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的成长和发展,如何连接当下与未来?

2024-10-17周丽

教育家 2024年37期

作为知识的传播者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成长和发展不仅关乎个人的职业生涯,更与教育的未来,乃至国家、民族的未来息息相关。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如何重新定义教师及其成长?教师又如何适应并引领教育的未来趋势?围绕相关议题,我们邀请几位教育学者展开了深入探讨。

议题一:当我们谈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时,我们在谈什么?当下,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面临的深层次问题是什么?

卿素兰:自改革开放以来,当我们谈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时,无论从政策、理论还是实践层面,基本上都在谈教师观念、知识、技能、素养、能力、职业道德以及教师群体文化,包括教育家精神等方面的成长与发展。我研究优秀教师成长十多年,曾通过开放式问卷调查5000多名优秀教师,并进行了相关访谈,结果表明:优秀教师成长与发展主要涉及五大关键能力,即人格力、教育力、学习力、创新力以及影响力。教师的成长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教师自我成长与群体共生的过程,正如教育家精神的内涵体现,教师的成长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成长,更重要的是理想信念、仁爱之心、道德情操、育人智慧、躬耕态度和弘道追求的成长。

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就。但面向未来,教师成长与发展还面临很多矛盾需要破解:一是顶层设计的全面性、系统性和教师能力发展不足与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二是教育管理者的过度有为与教师专业发展动力和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三是新课程改革以及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师的工学矛盾,四是教师承担的社会责任无限扩大与教师能够承担的身心负荷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加剧了教育实践中教师职业发展的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教师群体压力过大、动力不足、情感衰竭、功利取向日盛,师生冲突、心理问题、家校矛盾、职业倦怠日益严重,从而严重影响了高质量教师队伍建设。这要求我们重新审视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加强理论研究,设计好教育政策,利用好人工智能技术,去破解教师教育政策与教育实践、教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之间的问题,让教师面向未来,走向自觉式、内涵式、创造式发展。

卜玉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谈及教师成长与发展时,通常是指教师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这确实是当下大多数人的共识。但教学是复杂的,不仅仅是一系列技术技能、一套程序、一堆可以学习的东西。虽然技能和技术很重要,但教学远不止于此。教学不仅是一项技术业务,也是一个道德问题。首先,教师是影响许多孩子生活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他们在培育未来几代人的精神面貌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随着我国传统社区(乡村、熟人团体)的解体,以及许多孩子与父母接触的减少,今天教师的道德作用和重要性可能比以往更大。教师在职业生活中须不断地参与制定无数实用、日常的小决策,这些决策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教师对学校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学生纪律问题、课堂管理问题、课堂公平的维持、对儿童自由精神的培育等工作,都体现了复杂的社会、哲学、心理和道德判断。因此,教师工作中的基本智慧的问题如果仅仅被解释为是知识和技术技能的问题,显然是在矮化和简单化教师专业的丰富内涵。

当下,教师成长和发展面临的深刻问题有很多,这里只讲两点——

其一,如何提升教师的职业内在价值感或意义感问题。最近二十多年来,教师处于教育变革的浪潮之中,一轮轮的改革不断产生新的概念,教师需要不断地否定或质疑自己的实践,转向新概念指导下的新实践方式的探索,于是他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各种政策、理论或实践案例。然而,所有这些都是脱离其所处的现实教育情境的,教师自身在职业生活中的创造和敬业精神难以被看到,得不到充分认可,其精神生活得不到满足。现实也表明,很多教师虽然厌恶专断的管理或技术化的考评制度,但由于“与儿童共处很快乐”让他们眷恋这份职业。这些难以被看见,也难以被评估,而这些教学的精神回报很重要,是维持教师在工作中的价值感的核心。

其二,如何在变革时代让教师前瞻性地培养具有未来素养的新人。网络信息、人工智能等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突出标识,一些人便认为教师面向未来最大的问题是不具备信息技术素养,于是主张对教师开展这方面的专业培训。然而,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只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要素,就像课改要求大家学习和转化跨学科教学一样。现代社会真正的挑战是不确定性增强,知识生态发生巨大变化。在知识更易于获取的情况下,年轻人需要具备的是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善于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和判断有价值的信息的素养,以及在不确定性压力之下善于处理好自我与他人关系的情感和社会能力等。这意味着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巨大转变,即从传统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未来素养的培育者。但我们的教师自身具备这些未来素养吗?如果没有,这样的素养应当如何培养呢?这便是当下教育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

陈时见:教师发展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不同的维度对教师发展的内涵做出不尽相同的诠释。总体而言,教师发展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涯中的不断成熟与进步,是朝着优秀教师和教育家的发展方向不断成长的过程。当然,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程度的发展基础和事业追求,因而对于发展的期待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从而形成教师发展的多样化结果。通常情况下,教师的发展基础越稳固、事业追求越高远,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就会越顺利,发展的结果当然也会更好。

就教师的核心素养而言,教师发展一般包括教师在政治素养、学科素养、教育素养、技术素养、社会素养等方面的成长与进步。教师的政治素养主要体现在政治立场、理想信念、思想观念等方面,学科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科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研究等方面,教育素养主要体现在教育领域的知识、能力与研究等方面,技术素养主要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的知识、应用与融合等方面,社会素养主要体现在人际沟通、社会交往、资源整合等方面。因此,可以看出,教师既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理想信念,又要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还要有融通的社会交往和技术应用的能力。教师的核心素养不仅是教师教书育人的重要基础,而且是其专业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当然,教师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通常情况下,教师发展需要经历从初任教师到熟练教师再到优秀教师等若干阶段。在初任发展期,教师主要是较快地适应学校育人环境、提升教育教学胜任力,体现“教书”的科学性和“育人”的专业性;在熟练发展期,教师不仅可以熟练地进行教育教学设计,而且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模式和教育风格,体现“教书”的艺术性和“育人”的有效性;在优秀发展期,教师不仅能够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从而熟练自如地教书育人,而且可以深入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教育专家。因此,教师发展首先需要经历从熟悉到熟练的成长过程,这是教师发展必经的阶段,也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为基础的成长阶段。在此基础上,教师发展还需要经历一个从熟练到卓越的成长过程,这是其高级阶段,也是教师职业生涯中最有价值的成长阶段。

当我们讨论教师的发展时,很容易把教师发展的重心放在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固然重要,这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但对于教师发展而言,只是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是远远不够的,深厚的教育情怀、坚定的从教信念才是影响和推动教师不断前行与进步更为重要的力量。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特别是对教师在理想信念和道德修养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教师如果要成长为高素质、专业化的优秀教师,就必须在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厚植教育情怀和信念,丰富知识和能力,不断增强学习、探索和创造的内在动力。

议题二:有人预测,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取代,其中就包括教师。一位斯坦福大学学者的调查还显示,如果能在人工智能教师和人类教师中做选择,超过一半的学生会选择人工智能教师。但也有一些调查和报告认为,“教育领域是人工智能最难实现自动化的行业”,在受到失业威胁的职业中,教师被淘汰的可能性极低。对此您怎么看?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教育价值的重构,教师何以为“师”,其成长与发展的方向是什么?

卜玉华:其一,在思想方法上,这两种观点其实都是淘汰论。淘汰论所持有的是原子主义方法论,即去情景化地看待教师问题,没有把教师看作是学校中的教师,教师是谁是由其所处的场域来界定的;在内涵与功能上,这些观点也狭隘地理解了现代社会教师的角色多样性和多重职业使命。在现代社会,现代学校作为公立学校,不只是教书育人的地方,也是其地方社区的文化高地和文明辐射中心,更是培养国民意识和形成共同精神的地方。学校的这种功能自然也决定了教师的职业使命,即其不仅要力求促进学生个体的学业成功和健康成长,还要担负为国家和地方培养合格公民的使命,而后者与知识、技术的关系不大,却与人的生活方式、实践体验以及情感投射密切相关,需要在日常生活的交往中、在情感的碰撞中和多次的关照中形成,而这些均不是人工智能能够胜任的。

其二,从人性和文化性格上看,现代社会理论、文化理论以及人的发展理论一再表明,人是社会性的个体,是关系中的个体,离开了现实关系,人的成长是不可能健全的。

其三,不能过于乐观地估计学习者的能动性或自觉性,即在没有外力驱动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主地学习其未知的、具有挑战性的内容。事实表明,自印刷文明出现以来,书籍、报纸的获得非常容易,按理人人均具备成为专家、教授的可能性,但事实上,很多人仍然是毕业时的知识水平。同样,即使人工智能更易于获得信息,也不见得人人有自主学习的意识。

当然,我们必须看到未来社会所产生的新变化。比如,传统意义上,我们已习惯于把学校作为唯一或主要的学习场所,但便携式技术的普及意味着,这些技术被携带到哪里,哪里就会成为学习的场所:公共汽车上、火车上、地铁上、公园里、博物馆里。当一种学习技术可以在任何地方出现时,那么任何地方都是学习的场所,学习空间的界限也随之消解。在网站上,无论是暂时的还是稳定的,都不需要正式的、预先存在的课程,没有公开的教学法,也没有公开的评估。也就是说,真实发生的课程是学习者自己制定的,(明确或隐含地)源于他们自己的兴趣。如此,教师的任务就要由思考如何教授知识和培养技能转变为如何理解和描述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之前的任务相比,这便是根本性的变化。当然,不变的是,教师是“文化的代理人”,其任务是“提出”要学习的内容。其他方面,教师也需要进行角色转换,比如,培养学生的学习力和信息辨别力,培育他们的未来素养,促进学生社会情感意识的健康发展,等等。

卿素兰:人工智能技术引领人类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人工智能终将赋能教育并改变教育生态。我认为,人工智能发展给教育和教师带来无限利好,人工智能可以赋能教师,但不会取代教师,教师要积极拥抱人工智能技术,与此同时,教师工作和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方向需要重新定义。

首先,教师职业价值需要重建。人工智能会在教学和管理过程中给教师和校长等提供辅助或者决策性的分析。未来是教师与人工智能协作共存的时代,教师要学会利用人工智能,学会与人工智能协同工作,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实现个性化教育、公平教育和终身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其次,教师教育理念与方式必将发生转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带来的便捷,将是教师们的主要工作方式之一。知识传授的过程,也是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过程,比如精准化学情分析、适应性教学资源生成、自动化课堂测试评判、差异化课后作业布置、多模态课堂实时分析、智能化作业高效批改、多元化练习结果反馈、过程性师生数字画像构建等。实践表明,人工智能技术的运用与协同,不仅显著提升了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也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最后,教师的能力体系将发生深度转型。尽管人工智能没有主观感情、知识面更广,但教师成为知识的创造者更有优势。未来教师的核心价值在于育人,教师能力体系要从传授知识所需要的能力,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所需要的能力转型,其中,帮助学生挖掘潜能,是教师能力体系的核心和重点。另外,教师需要提升人工智能素养,具有人机结合的思维模式。

宋萑:随着人工智能的飞速发展,未来人类的学习方式和教育形态正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教师的角色也随之重塑。尽管人工智能可以协助教师完成许多工作,但师生互动中所包含的复杂心理、丰富情感和社交因素,其动态性和深度是目前的计算机程序难以精确复制或取代的。人类教师所拥有的人性特质和社会角色,在许多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身处“乌卡时代”的教育工作者,需要在纷繁的变化中寻求“变”与“不变”之间的平衡,探索教育之“道”,保持教育定力。教育学家比斯塔(G. Biesta)提出了“弱式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不应成为运行完美的机器来达成输入与输出的匹配,而应是一种人与人的相遇,一场充满风险的美丽旅程。在人工智能时代,教师应当适度并审慎地运用人工智能以辅助教育教学,同时要警惕技术可能带来的师生互动及学生间互动的弱化。虽然人工智能无法完全取代教师,但是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却能取代不使用人工智能的教师。未来教育,学生将拥有更多的主动权,这就需要教师在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更加重视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与人工智能的协同共生以及与社会的互动融合。

议题三:培养能够适应未来教育挑战的教师,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哪些内外力的加持?

宋萑:未来教育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引发的革命性变化。鉴于教育的滞后性和长远性,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不应局限于当下,更应具备对未来的觉察、反思和行动。为适应未来的教育挑战,教师的成长与发展需要多方面的内外力加持。

从内部力量来看——

一是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在知识更新和信息更迭日益加速的今天,教师不仅比学生更需要学习,也要比学生更善于学习,更要向学生学习,这样才能教会学生如何学习。

二是教师的高阶思维能力。未来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再局限于传授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对事理的明辨和洞察力等。

三是教师的数智素养能力。一方面,教师需学会利用互联网资源、数字教育工具及AI技术来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教师应能综合考量教学环境,据此设定教学目标、分析数据结果、与智能机器互动并采取适当的教学干预。此外,教师还应深入了解数智伦理,妥善处理个人隐私和机器偏见等问题。

四是教师的循证教学能力。教师要去做循证的教育实践,探究什么样的方法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对什么样的孩子更有效。这要求教师首先明确教育实践中的问题,追溯相关研究证据,去研判证据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并将这些证据与育人相结合,最终在教学实践中迭代证据,优化循证教学方法。

从外部力量来看——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指导和保障。这包括创建教师队伍建设数据库,建设教师专业发展证据库。通过汇聚相关数据和证据,做好循证的教师发展顶层设计,实现实践、研究、政策制定的实证化、科学化及其互动共生。

第二,立足内涵建设,优化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完善教师教育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建立健全不同阶段衔接与融合的教师培养体系,优化“需求端”和“供给端”的对接,以提高培训内容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第三,重视学校文化,创设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资源共享和定期研讨,为教师提供一个面对面交流思想、探讨问题的平台,还应重视教师间的情感交流与心理关怀,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完整的“人”的成长与发展。

陈时见: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强教必先强师。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从而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增强教师发展能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最为迫切的战略任务。然而,教师发展涉及非常复杂的因素,总体说来既需要教师自身的努力,也需要适宜的发展环境。一方面,教师的精神追求和成长机制是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另一方面,教师的政策支持和成长环境是教师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教师自身而言,最重要的是培育自己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具体而言,主要是对教师职业的喜欢或兴趣。这份喜欢或兴趣可能是受从小成长的环境或学校教师的影响而形成的,也可能是在自身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累积起来的。有了这份喜欢或兴趣,就会形成一种无形的动力,不仅牵引着教师前行的方向,而且赋能教师不断克服成长路途中的困难和焦虑。这无疑是教师最重要的发展基础。此外,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的理念,坚持不懈地学习理论知识、积累实践知识、开展教育研究,从而形成“理论学习—实践反思—专题研究—教育改进”的自我成长机制,不断提升理论水平、推动实践变革、产生创新成果。教师自我成长机制无疑是教师最根本的发展保障。

从教师的成长环境而言,既包括教师职前的培养环境,也包括教师职后的发展环境。近些年来,我国不断推进教师职前培养改革,教师职前培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教师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群体,不仅规模巨大而且类型多样,整体性地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无疑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教师职前培养的高质量取决于教师培养机构的高水平,而教师培养机构的高水平无疑是教师培养主体之间协同合作以及各要素之间整合互动的结果。因此,只有全面加强教师培养机构的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教师职前培养的质量,才能真正为教师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性保障。

除了教师职前培养质量这一发展基础,教师发展还取决于教师职后的终身学习,因此必须重构教师职前职后一体化教育体系,为教师持续不断的终身专业学习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当前,我国原有补偿型的教师职后教育体系已被破除,而新型一体化的教师职后教育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因而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一体化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把具有教师专业发展功能的各种教育机构连接起来,形成教师终身学习的专业支持体系。

此外,教师发展还需要适宜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一方面,创建开放多元的学校文化,促进学校形成彰显师道精神的文化氛围,营造适合教师发展的自为文化,激发教师的事业追求和创新活力;另一方面,加快推进教师教育治理改革,优化政府与学校、政府与社会、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加大政府和社会对教师发展的重视和投入,引导不同主体主动参与并激发其创造热情,从而真正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创造积极正向的支持性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