点。
3.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已经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2.教师示范,品析词语。
教师指出今天我们用品读词句的一把钥匙——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中感受文章的意蕴。并作示范,师生共同品读两个“当然”的意蕴。
A.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
B.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
3.合作探究,体会情感。
学生小组合作,找出文章反复出现的一个词语,结合语境讨论词语的表达效果。
4.小组汇报,分享成果。
请小组代表进行汇报,一学生解说,一学生板书关键词。
生1:第三段中有三个表示转折的“可是”,“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可是”可见他对写文章慎重、严谨。“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可是”中是叶圣陶先生对人的尊重,对做学问的严谨。第三处是: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这个“可是”也可以读到叶圣陶先生的做事严谨、一丝不苟、待人宽厚,照顾到他人的感受。
生2:我们小组找到了五个“常常”。第二段的“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这里的“常常”体现出我经常和别人说,证明了叶圣陶先生在我心中的地位很高。第六段的“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很重视写话。第七段的“是因为叶圣陶先生常常提到,有针对性”,说明了叶圣陶先生对简洁的重视。最后一段“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体现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十分敬重,也表达我内心的一种怀念。还有第五个是“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这里也看出叶圣陶先生对写话的看重。
师:“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说的是谁应该“常常”想,请把原句完整读一下。
生2:“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哦,是写作的人要“常常”想,写出张中行先生对大家的一种期望和勉励。
生3:我们组找到两个“一定”。第三段的“一定”,我们组认为这是说他办事的时候要亲力亲为,不让别人代劳的意思,表达出叶圣陶先生对自己的文章是严谨的,对“我”是尊重的。第四段的“一定”体现出他对客人、对朋友也是十分有礼的,不是在门口告别,一定要自己去送。
生4:我们组在第四段和第八段当中发现了两个“同样”,“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里可以看出他时时处处想到别人,非常的宽厚待人,做什么事情都是这样的。第八段“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说明他对待自己的文章十分的认真严谨。
活动2:理解写作风格。
1.体会平实。
请学生看板书的词语,问:平时你做摘抄的话,你会把它摘下来吗?为什么?
体会本文语言明白如话、平实的特点,正如叶老说的那样:“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
2.体会简洁。
出示本文课后“读读写写”,问:这些词有没有明白如话?课文中如果不用这些词,用大白话来说,该怎么说?选一个词来说说。
小结:语言既明白如话,又重视简洁。可以说,张中行先生忠实地实践着叶老的文字主张,平实、简洁、有味。我们平时写作也应从这两个基本要求做起。
任务三:读出两个“我”,体会作者情感
活动:
1.齐读板书词句,体会作者对叶老的景仰之情。
2.品读两个句子,体会怀念追思之情。
(1)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了双层的悲哀。
理解“立即”可见悲哀之情的自然,“罩”写出悲哀之情的强烈。
(2)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
去掉标点,比读“叶圣陶先生人往矣。”体会小至一个标点的妥帖。
3.追问:景仰、怀念这两种情感之间有什么关系?
让学生理解张中行先生的情感:因为景仰,所以怀念。因为景仰之至,所以深切怀念。或者说,平时交往中是景仰,现在写文章的时候,是因为景仰之至,所以深切怀念,并为叶老的离世而悲伤。
课堂结束与总结:叶圣陶先生,人,往矣。张中行先生,人,往矣。但是他们的品格还在,精神还在。现在编者把这篇文章编入教材,是希望把这种品格和精神传承给谁呢?齐读最后一句话,结束课堂。让我们向叶老学习,争做一名“躬行君子”吧!
课后拓展阅读与练习:
1.对人物形象的认知只有通过更多的事例才能饱满、真实,请同学们利用图书或是网络,再收集一些有关叶圣陶先生的其它一些事例,进一步全面了解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精神风貌。
2.学以致用,课文只是一个范例,请结合本文的写法,课外完成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字数在700字左右。
【教学反思】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实现。教材中的单元是学习任务群的具体呈现形式之一,通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相互关联的系列学习任务,让学生经历完整的学习过程,经历深度的探究,掌握核心知识概念。大单元教学需要整体设计,需要整合,也离不开扎实的单篇教学。本堂课的设计尝试从单元的视野下落实单篇教学。
在单元总目标下确定单篇教学目标。七下第四单元选编了四篇课文,四篇文章体裁不同,分别是散文、小说、议论文和文言文,从不同角度表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第一篇教读课文,在单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也就是说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应该知道什么是“略读”,散文应该怎样“略读”。当然,本单元重点虽是略读,但对重要的语句、段落进行体会,理解也是必要的。基于此,将本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略读全文,概括事件,勾画评价性语句,粗知文章大意;品析语言,感悟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
在单元整体视野下进行课堂设计与实施。单篇学习任务是单元大任务的分解,在单篇中扎实地落实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人文主题的落实不能依靠教师的灌输讲解,而是需要有学生自我体悟的过程。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揣摩“反复出现的词语”,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确实是时时处处为他人着想,包括提倡写作要明白如话。语言要简洁,也是站在读者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与他的宽厚待人也是一脉相承的。语言品读的过程,也是深入感受人物高尚情操的过程。
兼顾单篇个性落实核心知识。《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我们阅读散文,是在感受作者的所见所闻,体认作者的所感所思。基于此,回忆性散文的核心知识至少有言说对象、人生经验、言说方式、双重视角四点。本节课设计的三个学习任务,任务一“略读课文,初识叶圣陶”,就是明确文章的言说对象。任务二“品读词句,走近叶圣陶”,旨在引领学生去涵咏品味作者平实简洁的语言表达,体会独特的言说方式,去充分感受人物形象,并体会、分享作者在文中传达的丰富细腻的情感。任务三“读出两个‘我’,体味作者情感”则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回忆性散文中“当时的我”和“现在的我”两种视角下的丰富情感。
除了以上几点,在本设计中还着力用好教材中的辅助教学系统,如将课后“思考探究”中的问题融进教学过程,包括课后“读读写写”的运用,还有关联《秋天的怀念》《老王》等回忆性散文课后练习设计,意在帮助学生形成关联,体会到回忆性散文的情感一般都不那么热烈直接,而是融在容易忽视的词里边,从而让学生走向深度学习。
当然,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还有个别问题来不及探讨,比如材料选择的问题,为什么作者张中行选择的是这些材料而不是另外的?这涉及到回忆性散文的另一个知识,即作者与人物的关系、作者想表达的情感等决定了材料的选择。这其实可以与本单元的写作教学相照应。有待进一步优化。
【专家点评】
俞婷老师是个富有教育情怀和语文思想的人,在各级语文教研活动中甚是活跃。本案例在“出新”的同时,更注重于“守真”,坚守“语文人”的初心,牢牢守住语文“本真”的阵地,扎扎实实地开展语文素养提升教学。倘若从“守正出新”而言,她的教学设计无疑是在践行新课标理念与“本真”语文的有机融合,她紧跟课改步伐,却不失“语文本性”,其表现如下:
1.观照单元目标的统摄性,体现了新课标理念
从大单元教学整合来看,落实了主题“人文性”。她十分注重把大单元的目标落实于单篇教学中,《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位次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篇讲读课。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中华美德”,语文要素是“学习略读”。为此,在课时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她始终紧扣单元观照的人文主题要求,如“通过品析语言,感悟叶圣陶先生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
从单元的整体功能看,注重语文课堂教学的“策略性”,把过去的“教课文”转变为“教策略”。在此案例中十分重视教学策略运用和学法指导,如运用“略读全文、品析语言、探究感悟、比读体会”的学习策略来推进语文学习。为突出“略读”的单元语文要求,更是安排了三次“略读”。就此而言,也验证了特级教师余映潮“强化单元整体功能,才是当下语文教学所实践的方向,通过单元整体定位,强化单篇教学的执教能力”之论。
从活动进阶思维的发展来看,本教学案例顺应儿童认知规律。教学设计了三个活动,并渐次推进,每个任务下各安排二至三个活动,层次分明,结构清楚,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起到思维的进阶。其中“任务一”中的第二个活动,通过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理解这些评价性语言在结构上的作用并形成文章结构图,更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体现了结构化思维的训练。
2.立足文本,细品语言,彰显“语文性”
语文特有的表意特征,赋予了文字特殊的生命,对语句的咀嚼品味则是鉴赏文本的一把钥匙。抓住关键字句,带动文本的理解,这种解读方式能很好拉近学生和作者、文本之间的距离。如俞婷教师运用了品读词句的一把钥匙——从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中感受文章的意蕴。成功的语文课堂,对这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词句,甚至某个“副词”都格外青睐,教师可把握这些关键词句,并合理利用这些关键词句来构建语文课堂的深层阅读,通过揣摩、敲打、锤炼,进而鉴赏品味。再引导学生品词析句,甚至咬文嚼字,“嚼”出语文背后的情味、意味和韵味。因此,惟有细细咀嚼文章的“微言精义”,方可“愈挖愈出,愈研愈精”,并“嚼”出言外之意,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内核”,以此享受深层的人文熏陶和情感震撼,从而彰显“语文性”。
3.着眼文本特质,立足平凡,彰显“育人”功能
从文本特质出发,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地引导从“平凡细微走近伟大名家”。通过这篇文章要让学生体会到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质,领会本文以小见大、叙评结合的写法,引领学生在学习人物美好品德的基础上渗透着写人写文的技巧,这在本课例中不乏其例,在此不再赘述。本课例“立足平凡细微见精神”,一方面既起到了深入了解课文的主旨,感知叶圣陶先生的精神品格,又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和感悟。
本课例基于“学生立场”来实施教学,指向的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在“课堂总结”环节的设计,甚为巧妙,戛然而止,又回味无穷。叶圣陶先生宽人律己的品性自然水到渠成,在体会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景仰之情时,也可让学生感受“小事件”中的“大品格”,学习叶老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让学生“读明文章”“读懂作者”,最后“读出自己”,获得“自得感悟”,从而帮助学生体悟到美好品德,真正体会到作者的人生态度,树立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感。最后,俞老师勉励同学一同向叶老学习,争做一名“躬行君子”,更体现了“素养导向”,彰显了“育人功能”。
因此,作为践行“新课标”,实践“新课程”,如何在大单元统整下开展单篇教学,本课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实践“范式”,较好演绎了讲读课文如何开展“讲读”的路径和方法,如何以语用为基点,带动思维训练、审美、文化传承,避免过于重视“大单元”“群文教学”而忽视单篇教学,忽视基本功培养,避免过于重视情境和活动而忽视经典阅读的问题,进而从真正意义上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
执教:俞婷,浙江省东阳市中天实验初中教师;专家点评:徐海金,浙江东阳市吴宁一中正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