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城区法源寺文保区的保护与更新

2024-10-16吴奇兵陈庆红刘红征方天净

城市设计 2024年3期

摘 要 本文探讨了西城区法源寺文保区的保护更新项目,特别关注烂缦胡同的景观提升与试点院落改造。该项目自2018年启动,以问题和目标为导向,实施了小规模、渐进式的有机更新策略,通过市政基础设施的完善、建筑腾退、业态转型等措施,旨在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保护街区的历史风貌。项目通过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了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深入挖掘历史文化价值,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动市政改造,精心设计以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盘活腾退空间,实现低效楼宇升级改造,科学组织交通,引入城市大脑实现管理智能化,并推动社区营造长效化,打造品牌力量。

关键词:老旧平房院落更新;法源寺文保区;景观提升;试点院落改造

1 基本情况

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是北京市第二批历史文化保护区,核心区保护范围约16.16 hm2。烂缦胡同位于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中部,是街区中主要的一条南北走向的胡同,北起莲花胡同,南至南横西街(图1)。2018 年9 月,启动烂缦胡同两侧建筑整治和试点院落改造,统一谋划、协同建设,开展建筑腾退、市政基础设施完善、胡同景观提升、沿街立面整饬修缮、重点院落改造等工作,补齐民生短板,推进业态转型提升。

2 实施成效

为落实新版北京总规、核心区控规要求,项目以问题和目标为双导向,从风貌、空间、秩序、功能、业态、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实施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推动街区整体风貌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和传承。

项目通过集约化利用胡同空间,最大限度实现街区各类市政配套,让老城居民过上现代化生活。更新老旧隐患管线,新建雨水、污水、电力、电信、燃气、干式消防等多条管道,实现雨污分流、上水提级改造,电力、电信架空线入地,引入燃气,消除消防隐患,彻底解决低洼院落排水等问题(图2—图4)。

项目以共享街区、共享生活为业态定位,围绕“七有”“五性”,补足街区功能短板,利用腾退房屋优先植入便民商业和文化服务设施(如文创咖啡店、咖啡书屋、花店等),精选入驻品牌,注重运营品质,提升街区活力;对接区域内企业住房服务需求,利用腾退房屋打造高端人才公寓,促进老城区职住平衡。烂缦胡同131 号花韵・丁香酒店改造后实现老城区住宿业态升级和建筑外观、胡同景观的大幅提升(图5,图6)。

3 创新经验

3.1 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模式

项目围绕“政府主导,国企运作,专业化团队运营”这一特色模式,建立集政府、企业、居民、专家智库、社会组织“五位一体”的协同治理新格局,形成可持续的长效治理机制。成立“民意会客厅”,累计举办100 多场次活动,邀请居民全过程参与,充分听取民意、民声(图7)。

3.2 深挖历史文化价值,梳理会馆资源

项目委托专业团队编制《法源寺历史街区核心区保护规划》,对片区历史文化价值进行深入挖掘与梳理,研究法源寺区域会馆的历史、环境变迁、名人轶事、建筑格局、在中国革命和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和意义等,形成《法源寺历史文化街区价值挖掘与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3.3 采用新材料、新技术推动胡同市政改造

市政管道采用一体化聚乙烯缠绕结构壁管道和检查井,井壁占用空间减少近2/3,施工速度提高10 倍;路面两侧采用一体式线性排水槽,扩大汇水面积,提高路面排水能力;胡同内共架设3 根智慧灯杆全方位覆盖5G 设备,构建高效、共享的街区空间;试点院落使用绿色清洁能源光伏发电瓦,为街区景观照明提供能源;试点院落内引入全电厨房、生态化粪池等创新技术。

3.4 精心设计,最大限度保护历史文化街区风貌

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搜集历史文献、图片等资料,大量走访知情人,以严谨的现场勘损、数据实测等基础信息作为胡同整治及试点院落修缮的工作依据。以不改变原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为工作原则,执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对不同层级的建筑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方式。该项目的景观设计融合片区历史文化元素与在地居民需求,对重要节点进行精心设计,并保留不同历史时期在胡同中展现的风貌,通过老北京寓意吉祥的绿植及城市家具小品等,提升胡同空间品质。

3.5 盘活腾退空间,低效楼宇升级改造

项目利用零散空间优先植入便民商业及文化服务设施,联同街道将烂缦胡同108 号院( 原江宁郡馆旧址) 改造为红色会客厅,功能定位为在地党建中心,内含党史展厅、规划展厅、共享书吧和多功能厅,为党建引领下的社区营造提供场所。收回原粟海酒店产权,并对其外立面和内部空间进行升级改造,使其转型为文化主题酒店,通过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实现酒店的数字信息化服务,形成“酒店+ 人才公寓”的综合运营体系,并成为业态提升的标杆项目。

3.6 科学交通组织,开展停车自治,打造胡同静生活

项目制顶胡同交通专项规划,在胡同内实施单行禁停管制。利用烂缦胡同北口西侧边角地打造智慧停车场,盘活和整合周边路侧停车资源,为烂缦胡同停车自治提供车位保障。同时配合街道完成胡同内机动车的有序疏导,非机动车的有序停放管理,将街区打造为“安全、安静、安心、安逸”的“四安”不停车街区,不断提升老城更新与管理的业务水平。

3.7 引入城市大脑,实现管理智能化

项目积极探索老城街区智慧化管理模式,在西城区科信局的支持下,建立法源寺街区智慧运管平台体系。利用“智能应用系统+ 智慧运营管理”的模式,打造贴近胡同生活,连接用户、商家、管理者的智慧街区,提高街区管理精细化水平,实时更新、调取街区数据,将街区更新成果有效串联、形成合力,实现街区资源的互联互通、高效运转和管理模式升级,助力老城街区高质量发展。该项目创新采用智慧巡更系统管理街区腾退散房和街巷风貌秩序,巡更人员将影像资料实时上传至平台服务器并存档,建立数字巡更台账,便捷高效,节省街区管理的人力、物力成本。

3.8 社区营造长效化,打造品牌力量

项目成立“老城更新联盟”“大德交大联合工作坊”,实现社区居民、专家学者、项目主体等多方互动,借脑借智为街区更新凝聚社会力量。连续5 年主办北京国际设计周法源寺街区分会场论坛系列活动,2021 年参与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活动,同时作为“四名”汇智的理事单位,每年支持及主办相关活动,分享老城保护、城市更新的经验与创新成果。

2023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

项目类型:居住类更新(老旧平房院落)

项目位置:西城区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区

项目规模:占地面积16.16 hm2(胡同长约310 m,宽度为6~8 m)

实施主体: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设计院

施工单位:北京宣房建筑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运营单位:北京宣房大德置业投资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