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穿越千年的蓝:以手织梦,绘就传承之美

2024-10-16贾璐阳

青岛画报 2024年9期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句耳熟能详的俗语恰如其分地道出了蓝印花布的精髓。在看似简单的蓝白交织中,包含着人民质朴无华的日常图景,也隐藏着无限的创作空间和清新典雅的艺术世界。作为段氏蓝印花布第四代传承人的段启英,便在这方蓝色天地间耕耘创造。

握紧非遗技艺“接力棒”

蓝印花布,又称靛蓝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民间手工艺品,其历史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更是详细记载了从蓝草中提取蓝靛的方法,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蓝靛工艺操作记载。蓝印花布在唐宋时期达到兴盛,明清以后更是广泛应用于民间,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段启英自幼受奶奶熏陶,喜欢蓝印花布、扎染、布老虎、剪纸等民间美术,毕业后跟随首批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吴元新老师研习蓝印花布,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张晓平老师研习扎染。展馆里满目皆是她的创作与巧思:各式各样的蓝印花布、轻薄透盈的印染纱巾,还有各种玲珑小巧的摆件、充满设计感的画作等等,每一个物件都是由蓝印花布制成,围绕着蓝印花布悠久的故事,最终在段启英的手下交织,真正实现了“手中生花”。

坚定续绘蓝白绮梦

蓝印花布看着简单,制作工艺却非常复杂。从前期的设计图纸、刻板,再到调糊、刮浆,之后布料才能被放进提前备好的染缸中,还要再经历氧化、退灰、晾晒一系列步骤等才算真正完成。如此一轮一轮循环往复,段启英却不觉枯燥,她享受着技艺不断精进的过程。刻板时,她告诉记者“走刀需要把刀竖直立住,注意起刀和收刀的衔接”;调糊时,她提醒一定要过筛,注意糊的细密度……

“与其他工艺不同,蓝印花布的染色不需要加热。”蓝印花布蓝得清透,正是因为采用了植物染料。段启英走到窗边,草地里小花静静开放——这就是用来染色的蓼蓝。

除去天然染料带来的清透颜色,蓝印花布的美也是“淘洗”出来的美——蓝色的深浅与淘洗的次数紧密相关,淘洗的次数越多,颜色就越深。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靛蓝色的染浆之上,段启英将白布浸入染缸,看它一点点变绿——等拿出来时不过十几秒,就立刻氧化,叫人亲眼见证“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将染好的蓝印花布放在太阳底下晾晒,蓝靛随着裂缝渗透到布上,也滴落几滴,留下人工无法描绘的水纹样式,增添几分不加雕饰的自然美感。

在传承中创新

时代在变化,传统的图案能否被人理解?又能否打动人心?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段启英心头。有人觉得传统图案质朴纯粹,有人觉得有些过时,还有人根本不理解一些传统图案的寓意。“像‘瓶升三戟’这种图案寓意很好,但现在很多人已经不知道它的含义,时间一长人们就会把它遗忘。”因此,在多个研学团队到来探访学习之时,段启英会细致讲解一些经典图案的寓意,同时也给予他们自由创作的空间。

除此之外,段启英凭借其独到的艺术视角与匠心独运的构思,成功延续了山东地区传统民间蓝印花布纹样独有的韵味与装饰形态,同时进行创新与拓展。她将蓝印花布技艺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的手工艺品;她也在真丝等极为轻薄的布料上尝试印染,将蓝印花布与扎染相结合,创作更加年轻化的文创产品……但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这些图案都如同生动的语言,细腻地传达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丰富情感的寄托,让观者在欣赏之余,亦能感受到那份淳朴而真挚的情感共鸣。

漫步于蓝印花布展馆内,廊间轻风拂过,蓝印花布的帘幕随风轻摆,每一次掀动都透露出其后的无尽蓝意。“我希望让蓝印花布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让更多人了解到这种技艺的生命力。”段启英将沾满蓝色染液的手套摘下,在难以褪色的双手间,流淌着的是她对传统技艺的深切期许,洗不掉的是蓝色,抹不去的是匠心。在崂山书院的一隅,这份来自手艺人内心的光芒,正照亮非遗技艺传承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