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作用
2024-10-15陈秋燕吴柳蒨刘杨袁晓娇
[摘要]中华民族认同既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石,也是促进个体福祉的关键因素。为探索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特点,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采用《中华民族认同量表》《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通过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四川省民族地区三所中学1232名中学生施测。结果表明:民族地区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总体较高,高中生的认同水平显著高于初中生;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比46.15%。可见,中华民族认同不仅能直接改善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可以通过提升积极心理资本间接影响民族地区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强化中华民族认同为促进民族地区学生整体福祉铺设了坚实的心理与文化基础。
[关键词]中华民族认同;积极心理资本;生活满意度;民族地区中学生
中图分类号:C9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4)04-0080-08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指出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是其核心任务。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中华民族认同是中华民族成员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持续认可的体现,它是归属感的一种表达,并对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以及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发挥着关键作用,[1]中华民族认同对个体健康成长有重要影响。中学时期是个体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急速变化的时期,也是形成身份认同、建构价值信念、发展认知体验和培育爱国爱党行为意愿的关键时期。民族地区中学生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承担着加强民族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使命。因此,深入研究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及其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作用机制,对于培养具有强烈民族认同感的青年一代,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民族身份是多民族社会成员最凸显和重要的一种社会身份。根据社会认同理论,民族认同是个体对自己所属民族身份的认知和情感上的归属,它是个体自我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2]这种认同感不仅涉及对个体身份的自我认知,而且包含了情感上对民族的归属感。当这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个体往往会在人际关系和心理适应方面体现出更高水平。[3]坚实的民族认同还可以有效地缓解因民族排斥、偏见,以及歧视所带来的负面影响,[4]并对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促进作用。[5]民族认同发展模型指出,具有高民族认同的青少年更有掌控力和处事应对能力,民族认同会直接影响其幸福感、心理健康、社会和学校适应等。[6][7][8]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呈现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格局。在这种格局下,个体不仅认同本民族身份,还会形成对中华民族这一共同民族身份的认同。[9]这种深层的共同民族身份可以为青少年提供一种超越地域和语言差异的归属感,有助于他们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增强自我价值感和社会连接感。同时,通过这一共同的认同,青少年能够感受到来自更广泛社会网络的支持和认可,这不仅能够提高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还有助于构建起一种保护性的社会心理屏障。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双重民族认同与其心理健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10]中华民族认同能正向预测个体的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11]据此,本研究提出假设1: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中华民族认同能显著正向预测中学生生活满意度。
积极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展现的积极心理状态,它涵盖了如自信、乐观、韧性和希望等心理品质,对个人的成长、能力提升以及心理健康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2]这些心理品质被视为个体成功应对生活挑战的关键资源,能够显著预测个体的心理健康指标。从社会认同的视角来看,中华民族认同作为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对积极心理资本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根据自我归类理论,个体对其所属的群体产生强烈的认同时,会表现出更好的素质,为个体提供积极应对的心理资源。[13]实证研究也表明,民族认同与积极心理资本的多个维度,如希望、乐观、自我效能、掌控力、适应、弹性等均有正相关关系。[14][15][16][17][18][19]另一方面,资源保存理论指出,个体主观幸福感存在个体差异,那些拥有希望、心理韧性、自我效能感、信心、乐观、感恩等个性特质的个体会体验到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20][21][22][23][24][25]积极心理资本,作为这些个性特质的集合,是促进心理和行为适应、提高生活质量和缓解精神压力的关键。[26]实证研究进一步证实,拥有较高积极心理资本的青少年往往拥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27]基于对上述理论和研究的分析,本研究提出假设2:积极心理资本在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间起中介作用。
综上,本研究拟以民族地区中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聚焦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特征及其与生活满意度间的关系,并检验积极心理资本在二者关系间的中介作用机制,以期明晰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为提升青少年的心理资本以及生活满意度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一、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在四川省民族地区三所完全中学抽取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四个年级共1244名中学生,采用纸笔测验的形式进行数据搜集,剔除规律作答、空缺值较多(超过30%题目为空白)的样本后,剩余有效样本1232份,问卷有效率为99.04%。其中男性588人,女性644人;汉族63人,少数民族1169人(藏族406人、羌族329人、彝族417人、其他民族17人);初中578人,高中654人。
(二)研究工具
1.中华民族认同量表
该量表是由佐斌和秦向荣(2005)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编制而成的自评量表,[28]包括27个条目,中华民族认同量表题目有:“我希望我的朋友都是中国人”“我对中华民族的历史不了解”“我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我觉得中华民族很优秀”“如果我在国外遇到中国人,我会感到亲切”“我没有保持中华民族的一些风俗习惯”“我愿意和其他外国民族的人做朋友”“我知道中华民族的含义”“我从心里感到自己和其他的中国人是一家人”等。分为四个维度: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其中第5、11、16、21、22、26条目是对国外民族区分的项目,不纳入计分。量表采用6点计分,其中第6、10、18、20、25条目采用反向计分,1~6分分别代表“十分不符合”到“十分符合”的六个层级,得分越高代表被试中华民族认同感越强。该量表信效度良好,总量表在本研究中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认知、评价、情感和行为四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7、0.83、0.79、0.81。
2.积极心理资本量表。本研究采用的积极心理资本量表由张阔等人(2010)编制,[29]该量表起初用于大学生心理资本状况的测量,之后推广到中学生群体,效果良好。该量表共包括26个项目,积极心理资本量表题目有:“我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生活中的不愉快,我很少在意”“我总是能出色地完成任务”“糟糕的经历会让我郁闷很久”“面对困验时,我会很冷静地寻求解决的方法”“我觉得自己活得很累”“我乐于承担困验和有挑战性的工作”“不顺心的时候,我容易垂头丧气”等。分为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四个维度。采用7点计分,1表示“完全不符合”,7表示“完全符合”,除第8、10、12、14、25题外,其余题目都采用正向计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积极心理资本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总分及自我效能、韧性、希望、乐观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0、0.82、0.73、0.81、0.79。
3.生活满意度量表
采用迪纳(Diener)等人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中文版,[30]该量表被广泛运用于评定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状况,具有良好的信效度。作为单维度量表,共计5项,
生活满意度量表题目有:“我的生活大致符合我的理想”“我的生活状况非常美满”“我满意自己的生活”“直到现在为止,我都能得到在生活上希望拥有的重要东西”“如果我能重新活过,差不多没有想改变的东西”等。
采用7点计分,1代表“非常不同意”,7代表“非常同意”,该量表总分介于5~35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越高。在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三)施测程序
本研究在征询学校领导、班主任、家长及受测者同意后,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宣讲并与受测者签订知情同意书后进行集体施测。被试作答完毕后,由主试立即收回问卷。
二、研究结果
(一)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本研究均采用自评量表进行集中施测。施测环境、量表语境及本身特征等都有可能使预测和效标之间产生共变,并对研究结果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故此,为检验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采用Harman单因素检验进行验证,[31]结果显示,11个项目的特征值大于1,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17.54%(<40%),说明本研究没有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
(二)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测量
1.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测量
本研究采用6点计分法测量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总分及维度分,结果见表1所示:中华民族认同平均得分为104.42±11.83,项目平均分为4.97±0.56,以6级计分的理论中值3分作为参照数,说明民族地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水平相对比较高。
2.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人口学差异检验
采用独立样本t比较不同性别和学段的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水平,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在性别方面,中华民族认同总分及认知、情感、行为维度上均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仅评价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学段方面,除行为维度外,中华民族认同总分及认知、情感、评价维度上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均表现为初中生群体的得分显著低于高中生。
(三)中华民族认同、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活满意度的相关分析
为探讨中华民族认同、积极心理资本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关系,首先对三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结果表明,中华民族认同总分及各维度、生活满意度与积极心理资本之间两两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假设1得以验证,可以进一步进行中介效应的检验。
(四)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
根据以上研究结果,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资本在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关系间的中介效应。采用海耶斯(Hayes)编制的Process中Model 4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置信区间。由表4,在控制性别和学段的基础上,以中华民族认同为预测变量,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结果显示中华民族认同能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β=0.22,p<0.001)。以中华民族认同为预测变量,积极心理资本为结果变量,结果显示中华民族认同对积极心理资本具有正向预测作用(β=0.29,p<0.001)。最后将中华民族认同与积极心理资本同时纳入预测变量,以生活满意度为结果变量,结果显示中华民族认同与积极心理资本对生活满意度都存在显著的预测作用(β=0.12,p<0.001;β=0.36,p<0.001),假设2得到验证。
进一步采用偏差校正的非参数百分位Bootstrap方法进行中介效应检验,重复抽样5000次,计算95%置信区间。若得到的置信区间不包含0,则说明中介效应显著。从表5的各路径结果及置信区间来看:中华民族认同对生活满意度的直接效应为0.07(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4,0.10],直接效应显著;中华民族认同通过积极心理资本对生活满意度的间接效应为0.06(p<0.001),其95%的置信区间为[0.05,0.08],间接效应显著。总效应为0.13,其间接效应占比46.15%,表明积极心理资本是中华民族认同影响生活满意度的中介变量,中介作用路径如图1所示。
三、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关系的讨论
(一)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的现状与特征
关于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现状,本研究结果表明,四川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感处于较高水平,这与宁盛卫、张庆林(2018)对黎族中学生的研究结果相一致,[32]反映了民族地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普遍认同和归属感。根据同一性发展理论,身份认同在青春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起着中心作用。[33]在这个关键时期,四川民族地区中学生通过对中华民族的深入了解和认知,逐渐内化了对民族的认同,形成了包括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在内的全方位认同。在认知层面,他们明确意识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在情感层面,对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在意志层面,他们共同怀揣着实现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在行为层面,他们协力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认同的形成和加深,与四川省在民族工作、民族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密切相关,这些工作有效推进了民族团结,塑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基础。
中华民族认同的人口学特征方面,性别差异的分析显示,虽然总体上男女生在中华民族认同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在评价维度上,女生的得分高于男生。这有可能是因为女生在处理身份角色认同时,展现出更为细腻和积极的态度。此外,学段差异的分析揭示了一个显著的趋势:高中生相较于初中生,表现出更高水平的中华民族认同。这一发现与民族认同三阶段发展理论模型相契合,该理论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民族认同会逐步成熟和内化。[34]具体来说,随着知识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强,中学生的思维越发成熟,他们对自我身份及民族认同的理解更加深刻,从而更强烈地感受到与中华民族的联系和归属。
(二)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系
本研究发现,中华民族认同对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满意度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这说明民族地区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越高,其生活的态度和情感越积极,生活满意度越高。中华民族认同的构成要素包括对中华民族身份的认知认同和情感归属。[35]当中学生对这一身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同,他们在精神层面上的归属感增强,这种感觉可以转化为对群体的积极态度促进群体关系的改善。这种积极的群体关系不仅增进了个体与群体间的和谐,而且还有助于减少心理障碍,缩短不同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减轻潜在的文化冲突和竞争。通过促进不同民族间的沟通和融合,中华民族认同加强了个体的社会连结,因此能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此外,随着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增强,学生通常会感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提升,对自己的民族身份感到自信。这种自信是个体自我概念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心理稳定性和积极的自我评价紧密相关。[36]中华民族认同感较高的学生往往在自我认同上具有更积极的视角,持有更高的整体性评价,并且拥有更丰富的积极情感体验。这种内在的积极自我确认使他们在评价自己的生活时倾向于更积极、更满意的态度。
(三)积极心理资本在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的中介作用
本研究对积极心理资本的中介效应检验发现,积极心理资本在民族地区中学生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认同不仅可以直接改善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还能通过积极心理资本的间接作用发挥影响。具体而言,当中学生的中华民族认同感较强时,他们更易感受到自豪和归属感,这些情感体验有助于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即对个人能力和完成任务的信心。这种自信让他们更有可能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实现目标。同时,中华民族认同的增强还与希望相关,它激发个体对未来的积极期待,促使他们设定目标并朝着这些目标努力。韧性,作为积极心理资本的关键因素,指的是个体在逆境中的恢复能力和适应性。[37]那些具有较强中华民族认同的个体在面对挑战时,可能会由于对民族共同体的信赖和支持,而表现出更大的韧性。此外,乐观,即对积极结果的期待态度,也是心理资本的一个重要部分。[38]中华民族认同可以培育出积极的世界观和保持乐观的态度,即便在面临挑战时也能够维持积极情绪和行为模式。这些心理资本的积极要素共同作用,使得拥有较高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增强其生活的掌控感,从而间接提升其生活满意度。可见,通过增强积极心理资本,中华民族认同可以转化为更具体的心理和行为优势,从而提升中学生的生活满意度。
四、研究启示
本研究揭示了中华民族认同在提升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满意度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了积极心理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核心中介作用。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中华民族认同对个体福祉影响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民族地区的认同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洞察和启发。
首先,研究突出了培育和强化中华民族认同感的重要性。中华民族认同的强化不仅有助于促进文化的融合和民族的团结,还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人福祉的提升。因此,中华民族认同教育应当超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全过程中。学校应通过设计相关课程内容、多元文化体验活动、以及家庭与社区的协同合作,共同营造一个全方位强化青少年的中华民族认同的环境。
其次,将积极心理资本的培养纳入教育实践,是连接中华民族认同与生活满意度的关键。学校应当开发设计专门的心理促进项目,致力于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信心、韧性以及乐观态度等心理资本。可以设计一系列以实践为导向的活动,比如,模拟挑战任务、情境角色扮演、以及团队协作项目,旨在通过实际体验来提升学生面对困难时的应对能力和积极心态。
最后,本研究强调了心理健康促进策略应成为教育政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心理健康服务不应仅限于应对现有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更应关注增强个体的心理认同、积极心理素质和能力。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向青少年提供更多积极取向的支持性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实现个人目标,从而提升他们的整体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参考文献:
[1]赵刚,于鹏飞.中华民族认同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民族学刊,2022,13(07):8-15+138.
[2]Tajfel H,Turner J C.The Social Identity Theory of Intergroup Behavior[A].In S.Worchel And L.W.Austin ( Eds).Psychology of Intergroup Relations[M].Chigago:Nelson Hall.
[3]Stéphane D,Catherine F,Ratelle,B.Psychological Need Satisfaction and Achievement Goals: Exploring Indirect Effects of Academic and Social Adaptation Following the Transition to Secondary School[J].Th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2017,37(9):1280-1308.
[4]Park J,An J,Stodolska M,et al.Transnational leisure,ethnic identity conflic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fourth-generation young adult Korean ethnic minority in China[J].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2021,52(4):446-468.
[5]Arabzadeh M,Pirsaghi F,Kavosian J,et al.Investigating the structu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with mental health in older adults[J].Journal of Gerontology,2017,2(1):1-10.
[6]赵科,杨丽宏.民族认同、民族文化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对少数民族学生幸福感的影响[J].民族教育研究,2019,30(05):147-152.
[7]尹可丽,李鹏,包广华,王玉兰,张积家.民族社会化经历对藏族青少年积极心理健康的影响——民族认同与自尊的中介作用[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1):78-84+190.
[8]浦昆华,尹可丽.中华民族认同对少数民族青少年学校适应的影响:亲社会倾向的中介作用[J].民族论坛,2022,(02):24-32.
[9]史慧颖,张庆林,范丰慧.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7,(02):32-36.
[10]宁盛卫,曹惠容,陈石研.民族认同对黎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8,(11):174-177.
[11]Petrov V G,Zlygosteva K V.Happiness and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the Resource Model Structur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J].Acta Biomedica Scientifica,2015,(4): 79-83.
[12]仲理峰.心理资本研究评述与展望[J].心理科学进展,2007,(03):482-487.
[13]Turner J C,Brown R J,Tajfel H.Social comparison and group interest in ingroup favouritism.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1979,9(2):187-204.
[14]Lisa Zaretsky,Mitchell Clark.Me,Myself and U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thnic Identity and Hope,Resilience and Family Relationships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J].Journal of Education,Society and Behavioural Science,2019,(01):1-14.
[15]朴婷姬,秦红芳.民族高校大学生民族认同、乐观和悲观倾向与情绪类型的关系[J].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2,14(04):289-293+303.
[16]Lai Angel Hor Yan,Chui Cheryl Hiu-kwan,Wong Jade Kin Yu,et al,perceived classmate support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in ethnic minority adolescents in rural Chinese school settings[J].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2022,137.
[17]Vincze D,Gasiorek,M.Ethnolinguistic Identity,Coping Strategies and Language Use among Young Hungarians in Slovakia[J].European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2021,9(2):209-226.
[18]高承海,撒丽.青少年民族认同的发展状态与心理适应的关系[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4(02):106-110.
[19]Attia K,Nazilla K.Ethnic Identity,Self-Esteem,Resilience and Mental Health Among Immigrant and Canadian-Born Pakistani Youth[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2019,19(1):1-15.
[20]孟可强,李凤兰,王丽,陈敏.童年社会经济地位与农村成年居民心理健康:希望感和主观幸福感的作用[J].心理科学,2023,46(05):1148-1155.
[21]杨宗阁,王淑敏,王艳谱,崔占玲.内地藏族学生文化疏离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J].心理月刊,2023,18(02):59-62.
[22]柴晓运,郭海英,林丹华,刘影,苏双.情绪调节策略对流动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自尊和心理弹性的序列中介作用[J].心理科学,2018,41(01):71-76.
[23]Rasa P V.The Role of Character,Confidence,and Connection on Contribu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2015,197(1):265-270.
[24]张家喜,黄申,齐啸,高攀,蔡勇奎,吴赪.气质性乐观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领悟社会支持的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06):881-885.
[25]何安明,张钰睿,惠秋平.大学生感恩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手机冷落行为的中介作用和负性生活事件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04):505-512.
[26]银小兰,周路军,朱翠英.学校环境对农村留守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中介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3,39(04):497-504.
[27]张玲玲,蒋薇薇,谢莉.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生孤独感的关系:心理资本与生活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2,30(11):1740-1745.
[28]佐斌,秦向荣.中国青少年儿童的民族认同及其发展[C]//中国心理学会.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社会心理研究中心,2005:21.
[29]张阔,张赛,董颖红.积极心理资本:测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0,8(01):58-64.
[30]Diener E,Ronald I,Louis T.Theory and Validity of Life Satisfaction Scale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2013,112(3):497-527.
[31]周浩,龙立荣.共同方法偏差的统计检验与控制方法[J].心理科学进展,2004,(06):942-950.
[32]宁盛卫,张庆林.黎族中学生民族认同与文化适应的关系[J].民族教育研究,2018,29(02):118-123.
[33]埃里克.H.埃里克森著,孙名之等译.同一性,青少年认同机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68.
[34]Phinney J S.Ethnic identity in adolescents and adults:Review of research[J].Psychological Bullet,1990,108(3):499-514.
[35]张超.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认同心理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37(10):52-55.
[36]张翔.青少年民族国家认同与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04):414-416.
[37]Gill W. What is resilience? A review and concept analysis[J].Reviews in clinical gerontology, 2011, 21(2):152-169.
[38]李斌,马红宇,郭永玉.心理资本作用机制的研究回顾与展望[J].心理研究,2014,7(6):5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