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以致用:语文情境化命题的功能、要求及内容

2024-10-17程进国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10期

摘要:语文情境化命题是以某些问题或任务为中心构成活动场域的试题,主要表现为实践环境、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其中,“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是语文情境化命题的两大考查功能;“应用性”“综合性”和“基础性”是语文情境化命题的三大考查要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是语文情境化命题的四大考查内容。

关键词:语文情境化命题;功能;要求;内容

“情境化命题”就是具有情境特征的试题命制,以实践环境、学科知识与思维方式为呈现特色的试卷表现。随着情境化命题的逐步深入,初中语文试卷在“局部情境—板块情境—整体情境”的变化中发展,出题思路也在“知识考查—能力检测—综合发展”的趋势中更迭。这种“以情境为载体,以任务为驱动,以活动为形式”的情境化测评试题关注考生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对学习生活的关注,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在“解决试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之中实现“学以致用”的育人价值。下面以统编语文七(下)期中调研试卷为例,谈一谈初中语文情境化命题的几点看法和建议,以供参考。

一、两点核心: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功能

在立德树人的育人背景之下,语文试题的命制不仅关系到评价导向的科学性,而且关系到教育任务的现实性。因此,“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是语文情境化命题的两大考查功能。

发挥“服务选才”核心功能是中高考的基本使命。语文学科考试要求考查学生识记、理解、分析、鉴赏、表达和探究六种能力,而语文试卷就要通过这六种能力的试题设置和权重分配有效区分出考生的语文基本能力。因此,一方面,语文试题要有梯度性,保证适宜的难度和区分度;另一方面,语文试题要考查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保证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良好区分。在考试中坚持“引导教学”原则,不仅有利于化解基础教育领域中“教考分离”和“不考不教”的尖锐矛盾,而且有助于扭转教育功利化倾向,从而实现“依考促教、以考促学”的目的。语文情境化命题紧紧围绕“语言文字运用”这一课程目标,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之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激发言语思维,培养审美情趣,丰厚文化沉淀,从而使得语文教学走上正轨。

二、三个维度: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要求

应用性。应用性指语文情境化命题应考查出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社会生活实践中问题的能力。将“应用性”落实到测评之中是落实素质教育之根本任务的重要考量,是突出问题解决的现实关怀意识,是我国自古以来“知行合一”文化传统的直接映射。具体来说,在语文试卷中通过设置相关情境,将学科内容与社会发展和生活实际高度勾连,从而引导学生在联系实际能力的过程之中主动运用所学解决问题。质言之,语文情境化命题突出试题内容与现实生活的关联度,从世界热点、国家大事到群众生活,才有语料或问题等不同方式介入到试题命制之中。如设置大情境统整考试内容:

温州华和外国语学校“文字作坊”文学社社员每学期进行不同主题的校级刊物制作活动,本学期的主题为“小人物、大情怀”,分为“设计刊物外观”“斟酌刊物内文”“感悟编者后记”三个环节,请你跟随“文字作坊”的社员们开始我们的编书之旅。

该情境的创设涵盖范围相对完整,指向问题解决的全部过程,体现出“做中学”的教学理念。其中,“设计刊物外观”环节包括了“封面选择”和“序言勘误”两个版块,前者选定最为适宜的封面,后者修正序言的言语表达;“斟酌刊物内文”环节包括了“前期准备”“刊物研读”“助读系统设计”和“聚焦‘孤独’”四个版块,逻辑上层次递进,关系间丝丝入扣;“感悟编者后记”环节是“根据要求作文”,即根据写作评价量表的具体要求,写一篇命题作文。该情境旨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自主地探索未知和理性地表达观点。

综合性。综合性指语文情境化命题应考查出学生综合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并合理组织和调动不同知识和能力。将“综合性”列入考试评价体系中的“四翼”考查要求之一,突破了以往考试中知识、能力与素养的割裂状态,指向知识、能力和素养纵横贯通解决问题的综合水平。具体来说:各知识点形成的知识网络是综合性特征在试卷中的外在表征;知识获取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思维认知能力是综合性特征在试卷中的目标指向;注重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之中体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综合性特征在试卷中的教育目标。如设置以下三个小情境统整考试的具体内容:

【设计刊物外观】为了更好地理解小人物的大情怀,文学社社员根据本期主题搜集美诗、美图,撰写设计有感,选取最符合主题的刊物外观。

【打磨刊物内文】刊物制作第二站,研磨刊物内文。文学社社员通过校内调查、刊物研读、设计助读系统,致力于打磨出一本具有“华和特色”的文学刊物。

【感悟编者后记】小人物如萤火,给人慰藉;小人物似阳光,给人温暖。他们是我们成长路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请你以《致 的你》为题,写一篇作文。

这是整张试卷走向情境一体化的典型,即从情境创设的“氛围一致”到考查形式的“任务综合”转型。过去的语文试卷多以“基础”“阅读”和“写作”等版块构建,而上述试卷则以三个小情境来构造,设计逻辑越发吻合语文实践活动的内在要求,涉及领域越发契合语文学科品质的真实本质,测评目标越发贴合语文核心素养的真正要求。以上三个小情境的创设既要求所有表达都需要围绕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展开,实现项目的内在一致性;也要求试卷所嵌入的任务对应语文考查内容,力求周全、典型和灵活。

基础性。基础性指语文情境化命题应考查出学生对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中的基本知识、基本能力或基本素养。将“基础性”列为语文情境化命题考查要求的第一项内容,充分体现出考试评价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和根基意义;也正是因为在广阔的学科领域之中语文关注学习者在未来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必备知识、能力和素养。具体来说:一方面,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是语文基础性内容的高度提炼;另一方面,语文是基础教育中“基础的基础”的本质事实反映出语文基础性的基本特征。譬如在“设计刊物外观”之“第一步的选择”中,设置如下题目:

1.根据积累,完成封面外观A、B处的汉字填写。(3分)

2.结合封面外观与设计有感,完成名句默写①-⑥。(6分)

3.阅读封面选择,文学社的小华指出其中一处“设计有感”与刊物主题不匹配,这一处是( )。请你模仿其他的“设计有感”,使其贴合主题: 。(3分)

4.小和平时沉默寡言,成绩平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在小组讨论中,他滔滔不绝,他的创作灵感得到了大家的高度赞扬。正如《孙权劝学》中吕蒙所说:“ 。”(2分)

上述四道小题聚焦言语考查,旨在考查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语文素养[1]。具体而言,要求学生在特定语境之中聚焦相关知识积累,在“字词与诗句的储存库”中尽可能快速调动已知,激活思维,创造新知,锻炼能力。第一题考查现代汉语的正确书写,难度最低;第二题考查名句默写的准确表达,难度较低;第三题考查古诗内容的深层理解,难度一般;第四题考查名句积累的迁移运用,难度较高。

三、四层台阶:语文情境化命题的考查内容

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指考生在面对现实问题情境时应当表现出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综合。核心价值集中反映我国立德育人的教育方针,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是评价体系中居于首位的考查内容。譬如识记理解题、分析综合题、鉴赏评价题和表达应用题等都是置于核心价值之下对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的考查。例如以下题目:

作家刘震云说,孤独不只是知识者、精英者的专利,三教九流、五行八作、引车卖浆者们,同样在心灵深处存在着孤独。请你结合《骆驼祥子》和阅读体验,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180字左右)(10分)

这是聚焦迁移与创新的学科认知情境[2]的典型,指向强化学生的语用能力,从而蓄养学生的人文底蕴,牧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沉淀学生的言语生命,使他们成为有文化修养和有精神追求的人。祥子固然是孤独的,他孤身一人来到北平干拉车的活儿,与丑陋蛮横的虎妞在内心世界上难以沟通……而《老王》中的老王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发现自己视为至亲的杨绛先生只拿他当作普通朋友。学生勾连课内外,在不同文本中思考相同之处,互文阅读方法得以初步培养。

学科素养。学科素养指考生合理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有效整合学科的相关知识,灵活运用学科的相关能力,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突出了考生在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为对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运用,是评价体系中至关重要的考查内容。譬如阅读题的主观题设计、语用题的随篇设点和写作题的表达任务等都是语文学科素养考查的现实路径。例如以下题目:

离家的伤感是诗人柔肠的体现,而远赴边塞是诗人侠骨的体现。华华认为这是矛盾的。你怎么看?请结合以上诗文相关内容(略)及链接材料(略),说说理由。(6分)

该试题具有思维的特质,包含真正的问题——学生在诗人的侠骨与柔肠之中来回思索:在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侵扰的背景下,诗人岑参不远万里,投笔从戎加入幕府,渴望保家卫国,建功立业,可见其侠骨铮铮。虽然诗人在路遇友人入京时有过对故园和亲人的思念柔肠,但他放下柔肠,不畏艰险,深入边塞,希冀大展宏图,青史留名,可见诗人的几许柔肠化为了铮铮侠骨。

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指考生以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以及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在语文学科视域中,关键能力包括信息性阅读能力、文学性阅读能力、古代诗文阅读能力、语言策略与技能和写作能力五种。譬如其中的信息性阅读能力指向分析某一文本中观点和材料关系的能力,并能够评价文本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等。例如以下题目:

在每篇名家读物最后,文学社社员会从读者中征集一则“微点评”,本期“微点评”话题如下:对于蔡崇达的这一“母亲”形象,有人认为应该为其坚强深情讴歌,也有人认为应该对母亲的虚荣好面子予以批判。对此你持何种观点?联系本文,结合李森祥《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展开说明。(6分)

这道情境式试题打破常规,是指向理解与内化的个人体验情境[3]的典型,需要学生运用已知来创造新知,运用所学来运用实践,运用积累表达创新。对“母亲”形象的分析既可以就虚荣的一面进行批判,也可以就坚强的一面进行讴歌。一方面,母亲不顾病榻上的丈夫,不顾孩子的学业欠下债务,两次倔强地把宝贵的钱投到了建造一座半年或一年后就被拆掉的房子身上的做法与《台阶》中的父亲操劳忙碌了大半辈子,只为了建造一座九级的台阶的做法极为相似。另一方面,母亲修理房子让这个家依然圆满坚强的形象与《台阶》中的父亲为“修建台阶”这个目标付出漫长而艰辛劳作的形象又颇为一致。

必备知识。必备知识指考生对某一学科的基本事实、基本概念、基本技术与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的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譬如考查论述类文本阅读,就少不得对论证方法知识的题目命制;考查新闻类材料的阅读,就少不得对新闻相关的文体知识的题目命制;考查文学类文本阅读,就少不得对小说、散文、新诗和戏剧等文本的文体知识的题目命制;考查古诗文阅读,也就少不得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等知识的题目命制等。例如以下题目:

华华在读《骆驼样子》的过程中,发现虎妞这个大胆追求爱情的女性是孤独的,请你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提示:从内容和结构的角度进行分析。(3分)

初六,虎妞坐上了花轿。没和父亲说过一句话,没有弟兄的护送,没有亲友的祝贺……一些羡慕,一些感触。

[社员有话说]:

对一句话或一段话的作用理解,需要学生思考两个维度,即在文本内容上与下文新年的热闹场面形成对比,写出了虎妞出嫁时的清冷;在文本结构上为下文刘四爷卖厂离开做铺垫,暗示了虎妞在这场婚姻中的悲剧结局。这种真正有效度的情境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从检测走向育人,从知识走向素养,从浅表走向内涵的“质”的飞跃。

一言以蔽之,在命题中创设情境,要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要设置新颖问题,驱动学生学习;要呈现学习方式,方便学生学习;要引发主动思考,引导深度学习,从而引导学生在陌生环境中运用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的创新能力。对于试题命制,教育工作者亟需在语篇选择、语料裁剪、试题立意和价值引领等方面多加思考,从而充分发挥语文考试命题意图。

注释:

[1]张华,姜敏.2022年高考语文全国甲卷情境化试题的测查方向、命题特点与教学启示[J].教育科学论坛,2023(1):26.

[2][3]周小云.语文核心素养测评的情境化命题及其教学启示——以2020年温州市中考试题为例[J].教育研究与评论(中学教育教学),2012(4):19,22.

程进国,湖北省天门市黄潭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