滋阴润燥,调养消渴病
2024-10-14冯霞
消渴病在中医古籍中早有记载,如《素问·奇病论》首先提出消渴之名,而《黄帝内经》则称之为消痹、肺消、膈消、消中等。中医认为,消渴症的主要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养,导致体内阴阳失衡,尤其是阴虚为主。阴虚指机体阴液不足,燥热则因阴虚而生,导致脏腑功能失调,特别是肺、胃、肾三脏受损最为严重。肺燥则津液不布(上消),胃热则消谷善饥(中消),肾虚则水不化气(下消),从而引发消渴症状。
此外,消渴病还与脾虚、湿热、淤血等因素有关。脾虚导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湿热内生导致津液黏滞,淤血内阻导致水液代谢障碍,这些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加重消渴病情。
针对上述病机,通过下述手段来滋阴润燥,可达到改善消渴病的目的。
1.饮食调理
合理选择食物,可以达到平衡体内阴阳,改善脏腑功能的目的。消渴症患者应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为主,如五谷杂粮、豆类、蔬菜等,避免过食辛辣、油腻等食物,以防止脏腑过热或气阴耗伤。
根据上、中、下消的不同类型,可以针对性地选择食疗方案,比如:症见口渴多饮,口干舌燥、尿频量多、烦热多汗的上消者,可喝五汁饮(鲜芦根、麦冬、荸荠、梨、藕榨汁);症见多食易饥、口渴、尿多、消瘦、大便干燥所中消者,可喝葛根粉粥(100克粳米加水适量,煮至米半熟时加葛根粉30克,至米烂成粥即可);症见小便频数、混浊如膏,面容憔悴,腰膝酸软,四肢欠温的下消者,可喝滋膵饮(黄芪、山药各30克,生地黄、山茱萸各15克,一同水煎取汁,后入猪胰子,煮熟后加盐少许调味,分次饮汤食肉)。
2.情志调养
情志失调,会影响脏腑功能的平衡,特别是肝脏的疏泄功能,加重气滞血淤和阴虚火旺的病机。因此,消渴病患者应关注情志调养,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还可通过太极、瑜伽、静坐等方式安定神志、疏导情志。
3.运动锻炼
中医养生讲究“动静结合”,适量的运动可以促进气血运行,增强脏腑功能,从而防止阴阳失衡。消渴病患者可选择柔和的运动项目,如散步、太极拳、八段锦等,宜在餐后1~3小时内进行。运动中要注意心率变化及身体感受,随身携带急救卡及糖块、饼干等。需注意,要避免剧烈运动,以免消耗过多体力,加重阴虚症状。
4.针灸与按摩
针灸和按摩在中医治疗消渴症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刺激特定穴位,能够调和气血、疏通经络,纠正脏腑功能失调。例如,上消者可取肺俞、合谷等穴位来清热润肺;中消者刺激脾俞、足三里等穴位可以健脾和胃;下消者选用肾俞、三阴交等穴位能够滋补肾阴,平衡脏腑功能。此外,经常按摩足部的涌泉穴、内关穴,有助于调节全身气血的运行。
5.中药调理
中医治疗消渴症以补益气阴、清热润燥为主要目的,常用的药物有生地黄、玄参、麦冬、天花粉等。针对不同类型的消渴,用药时要偏重对肺、脾、肾三脏功能的调节。例如,针对上消者,常用沙参、麦冬等滋阴润肺的药物;中消者,可用黄连、天花粉等来清热解毒;下消者,则宜选用生地黄、知母等,可达到滋补肾阴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