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实践与思考
2024-10-15吴霞燕
[摘 要]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文章以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课例作为教学素材,创设劳动实践情境,让学生实际感受劳动活动,从用好教材、深挖教材、创新教材等方面探索跨学科之路。
[关键词]新课标;跨学科主题教育;知行合一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4)29-0031-03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优化课程内容结构,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小学数学是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学科之一,劳动教育是教育领域的重要主题,教师应采取适合的教学措施将二者融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双重目标。因此,笔者依托省级课题“跨学科主题学习视域下数学教学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区域实践研究”,以北师大版教材为例从用好教材、深挖教材、创新教材等方面,就数学教学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途径作初步研究。
一、借鉴——结合现有数学教材内容进行劳动教育渗透
北师大版教材中,大量的课例与劳动教育相关,例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中的“分桃子”“集邮”“买新书”等课,就是与劳动相关的课题,教师可以利用这些课例渗透劳动教育,笔者整理了“买新书”一课的跨学科教学素材(见表1)。
二、创新——深挖教材内容进行劳动教育渗透
劳动实践是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桥梁。依据不同的数学知识内容,实践活动也有所不同,下面以两个创新课例来进行简单说明。
(一)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中“有多重”一课
笔者以课程内容为背景,以“我是小能手”为新课题,融合知识点,带领学生踏上跨学科创新之旅(见表2)。
学生谈自己的收获时说:“这节课我们忙碌着、讨论着、争辩着、思考着、计算着,一直在开心地经历着,收获了很多很多……”这正是笔者期盼的课堂新力量、新方式、新感悟。
(二)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中“分数的再认识(一)”的练习课
这节课旨在让学生在一系列劳动活动中进一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虽然他们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但其劳动意识、劳动观念相对淡薄,缺少劳动经历,导致他们的劳动技能薄弱。笔者结合劳动内容将本课的主题定为“花生的分数世界”。整堂课由“分花生”“剥花生”“炒花生”“吃花生”四个劳动实践活动组成,以分数的再认识为教学基点,展开一场融合之旅(见表3)。通过本节课的劳动活动,增加学生的劳动体验感,提升他们的劳动意识,让他们在活动中掌握劳动技能,实现数学与劳动的双重收获。
通过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亲历劳动和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突出实践性,提升了学生的劳动和学习积极性。这种新颖的课堂形式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新鲜感,使得原本单一的学科知识学习变得丰富,学生在实践中愉快地获得了数学与劳动双学科的成长。
三、反哺——走出教材内容进行劳动教育渗透
课堂在哪里?它在能让我们有所收获的任意角落里,可以在规规矩矩的教室里,可以在家里,也可以在校园其他地方,还可以在田间地头……笔者将课堂放在了学校的菜园“悦耕园”里,创设了一节三年级上册综合复习课“悦耕园里的数学”(见表4)。
学生亲自参与劳动实践,在数学上,他们对面积与周长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能提出并解决“如果每棵菜占地4平方分米,这块地可以种多少棵菜?”这样的问题,这令笔者十分欣喜,因为这类问题若仅有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难以透彻理解,而学生亲身实践,接触实际情境后,问题便迎刃而解。
学科的育人功能将各学科由原来的“没有交集”变为了现在的“有交集”。劳动课程强调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以此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就应该将劳动本身的因素与数学学科的育人因素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应不断探索,让劳动教育在数学教学中绽放光彩!
[ 参 考 文 献 ]
[1] 朱青.创书香乐园激情趣 以“+”思维促整合:小学劳动技术教育与社会综合实践活动有机整合的行动与思考[J].时代教育,2016(8):230-232.
[2] 陈楚.小学综合实践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19(1):33.
(责编 杨偲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