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未登峰寻找更广阔的已知
2024-10-15毅道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eyM3TNLXWh7haVr553JG9D.webp)
中国是当之无愧的未登峰天堂,不管是藏东南还是川西,都有成片的未登峰。
温钧浩根据日本探险家中村保留下的资料认为“藏东南地区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多达303座,海拔5000~6000米之间的山峰数不胜数。在这300多座中,有登顶记录的山峰不超过10座。”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的大多数山峰仍是未登峰。而自1980年代中国民间登山逐渐兴起后,关于未登峰的故事也开始加速涌现。
未登峰是探索也是领攀
1970年出生的曾山(JonOtto)是一个美国“老外”,在学生时期就对中国文化和汉语兴趣浓厚,为了学好汉语,大学期间他前往北京大学交换学习。在北大,曾山听说学校有一个叫山鹰社的登山社团。因为有一些攀岩经验,他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就加入了彼时刚刚成立的山鹰社。在中国,曾山也走上了职业登山的道路。过去这些年,曾山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探索未登峰。他先后攀登了四川境内多座技术型山峰,例如2006年首登四川大黄峰和2011年首登央莫龙峰。这些成就为曾山赢得了诸多业内奖项,例如数次获得中国户外金犀牛最佳攀登成就奖。
“关于登山,我最热衷的就是我能够去探索别人从未到过的地方,我能摸到一块从没有人摸过的岩石,能踏上一片从来没有人踏过的冰块。而中国有许多这样的山,没准比世界上任何地方都要多。”他说。
曾山想让更多的中国人体会到登山的意义,最后他想到了开办一所登山学校。这和凯乐石创始人钟承湛想办一所中国最好的攀登学校的夙愿不谋而合。2012年,凯乐石携手曾山创立了成都领攀登山培训学校。
如今,成都领攀登山培训学校已成为国内顶尖的攀登运动推广机构。除了线上课程,领攀也有学员分享会、线下讲座、实地教学(例如登山、攀岩、攀冰等)。而在推动攀登运动发展方面,领攀也通过积极参与和组织各种攀登活动和比赛,如攀岩比赛、登山活动等,扮演着中国攀登运动的普及者和助推者的角色。
![](https://img.fx361.cc/images/2024/1201/5RGtMdkWVR2NFLFAxfLpNN.webp)
未登峰是可能性也是一步一步来
2019年,宋远成在四姑娘山附近的阿里本青年旅舍打工。在这里他遇见了国内登山圈的“大神级”人物,后来的恩师刘洋。得知他开班授课后,2020年,已经有了近三年“野路子”登山经验的宋远成报名成为了刘洋的第四期学员。
宋远成进步飞快。很快,川西的彩虹峰成为他试探自己极限的试金石目标。2020年,宋远成揣着一份遗书独自攀登彩虹峰。当年7月,宋远成有惊无险地登顶彩虹峰。这是宋远成个人登山履历中浓重的一笔。如今的宋远成已经是中国登山圈年轻一代的代表人物。他热爱追逐未登峰。在新线路和未登峰中,宋远成会选择未登峰;在有人尝试过和无人尝试过的未登峰中,他依然会选择无人尝试过的未登峰。
未登峰意味着什么?对宋远成而言,攀登未登峰意味着一种人生的可能性。通过登山,他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甚至命运。他说自己不能不登山,因为山顶指向了那个唯一的意义。“之前我就感觉浑浑噩噩额,找不到活着的意义。
找到攀登这件事之后……第一次有那种找到自己真正活着的那种感觉。”
而对刘峻甫而言,攀登是一步一步接近和完成的结果。
大学期间,刘峻甫参加了学校的定向越野队,队里的老师非常喜欢他,认为他是个难得的登山人才,于是亲自带着他敲响了曾山办公室的门。
刘峻甫就这样走上了登山这条路。攀岩学校的老师认为刘峻甫的天赋谈不上突出。为了赶上大家的水平,他总需要更多的时间。但刘峻甫在课堂上是听得最认真的学员之一,别人休息时他会拿起冰镐,反复练习技术点,用他的话说:“别人练两次我就练五次、十次”。
下班后刘峻甫的“放松”是去岩馆攀岩,外加跑步,对他来说每天跑1个半小时是常态。
两三个冰季后,刘峻甫的攀冰能力已经达到了WI6+,完成了龙壁、天堂阶梯等高难度路线,这在新人中十分少见。他也逐渐成了圈内人口中的“小刘”。后来,小刘和搭档阿楚在2021年末登顶了被誉为“蜀山皇后”的幺妹峰。
如今,小刘仍在开辟新线路,也还在挑战未登峰。当然并非每次挑战都能如愿,但不管原因如何,小刘下撤时很少沮丧。“登山不能太冒进,你需要耐心地学习、等待机会。登山是一辈子的事,要去享受它。山就在那,一步一步来总能到达。”他说。
从未登峰通向更多的已知
借用凯乐石创始人钟承湛的话来说,未登峰计划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座座未有人登上的山峰,同时也是每个人心中想到达的“高度”。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未登峰”,这可能是未登峰给人的启示。
而对于登山来说,无论是登山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成长,或是更多的山峰资料和攀登线路资源,都将是中国登山在不断进化的基石。暂不论那些在阿尔卑斯山区的已经被无数次雕琢的登山线路,即便在北美、南美等其他大洲的山地区域,诸多著名山峰在一代代人的开发下,不仅拥有了各种十分成熟的线路,也已经建立了成熟的商业模式。
相较之下,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还有众多未探索之地。中国山峰资源的开发程度和中国登山人才的成长速度之间还有巨大鸿沟。如何加速这一进程,会有人凭热爱长期投入精力人力吗?
值得庆幸的是,无论是中村保的山峰勘测,还是凯乐石的未登峰计划,都让我们看到中国登山拥有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可能。去向山,去了解,去探索,这可能不仅仅是登山人的本能,也是我们这代登山人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