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智汇爱 “育”见美好
2024-10-17庄艳玲
家庭、学校和社会作为孩子成长的三大环境,各自承载着不可或缺的教育功能。为了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和幸福成长,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界限,升级三方“协同参与、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伙伴关系。从创设家校社合作主题活动、推动家校社课程共育系统等策略入手,构建合作共育新格局,为孩子的成长护航。
◎明晰各方职责,当好“教育合伙人”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个人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三者共同承担着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责任。我们首先要明确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职责,这对于帮助孩子健康成长至关重要:学校的核心职责是专业化和专门化的教育,家庭的核心教育职责是生活化教育,社会的核心教育职责是社会组织化、规范性和拓展性教育。家庭社合作共育需要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教育目标优化重组,协同个体发展目标、组织发展目标和国家育人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形成让孩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系。
优势互补,形成教育合力。学校作为知识传授的主要场所,具有系统的教育资源和专业的教育人才。家庭则是孩子情感成长的摇篮,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品格形塑有深远的影响。社会则提供了丰富的实践平台,让孩子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能力。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育人,可以将三者的优势相互融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为孩子提供更全面、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协同配合,提高教育效果。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家庭、社会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责任。如果三者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配合,很容易产生教育盲区,或者引发教育冲突。通过构建协同育人的合作共同体,可以实现三者之间的无缝对接,形成协同配合的教育机制,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让孩子在更加和谐统一的教育环境中茁壮成长。
顺应时代潮流,培养未来人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未来的社会竞争将更加激烈,对人才的需求也将更加多元化。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三方协同育人,可以顺应时代潮流,打破传统教育的束缚,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未来人才。
◎三重三变,营造“教育新生态”
人员重组——家长变幕后为台前。学校制定了家校社协同育人领导小组,在班级、年级、校级三级家委会的组织机构下,邀请有时间、能力和意愿的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如参加学校的“家校警护学队”。由此,家庭由“幕后”走向“台前”,由被动变为主动,和学校真正形成育人合力。
时间重构——亲子项目变偶然为常态。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课后课程建设和项目设计活动,为学生开发更广阔的知识和技能领域。在学生放学回家至晚间的自主时间内,学校开展“亲子项目”打卡活动,让家庭陪伴由阶段性的“难得”走向持续性的“流行”。
环境重定——教育场馆化校外为校内。学校积极打破校园围墙,将教育场馆拓展到校外。例如,通过社区力量邀请园林专家为学生现场教授植物的栽培方法,聘请家长委员会中的爷爷奶奶现场分享种菜的心得和养护花草的技巧。另外,定期组织学生到禁毒基地学习参观,提高学生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总之,学校选择事例典型、资源丰富且教育契合度高的实践活动基地助力教育,将教育能力场由校内拓展到校外。
◎共享教育资源,提高协同育人“含金量”
教育资源是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支撑。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学校可以积极引入社会资源和家庭资源,如邀请企业家、科学家等社会知名人士来校开展讲座、组织实践活动等;定期邀请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等志愿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家长学校”讲座;邀请专业工作人员来校开设安全教育讲座、卫生健康讲座等社会课堂;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课程设计等教学活动,分享家庭教育的经验成果。通过共享教育资源,可以提高协同育人质量,为孩子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教育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