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物理到心理:康复治疗的多元化方法
2024-10-14马森
到了上世纪40~70年代,康复医学才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1947年,美国将物理医学会改称为物理医学及康复学会,并设立专科医师制。1960年,国际伤残者康复协会的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康复医学的发展。之后欧美及日本等国家大量设立康复机构,康复对象也逐渐扩大到难于恢复职业的重病者及老年人。
近些年,康复医学在教育、科研体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现代康复治疗学开始强调全面康复的原则,即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功能恢复,还重视心理、精神和社会功能的康复,治疗方法也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个科室、多种疾病的康复治疗。
本文将介绍康复治疗学中的两大主力军——物理治疗与心理疗法,二者“同心协力”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
物理治疗:科技助力康复
现代康复治疗学中的物理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中频脉冲电疗法、电针治疗法、光疗法、深层肌肉刺激疗法、运动疗法等。
中频脉冲电疗法 是一种利用频率范围在1000~100000赫兹的脉冲电流来刺激人体受损局部的方法。这种疗法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缓解粘连和减轻疼痛,多用于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等的康复治疗。然而,在使用该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身体内有金属异物的人群应避免使用该疗法,以免发生意外事故;装置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该疗法;具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如血友病患者)应避免使用该疗法,以免加重病情;孕妇应避免使用该疗法,以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
电针治疗 是一种结合传统针灸与现代电子技术的治疗方法,通过将特制的电针刺入人体特定的穴位或部位,待针下产生“得气”感后,再将电针与专用的电针仪器相连,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这样,微弱的电流便能沿着针身传入体内,对相应组织进行温和而持续的刺激。针对肩颈腰腿等部位的疼痛问题,常采用连续波模式的电针治疗以缓解疼痛;而对于肠胃功能紊乱等问题,则可能采用断续波模式以调节内脏功能。
光疗 是利用不同波长的光(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照射患处,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物理疗法。它能够加速组织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具有一定的杀菌消炎作用,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例如,紫外线疗法在新生儿黄疸、软组织损伤、关节问题、骨质疏松及皮肤溃疡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因其副作用小、见效快、成本低廉且疗效显著而广受欢迎。红外线热辐射疗法则凭借其出色的皮肤渗透能力,在治疗软组织损伤、神经痛、关节炎时显示出卓越的消肿止痛、缓解肌肉痉挛及降低肌张力的效果。而激光疗法则以其精准度高、能量集中、亮度强的特点,在处理组织炎症、慢性溃疡等疾病时发挥着独特优势。
深层肌肉刺激疗法 是一种通过特定机械振动波来刺激肌肉、筋膜、肌腱及关节囊等部分的方法。它可以促进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并有助于炎性物质的吸收,从而迅速缓解疼痛并提高疼痛阈值。此外,机械振动波还能牵拉肌肉韧带和筋膜等组织,增强神经肌肉组织的敏感性和神经元活动,从而缓解肌痉挛和紧张,促进肌肉恢复弹性。深层肌肉刺激疗法还可以纠正肌肉失衡问题,修复肌肉功能,减少局部乳酸堆积,并对瘢痕组织起到松解作用。在临床上,深层肌肉刺激疗法适用于多种疾病,包括慢性软组织损伤、外周神经损伤、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术后关节肌肉软组织挛缩、腱鞘炎、下背痛和脊柱畸形等。
运动疗法 是一种通过自重、徒手或使用器械进行运动训练的方法,旨在恢复患者的运动和感觉功能。作为康复治疗学中的一种重要手段,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激活神经肌肉系统和骨骼肌,促进正确动力链和动作模式的协调发展,从而恢复局部功能。此外,运动疗法还可以改善肌肉功能,提高肌肉耐力,缓解肌肉紧张,消除运动功能障碍,提高机体的平衡能力及协调能力,优化心肺功能及神经肌肉功能,从而起到预防或治疗各种临床并发症的作用。运动疗法包括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两种类型。主动运动疗法主要包括肌力及肌耐力训练、平衡训练、身体移动及站立步行、关节松动技术等;而被动运动疗法则包括脊柱牵引疗法、按摩、水疗、神经生理学疗法等。
心理疗法:充分发挥人体的自愈力
影响患者康复的心理因素非常复杂,包括人格特质、自我概念、情绪因素以及重要关系人的态度等。人格特征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在不同时间及情境下,受到能刺激人格特质因素的影响,人们的心理变化会通过行为反映出来。例如,有些患者在受伤后容易出现负面心理状态,这类患者通常更偏向于自我中心,侵略性强,如果未达到预期目标就会出现较高的心理压力,直接表现出否认或隐瞒病情,从而影响康复治疗效果。自我概念也会对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产生影响,具有高自我概念的患者会在康复治疗过程中表现出较高自信心,因此治疗依从性更高。再者,情绪因素同样会影响康复治疗效果,长期的不良心理情绪会造成患者出现抑郁、恐惧等疾病,对康复治疗造成负面影响。此外,患者的重要关系人如父母、家人、朋友等的态度也会影响到康复治疗的效果,这些重要关系人可以给予患者更多的认可与鼓励,增强患者对抗疾病的信心,全身心投入到康复治疗中。
明确影响患者康复治疗效果的心理因素后,即可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心理策略,以改善康复治疗效果。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帮助患者设置康复目标。在目标的激励作用下,能够激发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主动性,强化其注意力,改善康复治疗的效果。设置康复目标时要注意目标要具体、可测量,能够使患者明确感受到效果;康复目标要面向行为,保证康复目标的可实现性。
(2)心理意象引导。康复治疗师可以制作损伤愈合过程的图像、视频,来给予患者正向、积极的心理暗示,提高其参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
(3)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心理疗法的关键在于帮助患者调节自身的心理状态及行为,使其始终保持强烈的康复治疗动机。通过心理训练提高患者的自控能力,可以帮助患者保持积极的治疗态度,比如可设计书法练习,或者邀请治疗成功的患者现身说法等,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患者克服对康复治疗的抵触情绪。
(4)缓解患者的恐惧心理。患者在发生损伤后会在生理上出现肌肉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对康复治疗产生恐惧心理。针对这种情况,康复治疗师要通过正念训练引导患者调节情绪。
总之,物理治疗及心理疗法都是康复治疗中常用的方法,二者协同应用可有效改善康复治疗的效果。当然,每种治疗手段都有其客观存在的局限性及特殊性,且每种康复治疗手段都不是孤立的,需要多种方法互相融合,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