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材中父亲的育人价值及教学策略探赜

2024-10-17李迎春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4年10期

摘要:教材中的父亲形象有着多样性、复杂性。本文以《背影》和《台阶》为例,探究并凝练出初中语文教材中父亲的育人价值:亲子之爱的情感价值、责任意识的认知价值以及生命态度的思辨价值。围绕育人价值提出积累形象描写知识、掌握背景分析的阅读方法、探究文章冲突等教学策略,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父亲;育人价值;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中的父亲形象,常常被塑造为传递传统美德、展现家庭责任的关键人物。本文围绕“教什么”(育人价值)和“怎么教”(教学策略)两个核心问题,以《背影》和《台阶》为例,探索教材中父亲形象如何作为教育的载体,以及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与感悟文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和情感深度。

一、《背影》与《台阶》中父亲的育人价值

(一)亲子之爱的情感价值

郑国民教授在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时强调了语文“价值引领、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体现了亲情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台阶》中描绘的父亲形象是典型的中国农村父亲的写照,他不通过言语表达对家庭的关爱,而是通过辛勤劳作来体现自己对家人的照顾和责任。这种表达方式虽然沉默寡言,但其情感的力量却是深远和持久的。在《背影》中,朱自清通过细腻的笔触反映了自己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愧疚。朱自清对父亲的描写传达了一种文化和代际之间的张力,这种张力在当今社会仍然普遍存在。尤其是在青春叛逆期的学生阶段,这种家庭内的文化和代际冲突尤为常见。通过《背影》的教学,教师有机会引导学生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辛劳与牺牲,帮助他们建立起对父母的感恩意识,从而在自我成长的同时,学会尊重和理解家庭中的长辈。

(二)责任意识的认知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在“总目标”部分指出“增强社会责任意识”的目标。因此,责任意识的认知价值不仅在于提升个体的道德层面,更是塑造其全面发展的关键。在《背影》中,父亲送儿子去车站的行为,表面上是简单的送别,实则深层次地反映了父亲的责任感。父亲每一个小心翼翼的动作,如“蹒跚”攀爬月台,都体现了他对儿子离家的担忧和不舍,以及作为一位家长的责任意识。他通过自己的行为示范,传达了对儿子的爱与责任的重要性,这种责任意识不仅局限于物质供给,更体现在对儿子精神和情感的关照上。《台阶》中的父亲形象则更加突出了通过艰辛劳作来提升家庭地位的责任意识。在面对家庭社会地位低下的现实时,父亲选择了通过辛勤劳作改善家庭条件,以此提升家庭在村里的地位。文章中描述父亲为建设更高的台阶付出巨大的劳动和心血,“一年中七个月种田,四个月去山里砍柴,半个月在大溪滩上捡屋基卵石”,父亲的这种行为是为了给家人提供更稳定的生活环境,更重要的是这种行为向子女展示了通过自身努力实现社会地位提升的可能。在父亲的影响下,叙述者“我”也学会了观察、理解并尊重父亲的付出和牺牲,体现了从父辈到子辈责任意识的传递和承担。学习《父亲》和《台阶》,学生能够认知到责任意识是链接个人与社会、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丰富和深化了学生对人生多样性的理解和体验。

(三)生命态度的思辨价值

通过朱自清的笔触,《背影》中的父亲是一个在困难环境中仍坚持尽责的人。尽管面临失业和家庭重担,父亲仍旧保持着坚忍的生存精神,在作者返回学校的那一天,尽管身心俱疲,却依然坚持将儿子送至车站,并且细心地为儿子准备路上的食物。这一行为是一种生命态度的传递,告诉儿子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坚持尽责,体现了他对生命责任的执着。《台阶》描绘了一位农民父亲为改善家庭状况而不懈努力的故事。通过不断的体力劳动和积极改善生活条件的行为,这位父亲不仅希望在物质上为家庭提供更好的生活,更希望通过建设高高的台阶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地位。尽管最终在完成自己目标后身体大不如前,但他的行为却深刻地影响了周围人,特别是他的孩子们,体现了通过实际行动来追求生活改变的生命态度。如王君老师所强调,“用‘可敬’来形容《台阶》中的父亲还不够”[1],还要让学生意识到他的伟大之处,即在于他从一穷二白的境地出发,凭借自己的双手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家庭。综上所述,这两位父亲为子女树立了榜样,传递了面对困境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改善生活的坚定决心。

二、《背影》与《台阶》的教学策略分析

(一)积累形象描写知识,训练语用能力

在教学中,应注重积累形象描写的知识并训练学生的语用能力,以便深入理解并准确表达文学作品中如《背影》与《台阶》所描绘的复杂而深刻的父亲形象。《背影》中朱自清通过对父亲行动的细致观察,塑造了一个既坚强又细腻的父亲形象。例如,在火车站送行的场景中,朱自清细致描写了父亲为买橘子而跨越铁轨的艰难行动。这些动作如“蹒跚”“探”“攀”“缩”“微倾”等不仅展示了父亲年迈和身体的不便,更突出了他对儿子深沉而细致的关爱[2]。这种对细节的描写加深了读者对父亲角色情感深度的理解,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在成长过程中对父亲行为的重新评价和感悟。《台阶》中李森祥通过对父亲日常生活和劳作的描写,展现了一位农民父亲的生活状态和心理变化。特别是对“草鞋”的反复提及,象征了父亲的辛勤劳动和对家庭的责任。草鞋的细节描写,不仅描绘出父亲在艰苦环境中的劳作情形,也反映了父亲对改善家庭生活条件的坚定决心。通过这些具体而微的描写,李森祥深刻表达了父亲的人生态度和对家庭的深情。

(二)结合背景分析,掌握阅读方法

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背景下创作的。因此,教学时要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如何结合背景分析文本,深入挖掘、批判性地分析文本,更全面地把握作品的深层含义和社会价值。《台阶》与《背影》的背景深刻反映了社会转型期中国农民与传统家庭结构中的矛盾冲突,以及这些矛盾对个体生活的影响。

在《台阶》的教学中,先展示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面临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分析文章中描述父亲的日常,深刻体会父亲的艰辛生活以及对改善家庭地位的渴望。接着结合文本分析,随着新屋的建成,父亲的社会地位有所提升,但内心的自卑感和不适应新生活的情感却更加凸显:“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让学生体会即使物质条件得到改善,长期形成的自卑感和社会地位的固化是难以在短时间内克服的。

在《背影》教学中,以图文形式介绍点出父亲:①在家庭内部采取传统的家长制管理方式,导致家庭矛盾激化。②在1921年擅自使用朱自清的全部薪水导致了父子关系的紧张。③朱自清试图通过两次回家尝试缓和关系,但未获得父亲的积极回应。④朱自清通过接受新文化教育,形成了不同于传统孝道的独立人格,他尊重平等的价值观与父亲的传统观念发生了冲突。让学生深入探究中国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冲突、个体与家庭矛盾、以及个人在社会变革中的心理变化。

(三)探究文章冲突,升华主题

在教学《背影》和《台阶》时,深入分析文中的冲突和矛盾,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把握文本的深层主题和情感走向,这是提升文学解读能力的关键策略。教学《背影》时,应引导学生注意到朱自清和父亲之间的文化与代际冲突,分析朱自清对父亲行为的初期不理解与最终的深刻体悟,帮助学生理解背后的父爱之深和子女的成长之痛。例如,引导学生“质疑”父亲信中“身体平安”与“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这两句矛盾的表述,探讨信件背后的深层含义。学生可以认识到父亲在保持乐观的同时对生命终结的无奈接受,得以窥见父亲写信的真实动机,即在维护儿子对自己健康状况的信心的同时,也在暗示自己身体的脆弱和生命的有限。

在探讨《台阶》时,教学应聚焦于父亲为提升家庭地位所做的牺牲与努力。这种努力虽然最终在物质上取得了成功,但精神上的代价却极为沉重。先引导学生探究父亲的心态变化:“他一生的心愿在于那不起眼的台阶……自己抖落烟枪里的烟灰。”让学生认识到父亲为改善家庭生活条件所做出的巨大努力,揭示他在社会地位上的期望和追求。接着细读文章第三段是如何通过对青石板的细腻描写,再现了父亲的态度变化。如新台阶建成后,父亲习惯性地磕烟灰时,“感觉手有些不对劲”,这一细节显现了新台阶与旧台阶在质感和感受上的差异,也象征父亲在追求物质改善过程中失去了往日的自在与轻松[3]。结合文章末尾父亲的“若有所失”和“很倔的头颅埋在膝盖里”的行为,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再升华一下主题,引发对更深层次问题的思考:物质生活的提升是否真正带来了精神生活的满足?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家庭观念的更新,父亲角色的多样性也在不断增加,这对教材的分析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应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问题,为初中语文教育提供更加科学和适应时代的教学方向,使之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和感染力。

注释:

[1]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兼谈《台阶》的价值定位[J].中学语文教学,2007(10):58-59.

[2]王钰琪.《背影》与《台阶》中父亲的形象塑造与分析[J].今古文创,2024(07):10-12.

[3]宋灵君.从“父亲的失落”引发的思考——《台阶》主题再探[J].中学语文教学,2023(03):57-60.

李迎春,广东省广州大学附中增城实验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