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路34-38号:从备德洋行到美口酒厂

2024-10-16王栋

青岛画报 2024年9期

位于青岛老城区的湖南路34-38号,被文保部门标识为“美口酒厂原址”的建筑,虽然外立面历经改造已变得平庸无奇,但老窗户上的菱形图案、临街立面的圆拱等细节仍能显露出老建筑所经历的流水光阴与岁月不居。

如何更好地善待那些承载着城市记忆的老建筑,使其在传承保护的基础上合理改造,解决好保护和使用的矛盾,平衡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如今,随着《青岛市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方案》的持续推进,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也已成为市民关注的话题。

在青岛曲折多舛的城市发展进程中,这座看似普通的老建筑中蕴含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尘封往事,又见证了如何变幻的浮生韶华,让我们拨开历史的迷雾,揭示这座老建筑背后的故事。

日据时期的“番地”划分备德洋行:伴随德国对外扩张而来的海外贸易公司

1888年,年轻的威廉二世(Wihelm II,1859-1941)即位成为新一代德国皇帝。他逐渐将俾斯麦所秉持的保守政策转向与英法俄等国争夺海外殖民地,进而展开海军军备竞赛。备德洋行(Carl B?diker Co.&)就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成立的德国海外贸易公司。1896年,来自希尔德斯海姆的商人卡尔·博迪克(Carl B?diker,1868-1952)在不来梅创办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1904年,博迪克将公司总部迁至汉堡,其业务也伴随着德国在全球的扩张而取得长足发展。

在涉足青岛之前,备德洋行已在香港、广州、海参崴(今符拉迪沃斯托克)、东西伯利亚的海兰泡(今布拉戈维申斯克)等东亚城市设有分支机构。进口包括罐头食品、饮料、烟草制品和家用电器等德国产品。此后,备德洋行也开始在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设立分支机构,如在西南非洲(今纳米比亚),备德洋行就在吕德里茨湾和斯瓦科普蒙德等地成立分公司,并根据当地状况,经营船舶装备、陆海军装备供应以及钻石贸易等业务。

投资青岛:开枝散叶经营进出口商品

根据《行名书》(Adress-Buch des Deuschen KiautschouGebiet)记载,备德洋行在青岛设立分公司的时间是1905至1906年。起初,洋行租用了139号伊伦娜大街(今湖南路)沃尔夫的房子。但不久后,就迁至144号海因里希亲王大街(今广西路)德商裴哈利洋行的综合楼(今广西路9号),并用硕大的广告字将公司行名Carl B?diker Co.&写在建筑东侧的山墙上。1914年3至4月间,备德洋行在《青岛新报》上连续投放广告,显示除了在广西路的本部经营各种水果和肉类罐头、蜜饯果脯、玻璃瓷器、肥皂、香水等本地或中国产日用品,洋行还在毗邻大港的德意志大街(今包头路与热河路)设有分部,经营德国进口的烈酒、香槟、葡萄酒、啤酒、雪茄、烟草等商品。

1913年4月,备德洋行购得位于伊伦娜大街、路易特波尔德大街(今浙江路)路口东北角的一幅土地。根据是年的地税计价地图显示,这块地皮的编号为361/41,南侧临街有一处稍早所设的小型仓储建筑(今浙江路3号)。但在《青岛官报》发布的土地出让公告上,这块面积为1620㎡的土地售价为2737.8元,编号却变成了8号地的347/41地块。除了批准建造住宅与商铺,公告还规定了房屋最迟的竣工时间是1916年4月底。

备德洋行所购地块是一个东西稍长、南北略短的矩形,南临348/41号地,属于德商达赫塞尔。1911年,此处建成了一座集住宿与餐饮于一身的侯爵饭店。东邻福利360/41号地块,1914年之前,也建成了一座附带花园的别墅式独立住宅。隔街而望的是开埠初期,地产承包商希姆森所开发的几座热带风格的公寓式建筑。虽然面朝西北的位置看起来有些欠佳,但这一地块南面距海边只隔一个街区,也属于德租时期青岛的商贸核心地带。

置地建房:湖南路上的商住综合楼

备德洋行的新楼在1914年战争爆发前就交付了。这座孟莎式屋顶的三层楼房设于花岗石砌筑的基座之上,面向湖南路、浙江路路口处的转角处理为弧形的圆角,顶部山墙与三楼转角立面合二为一,但失调的比例却让整组建筑略显怪异。朝向路口的主入口为拱形,两侧各有一个装饰性的竖长券窗,用于强调中轴线。楼房两侧分别沿湖南路和浙江路向东南两个方向展开,因沿街长度不等,建筑两翼并不对称。联排的功能性单元为常见的“上宿下商”式,临街底商均为两侧分别用粗石条撑起的拱券门,富有欧式建筑的韵律与节奏感。建筑二层转角处设一处凸出墙体的外阳台,两侧窗户则统一为等比例对称的矩形方窗。三楼与屋顶合为一体,并充分利用建筑法规设计为孟莎式,既增加了房屋的可利用空间,又能改善阁楼上的通风与采光。不过,复折式顶两侧设置的老虎窗上,三角形山墙则更加剧了整个建筑比例失调,给人头重脚轻的感觉。

现有记载中并没有备德洋行在湖南路、浙江路路口置地建房的原因。研究者认为,随着在青岛所经营进出口业务的日益扩展,让洋行的股东们决定在当地长期投资,自建楼宇不仅可以满足日后扩大业务规模的需求,多余空间亦可以用于出租或出售。《行名书》显示,备德洋行总部在1914年从广西路搬到了湖南路的新楼里,但不久后却迎来了德国在青岛统治与管理的彻底终结,显然他们从此也失去了对这座新建楼房的所有(注1)。1928年,在经历战争和经济危机的双重洗礼之后,备德洋行在德国被清算转让,并新成立了一家博迪克股份公司。

日据青岛之后,备德洋行商业综合楼的使用情况未见记载。1920年代初,这座当时门牌为湖南路32号的楼房成为了青岛荷华洋行驻地。总行设于阿姆斯特丹的荷华洋行于1919年分别在上海、青岛设立支行。根据荷华洋行(注2)在《接收青岛纪念写真》中所刊广告显示,该行不仅“承办欧美杂货、罐头、食物”,也经营“本地土产及外洋丝绸、布疋、呢绒等货”。

美口酒厂:青岛葡萄酒产业的发源地

根据《青岛葡萄酒厂志》记载,“1914年,湖南路34号一经营杂货的德国人,于葡萄上市季节,从小商贩手中收购部分鲜葡萄,破碎后,利用旧有橡木桶在家中发酵、勾兑,装瓶上柜出售,颇受欢迎……此系青岛地区第一家葡萄酒作坊。数年后,湖南路三十六号德商福昌洋行老板克劳克对其投资收买,增添容量1000公升酒桶十数个……酒的配制、勾兑,全由克劳克自己动手……一九三〇年,福昌洋行为扩大买卖,收集资金。遂将酒厂作价一万大洋卖给德商美最时洋行。该洋行根据其英文Melco的音译,命名酒厂为“美口酒厂”……不过,这部1987年出版的厂志对青岛葡萄酒产业起源的表述并不明确。或许,“1914年,在湖南路34号经营杂货,并开设了青岛地区第一家葡萄酒作坊的德国人”就是指备德洋行,其所经营的商品中就有产自德国的葡萄酒和其他含酒精的饮品。

1920年代初,德租时期曾在青岛经营进出口商品和矿泉水的德商克罗格重返故地。他在当时的湖南路48号开办了一家名为Oriental Supply Co.,的公司,主营业务为船舶用品,其中文行名即为“福昌”。不过相关史料中并没有克罗格收买并扩大葡萄酒生产规模的记载。

旧影新观:年轻文史研究者的重要发现

文史研究者张驰在《青岛葡萄酒厂志》中一张老照片的注释上发现了几个重要的信息。这张“美口酒厂时期(1930-1949年)的厂址院内(现湖南路34号)德商美最时洋行职员与中国工人”的合影的左下方是青岛美最时洋行的西文行名Melchers & Co.,Tsingtau.,左边则是美口酒厂的德语行名Melco Weinkllerei,以及两个德国人名字—— M.Krogh和J.H.Schütte。J.H.Schütte为当时青岛美最时洋行的经理许特,而M.Krogh显然就是福昌的老板克罗格,也应该就是《青岛葡萄酒厂志》中所提到的德商“克劳克”。

美口酒厂成立后,其厂长一职由该行经营的崂山汽水公司经理、化学博士罗德维兼任。不知是不是厂址所在建筑上的窗户造型所带来的灵感,酒厂还设计了一枚菱形内嵌MELCO字样,下坠一串葡萄的商标。同时还投资添置了4000公升酒桶5个,并制作了冷冻机、木制笼式葡萄压榨机等简易设备。抗战期间,美口酒厂除在本地月销80-100箱,还在上海、天津、曼谷等地设立代理店,大量外销。抗战胜利后,美口酒厂由经济部鲁豫晋特派员办公处接收,后移交中央信托局山东青岛区敌伪产业清理处。1947年9月由齐鲁公司兼并,附属于当时的青岛啤酒厂。

1949年6月,青岛解放。美口酒厂亦被人民政府接管。1956年4月,美口酒厂扩建工程在四流南路的北岭山北坡动工,次年秋天竣工,并进行了整体搬迁。湖南路的酒厂原址后作为居民住宅继续使用,如今,这座破败的楼房内仍残存些许旧时酒厂的蛛丝马迹,仿佛还在静静地诉说着百多年来,发生在此的随风往事……

注1.备德洋行在“一战”之后曾重返青岛,根据1922年出版的《青岛概要》记载,其办公地点位于胶州町。注2.《青島並山東鉄道沿線勝景写真》记载,青岛荷华洋行成立之初位于浙江路、广西路路口。

主要参考资料:

1.Otto Rose《Adress-Buch des Deutschen Kiautschou-Gebiet》(行名书)1905-1914

2.班鹏志《接收青岛纪念写真》1924

3.《青岛葡萄酒厂志》编纂办公室《青岛葡萄酒厂志:一九一四年-一九八五年》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