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2024-10-14谢兆询
[摘 要] 大国工匠是推动科技进步和时代发展的关键,工匠精神是实现华夏自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要致力于培养大批量具备工匠精神的时代新人,高职院校必须以劳动教育为切口,以“三全育人”“五育并举”为抓手,深入理解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的逻辑关系,将工匠精神全面渗透到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促进二者之间的深度交织融合,从而为弘扬工匠精神、夯实劳动教育提供行之有效的路径。阐明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内涵,分析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出高职院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不足的困境,最终立足工匠精神探究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优化改进策略。
[关 键 词] 工匠精神;培育;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内涵;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4)26-0153-04
教育部于2020年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中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进一步加强劳动教育顶层设计做了系统部署,这不仅为各级学校实施劳动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更为培养新时代人才提供了坚实的后盾[1]。与此同时,《意见》还突出培育学生的工匠精神和劳动意识形态,对于提升学生个人能力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工匠人才的主阵地,始终以满足社会就业为主导,更应积极将劳动教育和工匠精神紧密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劳动教育使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艰辛与乐趣,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增强他们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将工匠精神贯穿劳动教育的全过程,使学生在劳动中感悟工匠精神的内涵和价值,进而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的内涵解读
(一)工匠精神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对工匠精神的重视与推崇可谓深入人心。在历经千百年的岁月沉淀之后,大国工匠精神依然弥久历新。在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各色工匠把爱国敬业作为基石,把勇于奉献作为动力,把勤于钻研作为路径,全方位呈现工匠精神的独特魅力[2]。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历代学者也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层层分析、深入诠释。从文化角度来看,工匠精神被视为一种职业精神,它所体现的不仅是一个人的专业技能或高超手艺,更是对一份工作劳动价值的肯定和行为准则的展现,是劳动者对职业的热爱与敬畏,对技艺的执着与追求,对于品质的坚守与传承;而从实践角度来看,工匠精神则强调与职业技能的紧密结合,它要求人们不仅要有精湛技术和手艺傍身,更要在品德修养上胜人一筹。综合而言,工匠精神即为一种集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等品质于一体的劳动者职业精神,它引领更多人在技艺传承与创新之上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与成就,为我国文化传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的贡献。
(二)劳动教育
马卡连柯曾说过“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创造人类文化幸福的基础”[3]。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劳动是社会文明发展不可或缺的元素。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劳动教育的内涵得以不断深化和拓展,以适应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需求。一些前沿的教育研究者指出,当代劳动教育不应被停留在传统的体力劳动层面,更应注重与现代生产知识与技能的有机融合。他们强调,劳动教育应致力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和劳动情感,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珍视和尊重劳动。综上可知,劳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宽泛,包括劳动价值观、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多个方面,这些与思想政治教育密切相关,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素质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是,劳动教育更注重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和劳动品质的培养,通过亲身参与劳动实践,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同时培养他们坚韧不拔、勤奋踏实的劳动品质。
(三)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1.理念价值相统一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理念价值上具有高度统一性。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品质,强调对技艺的敬畏、对质量的坚守、对创新的追求;而劳动教育,则是以劳动为载体,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习惯以及劳动精神[4]。二者在理念价值上都体现出对劳动的尊重、对技能的磨砺以及对品质的追求,强调通过劳动实践以实现个人价值的提升和社会价值的创造。具体来说,工匠精神要求人们对待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产品的极致完美,而这种精神品质则在劳动教育中得到了较好的体现。劳动教育通过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而在劳动实践之下,学生则需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不断追求卓越,这也与工匠精神的内涵不谋而合。
2.目标功能相一致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目标功能上相互一致。工匠精神以培养高超技艺、严谨态度和创新精神的工匠为目的,进而为社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而劳动教育的目标则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动手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综上可知,这二者在目标功能上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工匠精神需要长期实践以磨砺技艺、提升品质,而劳动教育也需要劳动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各项能力,它们在塑造人才的路径上不谋而合。
3.运行机制相协调
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在运行机制上也是相互协调的。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需要建立良好的环境氛围和制度保障,而劳动教育则可通过课程设置、实践活动等方式为塑造学生的工匠精神提供可靠支持。教师可通过开设劳动课程、组织劳动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和价值;同时,还可邀请具有工匠精神的优秀讲师和大国工匠来校开展讲座或指导,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工匠精神的具体表现和实践方法。以上举措,不仅可激发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以及对工匠精神的追求,还可以为他们提供一个更为丰富的实践平台,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中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困境
(一)教育重视程度不足,缺乏创新,形式简单
尽管劳动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教学中则被一再边缘化,未能获得足够的重视。也正因如此,很多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也表现得较为淡然,在贯彻落实层面缺乏系统性和深入性的融合设计,在实际的劳动教育中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并体会到工匠精神的内涵。此外,很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形式也过于单一。大多情况下,劳动教育以说教为主,缺乏对劳动价值观、大国工匠精神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体验,这种沉闷枯燥的教育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劳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教育价值弱化,教育内容偏向于智育层面
现阶段,仍有部分高职院校对劳动教育价值存在认知上的偏见和误区,而这也是劳动教育不被关注,沦为一种形式教育而非实质教育的原因。这些院校往往过于注重劳动理论的传授,却轻视了动手实践和劳动技能培养的重要性,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理念相去甚远。而之所以会产生这种认知上的缺失,一方面是由于这些高职院校将劳动教育简单“智育化”,其教育的实践属性被大大弱化,学生难以从中获得真实的劳动体验和感悟;另一方面是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过程中忽视了其内核,即劳动精神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如此劳动教育也就变得“肤浅化”,自然难以真正达到其应有的教育效果[5]。
(三)教育成果难以评估,考核缺乏标准化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如何有效评估劳动教育的成果一直是一个难题。由于劳动教育本身具有实践性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使得其成果评估变得复杂而困难。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的考核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科学的评估体系,往往只是简单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来进行评判,这样的考核方式过于片面和主观,难以真实反映学生的劳动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与此同时,由于考核体系不够标准化,高职院校在劳动教育质量的监管上也显得力不从心,这也就导致部分院校在劳动教育上抱着“走过场”的心理,劳动实践也只是停留在表面,学生无法深入理解和体验劳动的价值与本质意义,这种教育方式不仅无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反而可能让学生产生对劳动的误解和偏见。
(四)学生在家庭中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
当前,家庭作为学生成长的第一课堂,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和实施方式往往也影响着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和理解。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却不难发现,许多家庭对孩子的劳动教育并不重视,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观念。一方面,部分家长过度溺爱孩子,大包大揽孩子所有的生活琐事,导致孩子缺乏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技能,在面对劳动时持有消极态度,甚至认为劳动就是低人一等,产生对劳动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一些家长尽管能意识到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由于自身对劳动理解不足或者忙于工作,难以有效进行引导和教育。他们往往只是简单地要求孩子做家务或者参加一些劳动活动,却未能引导孩子深入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正因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缺失和不足,使得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时难以形成完整的劳动价值观和工匠精神,进一步加剧了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瓶颈,导致工匠精神的培育变得愈加困难。
(五)社会环境对学生劳动价值观的影响
当前社会,诸多不良因素正在悄然侵蚀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对他们的成长发展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一方面,传统观念“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仍在不少家长和学生心中根深蒂固,导致学生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文化课和专业课学习上,而忽视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6]。他们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改变命运,而劳动则是低人一等、不值得追求的事情,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也导致他们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劳动技能和经验;另一方面,社会上的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风气也在校园内盛行,导致部分学生开始追求物质享受和金钱利益,将劳动视为一种负担,有些学生甚至完全缺乏劳动意识。在这种环境下,学生逐渐失去了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也难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工匠精神。
三、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深化教育理念,重塑劳动教育地位
在当前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应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劳动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重新审视并调整现有的教育理念,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整体教育规划中,并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加以全面推进。
具体而言,高职院校应当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个层面入手,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在课程体系方面,将劳动教育纳入必修课之列,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接受系统的劳动教育;在教学内容方面,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和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设计具有针对性的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能深刻理解并体验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与此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摒弃传统观念中“重知识轻劳动”的倾向,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教育理念,通过课堂讲解、实践活动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念,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意识。
(二)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工匠精神培育
在深化教育理念、重塑劳动教育地位的基础上,高职院校还需进一步优化课程设置,以强化工匠精神的培育。比如,在专业课程中融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如精益求精、专注执着、勇于创新等,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工匠精神的魅力。必要的情况下,高职院校还可开设专门的工匠精神培育课程,通过讲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历史渊源以及现实价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领悟工匠精神的真谛。另外,高职院校应注重实践课程的设置。实践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共同开发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体验工匠精神的实践要求。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并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此外,高职院校还应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在构建课程体系时,应充分考虑工匠精神培育的需求,将相关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课程体系;同时,注重课程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使学生在不同阶段都能够接受到与工匠精神相关的教育和培养。
(三)完善评价机制,激励学生参与劳动
在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中,完善评价机制对于激励学生参与劳动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应建立科学、公正、全面的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劳动表现和成果,进一步激发其参与劳动的积极性。首先,高职院校应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除了传统的学业成绩评价外,还应将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能力、劳动成果等纳入评价体系,以此全面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引导学生关注劳动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其次,高职院校应创新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以外,还应引入学生开展自评、互评并邀请企业第三方评价等,形成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如此既能保证评价过程的客观性和公正性,还可增强学生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评价能力。此外,高职院校要重视评价的反馈和激励作用。对于在劳动教育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应给予相应的奖励和荣誉,以激励他们继续参与劳动的热情;对于表现不佳的学生,则应提供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促使其及时改进和提高。同时,高职院校还可将劳动教育成果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等相结合,使劳动教育成为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既能提高劳动教育在高职院校教育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又能切实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综合能力。
(四)营造文化氛围,培育劳动精神
文化氛围的营造对培育学生劳动意识无疑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高职院校更应深入理解并践行这一理念,将劳动精神的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比如以主题班会、“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等为平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劳动的魅力。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劳动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的贡献,从而树立起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良好观念。同时,高职院校还应积极发挥校园官网、微信公众号、宣传栏等主阵地的作用,依托这些线上线下平台发布与劳动教育密切相关的信息,比如劳动法规、劳动模范事迹等,让学生可随时随地了解最新的政策和劳动模范典型,甚至可开通专门的校园劳动教育专栏,定期更新教育内容,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劳动知识的机会。此外,高职院校还可组织开展各类劳动竞赛和技能比武活动,让他们在比赛中展示自己的劳动技能,并懂得珍惜和尊重劳动成果,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劳动热情和创新精神。
(五)加强家庭教育引导,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影响深远且持久。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加强家庭教育的引导,形成家校共育的合力,对于推动劳动教育的深入实施具有重大意义。所以,高职院校应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劳动教育中的独特作用,并主动加强与家长沟通与合作。通过定期举办家长座谈会、线上交流平台等活动,建立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以便学校深入了解家庭教育的实际情况,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念。通过分享劳动教育成功案例、普及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家长认识到劳动教育不仅关乎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更是培养其健全人格、增强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此外,学校还可邀请具有丰富劳动教育经验的家长、专家和时代工匠开展讲座,为家长提供实用的教育方法和建议,让家长可以更好地引导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社区服务等实践活动,让孩子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劳动的乐趣和价值。
(六)应对社会不良影响,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面对当今社会上涌现出的种种不良劳动现象和观念,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未来合格劳动者的重要使命,必须积极承担起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评价劳动的责任。为了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高职院校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一方面,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将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深入浅出地传达给学生。在这些活动中,可以邀请优秀的劳动者分享他们的劳动经验和心路历程,让学生从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同时,也可以结合时事热点和典型案例,引导学生对不良劳动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另一方面,高职院校还应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变化,及时发现和纠正他们在劳动观念上的认知偏差。通过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为学生寻求心理咨询提供窗口,使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劳动心态。
综上所述,基于工匠精神培育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通过深化教育理念、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评价机制、营造文化氛围、加强家庭教育、树立正确价值观等一系列举措,全方位提升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为培养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宇虹.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现状与优化对策探析:以包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23(2):59-61.
[2] 金亚娣.新时代高职院校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D].西安:西安科技大学,2019.
[3] 林坚.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研究:以宁波市高职院校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20(44):359-361.
[4] 钱欢欢.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8.
[5] 郭蓉.提质培优背景下贵州高职院校以劳动教育铸就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究[J].科教文汇,2023(8):163-166.
[6] 许晖.基于培育“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探究[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1):27-31.
编辑 张 慧