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州区副中心城市绿心(原东方化工厂及周边区域)更新实践

2024-10-16林海燕于润东王康宋春雨侯启

城市设计 2024年3期

摘 要 本文探讨了通州区副中心城市绿心(原东方化工厂及周边区域)的更新实践。城市绿心位于副中心核心区域,占地约11.2 km2,原为工业区和村庄。2016年,北投集团启动城市绿心改造工作,旨在构建绿色生态本底,实现工业区向生态公园的转变。改造工作包括生态治理、文化传承和功能融合,通过科学更新,打造了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样板。该项目不仅提升了生态环境,还丰富了生物多样性,成为市民休闲体验的新目的地。创新经验包括生态重塑、利旧更新、赋能重构等策略,并通过全周期管理,实现了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变。

关键词:区域综合性更新;城市绿心;工业区再利用;城市再生策略;功能融合;绿色基础设施

1 基本情况

城市绿心位于通州区副中心“一带、一轴”空间结构的交汇处,紧邻大运河,占地面积约11.2 km2(图1)。该区域改造前由中部的东方化工厂、外围的造纸七厂等停产的老旧厂区和环绕周边的3 个村庄构成,包含北运河故道遗址、小圣庙遗址,以及部分工业遗存等文脉印迹,生态基础薄弱,生态系统脆弱。落实副中心控规要求,北投集团于2016 年启动城市绿心改造建设工作,实施可持续的生态环境管控措施,构建大尺度绿色生态本底,形成森林公园;对部分厂房(如东亚铝业、造纸七厂等)进行更新改造,植入公共服务、文化展示、体育休闲等功能,焕发片区活力;结合功能组团,完善共享配套,形成复合活力的“城市客厅”。

2 实施成效

城市绿心森林公园于2020 年9 月开园。该项目包括园林景观工程和厂房改造工程,成为副中心建设以来第一个面向市民开放的大型绿色公共空间,实现了从现状城市边缘地区向市民活力中心的蜕变,更成为北京市及周边地区市民休闲体验的新目的地,取得了良好的实施效果(图2)。

城市绿心的规划建设,推动构建了“让绿色融入城市、城在林中”的副中心城市格局。园区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生态恢复效果显著。环境监测结果显示,城市绿心森林公园空气负氧离子年平均值可达3,700 个/cm3,高于世界卫生组织规定的清新空气中负氧离子标准浓度及北京市区负氧离子平均值;利用绿色能源系统较传统供能方式每年减少CO2 排放11556t;随着自然生态系统的恢复,生物多样性也日益丰富,已有50 多种野生动物在城市绿心安家。

3 创新经验

有别于传统更新方式,城市绿心延续副中心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的营城思想,树立复合多元和渐进发展的更新理念,坚持“生态文明、文脉传承、以人为本”的核心价值观,总体定位为展示生态文明和彰显东方智慧的市民活力中心。为促进城市绿心片区的生态治理、功能融合、活力提升,该项目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运用生态重塑、利旧更新、赋能重构等方式,并通过全周期管理等更新策略,实现城市绿心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

3.1 全面实施绿色管控和生态治理,科学更新打造绿色可持续的生态样板

该项目基于设施拆除后生态基础脆弱的场地进行治理与重塑,营造森林公园。以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保育核”,营造层次丰富的植物群落生境和优质的动物栖息空间,实现100% 的生态修复治理率。同时有效融合工业腾退场地绿色管控与园林造景,以科学审慎的态度,实施“生态阻隔、生态恢复、绿色评估、应急响应”的“3+1”绿色可持续生态环境管控措施,保障城市更新后土地安全再利用,实现还绿于民。

3.2 对外围老旧厂房等低效资源进行保护性利旧更新,植入城市功能,溯源场所文脉,保留场地记忆

该项目梳理整合场地内存量老旧厂房,对其进行价值甄别,保留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主体结构、空间和小品等,并进行更新再利用,植入公共服务、体育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服务功能,延续场所记忆的同时焕发老旧厂房的全新活力。

重点对3 组厂房建筑群及其构筑物进行特色化改造利用。其一,将东亚铝业厂房改造为运动馆、体育主题酒店、餐饮及配套服务功能,设计上保留原有3 座建筑的坡屋顶、金属外墙和砖外墙等特有风貌,适度强化建筑的工业魅力,并围绕烟囱营造丰富有趣的室外公共空间(图3);其二,将东光实业厂房改造为网球主题酒店并配建网球中心,立面设计保持原有水平长窗特征,通过适度调整建筑体型和采用植物图案印刷玻璃外立面材质,使建筑最大化地融入城市绿心;其三,保留造纸七厂的6 栋建筑,创建“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设计保留原有坡屋顶、方窗洞、灰色外墙材质,还原造纸七厂原有的场地特色和建筑形态特征,将保留建筑消隐于城市绿心环境景观中。

此外,该项目对部分工业印迹、建筑小品等进行就地化的景观化改造,融入整体景观设计,形成场地记忆(图4)。重点对东方化工厂的门区(包括门牌、旗杆、岗亭、雕塑等)进行景观化保留,纪念其工业文化,打造独特的人文景观;在村庄建筑改造利用方面,对原村庄中具有特色的建筑或建筑形式,进行散点式改造,植入功能或融入景观,形成具有特色的场所符号。

该项目在景观设计中进一步挖掘历史文脉信息,运用遗址展示、情景再现和生境重塑等方式复建运河故道,设置运河文化景区,再现历史场景;同时将小圣庙考古遗迹融入后续建筑设计与场地设计中,形成激活功能、彰显文化的特色景观(图5—图7 )。

3.3 搭建推进更新工作实施的规划统筹平台

为更好推动项目开展形成了协同工作平台,该项目统筹相关部门及责师团队,从前期规划设计到部署实施,实现了跨专业、跨团队的高效沟通,助力项目顺利高效进行。

项目全程参与并持续陪伴城市绿心更新建设的全生命周期,高标准高质量完成从方案征集到建设实施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接力工作方式,协同规划、建筑、景观、交通、市政等多个专业部门,以及各建设运营团队共同发力,通过密集的“例会+ 灵活对接”方式,高效推进设计工作,共开展各类会议200 余次。

该项目在设计衔接过程中,制定严守底线、预留弹性的原则,对更新理念进行逐级有效传导,保证核心价值观和创新点的延续,同时也给足各专业自主发挥的空间,保障从策略到实施全过程的落地“不走样”,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目标。同时,该项目基于设计传导,进一步前置化实施运营:在厂房更新改造中,协同实施和运营团队在设计前期即参与进来,以便捷实施为目的、以运营为导向,形成定制化的空间设计和改造策略,实现空间的高效更新利用。

3.4 注重整体运营,引入多种类型的社会活动,打造市民活力中心

北投集团作为该项目的主体,在实施阶段,以设计引领施工,建立完善的项目管理机制,保障设计的实现度,在严格控制工程造价和施工进度的同时,保障高标准的工程质量和呈现效果。

在运营阶段,北投集团成立绿心园林有限公司进行整体运营维护。城市绿心片区为更新厂房注入文体及配套产业,例如:网球主题酒店通过网球赛事、培训、活动,塑造网球运动新地标、社交体育新方式;首都公共艺术创作基地积极打造集艺术品创作、展览展示、艺术品交易、公共艺术宣传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艺术空间。同时,利用大尺度生态和休闲空间打造内部丰富的消费场景,平衡公益性服务和社会化运营,结合市民需求,引入北京科技周、绿色发展论坛、副中心马拉松、音乐节,以及儿童创造力乐园等一系列市民赛事和活动,激发市民的活力,丰富四季的内容,营造生态本底优质、功能多元融合、市民活力乐享的全新生活方式,形成全龄全季的城市客厅(图8)。

2023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

项目类型:区域综合性更新

项目位置:副中心张家湾镇、永顺镇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120 hm2

实施主体: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北林地景园林规划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

中外园林建设有限公司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北京山水心源景观设计院有限公司

法国TER(岱禾)景观与城市规划设计事务所(Agenceter)

怡境师有限公司/HASSELL Limited 等

施工单位:

北京北投通城建设开发有限公司

北京北投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等

运营单位:

北京绿心园林有限公司

北京北投体育产业有限公司

北京北投城市运营管理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