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地球最热一年
2024-10-15朱鹏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iMLwF5aaoerSwrnG72ATv7.webp)
过去的7月,全国多地连续高温日数超20天,共有59个国家级气象站日最高气温突破或持平历史极值。
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的观测数据显示,7月21日、22日和23日是全球有记录以来最热的3天。
过去的2023年是有记录以来的地球最热一年。而据上述气候变化服务中心的最新数据,从2023年6月至今,每一个月都是有记录以来世界上最热的月份。2024年,仍在刷新地球最热一年的各项纪录。
对于逐步增多和扩圈的户外爱好者们,高温天气和极端气候意味着什么?在人们开始重新发现自然之美的当下,自然所面临的迫切危机与挑战也是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窗口与催化剂。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JBRGr3JRC82VKAWghneSW3.webp)
连锁反应
作为地球运转的重要组成部分,气候系统的变化往往牵一发动全身。极端高温之下,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干旱。
据悉,今年5月以来,河南已有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达到了中旱以上等级,重度干旱、特旱范围不断扩大。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之一,河南的旱情将直接影响粮食产能。另一产粮大省山东也同样“渴雨”,6月上旬全省平均降水量仅1.3毫米。
2023年,我国发布了《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方案》,提出到2030年要继续增长粮食产量5000万吨,人均粮食将再增加40公斤。
但根据中融研究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粮食问题安全研究》,气温每升高0.1℃,我国的三大粮食作物(玉米、小麦和水稻)单产就会下降约2.6%。在全球升温的当下,有关粮食的目标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拉扯已经愈发突出棘手。
过去三年,在公益组织自然之友的玲珑计划的支持下,胡望月在云南发起了一项公民气候行动。去年,胡望月在西双版纳的布朗村寨完成了第一期的项目,她告诉《户外探险》,寨子位于山区,以前夏天都很凉快,但现在也需要用上风扇,海拔低一点的坝区甚至得装空调。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WatpNEFWRPdPnzYAuDBWR8.webp)
云南产茶。在西双版纳的勐海县,约有8成人口从事茶业相关的工作,该县也被誉为“中国普洱茶第一县”。高温天气带来的干旱会极大影响春茶的出芽,“很多茶园都减产一半,甚至有减产三分之二的(茶园)。”胡望月说。胡望月后来查到一份气象资料,其显示1980年至2023年间,版纳的年平均气温呈显著上升趋势,而降水量则呈显著下降态势。
因为做气候相关的项目,胡望月也注意到了雨季的变化,“我和云南本地的同事聊天,他们都认为近些年的雨季推迟得很明显,不太规律。村民说现在天气很怪,该下雨的时候不下。”
对当地村子而言,植被保护力度与蓄水能力挂钩。有些村子由于植被保有率一般,在降雨减少、干旱来临时,当地村民的生活用水就会大受影响。“有的村子可能连洗澡都受影响。大家得减少洗澡频次和洗澡时间,甚至有的人会去附近不缺水的村子洗澡。”胡望月告诉《户外探险》。
除了农林渔牧等产业,旅游业同样受影响。胡望月提到,由于近几年的干旱,西双版纳当地一处特色瀑布水量不断减少,吸引游客的能力逐年下降。做导游的当地人的生计也因此受到影响。
还有很多自然景观也正在因为气候的变化而衰退甚至消亡,例如雪山和冰川。云南境内著名的哈巴雪山、梅里雪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雪线上移以及周围冰川退化的情况。冰川退化对水资源供应的影响也极大。对那些依赖冰川融水的地区,当地水资源短缺的风险将进一步加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Pj6kUcpZhPBk7LRbZxE5th.webp)
今年6月中旬,自然之友的副总干事何艺妮去到了甘肃祁连山下的一个国家级湿地公园。在那,她看到的是几乎消失了一半水域面积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很多区域已经开始盐碱化。大片的鱼虾蟹死在干涸的土里,有的鱼和她的手臂一样长。虽然已经知道在戈壁荒漠系统里的湿地非常脆弱,但亲眼所见的干旱情况仍超出了她的想象。“你知道在这样的地方,有这么大的鱼是很难得的。”
人类自身也会在高温中面临隐性的挑战。据一项研究,气温每升高1℃,精神健康相关的疾病发病率会升高0.9%,而死亡率则会增加2.2%。
除此之外,高温也会带来新一轮的过度能源消耗——例如使用空调带来的用电激增。而由于来水偏枯,主要的水力发电省份发电量会受到显著影响,因此不得不加大火力发电。这又催生了更大规模的化石能源消耗,从而加剧温室气体排放量,推动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5FF3XPEjeYBqSbWdN5tqMw.webp)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4z4yk7h4Ev4Rm49PFtnwYa.webp)
改善能源结构是一个可行的方式,如同停用氟利昂后,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空洞因此得到逐步修复。但改变带来的连锁反应是推行的一大掣肘。作为工业制品,只要能找到替代品,停用氟利昂对商业或者经济的影响是可控的。但化石燃料的消耗量极大,其所涉及的商业利益和经济效益也同样巨大。
以中国为例,据中国经济网的数据,2023年国内的能源消费总量达到了57.2亿吨标准煤,比上一年增长了5.7%。其中煤炭消费量增长了5.6%,原油消费量增长了9.1%,天然气消费量增长了7.2%。此外,化石能源的进口量在2023年也大幅增长,其中,煤炭进口增长61.8%,进口原油增长11.0%,进口天然气增长9.9%,均创历史新高。
化石燃料的需求仍在增长。因此,当前改善能源结构减排温室气体对世界范围的经济影响都很显著。站在真实世界的语境中,这还不是一道毫无争议、清晰明了的选择题。于是在博弈与妥协中寻找“临时方案”就成了现行的常见思路。
失灵的拉尼娜
今年7月,全国平均气温达到23.2℃,这是自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的最高纪录。湖南慈利、湖北通山、浙江丽水等地均出现了41℃以上的高温天气。以我国最北端的城市漠河为例,7月2日至4日,连续3天出现35℃以上的高温天气。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贾小龙日前在中国气象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根据预测,8月份,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常年偏高;8月上中旬,我国还有两次明显的高温天气过程。
事实上,如果从气象学的角度预判,2024年原本应当是相对凉快的一年。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9RGm8y8RahLLGMFNNLrZNy.webp)
截至目前,2023年是全球有记录以来的史上最热一年。这与其处于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有着紧密关联。在厄尔尼诺现象周期中,温度更高的海水从东太平洋向整个太平洋地区扩散。升温的海水改变了传统的赤道洋流和东南信风,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赤道逆流,从而导致全球性的气候反常。
但从今年5月开始,持续近一年的厄尔尼诺现象已经逐步结束,并同时迎来拉尼娜现象周期(其表现与厄尔尼诺现象基本相反,会导致太平洋水温下降)。据悉,拉尼娜现象预计在今年夏季后期形成,但就目前趋势来看,高温天气将持续存在。
在愈发充满不确定性的气候周期,天气系统的可预测性似乎也在逐年降低。拉尼娜的失灵也并非“破天荒”。2021年也有拉尼娜现象,但该年在最热年份排名中依然位居第六,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拉尼娜年。而回看目前统计榜单中的地球最热年份,排名前十的年份几乎都出现在2000年之后。
极端高温的影响也是全球性的。据报道,今年全球范围内已有上千人因高温相关因素死亡。印度遭遇了有记录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高温天气。据当地气象部门统计,自5月14日以来,首都新德里连续38天最高气温在40℃及以上。印度卫生部数据显示,3月1日至6月18日,印度共报告中暑死亡病例110例,4万多人疑似中暑。
6月下旬,沙特阿拉伯麦加局部地区气温一度高达51.8℃。持续高温天气导致来自约10个国家超1000人在朝觐期间死亡。单是6月10日至16日期间,邻国日本全国因出现中暑症状被送医的人数就高达2485人。而在北美洲,连续高温天气导致美国西部多地近日野火肆虐。
7月下旬,受到前期厄尔尼诺事件衰减和大西洋海温显著偏暖的影响,南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系统异常强盛(副热带高压控制下的大部分地区盛行下沉气流会产生不断增温),欧洲西部上空和北美大部上空出现“热穹顶”现象,多地出现极端高温。
联合国世界气象组织在6月发布的报告中表示,未来5年,至少有一年超过2023年成为最热年份的可能性为86%。与工业化前水平相比,全球平均近地表气温已升高1.3℃。“按照现有的数据预测,越来越热可能是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一个事实。这也反向要求我们必须采取行动,因为真的非常紧迫了。”何艺妮说。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KGpehu6dbZefhHWPGizXWU.webp)
还能刹车吗
“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真正未知的领域,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我们一定会在未来的几个月和几年里看到新的纪录被打破”,气候服务中心的主任卡洛·布翁坦波(CarloBuontempo)日前在一份声明中表示。
而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尺度来看(以万年为单位),冷暖交替其实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在地球46亿年的历史中,变暖事件曾多次发生。
据古气候研究,地球从古新世—始新世的极热事件后开始自我调节,逐渐降温。据测算,从恐龙灭绝的白垩纪末(距今6500万年)到目前,地球大约降温了10℃。但在过去短短100年内,密集的人类活动就将全球平均气温推高了1℃。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的第五次评估报告提到:过去100年,地球温度升高将近1℃,人类活动起的作用实际占比可能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说,人类活动要对近100年地球温度升高1℃承担超60%的责任。在IPCC第六次评估报告中,该观点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cVSYDjeiicNCxKUNegr7Yv.webp)
何艺妮认为,既然如今的极端气候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归属人类活动,那人类也应当充当解铃人的角色。“集体行动特别重要。”她说。
对于一个全球性的议题,集体行动意味着全球共识。而共识要落地,离不开一套有效的执行机制,其中资金问题是关键一环。IPCC主席李会晟在第六次评估报告发布会上曾表示,向低碳经济的转变将需要目前用于绿色投资的资金数额的3~6倍。“我们有足够的全球资本来弥合全球投资鸿沟,但在将资本转用于气候行动方面存在障碍。”
在去年阿联酋的联合国气候大会(COP28)上,淘汰化石燃料的谈判未能取得进展。尽管COP28启动了损失与损害基金(初期有7亿美元),但原定的每年1000亿美元的气候金融承诺仍未完全实现。在全球性撕裂愈发明显的当下,要想推动实质性的进展,困难程度或许并不逊色于遏制极端气候。
框架性的协议对普通人来说是宏大和遥远的。回归到极端高温对于个体和周边环境的影响,作为普通个体,能做的改变其实也很多。
“最简单也最老生常谈的,比如空调温度不要开太低,少点外卖、少网购、少打车和开车,去咖啡店带自己的杯子。”何艺妮认为这些不复杂也不深刻的举措是最日常,但也最有效的行为。此外,她还分享了一个关于个体努力如何触及和改变更大议题的故事。
吴晓歪是一位户外运动爱好者,也是自然之友玲珑计划支持的一位伙伴。2015年,她在参加一场沙滩飞盘赛时注意到了塑料垃圾的丢弃现象。随后,吴晓歪开始了解体育赛事的垃圾处理方式。她发现赛事的碳排放高得惊人。例如北京马拉松,一场比赛要消耗95万个纸杯、26万瓶饮用水、11万瓶运动饮料。这对应着数百公斤的塑料垃圾。后来吴晓歪自己参与一些赛事的组织时,就会尝试“零废弃”赛事,比如取消提供一次性纸杯,并鼓励选手在赛后一起清理垃圾。
在何艺妮看来,控制气候变暖这件事,光靠政府和科学家肯定是不够的,“最后的源头就是每一个具体的人,只有集体行动,才能带来改变。”她提到之前看过的一个户外品牌创始人的分享——为什么要做保护自然的项目,“他就说,保护自然不为别的,就为保护我们经常要去玩的地方。”
1918年11月的某天,中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梁漱溟的父亲梁济正准备出门。碰见梁漱溟,两人谈起关于欧战的一则新闻。梁济问:“世界会好吗?”梁漱溟答:“我相信世界是一天一天往好里去的。”
“如果现在采取行动,我们仍然可以为所有人提供宜居的、可持续的未来。”李会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